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读大三的李菊作为志愿者亲历了奥运会,也正是在这一年,李菊身上还与另一件大事发生了关联——“5·12”汶川大地震。那场大灾难中,她有16位至亲遇难。灾难面前,李菊坚强面对,继续投身奥运志愿服务工作,工作细致、尽职尽责。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作为12名志愿者代表之一,她走进鸟巢,接受献花。李菊还获选为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6年之后,李菊已从当年奥运光环笼罩之下的标杆人物,转身成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的一名优秀辅导员兼学院团总支书记。人生角色虽然发生了转变,但那份对志愿服务的热爱,始终如一。
结缘“白鸽”
2005年考入北师大之前,川妹子李菊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距家乡北川70多公里的绵阳市。到北师大的第一天李菊就迷路了,幸好遇到学姐热心地带着她去办理各种入校手续,之后又带着她去看打水、吃饭、洗澡的地方,学姐甚至陪她回宿舍为她铺好床铺才离开。
离开之前,师姐的一句话为李菊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我是北师大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过一段时间我们协会招新,你若有兴趣,欢迎你加入。”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李菊深深记住了“志愿者”这个名字。
九月份社团招新,一派“百团大战”的壮观景象,各个社团都使出看家本领,妙招百出,吆喝不断,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同学的关注。李菊想都没想,径直走到“白鸽”的展位前报名加入。“当时就觉得这个组织很温暖,我想加入,像学姐那样帮助别人。就是很朴素的心愿。”
从2007年,奥运测试赛开始,李菊所在的北师大“白鸽”协会就非常忙碌了。他们承担了好几个测试赛场馆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不够,需要招新。当时全校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志愿服务的意向。光报名就来了五千人,但名额有限,只招两千人。因此筛选和培训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工作。这一切对李菊和“白鸽”协会的主要负责同学来说,真是始料未及。一贯作为考试参与者的这帮学生居然开始像模像样地组织考试,他们包了学校教七和教九两栋教学楼,为这场五千人的考试认真做准备,从试题的设计、考卷的印刷、装订到考场的管理,全是“白鸽”的成员自己搞定。
李菊当时负责出题,出完题后,又跟着队友去印卷子,然后装订试卷,熬了好几个通宵。最后效果挺好,顺利选拔出两千名优秀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在‘白鸽’我收获了很多,不仅有得到和给予别人的快乐。还收获珍贵的友谊,这种友谊和同窗情谊不一样,而是一起做过很多事,经历过考验,就好像一起打过仗的战友。”李菊说。
辅导员的一次“志愿服务”
2009年下半年,李菊从北师大毕业,来到北大继续攻读教育学硕士。在北大安顿好之后,李菊开始关注北大的志愿者团队,她发现基本都是本科生参与,研究生参与的很少。想到和本科生混在一起做志愿服务会有一点小尴尬,李菊通过“志愿北京”的网络平台,找到了一个去通州关爱学校服务的活动,每周一次活动,两个月后的一天,志愿小组的QQ群里有人发现了李菊的故事,在群里热络地讨论,李菊只好偷偷从群里退出,不再参与该社团的活动。“2008年之后,我已经不太愿意别人提我的故事,我害怕他们见到我的时候会追问,这一切已经远离我的志愿初衷了,所以我选择退出。”李菊无奈地说。
这次短暂的校外志愿服务后,李菊回归校园,成为北大教育学院青协的负责人,跟着学院做了很多志愿服务的工作。
2011年7月,李菊申请提前毕业,顺利成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一名辅导员兼系里的团总支书记。因为具体事务性工作比较多,虽然没有时间亲自带领学生去做志愿服务,但多年来参加志愿服务积累的很多工作经验却对她的辅导员工作影响甚大。
李菊觉得自己跟学生的相处方式不像师生更像朋友,从来不是一板一眼地交流。学生叫她“菊子姐姐”,她给班长发信息也用“班长大人,有事拜托”的语气调侃。她的学生中,有一位2012级入学的学生,家境贫困,母亲因为工伤,脊柱被打断,被迫卧床。爸爸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不管姐弟俩,他们靠姐姐的奖学金维持生活。李菊发现很多申请资助的学生中没人比他成绩好,也没有人比他参与志愿服务的小时数多,可这样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却没有申请助学金,李菊把学生找到办公室谈心,原来这个要强的男孩不愿接受助学金,坚持要通过自己打工挣钱。
当时学生才刚上大一,课程紧,打工一定会影响学业,李菊好说歹说,做了半天思想工作,男生才写了一份非常简短的助学申请。李菊一看内容,就知道没戏,由于那次的助学金额很高,每年一万,连续大学四年都有。因此竞争的同学很多,全校20多个学院总共只有4个名额。此前助学金都是学生写自荐材料,没有辅导员推荐,为了帮助该学生顺利获得助学金,李菊破例给学生写了一封长长的推荐信,信中除了将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如实介绍,还着重把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参加志愿服务的事情都表达了,最终该同学获得这笔助学金。
学生很感激,主动提出当班长,为同学服务。“其实这是一种志愿精神的体现,他得到帮助后,也愿意为别人做贡献。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也是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李菊说。
从腼腆女生到独当一面
当辅导员这三年来,李菊感触颇深,她理解辅导员的工作就像万金油,什么都要会,要会博客写作,通过博客引导学生,要懂公文写作,掌握最新的时政动态,熟悉学生管理条例,要会现场演讲,还要组织主题班会,带动学生快乐、自信地学习。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2014年度北京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李菊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说起今天能在辅导员岗位上游刃有余,李菊坦言,这一切都得益于当初大学里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彻底改变了那个内向腼腆的自己。
上大学之前,李菊是个彻头彻尾的女学霸,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几乎没有任何交际时间,更谈不上协调组织能力。李菊记得自己刚到“白鸽”的第一次小组会议上,部长让新成员发言,其实只是想听听大家随便说点什么,别的同学很放得开,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到李菊的时候,还没说话,她的脸就通红,支支吾吾了半天只蹦出一句:“很高兴认识大家,请你们多多关照。”对于自己的表现,李菊难过了很久。从那之后,她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 从社团中的普通小干事做起,到了大二,李菊成为文艺部的副部长,开始试着策划活动。第一次要策划社团内部的拓展训练,李菊写了一份报告,很快被打回来,原因很简单,没有可行性。李菊马上找了自己的部员,重新进行时间规划,任务分解,每天一次在宿舍楼下的小圆桌讨论当天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安排。从活动踩点。到联系大巴车,到采购出行物品,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周,那一周对李菊来说,收获特别大。当天的活动很成功,队员们在拓展训练中都玩得很开心,事后,还有人专门跑来感谢李菊活动组织得很棒。
从完全没有任何学生活动的经验,到参与活动,到组织活动,再到参与大型活动的组织,最后独当一面,李菊花了三年多的时间。
“我一直认为志愿服务可以归到社会实践中来,因为你不管去任何机构做志愿服务,你都是走出校园和社会打交道,这是个很好的平台,学习怎样和别人打交道。如果要拓展志愿服务的基地,也需要志愿者自己去谈去签协议,会涉及到很多细节上的工作,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帮助很大的。”李菊说。
想做没有光环和故事的普通人
因为有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经验,李菊更能体会学生的心。现在学校的志愿服务越来越趋于规范化,为了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学校给学生志愿服务进行小时认证,在学生的入党、保研等事情上也会参考学生的志愿服务小时数。鉴于此,有人开始动机不纯,为了功利的目的参与志愿服务,这样就让一些本身很热爱志愿服务的同学心里不舒服。他们跑来找李菊谈自己的困惑,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李菊都会耐心开解学生,她还常常邀请这些年接触到的优秀志愿者来学校给学生做报告,告诉学生有很多人在默默无闻做志愿服务,不求回报,希望学生能借此跳出自己狭隘的视野。“也许他一开始是奔着志愿服务小时数去的,但在参与的过程中,没准他就体会到价值和收获了。做好自己比较重要。眼光不要盯在别人身上。”
对于曾经取得的荣誉,李菊认为大多因为她特殊的经历和遇到的事情,2008年之后,她获得了很多荣誉,被树立成标杆式的人物,密集参加了很多媒体采访,各类分享会,在很多座谈会上讲自己的故事、经历。同样的话在反反复复说了很多遍之后,李菊自己也感到不太舒服,越来越拧巴。“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追求的。我只想踏踏实实学习,做一个好学生,一个平平淡淡的人。”李菊坦言奥运之后,自己更加努力了,不管是北大研究生还是现在的工作,都是凭借自己的成绩获得的。
责任编辑:刁雅琴
6年之后,李菊已从当年奥运光环笼罩之下的标杆人物,转身成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的一名优秀辅导员兼学院团总支书记。人生角色虽然发生了转变,但那份对志愿服务的热爱,始终如一。
结缘“白鸽”
2005年考入北师大之前,川妹子李菊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距家乡北川70多公里的绵阳市。到北师大的第一天李菊就迷路了,幸好遇到学姐热心地带着她去办理各种入校手续,之后又带着她去看打水、吃饭、洗澡的地方,学姐甚至陪她回宿舍为她铺好床铺才离开。
离开之前,师姐的一句话为李菊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我是北师大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过一段时间我们协会招新,你若有兴趣,欢迎你加入。”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李菊深深记住了“志愿者”这个名字。
九月份社团招新,一派“百团大战”的壮观景象,各个社团都使出看家本领,妙招百出,吆喝不断,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同学的关注。李菊想都没想,径直走到“白鸽”的展位前报名加入。“当时就觉得这个组织很温暖,我想加入,像学姐那样帮助别人。就是很朴素的心愿。”
从2007年,奥运测试赛开始,李菊所在的北师大“白鸽”协会就非常忙碌了。他们承担了好几个测试赛场馆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不够,需要招新。当时全校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志愿服务的意向。光报名就来了五千人,但名额有限,只招两千人。因此筛选和培训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工作。这一切对李菊和“白鸽”协会的主要负责同学来说,真是始料未及。一贯作为考试参与者的这帮学生居然开始像模像样地组织考试,他们包了学校教七和教九两栋教学楼,为这场五千人的考试认真做准备,从试题的设计、考卷的印刷、装订到考场的管理,全是“白鸽”的成员自己搞定。
李菊当时负责出题,出完题后,又跟着队友去印卷子,然后装订试卷,熬了好几个通宵。最后效果挺好,顺利选拔出两千名优秀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在‘白鸽’我收获了很多,不仅有得到和给予别人的快乐。还收获珍贵的友谊,这种友谊和同窗情谊不一样,而是一起做过很多事,经历过考验,就好像一起打过仗的战友。”李菊说。
辅导员的一次“志愿服务”
2009年下半年,李菊从北师大毕业,来到北大继续攻读教育学硕士。在北大安顿好之后,李菊开始关注北大的志愿者团队,她发现基本都是本科生参与,研究生参与的很少。想到和本科生混在一起做志愿服务会有一点小尴尬,李菊通过“志愿北京”的网络平台,找到了一个去通州关爱学校服务的活动,每周一次活动,两个月后的一天,志愿小组的QQ群里有人发现了李菊的故事,在群里热络地讨论,李菊只好偷偷从群里退出,不再参与该社团的活动。“2008年之后,我已经不太愿意别人提我的故事,我害怕他们见到我的时候会追问,这一切已经远离我的志愿初衷了,所以我选择退出。”李菊无奈地说。
这次短暂的校外志愿服务后,李菊回归校园,成为北大教育学院青协的负责人,跟着学院做了很多志愿服务的工作。
2011年7月,李菊申请提前毕业,顺利成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一名辅导员兼系里的团总支书记。因为具体事务性工作比较多,虽然没有时间亲自带领学生去做志愿服务,但多年来参加志愿服务积累的很多工作经验却对她的辅导员工作影响甚大。
李菊觉得自己跟学生的相处方式不像师生更像朋友,从来不是一板一眼地交流。学生叫她“菊子姐姐”,她给班长发信息也用“班长大人,有事拜托”的语气调侃。她的学生中,有一位2012级入学的学生,家境贫困,母亲因为工伤,脊柱被打断,被迫卧床。爸爸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不管姐弟俩,他们靠姐姐的奖学金维持生活。李菊发现很多申请资助的学生中没人比他成绩好,也没有人比他参与志愿服务的小时数多,可这样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却没有申请助学金,李菊把学生找到办公室谈心,原来这个要强的男孩不愿接受助学金,坚持要通过自己打工挣钱。
当时学生才刚上大一,课程紧,打工一定会影响学业,李菊好说歹说,做了半天思想工作,男生才写了一份非常简短的助学申请。李菊一看内容,就知道没戏,由于那次的助学金额很高,每年一万,连续大学四年都有。因此竞争的同学很多,全校20多个学院总共只有4个名额。此前助学金都是学生写自荐材料,没有辅导员推荐,为了帮助该学生顺利获得助学金,李菊破例给学生写了一封长长的推荐信,信中除了将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如实介绍,还着重把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参加志愿服务的事情都表达了,最终该同学获得这笔助学金。
学生很感激,主动提出当班长,为同学服务。“其实这是一种志愿精神的体现,他得到帮助后,也愿意为别人做贡献。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也是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李菊说。
从腼腆女生到独当一面
当辅导员这三年来,李菊感触颇深,她理解辅导员的工作就像万金油,什么都要会,要会博客写作,通过博客引导学生,要懂公文写作,掌握最新的时政动态,熟悉学生管理条例,要会现场演讲,还要组织主题班会,带动学生快乐、自信地学习。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2014年度北京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李菊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说起今天能在辅导员岗位上游刃有余,李菊坦言,这一切都得益于当初大学里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彻底改变了那个内向腼腆的自己。
上大学之前,李菊是个彻头彻尾的女学霸,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几乎没有任何交际时间,更谈不上协调组织能力。李菊记得自己刚到“白鸽”的第一次小组会议上,部长让新成员发言,其实只是想听听大家随便说点什么,别的同学很放得开,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到李菊的时候,还没说话,她的脸就通红,支支吾吾了半天只蹦出一句:“很高兴认识大家,请你们多多关照。”对于自己的表现,李菊难过了很久。从那之后,她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 从社团中的普通小干事做起,到了大二,李菊成为文艺部的副部长,开始试着策划活动。第一次要策划社团内部的拓展训练,李菊写了一份报告,很快被打回来,原因很简单,没有可行性。李菊马上找了自己的部员,重新进行时间规划,任务分解,每天一次在宿舍楼下的小圆桌讨论当天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安排。从活动踩点。到联系大巴车,到采购出行物品,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周,那一周对李菊来说,收获特别大。当天的活动很成功,队员们在拓展训练中都玩得很开心,事后,还有人专门跑来感谢李菊活动组织得很棒。
从完全没有任何学生活动的经验,到参与活动,到组织活动,再到参与大型活动的组织,最后独当一面,李菊花了三年多的时间。
“我一直认为志愿服务可以归到社会实践中来,因为你不管去任何机构做志愿服务,你都是走出校园和社会打交道,这是个很好的平台,学习怎样和别人打交道。如果要拓展志愿服务的基地,也需要志愿者自己去谈去签协议,会涉及到很多细节上的工作,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帮助很大的。”李菊说。
想做没有光环和故事的普通人
因为有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经验,李菊更能体会学生的心。现在学校的志愿服务越来越趋于规范化,为了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学校给学生志愿服务进行小时认证,在学生的入党、保研等事情上也会参考学生的志愿服务小时数。鉴于此,有人开始动机不纯,为了功利的目的参与志愿服务,这样就让一些本身很热爱志愿服务的同学心里不舒服。他们跑来找李菊谈自己的困惑,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李菊都会耐心开解学生,她还常常邀请这些年接触到的优秀志愿者来学校给学生做报告,告诉学生有很多人在默默无闻做志愿服务,不求回报,希望学生能借此跳出自己狭隘的视野。“也许他一开始是奔着志愿服务小时数去的,但在参与的过程中,没准他就体会到价值和收获了。做好自己比较重要。眼光不要盯在别人身上。”
对于曾经取得的荣誉,李菊认为大多因为她特殊的经历和遇到的事情,2008年之后,她获得了很多荣誉,被树立成标杆式的人物,密集参加了很多媒体采访,各类分享会,在很多座谈会上讲自己的故事、经历。同样的话在反反复复说了很多遍之后,李菊自己也感到不太舒服,越来越拧巴。“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追求的。我只想踏踏实实学习,做一个好学生,一个平平淡淡的人。”李菊坦言奥运之后,自己更加努力了,不管是北大研究生还是现在的工作,都是凭借自己的成绩获得的。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