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解说:
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考查间接抒情的问题,下面就此谈一谈。所谓间接抒情,是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它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事喻理等三种方式。
一、借景抒情。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饱含着作者悲怆、孤寂的心情以及对流落人的深切同情。
二、托物言志。它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刻画(托物),来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言志)。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作者将莲人格化,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方面对莲花进行形象的描绘,赞美她是“花之君子”。其实,作者这是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三、托事喻理。即寓深刻思想于具体事物或形象中。例如王安石的《伤仲永》,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再如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叙述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作者的崇敬心情。
中考点击:
★真题再现:
18.(2009年中考语文广东卷)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王剑冰《古藤》,原文略。)
★思路解析:
这道题是考查学生对文中“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时,我们应先找出作者所托之物,然后深入理解把握作者在此物中所寄寓的志趣或情感,最后再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答案。比如这道题,通过细读文章,我们便会知道,古藤就是作者用以言志之物。再由此及彼生发联想,便可得到作者的“志”了。
★参考答案: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通过对古藤的描写,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总说自家荷花与燕园荷花有所不同,引出下文的比较区别)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从颜色方面进行比较,突出自家荷花的特点,字里行间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予以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将自家荷花比拟为西湖荷花,可见作者难以抑制的情感)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此句直抒胸臆)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赋予荷花以“季荷”之名,可以想见作者对荷花的感情之深厚)……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季节转换,秋荷就要成残荷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秋去冬来,残荷也就消失殆尽)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拟想“季荷”的心理,表明作者的美好愿望和真挚情感)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节选自季羡林《清塘荷韵》)
★思考练习:
作者在写了赏心悦目的夏荷与也勉强可以入景的秋荷之后,又写到了“残荷”。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对“残荷”抱有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法辨析: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两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文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因其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要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第一,“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在具体的诗文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可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第二,“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第三,“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托物言志”不易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以达到叙述和议论的目的。
而托物言志与托事喻理这两种表现手法相同点在于“托”,即“借”。二者的不同,其一是前者所言之志是托于“物”,后者则是将所说明的道理寄寓于事情的叙述之中。其二在于“志”与“理”的差别。“志”多言及个人情感,袒露快乐与忧闷。而“理”重在道理,通过对事物的描述来阐明客观存在的事理。
总之,辨别三者的区别要注意这三组概念,一是“景”与“物”与“事”,一是“情”与“志”与“理”,写景就是为了抒情,咏物就是为了言志,叙事就是为了喻理。只要反复对比琢磨,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沙场练兵:
美文链接一:
曹雪芹故居感怀
胡序和
去年,在一个阴沉沉的冬日,我来到了北京香山脚下,拜谒曹雪芹故居。
故居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它坐北朝南,东邻金山,西可望香炉峰,北邻卧佛寺,南接北京植物园。风景秀丽,环境清幽。
走近故居,不高的门楼上悬有一方题为“曹雪芹纪念馆”的匾额,由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杰亲手所题。由此,我想起250余年前曹雪芹的《石头记》已在社会上传开,名声传到皇宫里,乾隆让人把书找来,他看到书中有反皇权的“违碍语”,便派人劝其修改并答应刻印出版,曹雪芹拒绝了皇上的要求。乾隆大怒,将《石头记》(《红楼梦》)以“淫秽”罪名查禁,并下旨抄家,曹雪芹被朋友营救才幸免于难。他和妻子逃到西山,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故居这个地方,开起了小酒馆,勉强度日。
天空飘起了雪花,我在故居的门前踯躅。谁能想到,这里竟是“为天下的女儿著书立传”的地方?竟是写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作家的居所?谁会相信,一部代表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红楼梦》,就诞生在这寒伧得像农家的院落里,而它的作者竟是在“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境况中,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窘生活。
曹雪芹的少年时代“锦衣纨裤”、“饮甘餍肥”,过的是极其奢侈的豪门公子的生活。家遭巨变之后,其生活水准一落千丈。生活的巨变,家世的沉浮,使之对社会上各种世态炎凉、黑暗罪恶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曹雪芹便以其家族的生活为素材,在这沉寂的郊外,望着西山的冷月,听着冷雨,临着风雪,“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表达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但这个心愿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就因穷愁困顿和唯一的爱子的夭折而哀痛过甚悄然辞世,他的生命就像故居庭院中的黄栌树枝头的一枚枯叶,悄无声息地飘落了。
雪,飘飘洒洒地紧了起来。我带着几分忧伤、几分思古的仰慕之情步上台阶,走进了故居。院子不大,两株高大的黄栌树遮挡了近半个院落。我知道,香山的红叶不是枫叶,而是眼前的黄栌树叶。我不知道,此树是不是250多年前的曹雪芹所植?树下是否是主人情思飞跃之地或望月休憩之所?一条青砖步道直贯而入,将庭院中分为二。东面几间房,是当年的主人居住和写作的房间。居室内只有一张北方式的大木床,旁边放着几只空而发黑的箱子,书房内仅留有主人当年写的题壁诗,真可谓“一贫如洗”,主人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富有在此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西面几间房,是主人当年在西山生活、创作环境的立体模型展览和与之相关的辅助展览,其中一间还展有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和后人研究《红楼梦》的资料。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望着眼前的资料,这句流传甚广的民谚蓦然跳出脑际。我在少年时就夜以继日地读过《红楼梦》,听说北京修了个大观园,去年到北京时我还专程去逛了一遍。这本书从初读开始,在我心里唤起的想象和幻想,已经自成一个世界,真的是一个人可以有一部自己的《红楼梦》,这就难怪后来还产生了一种专门研究《红楼梦》学问的“红学”,并且形成了诸如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等众多流派。毛泽东说它写了阶级斗争,确然是别成一说。毛泽东是政治家,他对《红楼梦》的分析,是以这部小说来印证阶级斗争的理论的。曹雪芹如若地下有知,他该作何等感慨呢?
雪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雪花已经染白了时间和空间,甚至连同我的情感。曾记得,曹雪芹著书的地方叫“悼红轩”,在我将要离开故居的时候没有忘记寻觅,但是找遍了这不大的几间屋子,并没有发现题在何处。正如这部伟大的著作,终于由于作者“泪尽而逝”未完稿一样,不免留给人们以深深的遗憾!
历史上名人在北京的故居,我去过几处,无一处不比这里气派宽敞。这里太逼仄、太荒凉了,如果不是院墙上钉着文物保护的牌子,你还以为走进了农家的院落。谁会想到一部伟大的著作就诞生在这极普通平凡的所在。在这阒无人声的院落里,我四顾茫然。这里太寂寞了,这里不能与原外城西南隅的“大观园”相比,那里游客趋之若鹜,为的是休闲消遣。而曹雪芹太寂寞了。240年前,他寂寞地在风雪中走向生命的尽头;240年后,他的故居仅留下我这个踏访者的一双足迹。
一股寒风吹来,吹起满天满地的雪花,我走出曹雪芹故居,故居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
(选自《散文选刊》)
★思考练习:
1.文章第三段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理解“真的是一个人可以有一部自己的《红楼梦》”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雪花已经染白了时间和空间,甚至连同我的情感”,被雪花染白了的情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运用哪种抒情方式?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文链接二:
节令是一种命令
毕淑敏
夏初,买菜。老人对我说,买我的吧。看他的菜摊,好似堆积着银色的乒乓球,西红柿摞成金字塔样。拿起一个,柿蒂部羽毛状的绿色,很翠硬地硌着我的手。我说,这么小啊,还青,远没有冬天时我吃的西红柿好呢。
老人显著地不悦了,说,冬天的西红柿算什么西红柿呢?吃它们哪里是吃菜?分明是吃药啊。我很惊奇,说怎么是吃药呢?它们又大又红,灯笼一般美丽啊。老人说,那是温室里做出来的,先用炉火烤,再用药熏。让它们变得不合规矩的胖大,用保青剂或是保红剂,让它们比画的还要好看。人里面有汉奸,西红柿里头也有奸细呢。冬天的西红柿就是这种假货。
我惭愧了。多年以来,被蔬菜中的骗局所蒙蔽。那吃什么菜好呢?我虚心讨教。老人的生意很清淡,乐得教诲我。口中吐钉一般说道——记着,永远吃正当节令的菜。萝卜下来就吃萝卜,白菜下来就吃白菜。节令节令,节气就是令啊!夏至那天,太阳一定最长。冬至那天,阳光一定最短。你能不信吗?不信不行。你是冬眠的狗熊,到了惊蛰,一定会醒来。你是一条长虫,冷了就得冻僵,会变得像拐棍一样打不了弯。人不能心贪,你用了种种的计策,在冬天里,抢先吃了只有夏天才长的菜,夏天到了,怎么办呢?再吃冬天的菜吗?颠了个儿,你费尽心机,不还是整个瞎忙活吗?别心急,慢慢等着吧,一年四季的菜,你都能吃到。更不要说,只有野地里,教风吹绿的菜叶,太阳晒红的果子,才是最有味道的。
我买了老人家的西红柿,慢慢地向家走。他的西红柿虽是露地长的,质量还有推敲的必要。但他的话,浸着一种晚风的霜凉,久久伴着我。阳光斜照在网兜上,那略带柔软的银粉色,被勒割出精致的纹路,好像一副生长的印谱。
人生也是有节气的啊!
春天到了就做春天的事情,去播种。秋天就做秋天的事情,去收获。夏天游水,冬天堆雪。快乐的时候笑,悲痛的时分洒泪。
少年需率真。过于老成,好比是用了植物催熟剂,早早定了形,抢先上市,或许能卖个好价钱,但植株不会高大,叶片不会密匝,从根本上说,该归入早夭的一列。老年太轻狂,好似理智的幼稚症,让人疑心脑幕的某一部分让岁月的虫蛀了,连缀不起精彩的长卷,包裹不住漫长的人生。
世上有句俗话——您看起来比实际的岁数年轻,听的人把它当作一种恭维或是赞美的话,说的人把它当作万灵的廉价礼物。我总猜测这句话的背后,缩着上帝的一张笑脸。
比实际的年龄年轻,就分明是好的,美的,值得庆贺的吗?
小的人希冀长大,老的人期望年轻。这种希望变更的子午线,究竟坐落在哪一扇生日的年轮?与其费尽心机地寻找秘诀,不如退而结网,锻造出心灵与年龄同步的舞蹈。
老是走向死亡的阶梯,但年轻也是临终一跃前长长的助跑。五十步笑百步,不必有过多的惆怅或是优越。年轻年老都是生命的流程,比比厚此薄彼,显出对某道工序的青睐或是鄙弃,那是对造物的大不敬,是一种浅薄而愚蠢的势力。人们可以濡养肌体的青春,但不要忘记心灵的疲倦。
(选自《新民晚报》)
★思考练习:
5.请分条概括作者对人生有节气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文意简要说明“人生也是有气节的啊”这句话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上下文,理解“我总猜测这话的背后,缩着上帝的一张笑脸”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篇散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并指出其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链接: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学时代,我们的生活是五彩斑谰的,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都会见到风光旖旎的景物……它们或许都曾拨动过你的心弦。中学时代,同学们的情感体验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过喜怒和哀乐,有过欢笑和自豪,有过痛苦和忧虑,也有过思考和感悟……有的感受可能转瞬即逝,也有的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掬几朵生活的浪花,以“倾吐心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散文吧!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这个作文题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要写好这个作文题,须注意如下几点:
1.选材真实,切口要小。由于题目中没有设置限制,因此选材是自由而灵活的,但凡自己亲身经历的,用自己火热的、敏锐的心所感悟到的人、事、物、景、情,哪怕是一株小草,一丛野花,一篷嫩竹,一头老牛、一块橡皮、一片流云等等细小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但要注意选材不能过泛,切口一定要小,而且要注意围绕中心进行选材。
2.倾吐心声,巧妙抒情。在具体写作时,要紧扣“心声”二字,力求感情充沛,以情动人。倾吐的对象可以是人,比如向父母倾吐你的感恩,向朋友倾吐你的思念;也可以是物,比如对着日记倾吐你的懊悔,对着细雨倾吐你对春天的赞美,对着课本倾吐你对书籍的喜爱,等等。这次作文要求写成一篇抒情散文,在抒情方式上,你可以直接抒情,也可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诸如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借事说理,等等。
3.构思新颖,灵活多样。选好材料后,比如某处景物,我们可从它的形、声、光、影或动态、情状中,打开思路,展开联想,生发出诸如顽强、无私向上、诚恳忠贞、责任等等品格来,进一步联想具有这种品格的人。然后,采用书信日记、故事新编、对话访谈、戏剧小品、实验报告、病历诊断书等各种形式进行构思,增加文章的亮点,从而使你的文章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名作引路:
暴风雨是一个筛子
毕淑敏
我三十五岁的时候,考上了一所夜大。每天下班后,要穿越五条街道去读书。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如注。老师还会不会来上课呢?我拿不准。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考虑了片刻,我穿上了雨衣,又撑开一把伞,双重保险,冲出屋门。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衣也背叛了我,鼓胀如帆,拼命要裹挟我到云中去。我扔了雨衣,连滚带爬赶到了学校,看门的老人却说,从老师到学生,除了我,没有一个人来!
那一瞬,我非常绝望。不单是极端的辛苦化为泡沫,更有无穷的委屈和沮丧。
老人见我失魂落魄的样子,让我进他的小屋歇口气。伴着窗外瀑布般的水龙,老人缓缓地说,你以后会有大出息。我说:“我是一个大傻瓜啊。”他说:“所有学生里,只有你一个人来上学了。看,暴风雨是一个筛子。胆子小的,思前想后的,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识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那一瞬,好似空中打了一个闪电,我的心被照得雪亮。也许我不是三千学生当中最聪明的,但今晚的暴雨,让我知道了,我是三千学生中最有胆识和毅力的人。
从那以后,我就多了自信,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成功。
(选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赏析:
毕淑敏,这位颇有成就的当代作家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呢?相信每位读者只要看看这篇叙述其亲身经历的小文章便略知一二了,同时也能够明白作者在叙事中所寓含的事理——在人生的旅程中,如果遇到了暴风雨,只要我们能够毫无畏惧地接受它的洗礼,就不会被暴风雨“筛”下去,就能成为一个“最有胆识和毅力的人”!
学生佳作:
和你在一起
李东升
我想,和你在一起。
我曾是那么的幼稚,以为靠近你,就能感受到你的无限温暖,沾染到你的些许光芒——你是辉煌的太阳,而我只是一滴微不足道的水珠!可是,当我真正走进你的时候,却发现力不从心!你那灿烂的光芒太过耀眼,你那热情的火焰太过灼人,你那庞大的气势太过恢宏,我无法靠近你。
但是,你就像磁铁吸引着我,想逃开,却又无法抗拒。就这样,我离开爱我、包容我的家园——海洋,义无反顾地飞向你。虽然,随时会有坠落万丈深渊的危险,随时会有粉身碎骨的担忧,随时会有被风吹散的灾难;虽然,时时刻刻思念着家乡,时时刻刻惦记着亲人……但我只要听见你的呼唤,看见你的笑脸,闻到你的气味,我就不顾一切地奔向你的身边,我要,和你在一起!
家人在呼喊着我的名字,思念的泪水使海洋更加宽广。而我却笑着摇了摇头,身体已经飘然上升。风儿阻止我飞向你,狂风把我吹得摇摇欲坠,可我笑着摇摇头,依然不断地上升、上升;云儿告诉我,前途危险,靠近你会万劫不复,可我仍旧摇摇头,毅然前行。
终于,我来到了你的身边,一阵眩晕,还没有来得及和你说上一句话,还没有来得及看上你一眼,还没有来得及和你笑一笑,就被一阵阵炙热的光芒灼得很痛很痛,我那水做的身体瞬间就像影子一般散去,永远离开了你!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一次的擦肩而过,千年的修炼换来与你同船的缘分,我愿意用今生一万次的擦肩而过换来与你在一起的一秒钟!
但是,我连一秒钟和你在一起的缘分都不可能,我的追求又有什么意义呢?我那火热的心逐渐冷却下来,身体虽然早已四分五裂,化作了云气、化作了尘雾,但我不懈地寻找它们,在离开你,逐渐下降的路程中,把破碎的身体修补好,把受伤的心灵医治好,我开始恢复原来的模样,我找到了回家的方向!
涛声阵阵,那是妈妈的呼唤吧,啊,蔚蓝大海就在眼前,我一头扎进了家的怀抱!
★点评:
在众多叙事记人的考场作文中,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让人拍案叫绝的佳作。其特色有如下几点:
一、托事喻理,启迪人生。作者在文中所叙述的其实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最常见的现象——水蒸腾、升华、冷却的过程。但作者却别出心裁,放飞想象的翅膀,将这个过程演化为一个女子对男子的热烈追求,以及清醒后回归家园的历程。托事喻理,巧妙独到,对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我们,有着形象生动的教育意义。
二、激情四溢,感染力强。作者在行文中,浓墨重彩地描绘“我”(水滴)对“你”(太阳)的热烈追求,真可谓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很符合新时期青少年追求所谓的爱情的心理特点,往往会形成强烈的共鸣。
三、理性思考,返璞归真。文章结尾两个自然段,给文章的思想增加了一定的深度和厚度,也显示出作者目光的敏锐与老道——早恋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只能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不如早日醒悟,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参考答案:
迁移训练:残荷虽不入景,却表现出孕育之美。这里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他是托“残荷”自比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心志”。
沙场练兵:1.用反问句增强语气,突出曹雪芹生前居所的寒伧,生活的困窘,反衬他写作时的艰辛。2.因为学识修养、人生阅历、情感个性的不同,每个人阅读《红楼梦》后,被唤起的幻想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对《红楼梦》都有自己的见解。3.是作者为曹雪芹“泪尽而逝”的忧伤和《红楼梦》未完稿的遗憾之情。4.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文章的首尾以及其他几处都写到了雪,目的是渲染凝重的氛围,使文章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凄凉的忧伤中,并且用雪的发展变化来烘托作者的感情变化,使作者的感情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5.①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事情;②人生心灵的成长与年龄的成长应该同步(或:人应随年龄来表现自己,少年应该率真,老年应该稳健。)③年轻与年老都是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必厚此薄彼。6.承上启下,以吃蔬菜要合节气引发到人的成长也有不同的节气(阶段)。7.人无法改变自然规律,人在自然法则面前要改变现实的真实存在是不可能的。8.本文运用了“托事喻理”的方式,借节令来谈人生。作者抓住两者的相似之处,从生活小事入手,很自然地过渡到人生哲理,自然贴切,容易为人接受。
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考查间接抒情的问题,下面就此谈一谈。所谓间接抒情,是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它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事喻理等三种方式。
一、借景抒情。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饱含着作者悲怆、孤寂的心情以及对流落人的深切同情。
二、托物言志。它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刻画(托物),来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言志)。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作者将莲人格化,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方面对莲花进行形象的描绘,赞美她是“花之君子”。其实,作者这是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三、托事喻理。即寓深刻思想于具体事物或形象中。例如王安石的《伤仲永》,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再如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叙述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作者的崇敬心情。
中考点击:
★真题再现:
18.(2009年中考语文广东卷)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王剑冰《古藤》,原文略。)
★思路解析:
这道题是考查学生对文中“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时,我们应先找出作者所托之物,然后深入理解把握作者在此物中所寄寓的志趣或情感,最后再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答案。比如这道题,通过细读文章,我们便会知道,古藤就是作者用以言志之物。再由此及彼生发联想,便可得到作者的“志”了。
★参考答案: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通过对古藤的描写,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总说自家荷花与燕园荷花有所不同,引出下文的比较区别)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从颜色方面进行比较,突出自家荷花的特点,字里行间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予以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将自家荷花比拟为西湖荷花,可见作者难以抑制的情感)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此句直抒胸臆)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赋予荷花以“季荷”之名,可以想见作者对荷花的感情之深厚)……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季节转换,秋荷就要成残荷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秋去冬来,残荷也就消失殆尽)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拟想“季荷”的心理,表明作者的美好愿望和真挚情感)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节选自季羡林《清塘荷韵》)
★思考练习:
作者在写了赏心悦目的夏荷与也勉强可以入景的秋荷之后,又写到了“残荷”。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对“残荷”抱有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法辨析: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两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文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因其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要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第一,“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在具体的诗文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可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第二,“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第三,“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托物言志”不易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以达到叙述和议论的目的。
而托物言志与托事喻理这两种表现手法相同点在于“托”,即“借”。二者的不同,其一是前者所言之志是托于“物”,后者则是将所说明的道理寄寓于事情的叙述之中。其二在于“志”与“理”的差别。“志”多言及个人情感,袒露快乐与忧闷。而“理”重在道理,通过对事物的描述来阐明客观存在的事理。
总之,辨别三者的区别要注意这三组概念,一是“景”与“物”与“事”,一是“情”与“志”与“理”,写景就是为了抒情,咏物就是为了言志,叙事就是为了喻理。只要反复对比琢磨,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沙场练兵:
美文链接一:
曹雪芹故居感怀
胡序和
去年,在一个阴沉沉的冬日,我来到了北京香山脚下,拜谒曹雪芹故居。
故居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它坐北朝南,东邻金山,西可望香炉峰,北邻卧佛寺,南接北京植物园。风景秀丽,环境清幽。
走近故居,不高的门楼上悬有一方题为“曹雪芹纪念馆”的匾额,由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杰亲手所题。由此,我想起250余年前曹雪芹的《石头记》已在社会上传开,名声传到皇宫里,乾隆让人把书找来,他看到书中有反皇权的“违碍语”,便派人劝其修改并答应刻印出版,曹雪芹拒绝了皇上的要求。乾隆大怒,将《石头记》(《红楼梦》)以“淫秽”罪名查禁,并下旨抄家,曹雪芹被朋友营救才幸免于难。他和妻子逃到西山,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故居这个地方,开起了小酒馆,勉强度日。
天空飘起了雪花,我在故居的门前踯躅。谁能想到,这里竟是“为天下的女儿著书立传”的地方?竟是写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作家的居所?谁会相信,一部代表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红楼梦》,就诞生在这寒伧得像农家的院落里,而它的作者竟是在“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境况中,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窘生活。
曹雪芹的少年时代“锦衣纨裤”、“饮甘餍肥”,过的是极其奢侈的豪门公子的生活。家遭巨变之后,其生活水准一落千丈。生活的巨变,家世的沉浮,使之对社会上各种世态炎凉、黑暗罪恶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曹雪芹便以其家族的生活为素材,在这沉寂的郊外,望着西山的冷月,听着冷雨,临着风雪,“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表达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但这个心愿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就因穷愁困顿和唯一的爱子的夭折而哀痛过甚悄然辞世,他的生命就像故居庭院中的黄栌树枝头的一枚枯叶,悄无声息地飘落了。
雪,飘飘洒洒地紧了起来。我带着几分忧伤、几分思古的仰慕之情步上台阶,走进了故居。院子不大,两株高大的黄栌树遮挡了近半个院落。我知道,香山的红叶不是枫叶,而是眼前的黄栌树叶。我不知道,此树是不是250多年前的曹雪芹所植?树下是否是主人情思飞跃之地或望月休憩之所?一条青砖步道直贯而入,将庭院中分为二。东面几间房,是当年的主人居住和写作的房间。居室内只有一张北方式的大木床,旁边放着几只空而发黑的箱子,书房内仅留有主人当年写的题壁诗,真可谓“一贫如洗”,主人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富有在此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西面几间房,是主人当年在西山生活、创作环境的立体模型展览和与之相关的辅助展览,其中一间还展有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和后人研究《红楼梦》的资料。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望着眼前的资料,这句流传甚广的民谚蓦然跳出脑际。我在少年时就夜以继日地读过《红楼梦》,听说北京修了个大观园,去年到北京时我还专程去逛了一遍。这本书从初读开始,在我心里唤起的想象和幻想,已经自成一个世界,真的是一个人可以有一部自己的《红楼梦》,这就难怪后来还产生了一种专门研究《红楼梦》学问的“红学”,并且形成了诸如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等众多流派。毛泽东说它写了阶级斗争,确然是别成一说。毛泽东是政治家,他对《红楼梦》的分析,是以这部小说来印证阶级斗争的理论的。曹雪芹如若地下有知,他该作何等感慨呢?
雪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雪花已经染白了时间和空间,甚至连同我的情感。曾记得,曹雪芹著书的地方叫“悼红轩”,在我将要离开故居的时候没有忘记寻觅,但是找遍了这不大的几间屋子,并没有发现题在何处。正如这部伟大的著作,终于由于作者“泪尽而逝”未完稿一样,不免留给人们以深深的遗憾!
历史上名人在北京的故居,我去过几处,无一处不比这里气派宽敞。这里太逼仄、太荒凉了,如果不是院墙上钉着文物保护的牌子,你还以为走进了农家的院落。谁会想到一部伟大的著作就诞生在这极普通平凡的所在。在这阒无人声的院落里,我四顾茫然。这里太寂寞了,这里不能与原外城西南隅的“大观园”相比,那里游客趋之若鹜,为的是休闲消遣。而曹雪芹太寂寞了。240年前,他寂寞地在风雪中走向生命的尽头;240年后,他的故居仅留下我这个踏访者的一双足迹。
一股寒风吹来,吹起满天满地的雪花,我走出曹雪芹故居,故居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
(选自《散文选刊》)
★思考练习:
1.文章第三段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理解“真的是一个人可以有一部自己的《红楼梦》”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雪花已经染白了时间和空间,甚至连同我的情感”,被雪花染白了的情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运用哪种抒情方式?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文链接二:
节令是一种命令
毕淑敏
夏初,买菜。老人对我说,买我的吧。看他的菜摊,好似堆积着银色的乒乓球,西红柿摞成金字塔样。拿起一个,柿蒂部羽毛状的绿色,很翠硬地硌着我的手。我说,这么小啊,还青,远没有冬天时我吃的西红柿好呢。
老人显著地不悦了,说,冬天的西红柿算什么西红柿呢?吃它们哪里是吃菜?分明是吃药啊。我很惊奇,说怎么是吃药呢?它们又大又红,灯笼一般美丽啊。老人说,那是温室里做出来的,先用炉火烤,再用药熏。让它们变得不合规矩的胖大,用保青剂或是保红剂,让它们比画的还要好看。人里面有汉奸,西红柿里头也有奸细呢。冬天的西红柿就是这种假货。
我惭愧了。多年以来,被蔬菜中的骗局所蒙蔽。那吃什么菜好呢?我虚心讨教。老人的生意很清淡,乐得教诲我。口中吐钉一般说道——记着,永远吃正当节令的菜。萝卜下来就吃萝卜,白菜下来就吃白菜。节令节令,节气就是令啊!夏至那天,太阳一定最长。冬至那天,阳光一定最短。你能不信吗?不信不行。你是冬眠的狗熊,到了惊蛰,一定会醒来。你是一条长虫,冷了就得冻僵,会变得像拐棍一样打不了弯。人不能心贪,你用了种种的计策,在冬天里,抢先吃了只有夏天才长的菜,夏天到了,怎么办呢?再吃冬天的菜吗?颠了个儿,你费尽心机,不还是整个瞎忙活吗?别心急,慢慢等着吧,一年四季的菜,你都能吃到。更不要说,只有野地里,教风吹绿的菜叶,太阳晒红的果子,才是最有味道的。
我买了老人家的西红柿,慢慢地向家走。他的西红柿虽是露地长的,质量还有推敲的必要。但他的话,浸着一种晚风的霜凉,久久伴着我。阳光斜照在网兜上,那略带柔软的银粉色,被勒割出精致的纹路,好像一副生长的印谱。
人生也是有节气的啊!
春天到了就做春天的事情,去播种。秋天就做秋天的事情,去收获。夏天游水,冬天堆雪。快乐的时候笑,悲痛的时分洒泪。
少年需率真。过于老成,好比是用了植物催熟剂,早早定了形,抢先上市,或许能卖个好价钱,但植株不会高大,叶片不会密匝,从根本上说,该归入早夭的一列。老年太轻狂,好似理智的幼稚症,让人疑心脑幕的某一部分让岁月的虫蛀了,连缀不起精彩的长卷,包裹不住漫长的人生。
世上有句俗话——您看起来比实际的岁数年轻,听的人把它当作一种恭维或是赞美的话,说的人把它当作万灵的廉价礼物。我总猜测这句话的背后,缩着上帝的一张笑脸。
比实际的年龄年轻,就分明是好的,美的,值得庆贺的吗?
小的人希冀长大,老的人期望年轻。这种希望变更的子午线,究竟坐落在哪一扇生日的年轮?与其费尽心机地寻找秘诀,不如退而结网,锻造出心灵与年龄同步的舞蹈。
老是走向死亡的阶梯,但年轻也是临终一跃前长长的助跑。五十步笑百步,不必有过多的惆怅或是优越。年轻年老都是生命的流程,比比厚此薄彼,显出对某道工序的青睐或是鄙弃,那是对造物的大不敬,是一种浅薄而愚蠢的势力。人们可以濡养肌体的青春,但不要忘记心灵的疲倦。
(选自《新民晚报》)
★思考练习:
5.请分条概括作者对人生有节气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文意简要说明“人生也是有气节的啊”这句话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上下文,理解“我总猜测这话的背后,缩着上帝的一张笑脸”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篇散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并指出其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链接: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学时代,我们的生活是五彩斑谰的,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都会见到风光旖旎的景物……它们或许都曾拨动过你的心弦。中学时代,同学们的情感体验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过喜怒和哀乐,有过欢笑和自豪,有过痛苦和忧虑,也有过思考和感悟……有的感受可能转瞬即逝,也有的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掬几朵生活的浪花,以“倾吐心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散文吧!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这个作文题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要写好这个作文题,须注意如下几点:
1.选材真实,切口要小。由于题目中没有设置限制,因此选材是自由而灵活的,但凡自己亲身经历的,用自己火热的、敏锐的心所感悟到的人、事、物、景、情,哪怕是一株小草,一丛野花,一篷嫩竹,一头老牛、一块橡皮、一片流云等等细小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但要注意选材不能过泛,切口一定要小,而且要注意围绕中心进行选材。
2.倾吐心声,巧妙抒情。在具体写作时,要紧扣“心声”二字,力求感情充沛,以情动人。倾吐的对象可以是人,比如向父母倾吐你的感恩,向朋友倾吐你的思念;也可以是物,比如对着日记倾吐你的懊悔,对着细雨倾吐你对春天的赞美,对着课本倾吐你对书籍的喜爱,等等。这次作文要求写成一篇抒情散文,在抒情方式上,你可以直接抒情,也可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诸如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借事说理,等等。
3.构思新颖,灵活多样。选好材料后,比如某处景物,我们可从它的形、声、光、影或动态、情状中,打开思路,展开联想,生发出诸如顽强、无私向上、诚恳忠贞、责任等等品格来,进一步联想具有这种品格的人。然后,采用书信日记、故事新编、对话访谈、戏剧小品、实验报告、病历诊断书等各种形式进行构思,增加文章的亮点,从而使你的文章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名作引路:
暴风雨是一个筛子
毕淑敏
我三十五岁的时候,考上了一所夜大。每天下班后,要穿越五条街道去读书。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如注。老师还会不会来上课呢?我拿不准。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考虑了片刻,我穿上了雨衣,又撑开一把伞,双重保险,冲出屋门。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衣也背叛了我,鼓胀如帆,拼命要裹挟我到云中去。我扔了雨衣,连滚带爬赶到了学校,看门的老人却说,从老师到学生,除了我,没有一个人来!
那一瞬,我非常绝望。不单是极端的辛苦化为泡沫,更有无穷的委屈和沮丧。
老人见我失魂落魄的样子,让我进他的小屋歇口气。伴着窗外瀑布般的水龙,老人缓缓地说,你以后会有大出息。我说:“我是一个大傻瓜啊。”他说:“所有学生里,只有你一个人来上学了。看,暴风雨是一个筛子。胆子小的,思前想后的,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识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那一瞬,好似空中打了一个闪电,我的心被照得雪亮。也许我不是三千学生当中最聪明的,但今晚的暴雨,让我知道了,我是三千学生中最有胆识和毅力的人。
从那以后,我就多了自信,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成功。
(选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赏析:
毕淑敏,这位颇有成就的当代作家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呢?相信每位读者只要看看这篇叙述其亲身经历的小文章便略知一二了,同时也能够明白作者在叙事中所寓含的事理——在人生的旅程中,如果遇到了暴风雨,只要我们能够毫无畏惧地接受它的洗礼,就不会被暴风雨“筛”下去,就能成为一个“最有胆识和毅力的人”!
学生佳作:
和你在一起
李东升
我想,和你在一起。
我曾是那么的幼稚,以为靠近你,就能感受到你的无限温暖,沾染到你的些许光芒——你是辉煌的太阳,而我只是一滴微不足道的水珠!可是,当我真正走进你的时候,却发现力不从心!你那灿烂的光芒太过耀眼,你那热情的火焰太过灼人,你那庞大的气势太过恢宏,我无法靠近你。
但是,你就像磁铁吸引着我,想逃开,却又无法抗拒。就这样,我离开爱我、包容我的家园——海洋,义无反顾地飞向你。虽然,随时会有坠落万丈深渊的危险,随时会有粉身碎骨的担忧,随时会有被风吹散的灾难;虽然,时时刻刻思念着家乡,时时刻刻惦记着亲人……但我只要听见你的呼唤,看见你的笑脸,闻到你的气味,我就不顾一切地奔向你的身边,我要,和你在一起!
家人在呼喊着我的名字,思念的泪水使海洋更加宽广。而我却笑着摇了摇头,身体已经飘然上升。风儿阻止我飞向你,狂风把我吹得摇摇欲坠,可我笑着摇摇头,依然不断地上升、上升;云儿告诉我,前途危险,靠近你会万劫不复,可我仍旧摇摇头,毅然前行。
终于,我来到了你的身边,一阵眩晕,还没有来得及和你说上一句话,还没有来得及看上你一眼,还没有来得及和你笑一笑,就被一阵阵炙热的光芒灼得很痛很痛,我那水做的身体瞬间就像影子一般散去,永远离开了你!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一次的擦肩而过,千年的修炼换来与你同船的缘分,我愿意用今生一万次的擦肩而过换来与你在一起的一秒钟!
但是,我连一秒钟和你在一起的缘分都不可能,我的追求又有什么意义呢?我那火热的心逐渐冷却下来,身体虽然早已四分五裂,化作了云气、化作了尘雾,但我不懈地寻找它们,在离开你,逐渐下降的路程中,把破碎的身体修补好,把受伤的心灵医治好,我开始恢复原来的模样,我找到了回家的方向!
涛声阵阵,那是妈妈的呼唤吧,啊,蔚蓝大海就在眼前,我一头扎进了家的怀抱!
★点评:
在众多叙事记人的考场作文中,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让人拍案叫绝的佳作。其特色有如下几点:
一、托事喻理,启迪人生。作者在文中所叙述的其实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最常见的现象——水蒸腾、升华、冷却的过程。但作者却别出心裁,放飞想象的翅膀,将这个过程演化为一个女子对男子的热烈追求,以及清醒后回归家园的历程。托事喻理,巧妙独到,对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我们,有着形象生动的教育意义。
二、激情四溢,感染力强。作者在行文中,浓墨重彩地描绘“我”(水滴)对“你”(太阳)的热烈追求,真可谓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很符合新时期青少年追求所谓的爱情的心理特点,往往会形成强烈的共鸣。
三、理性思考,返璞归真。文章结尾两个自然段,给文章的思想增加了一定的深度和厚度,也显示出作者目光的敏锐与老道——早恋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只能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不如早日醒悟,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参考答案:
迁移训练:残荷虽不入景,却表现出孕育之美。这里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他是托“残荷”自比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心志”。
沙场练兵:1.用反问句增强语气,突出曹雪芹生前居所的寒伧,生活的困窘,反衬他写作时的艰辛。2.因为学识修养、人生阅历、情感个性的不同,每个人阅读《红楼梦》后,被唤起的幻想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对《红楼梦》都有自己的见解。3.是作者为曹雪芹“泪尽而逝”的忧伤和《红楼梦》未完稿的遗憾之情。4.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文章的首尾以及其他几处都写到了雪,目的是渲染凝重的氛围,使文章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凄凉的忧伤中,并且用雪的发展变化来烘托作者的感情变化,使作者的感情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5.①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事情;②人生心灵的成长与年龄的成长应该同步(或:人应随年龄来表现自己,少年应该率真,老年应该稳健。)③年轻与年老都是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必厚此薄彼。6.承上启下,以吃蔬菜要合节气引发到人的成长也有不同的节气(阶段)。7.人无法改变自然规律,人在自然法则面前要改变现实的真实存在是不可能的。8.本文运用了“托事喻理”的方式,借节令来谈人生。作者抓住两者的相似之处,从生活小事入手,很自然地过渡到人生哲理,自然贴切,容易为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