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诗词、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颇高,一直是翻译的难点。
【关键词】典故英译 《西厢记》
引言
自翻译研究开启“文化转向”以来,所关注的重点从单纯的语言问题延伸到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当中,翻译研究开始转向语境、历史和文化等影响整个过程的操控因素。而文化典故,因其蕴涵着深层文化蕴意,在翻译过程中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一、典故翻译
典故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在汉译英中,由于汉语典故在英语中属于“文化空缺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专有项”,对译者来说这一类词的翻译一直比较麻烦,因为很难在译文中将典故背后厚重的中国文化再现出来。关于典故翻译策略,有直译或音译、直译加注、意译、增译、省译、多种译法相结合等。
二、《西厢记》典故英译策略
《西厢记》为王实甫的传世作品,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名著,与《红楼梦》一并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两朵奇葩。作为“天下夺魁”之作,《西厢记》中诗词曲赋随处可见,叠词典故比比皆是。下面将结合许译本来分析典故英译策略。
1.直译法。对于含义比较明确的典故,英译后不会引发文化冲突,许渊冲一般都是采用直译。直译法的译文简单明了,且能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译入语。
1)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Eastward the oriole and westward the swallow flies;
Before you start I ask when you’ll return.
古代乐府歌词常以“东飞伯劳西飞燕”托物起兴,用来表示离别之典。此处采用直译的方法,不做过多解释也能体会出“劳燕分飞”之苦。
2.意译法。
2)我虽不及司马相如,小姐你莫非倒是一位文君?
Although I am not a good Lutist,she may be a lute-lover.
琴呵,昔日司马相如求卓文君,曾有一曲,名曰文凤求凰
Oh, my lute! I remember an ancient scholar wooing a beautiful lady played a tune called Phoenix Seeking His Mate.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西汉大才子,一个是大才女,他俩的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旧时常以“凤求凰”比喻男子向淑女求爱,多用于赞颂男女自由婚恋结合之事。许渊冲的译文采用意译法,将司马相如译为a good lutist与an ancient scholar,而将卓文君译为a lute-lover与a beautiful lady,一个演奏琴曲,一个爱好琴曲,一个是才子,一个是佳人,这种意译手法,只有在非常了解这一典故的基础上才能翻译出来。因此,即使不点名道姓提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从译文中读者也能感受到这对才子佳人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
3.省略法。
3)你说谎天来大,成也是你母亲,败也是你萧何!
You have abused your power over me;
The failure or success
In this matter rests with no other
Thank you, oh! mother.
“萧何”源自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楚汉相争时,萧何的得志与被杀,都出自萧何一人之手。后因以比喻为人害人,成事败事都出自一人。此处张生借用此典的目的就是想说明他能不能和莺莺结婚均由莺莺的母亲一人决定。许渊冲的译文直接用“mother”代替了“萧何”,按照原文意思来理解,此处的“萧何”确实是指莺莺的母亲。因此,从准确性来讲,这样译是完全准确的且达到了押韵的效果,但唯一的遗憾是完全抛弃了典故文化。
4.文化词替换。
4)是兜率宫,是离恨天,我谁想这里遇神仙。
Is this a paradise or a sorrowless sphere?
Who would have thought I’d meet an angel here!
兜率宮位于仙岩极顶之上,象征九五之尊的帝王宫殿,现常用来指天宫。“离恨天”,在民间传说中常有“三十三天中,最高者是离恨天”的说法,后比喻男女生离,抱恨终身的境地。“神仙”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具有超凡能力、无所不知还能长生不老的人物。因此,如果严格遵照英汉互译对等原则来翻译,在英文里是不可能找到相应的文化词的。因此,许渊冲选择了文化词替换的方法,将道教用语转换成西方宗教用语,“兜率宫”成了“paradise”,“神仙”变成了“angel”,“离恨天”也相应地异化成了“a sorrowless sphere”,这种转换手法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三、结论
戏曲翻译不同于普通文学作品的翻译,因其受时空、服务对象(读者与剧院观众)以及无注性的约束,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处理起来要比其他文艺作品更难。列费维尔曾指出,在翻译中,要做到全面对等是不可能的,因此,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做出抉择。在《西厢记》英译本中,为了达到翻译效果,许渊冲也是多管齐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省略法、文化词替换等。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正是由于戏曲翻译难,戏曲中的典故翻译更难,因此,在许译本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欠额翻译,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译林出版社,2000.
【关键词】典故英译 《西厢记》
引言
自翻译研究开启“文化转向”以来,所关注的重点从单纯的语言问题延伸到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当中,翻译研究开始转向语境、历史和文化等影响整个过程的操控因素。而文化典故,因其蕴涵着深层文化蕴意,在翻译过程中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一、典故翻译
典故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在汉译英中,由于汉语典故在英语中属于“文化空缺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专有项”,对译者来说这一类词的翻译一直比较麻烦,因为很难在译文中将典故背后厚重的中国文化再现出来。关于典故翻译策略,有直译或音译、直译加注、意译、增译、省译、多种译法相结合等。
二、《西厢记》典故英译策略
《西厢记》为王实甫的传世作品,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名著,与《红楼梦》一并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两朵奇葩。作为“天下夺魁”之作,《西厢记》中诗词曲赋随处可见,叠词典故比比皆是。下面将结合许译本来分析典故英译策略。
1.直译法。对于含义比较明确的典故,英译后不会引发文化冲突,许渊冲一般都是采用直译。直译法的译文简单明了,且能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译入语。
1)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Eastward the oriole and westward the swallow flies;
Before you start I ask when you’ll return.
古代乐府歌词常以“东飞伯劳西飞燕”托物起兴,用来表示离别之典。此处采用直译的方法,不做过多解释也能体会出“劳燕分飞”之苦。
2.意译法。
2)我虽不及司马相如,小姐你莫非倒是一位文君?
Although I am not a good Lutist,she may be a lute-lover.
琴呵,昔日司马相如求卓文君,曾有一曲,名曰文凤求凰
Oh, my lute! I remember an ancient scholar wooing a beautiful lady played a tune called Phoenix Seeking His Mate.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西汉大才子,一个是大才女,他俩的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旧时常以“凤求凰”比喻男子向淑女求爱,多用于赞颂男女自由婚恋结合之事。许渊冲的译文采用意译法,将司马相如译为a good lutist与an ancient scholar,而将卓文君译为a lute-lover与a beautiful lady,一个演奏琴曲,一个爱好琴曲,一个是才子,一个是佳人,这种意译手法,只有在非常了解这一典故的基础上才能翻译出来。因此,即使不点名道姓提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从译文中读者也能感受到这对才子佳人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
3.省略法。
3)你说谎天来大,成也是你母亲,败也是你萧何!
You have abused your power over me;
The failure or success
In this matter rests with no other
Thank you, oh! mother.
“萧何”源自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楚汉相争时,萧何的得志与被杀,都出自萧何一人之手。后因以比喻为人害人,成事败事都出自一人。此处张生借用此典的目的就是想说明他能不能和莺莺结婚均由莺莺的母亲一人决定。许渊冲的译文直接用“mother”代替了“萧何”,按照原文意思来理解,此处的“萧何”确实是指莺莺的母亲。因此,从准确性来讲,这样译是完全准确的且达到了押韵的效果,但唯一的遗憾是完全抛弃了典故文化。
4.文化词替换。
4)是兜率宫,是离恨天,我谁想这里遇神仙。
Is this a paradise or a sorrowless sphere?
Who would have thought I’d meet an angel here!
兜率宮位于仙岩极顶之上,象征九五之尊的帝王宫殿,现常用来指天宫。“离恨天”,在民间传说中常有“三十三天中,最高者是离恨天”的说法,后比喻男女生离,抱恨终身的境地。“神仙”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具有超凡能力、无所不知还能长生不老的人物。因此,如果严格遵照英汉互译对等原则来翻译,在英文里是不可能找到相应的文化词的。因此,许渊冲选择了文化词替换的方法,将道教用语转换成西方宗教用语,“兜率宫”成了“paradise”,“神仙”变成了“angel”,“离恨天”也相应地异化成了“a sorrowless sphere”,这种转换手法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三、结论
戏曲翻译不同于普通文学作品的翻译,因其受时空、服务对象(读者与剧院观众)以及无注性的约束,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处理起来要比其他文艺作品更难。列费维尔曾指出,在翻译中,要做到全面对等是不可能的,因此,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做出抉择。在《西厢记》英译本中,为了达到翻译效果,许渊冲也是多管齐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省略法、文化词替换等。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正是由于戏曲翻译难,戏曲中的典故翻译更难,因此,在许译本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欠额翻译,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译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