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所遇到的问题,地方高校应当仁不让地扛起传承的旗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建立传承教育基地,让高校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延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辛勤耕耘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融入各高校的教育教学环节中,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与保护,是当今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现状
从湖南看,《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于2016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湖南非遗保护工作步入法治新阶段,这反映出政府、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建立起来,“女书习俗”走进了联合国总部,“神奇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演展示活动深受关注,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
但是,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面临许多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具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实物与资料逐渐流失,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使得传统技艺逐渐消亡。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意义认识不足,政府及一些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支持及宣传力度不够,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不强,社会参与不够广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已刻不容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校教育的策略
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培养社会后备力量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工作离不开高校教育力量的推动,离不开广大高校师生的积极推广与传播。
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高校学生的保护意识。高校学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接班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如果没有高校学生这些生力军,不管多么美好的愿望都只是空谈。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政府与社会的事,高校师生也应当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合力。作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传承、保护工作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风气,让每一个学生都对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倍感自豪。
2.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的建设。高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的一种良好方式。如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BMW联合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在公益领域通过合作,合力保护、研究、推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的创新路径与创新模式,激发非遗传承人自身的创新研发。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润物细无声地“植入”到学生心中,拉近了高校学生与文化遗产的距离,也让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富有青春活力。
3.让高校学生参与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普查工作是第一任务。高校学生可以参与其中,科学全面地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准确地记录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的真实面貌。学生深入民间开展普查工作,不但能收集到相关的资料,帮助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而且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认识。
4.深化合作,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国内的先进经验,加强相互合作与联系。如法国高校在宣传本国历史文化的同时,还为外国赴法进修的教师提供奖学金,举办文化沙龙,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学习法语,传播法国文化。高校应借鉴先进经验,加强国际间合作,互惠共赢,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神圣历史任务中,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融入教育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将长期被忽视的民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教育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推广,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参考文献:
[1]糜毅,方明.衡阳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J].大众文艺,2016(12).
[2]张泰城,何建良.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2).
通信作者:方明。
关键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辛勤耕耘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融入各高校的教育教学环节中,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与保护,是当今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现状
从湖南看,《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于2016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湖南非遗保护工作步入法治新阶段,这反映出政府、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建立起来,“女书习俗”走进了联合国总部,“神奇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演展示活动深受关注,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
但是,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面临许多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具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实物与资料逐渐流失,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使得传统技艺逐渐消亡。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意义认识不足,政府及一些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支持及宣传力度不够,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不强,社会参与不够广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已刻不容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校教育的策略
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培养社会后备力量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工作离不开高校教育力量的推动,离不开广大高校师生的积极推广与传播。
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高校学生的保护意识。高校学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接班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如果没有高校学生这些生力军,不管多么美好的愿望都只是空谈。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政府与社会的事,高校师生也应当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合力。作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传承、保护工作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风气,让每一个学生都对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倍感自豪。
2.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的建设。高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的一种良好方式。如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BMW联合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在公益领域通过合作,合力保护、研究、推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的创新路径与创新模式,激发非遗传承人自身的创新研发。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润物细无声地“植入”到学生心中,拉近了高校学生与文化遗产的距离,也让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富有青春活力。
3.让高校学生参与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普查工作是第一任务。高校学生可以参与其中,科学全面地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准确地记录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的真实面貌。学生深入民间开展普查工作,不但能收集到相关的资料,帮助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而且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认识。
4.深化合作,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国内的先进经验,加强相互合作与联系。如法国高校在宣传本国历史文化的同时,还为外国赴法进修的教师提供奖学金,举办文化沙龙,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学习法语,传播法国文化。高校应借鉴先进经验,加强国际间合作,互惠共赢,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神圣历史任务中,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融入教育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将长期被忽视的民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教育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推广,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参考文献:
[1]糜毅,方明.衡阳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J].大众文艺,2016(12).
[2]张泰城,何建良.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2).
通信作者: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