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事物在描摹中鲜活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n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说过,写字如同作画,一个是用线条勾勒,一个是用文字涂抹。这是绘画与写作的相通之处。
  要想做出一幅让人为之惊艳的画,先决条件不可少——好的画布,好的画笔,还要精选各种颜料。然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这握笔作画的人,还得懂布局,懂色彩搭配,懂线条走向,也得读懂事物的性灵。
  对,性灵。万事万物都有性灵,所以你是你,他是他。只有抓住事物的性灵,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于是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各各认取自己的模样。
  好的画家,能把事物画活了。传说一个叫孙知微的人,擅画水。某日,他被请去寺庙里画水。画毕,四壁但见海浪涛涛,汹涌澎湃,呼之欲出。众人吓得躲到庙外,隐隐地,还闻浪涛怒吼之声。
  ——这当然有些夸张了。不过好的画,的确是活的。记得小时,家里的土墙上贴着一幅仕女图,不知作画者为何人。那仕女眼睛明亮,睫毛很长,嘴角边有一酒窝,她笑微微地站在一架花藤下,衣袂被风吹起,动感十足。我晚上睡觉前,在昏黄的灯光里看她,老疑心她会走下来。
  写作亦如是。好的文章,会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就要看作者描摹的本事了。如同作画者一样,你得懂文字布局,懂文字搭配,懂文字走向,懂文字的舒缓轻重。说到底,就是要掌握事物的性灵,找到事物与众不同的一面,让事物在文字中呈现千姿百态。只有这样,你写出的文章,才具有动感和美感。
  如下文中,我写的菊花,这被众人写滥的花,我却描摹出它的另类性灵——
  “谁能想到,它的花萎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终,它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去冬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一大丛了。”
  在写到它的模样时,我也避开了单纯赞赏它的美,而描摹了它的活泼,让美具有了立体感——
  “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哪一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这么一来,我的菊花,就不是躺在文字里,而是站在文字里了,朵朵鲜活。
其他文献
★马在松软的土地上易失蹄,人在甜言蜜语中易摔跤。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与其给鱼一双翅膀,不如还鱼一池水塘。  ★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  ★姜是老的辣,笋是嫩的鲜。  ★高个子的人常常低头讲话。  ★指南针不等于目的地。  ★山溪的纯净,不是因为它不含沙土、碎石、残枝、败叶,而是因为它的通达、理性、无私和宽容。  ★时钟的庄严,源于齿轮间的精密。  ★两只大象
期刊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
期刊
世界上有那么一种人,不论遇上好事坏事,也不分时间地点,一张嘴就是“没意思”。他自己是真的没意思了,也给别人扫了兴,弄得大家都很没意思。我有个熟人就是这样,平均每两句话总要带出一句“没意思”,一次开会讨论,有人为其统计,发言不到5分钟,他居然说了12个“没意思”。  干活,在他眼里肯定是第一件没意思的事。钱拿不了几个,官也不大,还得每天伺候人,看领导脸色,干着机械、重复、无聊的事情。而且还得按时上下
期刊
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作者,人气作者,多次发表短篇小说于《最小说》杂志,写作风格凌厉多变。  1.有读者评价你的写作角度敏锐刁钻,不仅能精准地把握细节,而且笔下人物萌态十足,作品视觉感强烈,你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因为《秘境之匣》涵盖了很多历史地理知识,写每一期故事前,我和编辑会收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包括这一期故事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关系、当地气候、风土民情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情况……
期刊
现在,火车站正是点灯的时候。  山上火车站的灯光,是成熟了的柿子的颜色,稍离远一点望去,会令人突然怀恋得要哭泣。车站上,长长的货车,像睡着了似的停着,已经有一个小时不动了。  靠着沿线路的黑栅栏,一郎早就在看那列火车。那关闭的黑箱子里,究竟塞进了些什么呢?也许,那儿装着想不到的耀眼的好东西……瞧,像那个时候的箱子……  一郎想起最近在文娱演出会上,看到的变戏法的箱子。变戏法的箱子,一开始是空的,可
期刊
自私是一把双刃剑,伤人三分,伤己七分。  小镇的河边,一个12岁的男孩突然丢下自行车,飞奔着大喊:“救命啊,救命啊,小孩子掉河里了!”  这个男孩的呼叫,惊动了河岸人家。陆陆续续,河岸边围观的人不下几十人。其中有个叫严武的人,28岁,已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大家都知道他水性好,就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他。严武有点儿不自在,下意识地往后退了退,并没有下河救人的意思。岸边的几个老人急了,大声对着围观的几个青壮年
期刊
问:宫廷剧里宫里人有用冰块避暑的,请问冰块是从哪儿来的?  牛范儿(绿色建筑工程师)答:  采集冰块的时间:《诗·幽风·七月》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说明远在3000年前的商代,人们就在隆冬季节把冰块储藏起来供夏日用。  采集冰块的人员:周代设有专管取冰用冰的官员,称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记有:“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会设立专门的官吏
期刊
我最应该读书的年代是没有书读的。1966年,我11岁,十年动乱开始;1978年,改革开放,我23岁,本应大学毕业,这人生最应该读书的黄金十二年,我却完成了动荡不上课,随父母去干校劳动,在家待业,去农村插队,回城当工厂的人生旅程,自打小学四年级离开了学校,再没有机会系统地读过书。可我自幼酷爱读书,记得父亲有一天拿回一本书,淡黄色封面,上面印着《天演论》三个朴素大字,我磕磕绊绊地读了,基本上没读懂,但
期刊
一 、随堂故事  长江流域里面生活着三种鱼,鲥鱼、刀鱼和河豚。这三种鱼是当时长三角地带味美鲜嫩的佳肴。三种鱼形状不同,吃法也不同,鲥鱼形状像鲤鱼,身子比鲤鱼要扁一些,其最美味的地方是它的鱼鳞,所以,烧时不能去鳞,去了,这道菜就没意义了,也就是说,鱼鳞是鲥鱼的“卖点”。刀鱼形状像一把匕首,鱼肉极其鲜嫩,可是其刺多且细,所以,吃时要非常小心,不可吃快,不然很容易被刺卡着或刺到。而河豚呢,是滚圆的形状,
期刊
刘禹锡在《秋词》一诗中有这样两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事实上,我们的思维,也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那作文素材的天空中飞翔。  是的,我们的经历也许有限,但我们的想象却无限;我们的经历可能平淡,但我们的想象却可出奇。在进行材料设计时,如果我们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必定会驾上美丽的彩虹,腾起迷人的云彩。在这里,“想象”为思维开辟了新天地。  是的,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改编某个人们熟知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