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防心血管疾病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死于以脑卒中和心肌梗死为主要表现,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1700万,占所有原因死亡的三分之一。2020年这一数字进一步增加50%,高达2500万,将超出传染性疾病成为全球“头号杀手”。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其中的80%,即1900万死亡将出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2004年公布的有我国7000多名公民作过研究对象的全世界51个国家的合作研究结果表明,容易检测,可防可控的9个因素可预测90%的心肌梗死发作。这9个因素依权重顺序为:1、血脂异常;2、吸烟;3、糖尿病;4、高血压;5、腹型肥胖;6、缺少运动;7、饮食中缺乏蔬菜、水果;8、紧张;9、为健身目的长期坚持少量饮酒(为保护性因素)。美国经过30年努力,人均寿命延长6年,其中的3.9年归因于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和预防。
预防控制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策略是综合控制与之相关的多重危险因素。首先要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尤其从青少年时期培养这种生活习惯,不吸烟,管好嘴(合理平衡饮食),迈开腿(热爱和坚持运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身心健康。对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者,在认真改变生活方式基础上,提倡使用有研究证据,有明确预防疾病作用和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
我国卫生部于2004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数1.6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糖尿病2000万,超重2亿,肥胖6000万,吸烟者3.3亿,被动吸烟9亿。我国1998年统计资料显示,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13分钟1个中国人被脑卒中或心肌梗死夺去生命。1984年~1999年15年期间,北京市35岁~44岁男性居民心肌梗死死亡率增加15.6%。虽然心血管疾病发生致残致死后果多在中老年以后,但其起病在18岁以前的青少年时期,经过少则十多年,长则几十年的隐匿发展,以毫无先兆突然发作的致残致死后果结束疗程,甚至结束生命。因此,无论怎样强调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都不为过分。预防要从青少年抓起,要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就要实现相关多种(如心血管学会、糖尿病学会)的紧密合作,要重视大医院与社区医疗系统的协调发展,把疾病预防落实在社区,要有政府、学术团体、专业人员、媒体和相关企业的全方位协作,共同努力奋斗。做好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关键是把科学防疫治疗的知识普及到我国城乡的千家万户,把防治心血管病的科学道理转化成广大群众能听得懂、记得住、用的上的科普语言,向社会广泛宣传。
(摘自《光明日报》)
常唱健康八字歌
洪昭光曾经做过一首“健康8字歌”,每一句里都含有“8”字:“日行八千步,夜眠八小时,三餐八分饱,一天八杯水,养心八珍汤,健体八段锦,米寿八十八,茶龄百零八。”他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夜眠8小时。洪昭光以美国进行的山洞试验来论证。山洞试验即是让人在山洞里呆着,与外界完全隔离,不知白天黑夜,人愿睡就睡,愿醒就醒,监护仪通过监测,看人的天然生物钟究竟该睡多少小时。结果:一种人醒来10个小时后,再睡5个小时;一种人醒来16小时,睡8小时;一种人一醒就醒20个小时,一睡就睡10个小时。“人的生物钟周期长短不一,但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的比例,不论男女老少,都是2:1。即是说在正常生物钟下,人醒16小时,睡8小时,此时身体最健康。”他进一步论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睡眠8小时一组人寿命最长。每少睡1个小时,死亡率升高9%;少睡2小时,死亡率升高18%;少睡3小时,死亡率升高27%。”
一天8杯水。洪昭光说:“黑龙江边防战士在零下40摄氏度的天气里,防冻的办法主要就是多喝水,因为人在寒冷的情况下,外周血管循环(四肢末梢血管)受影响,水喝多了,循环好了,四肢便暖和了。夏天防暑最重要的办法也是多喝水,体表血管循环好了就好散热。防病也还是要多喝水。很多老年人水喝少后,血黏度立刻升高,血栓、冠心病就来了。8杯水的概念是要保持尿量1500毫升。那怎么知道喝水的量是否‘达标’?看早起后第一次小便,如果量很少、很黄,就有问题,如果清亮、量多,便可以。”
“健体八段锦”。洪昭光介绍说:“八段锦其实就是一次全身按摩,认认真真地做一次,通常需要半个小时。苏东坡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头几天练习八段锦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百十日后,功效不可量,胜过用药十百倍。医学研究发现,人早上起来,所有微循环都处于闭塞状态,心绞痛很容易发作,但做完八段锦以后,就可保平安。曾经有一本书讲,一平方毫米的皮肤在安静状态开放10根毛细血管,热疗以后,可以开放到50根,按摩以后,可以从10根开放到300根----按摩的作用比热疗还大!”(摘自《健康时报》)
预防骨质疏松
中国人的骨密度比西方人低约8%,这可能与人种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关。因此,中国人也比较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随着生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延长,骨质疏松症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约为59.89%。每年因骨质疏松症而并发骨折的发病率约为9.6%,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002年,我国中年及老年人口骨质疏松率为16.1%。在男性人口中的总比率为11.5%;女性人口则为19.9%。在我国,每6名男性中,就有1人会发生1次或1次以上的脊椎骨折。
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患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及早作科学的治疗,约一半的股骨颈骨及脊椎骨骨折是可以避免的。专家认为预防骨质疏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二是保持均衡饮食,摄取足够的钙质和维生素D;三是不吸烟,不大量饮酒;四是定期进行负重运动,如跑步、跳绳、有氧运动、网球及快步走等有益于骨骼的运动。
(摘自《中国老年报》)
先热身,再健身
大家都知道剧烈运动前要作准备活动,如果重视不够或敷衍了事,我们就会感觉难受,影响锻炼效果,有时甚至出现运动伤害。
准备活动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一般准备活动,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逐渐激活身体各大系统;另一部分是针对运动的主要内容做类似的活动,但强度和复杂程度略低,从生理和心理上为进入运动状态作好准备。
将准备活动称为“热身”,确实有一定道理。恰当的准备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肌肉和皮肤温度略微升高,增强肌腱弹性。同时,还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激活机体各系统,使之配合协调,让身体的能量利用进入高效状态,为进入主体锻炼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在跑步或游泳时,若一开始动作频率就较快,很容易出现憋气、头晕等难受的反应,不由自主想停下来。这实际上是内脏功能与肌肉动作不同步的结果。人体神经肌肉系统与内脏器官功能的“启动”速度不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存在较大惰性,不能瞬间进入良好工作状态。
要克服这种惰性,可以使用“假喘”的办法。所谓假喘,就是故意提高呼吸频率并增加呼吸深度。要参加长跑、游泳运动,临近上场或刚开始运动时,就好像很累似地大口喘气。这种看似夸张的举动,会使内脏器官的活动较早达到较高水平,与神经肌肉系统的活动基本平衡。
另外,准备活动还包括心理准备。健身前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内容、环境及其队友,都在内心扫描一番,以便胸有成竹地开始锻炼。(摘自《人民日报》)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死于以脑卒中和心肌梗死为主要表现,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1700万,占所有原因死亡的三分之一。2020年这一数字进一步增加50%,高达2500万,将超出传染性疾病成为全球“头号杀手”。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其中的80%,即1900万死亡将出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2004年公布的有我国7000多名公民作过研究对象的全世界51个国家的合作研究结果表明,容易检测,可防可控的9个因素可预测90%的心肌梗死发作。这9个因素依权重顺序为:1、血脂异常;2、吸烟;3、糖尿病;4、高血压;5、腹型肥胖;6、缺少运动;7、饮食中缺乏蔬菜、水果;8、紧张;9、为健身目的长期坚持少量饮酒(为保护性因素)。美国经过30年努力,人均寿命延长6年,其中的3.9年归因于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和预防。
预防控制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策略是综合控制与之相关的多重危险因素。首先要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尤其从青少年时期培养这种生活习惯,不吸烟,管好嘴(合理平衡饮食),迈开腿(热爱和坚持运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身心健康。对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者,在认真改变生活方式基础上,提倡使用有研究证据,有明确预防疾病作用和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
我国卫生部于2004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数1.6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糖尿病2000万,超重2亿,肥胖6000万,吸烟者3.3亿,被动吸烟9亿。我国1998年统计资料显示,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13分钟1个中国人被脑卒中或心肌梗死夺去生命。1984年~1999年15年期间,北京市35岁~44岁男性居民心肌梗死死亡率增加15.6%。虽然心血管疾病发生致残致死后果多在中老年以后,但其起病在18岁以前的青少年时期,经过少则十多年,长则几十年的隐匿发展,以毫无先兆突然发作的致残致死后果结束疗程,甚至结束生命。因此,无论怎样强调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都不为过分。预防要从青少年抓起,要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就要实现相关多种(如心血管学会、糖尿病学会)的紧密合作,要重视大医院与社区医疗系统的协调发展,把疾病预防落实在社区,要有政府、学术团体、专业人员、媒体和相关企业的全方位协作,共同努力奋斗。做好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关键是把科学防疫治疗的知识普及到我国城乡的千家万户,把防治心血管病的科学道理转化成广大群众能听得懂、记得住、用的上的科普语言,向社会广泛宣传。
(摘自《光明日报》)
常唱健康八字歌
洪昭光曾经做过一首“健康8字歌”,每一句里都含有“8”字:“日行八千步,夜眠八小时,三餐八分饱,一天八杯水,养心八珍汤,健体八段锦,米寿八十八,茶龄百零八。”他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夜眠8小时。洪昭光以美国进行的山洞试验来论证。山洞试验即是让人在山洞里呆着,与外界完全隔离,不知白天黑夜,人愿睡就睡,愿醒就醒,监护仪通过监测,看人的天然生物钟究竟该睡多少小时。结果:一种人醒来10个小时后,再睡5个小时;一种人醒来16小时,睡8小时;一种人一醒就醒20个小时,一睡就睡10个小时。“人的生物钟周期长短不一,但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的比例,不论男女老少,都是2:1。即是说在正常生物钟下,人醒16小时,睡8小时,此时身体最健康。”他进一步论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睡眠8小时一组人寿命最长。每少睡1个小时,死亡率升高9%;少睡2小时,死亡率升高18%;少睡3小时,死亡率升高27%。”
一天8杯水。洪昭光说:“黑龙江边防战士在零下40摄氏度的天气里,防冻的办法主要就是多喝水,因为人在寒冷的情况下,外周血管循环(四肢末梢血管)受影响,水喝多了,循环好了,四肢便暖和了。夏天防暑最重要的办法也是多喝水,体表血管循环好了就好散热。防病也还是要多喝水。很多老年人水喝少后,血黏度立刻升高,血栓、冠心病就来了。8杯水的概念是要保持尿量1500毫升。那怎么知道喝水的量是否‘达标’?看早起后第一次小便,如果量很少、很黄,就有问题,如果清亮、量多,便可以。”
“健体八段锦”。洪昭光介绍说:“八段锦其实就是一次全身按摩,认认真真地做一次,通常需要半个小时。苏东坡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头几天练习八段锦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百十日后,功效不可量,胜过用药十百倍。医学研究发现,人早上起来,所有微循环都处于闭塞状态,心绞痛很容易发作,但做完八段锦以后,就可保平安。曾经有一本书讲,一平方毫米的皮肤在安静状态开放10根毛细血管,热疗以后,可以开放到50根,按摩以后,可以从10根开放到300根----按摩的作用比热疗还大!”(摘自《健康时报》)
预防骨质疏松
中国人的骨密度比西方人低约8%,这可能与人种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关。因此,中国人也比较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随着生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延长,骨质疏松症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约为59.89%。每年因骨质疏松症而并发骨折的发病率约为9.6%,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002年,我国中年及老年人口骨质疏松率为16.1%。在男性人口中的总比率为11.5%;女性人口则为19.9%。在我国,每6名男性中,就有1人会发生1次或1次以上的脊椎骨折。
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患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及早作科学的治疗,约一半的股骨颈骨及脊椎骨骨折是可以避免的。专家认为预防骨质疏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二是保持均衡饮食,摄取足够的钙质和维生素D;三是不吸烟,不大量饮酒;四是定期进行负重运动,如跑步、跳绳、有氧运动、网球及快步走等有益于骨骼的运动。
(摘自《中国老年报》)
先热身,再健身
大家都知道剧烈运动前要作准备活动,如果重视不够或敷衍了事,我们就会感觉难受,影响锻炼效果,有时甚至出现运动伤害。
准备活动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一般准备活动,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逐渐激活身体各大系统;另一部分是针对运动的主要内容做类似的活动,但强度和复杂程度略低,从生理和心理上为进入运动状态作好准备。
将准备活动称为“热身”,确实有一定道理。恰当的准备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肌肉和皮肤温度略微升高,增强肌腱弹性。同时,还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激活机体各系统,使之配合协调,让身体的能量利用进入高效状态,为进入主体锻炼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在跑步或游泳时,若一开始动作频率就较快,很容易出现憋气、头晕等难受的反应,不由自主想停下来。这实际上是内脏功能与肌肉动作不同步的结果。人体神经肌肉系统与内脏器官功能的“启动”速度不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存在较大惰性,不能瞬间进入良好工作状态。
要克服这种惰性,可以使用“假喘”的办法。所谓假喘,就是故意提高呼吸频率并增加呼吸深度。要参加长跑、游泳运动,临近上场或刚开始运动时,就好像很累似地大口喘气。这种看似夸张的举动,会使内脏器官的活动较早达到较高水平,与神经肌肉系统的活动基本平衡。
另外,准备活动还包括心理准备。健身前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内容、环境及其队友,都在内心扫描一番,以便胸有成竹地开始锻炼。(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