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胃癌相关[1],且有报道其与某些胃肠外疾病如冠心病、中风、自身免疫性疾病、胆道疾病、肝脏病变、皮肤病、牙周病等相关。
【机 构】
:
550004,贵阳,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550004,贵阳,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550004,贵阳,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胃癌相关[1],且有报道其与某些胃肠外疾病如冠心病、中风、自身免疫性疾病、胆道疾病、肝脏病变、皮肤病、牙周病等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罗马Ⅲ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在FD与常见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6年7至8月和2007年3至4月在内镜中心行上消化道检查的4962例患者进行连续性问卷调查,按照罗马Ⅲ标准诊断FD,根据胃镜及相应病理检查结果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炎(CEG)、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及胃癌(GC)等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分析它们之间临床特点的差异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10年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胃溃疡(GU)发病情况.方法 选择胃癌高发区山东烟台高陵镇随机抽样自然人群进行内镜普查,其中Hp阳性者552例均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治疗组276例予以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0.5 g和阿莫西林1.0 g,每日2次口服,疗程7 d.停药1个月后治疗组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复层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代替的病理现象,多数研究认为BE可能是食管腺癌(EA)的癌前状态.核因子-κB(NF-κB)的激活与肿瘤细胞增殖、抗凋亡机制相关。
本文主要阐述与炎症性肠病(IBD)相关的一些新基因以及遗传学研究在IBD发病机制方面的进展,同时探讨遗传学在预测家系其他成员的发病风险、疾病的自然病程及治疗效果方面的潜在价值。
目的 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泮托拉唑(PPZ)是否通过抑制空泡型质子泵来逆转细胞内外pH梯度,从而增加肿瘤细胞化学治疗敏感性,并探讨PPZ最佳预处理时间、剂量及机制.方法 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法比较PPZ处理前、后人胃低分化腺癌细胞株SGC7901空泡型质子泵的表达及胞内分布变化.用BCECF-AM荧光探针检测不同浓度PPZ作用不同时间对细胞内pH值的影响.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和膜联蛋白V-异
患者男,70岁.因腹痛、腹泻10 d,伴发热3 d入院.患者于10 d前因不洁饮食出现上腹部胀痛,呈持续性,无放射痛,解大便后缓解,伴腹泻,黄色稀便,每日3~4次.偶有水样便,无黏液脓血,伴食欲不振、乏力,偶有恶心、暖气,无其他不适,即到我院门诊治疗,诊断急性肠炎,予抗炎治疗。
目的 研究侧群细胞的致瘤特性及其在胃癌细胞株和胃癌组织中的分布.方法 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法分析SGC-7901、MKN28和BGC-823三种胃癌细胞株中的侧群细胞.取36只裸鼠,分为6组,将SGC-7901分离出的侧群细胞和非侧群细胞分别以每只500、5000、50 000的数量接种到裸鼠皮下,8周后观察成瘤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株中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超家族成员G2(AB
1954年,由Robert Good报道了1例成人胸腺瘤合并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首次提出胸腺瘤和免疫缺陷间存在联系[1].迄今为止,虽然该病症还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但国际免疫学会联盟专家委员会已将其归类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的一个特殊病症,称(300d综合征(GS).该病临床罕见,以胸腺瘤、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低外周血B淋巴细胞为特点,造成病毒和真菌等条件致病的易感性增加,并常伴有严重的迁延性腹泻.现将我院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也日趋增高,已跃居消化道肿瘤第二位.近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原癌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已为肿瘤侵袭及转移的早期预测开辟了新途径.近年来人们对原癌基因丝/苏氨酸激酶Pim家族(Pim家族)的分子生物学功能研究越来越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