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云南的西南部有一个哈尼族聚居的地方——墨江,那里是太阳转身的地方,那里还一直聚居着一个保持原始传统民族习俗的哈尼族支系——碧约人,他们绚丽多彩、白红黑相间的民族服饰,自然淳朴的语言,热情大方的待人接客方式,原始传统奇特的生活习俗是源远流长的哈尼文化的体现,而“腊达”声声的碧约人奇特的婚恋又是其中最具魅力的展示。
墨江是全国惟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也是全国惟一一个北回归线从县城穿过的城镇。根据当地的哈尼族碧约老人讲述,在解放前这里哈尼族碧约人的婚姻盛行姑表舅婚,姑娘长大后征得舅家同意方能嫁给外人,婚姻以包办为主,同姓之间若非血亲便可以通婚。
现在,他们的这种传统习俗正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改变。碧约人只要到了婚恋年龄,便可自己物色心上人。一般结识朋友的最好时机是,集体一起上山砍柴放牛、参加婚礼丧葬、过年过节或者赶集串寨子时,如果碧约牙迷(小姑娘)、牙汝(小伙子)相互认识并且有好感以后就会通过唱山歌来交流,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表达自己对另一方的仰慕和爱意。几次山歌下来,如果他们觉得条件成熟了,牙汝就要找媒人去提亲了。墨江的碧约人求亲说媒,一般要往返三次,初次由媒人一个人去牙迷家询问牙迷的生辰属相,然后请“嫫庇”(宗教职业者)进行合“八字”,如果“八字”合得上,媒人才决定第二次到牙迷家。媒人第二次到牙迷家主要是商量“吃小酒”的时间及聘礼的数量。第三次是“吃小酒”,吃小酒是隆重而严肃的婚姻前奏,双方亲家将见面,男方要带上既定的礼银,带上茶叶、酒、肉、糖等物品到女方家献家神,女方要备好酒宴招待亲家,男女双方吃过“小酒”,献过女方家神,婚姻就算正式缔结,最后选择吉祥日子举行婚礼。举办婚礼的时间一般由男方拟定,但要提前二三个月告诉女方,以便女方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婚礼日子一般只能要双日,不能选单日,也不能选男女双方的生日或者是男女双方父母的生日。
婚礼规模可根据各自的经济条件决定,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要搭青棚,广邀亲戚朋友杀猪宰牛大操大办。送亲者出发时要杀一头猪背到男方家,挂在青棚上。由长者念咒消灾灭祸祈福祝愿,碧约语言之意为“玉迷压知知摩”意即隔白虎。念完口诀后,新郎新娘进中堂各拿一杯酒、一杯茶到神位前磕头,接受媒人的祝福和晓谕做人的道理。然后,在司仪的带领下给三亲六戚和亲朋好友敬酒。
晚上,堂屋中央设两桌酒席,请新娘兄弟和新郎的舅父等人坐在正席上边喝酒边围席而歌“腊达过”(哈尼族碧约人的一种喜事场中演唱的曲调)。歌的内容是教育新郎新娘要尊老爱幼;告诫人们勤俭持家、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遵守寨规等等。“腊达”唱法通俗易懂,内容广泛歌声悠扬动听,而且不受时间、场合的限制,动情时也可随歌而舞。
就在碧约阿波老人“腊达”和喝酒吃饭吃菜时,新郎新娘要斟酒倒茶,拜认亲戚,被拜认的老人们要赠给新郎新娘一些礼品或钱物,念些早生子早得福之类的吉利话。当然,敬酒还少不了三亲六戚和亲朋好友。敬完酒,在哈尼族山寨,哈尼族的“腊达过”起来了,芦笙吹起来了,碧约老人们在房内唱,牙迷牙汝们在门外边吹芦笙边跳起欢快的“阿迷车”等舞蹈,未结婚的牙迷牙汝们通宵达旦地狂欢,这也给了他们在“腊达”声声和“阿迷车”中寻找自己意中人的机会。如果寻找到了自己中意的伙伴,他们就会相约到僻静的山寨边树林里唱山歌或在火塘边通过“腊达”来交谈,谈得比较合心意的,一对哈尼族碧约恋人就这样产生了,在不久的将来他(她)们又要在“腊达”声声中举行自己的婚礼了。哈尼族碧约人一般要在各方亲朋好友、三亲六戚到齐祝贺的那一天,在客人吃饭时,要给每一个来客发红粑粑,一桌八人,一人两块,男女老少都有,意思是:希望每一个客人都和他们一起分享幸福和快乐,并把他们对客人的祝福带回每一个家庭中。此外,发糖、葵花子等食物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二天吃过早饭,送亲的人返回后,新郎新娘要亲自做饭做菜宴请来帮忙的青年人。大家会拿新郎新娘作趣一番,闹玩够了才离席。婚礼后的第十三天,新郎新娘要拿着一些腊肉、两根猪肋骨、两包茶叶、两个大粑粑、两瓶酒回女方家拜别父母和献奉神灵,并帮助父母做事。十二天后再回到男方家,婚礼仪式才算全部完成。
在碧约山寨允许招婿上门,一般是男方家儿子比较多的人家才允许自己的儿子去牙迷家上门,入赘事宜在吃“小酒”确定聘礼的时候就要作出决定,若要男方从妻居,女方就不得索取聘礼,从妻居的时间也要在“吃小酒”时定下来。在碧约人中,离婚现象极少见,按传统,离婚要受到经济上的惩罚,男方提出离婚,不但不得要回聘礼及耗费的钱财,还要分出一些财产给被遗弃的妻子。如果是女方自己提出离婚的,女方就要赔还男方下聘礼所用的财物。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哈尼族碧约人的这种奇特浪漫,特色鲜明的婚礼,虽然民族文化气氛浓郁,在墨江的很多地方都盛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外交流的扩大,这种独特的婚俗已经逐渐淡化和消失。
墨江是全国惟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也是全国惟一一个北回归线从县城穿过的城镇。根据当地的哈尼族碧约老人讲述,在解放前这里哈尼族碧约人的婚姻盛行姑表舅婚,姑娘长大后征得舅家同意方能嫁给外人,婚姻以包办为主,同姓之间若非血亲便可以通婚。
现在,他们的这种传统习俗正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改变。碧约人只要到了婚恋年龄,便可自己物色心上人。一般结识朋友的最好时机是,集体一起上山砍柴放牛、参加婚礼丧葬、过年过节或者赶集串寨子时,如果碧约牙迷(小姑娘)、牙汝(小伙子)相互认识并且有好感以后就会通过唱山歌来交流,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表达自己对另一方的仰慕和爱意。几次山歌下来,如果他们觉得条件成熟了,牙汝就要找媒人去提亲了。墨江的碧约人求亲说媒,一般要往返三次,初次由媒人一个人去牙迷家询问牙迷的生辰属相,然后请“嫫庇”(宗教职业者)进行合“八字”,如果“八字”合得上,媒人才决定第二次到牙迷家。媒人第二次到牙迷家主要是商量“吃小酒”的时间及聘礼的数量。第三次是“吃小酒”,吃小酒是隆重而严肃的婚姻前奏,双方亲家将见面,男方要带上既定的礼银,带上茶叶、酒、肉、糖等物品到女方家献家神,女方要备好酒宴招待亲家,男女双方吃过“小酒”,献过女方家神,婚姻就算正式缔结,最后选择吉祥日子举行婚礼。举办婚礼的时间一般由男方拟定,但要提前二三个月告诉女方,以便女方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婚礼日子一般只能要双日,不能选单日,也不能选男女双方的生日或者是男女双方父母的生日。
婚礼规模可根据各自的经济条件决定,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要搭青棚,广邀亲戚朋友杀猪宰牛大操大办。送亲者出发时要杀一头猪背到男方家,挂在青棚上。由长者念咒消灾灭祸祈福祝愿,碧约语言之意为“玉迷压知知摩”意即隔白虎。念完口诀后,新郎新娘进中堂各拿一杯酒、一杯茶到神位前磕头,接受媒人的祝福和晓谕做人的道理。然后,在司仪的带领下给三亲六戚和亲朋好友敬酒。
晚上,堂屋中央设两桌酒席,请新娘兄弟和新郎的舅父等人坐在正席上边喝酒边围席而歌“腊达过”(哈尼族碧约人的一种喜事场中演唱的曲调)。歌的内容是教育新郎新娘要尊老爱幼;告诫人们勤俭持家、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遵守寨规等等。“腊达”唱法通俗易懂,内容广泛歌声悠扬动听,而且不受时间、场合的限制,动情时也可随歌而舞。
就在碧约阿波老人“腊达”和喝酒吃饭吃菜时,新郎新娘要斟酒倒茶,拜认亲戚,被拜认的老人们要赠给新郎新娘一些礼品或钱物,念些早生子早得福之类的吉利话。当然,敬酒还少不了三亲六戚和亲朋好友。敬完酒,在哈尼族山寨,哈尼族的“腊达过”起来了,芦笙吹起来了,碧约老人们在房内唱,牙迷牙汝们在门外边吹芦笙边跳起欢快的“阿迷车”等舞蹈,未结婚的牙迷牙汝们通宵达旦地狂欢,这也给了他们在“腊达”声声和“阿迷车”中寻找自己意中人的机会。如果寻找到了自己中意的伙伴,他们就会相约到僻静的山寨边树林里唱山歌或在火塘边通过“腊达”来交谈,谈得比较合心意的,一对哈尼族碧约恋人就这样产生了,在不久的将来他(她)们又要在“腊达”声声中举行自己的婚礼了。哈尼族碧约人一般要在各方亲朋好友、三亲六戚到齐祝贺的那一天,在客人吃饭时,要给每一个来客发红粑粑,一桌八人,一人两块,男女老少都有,意思是:希望每一个客人都和他们一起分享幸福和快乐,并把他们对客人的祝福带回每一个家庭中。此外,发糖、葵花子等食物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二天吃过早饭,送亲的人返回后,新郎新娘要亲自做饭做菜宴请来帮忙的青年人。大家会拿新郎新娘作趣一番,闹玩够了才离席。婚礼后的第十三天,新郎新娘要拿着一些腊肉、两根猪肋骨、两包茶叶、两个大粑粑、两瓶酒回女方家拜别父母和献奉神灵,并帮助父母做事。十二天后再回到男方家,婚礼仪式才算全部完成。
在碧约山寨允许招婿上门,一般是男方家儿子比较多的人家才允许自己的儿子去牙迷家上门,入赘事宜在吃“小酒”确定聘礼的时候就要作出决定,若要男方从妻居,女方就不得索取聘礼,从妻居的时间也要在“吃小酒”时定下来。在碧约人中,离婚现象极少见,按传统,离婚要受到经济上的惩罚,男方提出离婚,不但不得要回聘礼及耗费的钱财,还要分出一些财产给被遗弃的妻子。如果是女方自己提出离婚的,女方就要赔还男方下聘礼所用的财物。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哈尼族碧约人的这种奇特浪漫,特色鲜明的婚礼,虽然民族文化气氛浓郁,在墨江的很多地方都盛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外交流的扩大,这种独特的婚俗已经逐渐淡化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