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将是经济复苏后的关键一年。金融危机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危机后这里必将成为最热门的投资和消费市场。中国企业必然面对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当然也有更激烈的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虽然多数舆论认为短期内第二波危机不会到来,但我们仍然难以预计复苏中的震荡风险。影响中国经济的各项指标都在回升,但是我们是否会回到危机之前制造大国、出口大国的局面?我们是否愿意回到那个局面?复苏的质量如何?复苏的风险何在?
短短一年,对于中国的产业格局来说,金融危机似乎没有带来太多的改变;或许金融危机已经改变了太多,若干年之后,它们才会慢慢浮现。管理
全球化领导力
在2009年12月一次演讲中,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指出:虽然世界经济在经济危机中遭受重创,但经济全球化不会改变;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但经济的基本格局不会发生改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没有形成主流。
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的确提升了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但就整个经济格局来说,美国依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全球化浪潮也不会因为一次全球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局部抬头而退却。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全球化挑战依然存在甚至更加强烈。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对远景目标的建立,和制定相关战略决策。这取决于企业对未来企业发展,对市场的判断,而这些都建立在全球化思维的基础之上。
麦肯锡最近一项调查就表明:激励他人及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奖励措施等领导行为,不仅有助于企业渡过目前的危机,而且还有助于公司未来的繁荣发展。当受访者展望危机后的工作时,领导力和明确方向继续成为对提升业绩最为重要的能力(选择二者的受访者分别占到了42%和39%)。
投融资风险
毫无疑问,2010年,中国又将成为国际热钱肆虐的战场。良好的经济环境与可以预期的获利空间,已经吊足了国际炒家的胃口。在2009年11月,《次贷危机》作者孙兆东就对媒体表示:“比较美国和中国的利率水平,热钱在国内的套利空间已经存在。从统计机构的数据来看,国际资本流入中国逐月增多。”
而多方数字表明:热钱涌入中国的速度和容量都远高于官方统计数据。可以判断的是,除了涌入股市和楼市套现,以及坐等人民币升值的资金之外,很大一部分仍将走向风险投资。
2009年12月6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对媒体表示:国资委成立之初很重要的任务是治理国企“三乱”,即乱投资、乱决策、乱担保。现在这些错误已开始转向民营企业。
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4万亿投资让大型国有企业受益颇多,其大力扶持的“铁公基”在带来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的同时,却将风险抛向了本就风雨飘摇的民营企业。
海外热钱的必然涌入,以及中国资产泡沫的非理性膨胀,都非常值得复苏期的民营企业警惕。
低碳式发展
在我们以往的采访中,可持续性发展被企业家们解读为各式各样的含义。也许,它是一个最不需要多余解读的名词。但未来,“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内涵和路径,或说是压力和挑战。
无论是基于政策环境的压力——在艰难落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后,中国对世界的减排承诺必须实现;还是企业自身长远成长的需要,基于低碳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将是企业领导者们需要耐心地,长久地关注的问题。
当今社会和全球都在热烈地讨论甚至争吵关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新能源机遇的问题,可以断定,可持续性发展已把企业的未来命运和责任紧紧联系在一起,它需要企业家建立新的视角:自己要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承担起全社会的责任。
《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在其新书《必要的革命》中说:未来20年我们需要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80%。我们还需要大幅降低水和能源的消费水平。我们需要停止假装问题都是别人的:在相互联系的世界里,船在谁的一端有个漏洞都没有差别。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我们对可持续性的各项核心问题都负有责任:食物、水、能源、废弃物和有毒物质。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解决问题的力量的一部分。
新兴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2009年岁末最引人瞩目的新闻之一,当属奥巴马访问亚洲四国。有趣的是,奥巴马的亚洲之旅引来了印度的强烈不满。不仅因为它没有成为这次会晤的坐上宾,更因为它认为中美关系已经更进一步加深。印度总理辛格随后迫不及待访问了美国。在我们的官方媒体解读里,印度的访美意图里充满了“邀宠”意味,同时饱含着对中国的“羡慕、嫉妒、恨”。
“中国应该当心印度,它正在模仿中国制造,并正在成为中国的威胁。”2009年11月初,奥巴马访华之前,长期研究中印比较的著名管理学家、矩阵发明人海因茨•韦里克对《中外管理》记者说:“中国企业应该警惕印度的复制。”
恐怕再没有比这更赤裸裸的竞争意图了。
而这种挑战不仅仅来自于印度,中国自身的低加工制造产业正在向孟加拉、印尼、越南等国家转移。同时,中国企业应该注意到新兴市场的机会,在金融危机里,包括印度、巴西、南非、智利在内的一些国家,都表现出了强大的市场潜力。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预测未来经济形势时也指出:新兴市场将吸引大量的资金,这些国家,值得谋求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注意。
转型压力
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危”与“机”的关系,也的确有很多企业从中得到了机会。不过最令人期待的机遇——产业升级却没有轰轰烈烈地到来。也许真如许多企业家说的那样,这次危机来得太快,走得也太快了。
在一些行业里,特别是制造业里,经济的快速复苏甚至让人担心报复性增长会遏制升级势头,让许多企业失去转型空间,重新走回代加工、成本优势的老路。
但是我们不能总是期待外部机遇。况且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国的出口贸易将遭受越来越大的压力,连续五年“被反倾销之冠”的帽子还要戴多久?同时,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姿态也更加强烈。对于一个有着长远目标的企业来说,转型是迟早的问题。
转型是包括多方面的,我们并不期待所有的制造业都成为下一个IBM,产业升级、市场变化所带来的机会将把企业推向不同层面的发展。事实上在2009年年末,外界已经在关注海尔的“去制造化”和苏宁的“准制造化”。因此,转型更应是长期存在于企业家战略思维中的一个维度,一种管理之中的紧迫感,应该是一个企业成长的动力。
不确定性管理
强调不确定性管理,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时代。全球化使得这个世界的变化之快,时常超出我们的判断。很多企业的计划已经不再以“年”为周期,周围不停变化的一切都需要我们不断转换思路。不确定性管理是对战略制定的考验、对企业竞争力更新的考验,也是对企业学习能力、组织提升能力的考验。
不确定性管理也是杜拉克的经典理论,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把握未来是管理的最大难题,企业最大的挑战也就是未来本身。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所有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未来这个不确定性的舞台上,不论大小新旧,所有企业都将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
摩根大通亚太区总经理龚方雄日前对媒体表示:现在全球的经济,已经在面临一个百年不遇的同步性的、趋势性成长的复苏。
这当然也是我们看到的事实,尤其是在新技术、新能源潮流的影响下,谁能管理不确定性,谁就能赢得未来。
公共安全
这已经不再是公共关系管理里的小分支,也不仅仅是“某某门”之后企业信誉安全、形象安全的管理能力。在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雪灾、地震、藏独事件,以及2009年的疆独暴乱和至今仍在肆虐的甲型流感之后,企业应该意识到真正的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在“9.11”之后,对恐怖袭击的防范一直被美国企业视作重要的管理项目。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不仅仅针对员工的人身安全、心理干预,更涉及到财务、物流、销售等多方面的解决方案。
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更应该意识到,那些没有发生在眼前的天灾人祸一样可以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恶劣的气候曾经多次让星巴克陷入困境,比如:因为远在南美的咖啡豆减产,或者因为大雪天气让圣诞节生意无比冷清。以后,“风调雨顺”可能将成为一个传说。
公共安全还包括我们曾经常常提到的公共环境安全,比如:办公场所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这些已经不是影视剧里的故事情节,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
公共意识影响力
大众文化从没像现在这样影响着企业的管理:《亮剑》热播,企业纷纷打造亮剑精神;《狼图腾》热卖,企业文化立刻跟风动物性;《潜伏》成了经理人教科书;一部动画片也能让我们总结很多管理话题。象牙塔的管理,正在迅速与大众文化传播形成共振。
但大众文化对管理的影响,不仅如此,也并不都那么有情调。
2009年的网络热词里,“70码”、“躲猫猫”、“被潜规则”这些基于公众事件的缩略语,让我们看到公众意识对公平和公正的强烈追求;对上海钓鱼执法的问责、成都拆迁户自焚的处理、内蒙古贫困县检察官百万豪车的调查,也都始于巨大的网络舆论压力。同样的,企业的管理、文化、利益趋向正在被越来越多地置于公众监督和影响之中。
年轻一代社会人和企业人角色更加模糊;客户和市场深受公众情绪影响;产品安全、质量管理的任何一个疏漏都很可能让企业淹死在舆论狂潮之中。
也因此,企业品牌有了全新的推广途径。
李开复、俞敏洪是新浪微博上的热门人物,与其说他们是企业家,不如说是公共明星,他们更多谈论的是人生经验的分享,给年轻人的建议——企业、企业家的品牌营销也在改变;众多机构成为SNS网站的用户,最新的网络公关渠道正在被大规模推广。
现在,未来,管理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了解最近的大众流行,因为它已经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你的员工、客户、竞争对手,以及你自己。
情商管理
这是一个在2009年颇受重视的话题:如何鼓舞士气,如何安抚员工的沮丧情绪。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危机来了,员工都会很沮丧,失去斗志。果真如此吗?也许有一部分是这样,但管理学家们却仿佛强调:危机之中,过度自信比不自信可怕得多。当我们迎来一个复苏中的2010年时,这种自满情绪就更值得警惕。
在中国古代,男孩子十五六岁时,会得到一件来自父母的礼物:一根弦或者一块韦(熟牛皮)。得到弦的孩子就知道,父母认为他的性格有些弱,希望他更加刚强;得到韦的孩子就知道,父母认为他个性过强,应该更加柔软。孩子们会把弦和韦带在身边,常常提醒自己。这大概是最早的情商管理。更重要的是,这个古老的习俗告诉我们,情商管理需要一个长期的关注,需要逐步地改善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学会几个管理技巧就能完成的。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情商管理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应急措施——危机来了如何安抚人心;经济繁荣了如何预防亢奋。它应该是团队建设中的重要项目。我们知道,高情商的团队在适应能力、业绩表现等方面都要更加突出。
又一轮人才大战
早在2009年中,中国沿海城市就已经出现“员工荒”,而经济的逐步回暖将进一步带动劳动力市场的繁荣。在2010年第一、第二季度,很可能会出现一个人才流动热潮。
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第一,2010年企业将面临很多新的变化,市场营销、产品创新、管理创新都需要与以往不同的人才;第二,在经济回暖时,会有许多中高端人才选择创业,这也将成为挖脚和跳槽更加频繁的原因;第三,人才争夺本身也因为受到新技术和新市场趋势的影响发生改变。吸引、招聘、培养人才的方式如不及时创新,也将影响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比如:年轻一代深受网络影响,企业利用社区网站招聘已经不是新鲜事。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虽然经济回暖,但刚刚经历过一场动荡的职场人士对薪资的期待将有所提高。没有更多预算的企业在薪酬设计上要下更多的功夫。一个尚未在中国企业中普及的薪酬指标是“通胀指数”,在这个指数的指导下,员工的部分工资会随着通胀的变化而增减。这种设计,对在薪酬上缺乏绝对竞争力的企业,会有所帮助。管理
责任编辑:杨 光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虽然多数舆论认为短期内第二波危机不会到来,但我们仍然难以预计复苏中的震荡风险。影响中国经济的各项指标都在回升,但是我们是否会回到危机之前制造大国、出口大国的局面?我们是否愿意回到那个局面?复苏的质量如何?复苏的风险何在?
短短一年,对于中国的产业格局来说,金融危机似乎没有带来太多的改变;或许金融危机已经改变了太多,若干年之后,它们才会慢慢浮现。管理
全球化领导力
在2009年12月一次演讲中,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指出:虽然世界经济在经济危机中遭受重创,但经济全球化不会改变;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但经济的基本格局不会发生改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没有形成主流。
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的确提升了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但就整个经济格局来说,美国依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全球化浪潮也不会因为一次全球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局部抬头而退却。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全球化挑战依然存在甚至更加强烈。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对远景目标的建立,和制定相关战略决策。这取决于企业对未来企业发展,对市场的判断,而这些都建立在全球化思维的基础之上。
麦肯锡最近一项调查就表明:激励他人及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奖励措施等领导行为,不仅有助于企业渡过目前的危机,而且还有助于公司未来的繁荣发展。当受访者展望危机后的工作时,领导力和明确方向继续成为对提升业绩最为重要的能力(选择二者的受访者分别占到了42%和39%)。
投融资风险
毫无疑问,2010年,中国又将成为国际热钱肆虐的战场。良好的经济环境与可以预期的获利空间,已经吊足了国际炒家的胃口。在2009年11月,《次贷危机》作者孙兆东就对媒体表示:“比较美国和中国的利率水平,热钱在国内的套利空间已经存在。从统计机构的数据来看,国际资本流入中国逐月增多。”
而多方数字表明:热钱涌入中国的速度和容量都远高于官方统计数据。可以判断的是,除了涌入股市和楼市套现,以及坐等人民币升值的资金之外,很大一部分仍将走向风险投资。
2009年12月6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对媒体表示:国资委成立之初很重要的任务是治理国企“三乱”,即乱投资、乱决策、乱担保。现在这些错误已开始转向民营企业。
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4万亿投资让大型国有企业受益颇多,其大力扶持的“铁公基”在带来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的同时,却将风险抛向了本就风雨飘摇的民营企业。
海外热钱的必然涌入,以及中国资产泡沫的非理性膨胀,都非常值得复苏期的民营企业警惕。
低碳式发展
在我们以往的采访中,可持续性发展被企业家们解读为各式各样的含义。也许,它是一个最不需要多余解读的名词。但未来,“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内涵和路径,或说是压力和挑战。
无论是基于政策环境的压力——在艰难落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后,中国对世界的减排承诺必须实现;还是企业自身长远成长的需要,基于低碳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将是企业领导者们需要耐心地,长久地关注的问题。
当今社会和全球都在热烈地讨论甚至争吵关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新能源机遇的问题,可以断定,可持续性发展已把企业的未来命运和责任紧紧联系在一起,它需要企业家建立新的视角:自己要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承担起全社会的责任。
《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在其新书《必要的革命》中说:未来20年我们需要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80%。我们还需要大幅降低水和能源的消费水平。我们需要停止假装问题都是别人的:在相互联系的世界里,船在谁的一端有个漏洞都没有差别。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我们对可持续性的各项核心问题都负有责任:食物、水、能源、废弃物和有毒物质。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解决问题的力量的一部分。
新兴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2009年岁末最引人瞩目的新闻之一,当属奥巴马访问亚洲四国。有趣的是,奥巴马的亚洲之旅引来了印度的强烈不满。不仅因为它没有成为这次会晤的坐上宾,更因为它认为中美关系已经更进一步加深。印度总理辛格随后迫不及待访问了美国。在我们的官方媒体解读里,印度的访美意图里充满了“邀宠”意味,同时饱含着对中国的“羡慕、嫉妒、恨”。
“中国应该当心印度,它正在模仿中国制造,并正在成为中国的威胁。”2009年11月初,奥巴马访华之前,长期研究中印比较的著名管理学家、矩阵发明人海因茨•韦里克对《中外管理》记者说:“中国企业应该警惕印度的复制。”
恐怕再没有比这更赤裸裸的竞争意图了。
而这种挑战不仅仅来自于印度,中国自身的低加工制造产业正在向孟加拉、印尼、越南等国家转移。同时,中国企业应该注意到新兴市场的机会,在金融危机里,包括印度、巴西、南非、智利在内的一些国家,都表现出了强大的市场潜力。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预测未来经济形势时也指出:新兴市场将吸引大量的资金,这些国家,值得谋求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注意。
转型压力
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危”与“机”的关系,也的确有很多企业从中得到了机会。不过最令人期待的机遇——产业升级却没有轰轰烈烈地到来。也许真如许多企业家说的那样,这次危机来得太快,走得也太快了。
在一些行业里,特别是制造业里,经济的快速复苏甚至让人担心报复性增长会遏制升级势头,让许多企业失去转型空间,重新走回代加工、成本优势的老路。
但是我们不能总是期待外部机遇。况且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国的出口贸易将遭受越来越大的压力,连续五年“被反倾销之冠”的帽子还要戴多久?同时,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姿态也更加强烈。对于一个有着长远目标的企业来说,转型是迟早的问题。
转型是包括多方面的,我们并不期待所有的制造业都成为下一个IBM,产业升级、市场变化所带来的机会将把企业推向不同层面的发展。事实上在2009年年末,外界已经在关注海尔的“去制造化”和苏宁的“准制造化”。因此,转型更应是长期存在于企业家战略思维中的一个维度,一种管理之中的紧迫感,应该是一个企业成长的动力。
不确定性管理
强调不确定性管理,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时代。全球化使得这个世界的变化之快,时常超出我们的判断。很多企业的计划已经不再以“年”为周期,周围不停变化的一切都需要我们不断转换思路。不确定性管理是对战略制定的考验、对企业竞争力更新的考验,也是对企业学习能力、组织提升能力的考验。
不确定性管理也是杜拉克的经典理论,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把握未来是管理的最大难题,企业最大的挑战也就是未来本身。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所有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未来这个不确定性的舞台上,不论大小新旧,所有企业都将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
摩根大通亚太区总经理龚方雄日前对媒体表示:现在全球的经济,已经在面临一个百年不遇的同步性的、趋势性成长的复苏。
这当然也是我们看到的事实,尤其是在新技术、新能源潮流的影响下,谁能管理不确定性,谁就能赢得未来。
公共安全
这已经不再是公共关系管理里的小分支,也不仅仅是“某某门”之后企业信誉安全、形象安全的管理能力。在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雪灾、地震、藏独事件,以及2009年的疆独暴乱和至今仍在肆虐的甲型流感之后,企业应该意识到真正的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在“9.11”之后,对恐怖袭击的防范一直被美国企业视作重要的管理项目。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不仅仅针对员工的人身安全、心理干预,更涉及到财务、物流、销售等多方面的解决方案。
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更应该意识到,那些没有发生在眼前的天灾人祸一样可以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恶劣的气候曾经多次让星巴克陷入困境,比如:因为远在南美的咖啡豆减产,或者因为大雪天气让圣诞节生意无比冷清。以后,“风调雨顺”可能将成为一个传说。
公共安全还包括我们曾经常常提到的公共环境安全,比如:办公场所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这些已经不是影视剧里的故事情节,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
公共意识影响力
大众文化从没像现在这样影响着企业的管理:《亮剑》热播,企业纷纷打造亮剑精神;《狼图腾》热卖,企业文化立刻跟风动物性;《潜伏》成了经理人教科书;一部动画片也能让我们总结很多管理话题。象牙塔的管理,正在迅速与大众文化传播形成共振。
但大众文化对管理的影响,不仅如此,也并不都那么有情调。
2009年的网络热词里,“70码”、“躲猫猫”、“被潜规则”这些基于公众事件的缩略语,让我们看到公众意识对公平和公正的强烈追求;对上海钓鱼执法的问责、成都拆迁户自焚的处理、内蒙古贫困县检察官百万豪车的调查,也都始于巨大的网络舆论压力。同样的,企业的管理、文化、利益趋向正在被越来越多地置于公众监督和影响之中。
年轻一代社会人和企业人角色更加模糊;客户和市场深受公众情绪影响;产品安全、质量管理的任何一个疏漏都很可能让企业淹死在舆论狂潮之中。
也因此,企业品牌有了全新的推广途径。
李开复、俞敏洪是新浪微博上的热门人物,与其说他们是企业家,不如说是公共明星,他们更多谈论的是人生经验的分享,给年轻人的建议——企业、企业家的品牌营销也在改变;众多机构成为SNS网站的用户,最新的网络公关渠道正在被大规模推广。
现在,未来,管理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了解最近的大众流行,因为它已经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你的员工、客户、竞争对手,以及你自己。
情商管理
这是一个在2009年颇受重视的话题:如何鼓舞士气,如何安抚员工的沮丧情绪。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危机来了,员工都会很沮丧,失去斗志。果真如此吗?也许有一部分是这样,但管理学家们却仿佛强调:危机之中,过度自信比不自信可怕得多。当我们迎来一个复苏中的2010年时,这种自满情绪就更值得警惕。
在中国古代,男孩子十五六岁时,会得到一件来自父母的礼物:一根弦或者一块韦(熟牛皮)。得到弦的孩子就知道,父母认为他的性格有些弱,希望他更加刚强;得到韦的孩子就知道,父母认为他个性过强,应该更加柔软。孩子们会把弦和韦带在身边,常常提醒自己。这大概是最早的情商管理。更重要的是,这个古老的习俗告诉我们,情商管理需要一个长期的关注,需要逐步地改善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学会几个管理技巧就能完成的。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情商管理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应急措施——危机来了如何安抚人心;经济繁荣了如何预防亢奋。它应该是团队建设中的重要项目。我们知道,高情商的团队在适应能力、业绩表现等方面都要更加突出。
又一轮人才大战
早在2009年中,中国沿海城市就已经出现“员工荒”,而经济的逐步回暖将进一步带动劳动力市场的繁荣。在2010年第一、第二季度,很可能会出现一个人才流动热潮。
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第一,2010年企业将面临很多新的变化,市场营销、产品创新、管理创新都需要与以往不同的人才;第二,在经济回暖时,会有许多中高端人才选择创业,这也将成为挖脚和跳槽更加频繁的原因;第三,人才争夺本身也因为受到新技术和新市场趋势的影响发生改变。吸引、招聘、培养人才的方式如不及时创新,也将影响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比如:年轻一代深受网络影响,企业利用社区网站招聘已经不是新鲜事。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虽然经济回暖,但刚刚经历过一场动荡的职场人士对薪资的期待将有所提高。没有更多预算的企业在薪酬设计上要下更多的功夫。一个尚未在中国企业中普及的薪酬指标是“通胀指数”,在这个指数的指导下,员工的部分工资会随着通胀的变化而增减。这种设计,对在薪酬上缺乏绝对竞争力的企业,会有所帮助。管理
责任编辑:杨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