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D报纸你看过吗?
3D电影已不再是新鲜物。那么3D报纸呢?近日,比利时一家体育报纸《最后一小时体育报》向3D报纸发起挑战,推出了一期3D版本特刊。在3D特刊上,所有图片和广告都呈现出三维效果。当然,读者必须通过一副特殊的眼镜,才可以看得出这种特殊报纸的魅力所在,这种眼镜可在购买报纸时免费领取。这种眼镜对于3D影迷来说并不陌生。这家法语报纸总编辑介绍说,为了准备这期特刊,他们总共花了两个月时间。这期3D特刊的发行量远远超过了该报正常日发行量。他们的目标就是推出全3D报纸。但由于这种3D报纸需要特殊眼镜才可阅读,而且这种报纸的发行成本较高,因此,这项技术很难推广和普及,该报将根据读者的反馈来决定未来的发行计划。
商极冰下深处发现奇怪生物
当美国宇航局的科研小组把摄像机放入南极冰盖下约182米,首次探究冰盖下面的世界时,发现一只样子古怪的虾状生物从摄像机旁游过,停在摄像机的缆线上。摄像机还带上来一根触须,科学家们相信这根触须来自一只水母。科学家原以为,在冰下如此深的地方只有少数微生物才能生存。没想到,这里竟生存着如此复杂的生物。这一发现让科学家们惊讶不已。有科学家表示,这种生物可能是从远方游来,不会在那里长期生存下去。但是,钻探地点在南极洲西部,距离开阔海域至少19千米。在冰盖上钻出的直径为20厘米的圆孔里只看到少量水。这意味着两种生物不可能从很远的地方游来,它们只是这一小片区域偶然发现的。这些生物的食物源也让科学家感到困惑。虽然一些细菌可能会从海洋中的化学物质中找到自己的食物,但类似这种片脚动物的复杂生物不可能找到这样的食物。那它们何以生存呢?这的确是个谜团。
手臂也可当触摸屏
2009年起,触摸屏幕大热。不久前,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与微软研究院合作,开发出了一款名为“Skinput”的臂带。它能够将操作界面直接投射到用户的皮肤上,从而将自己的胳膊变成一块“触摸屏”。这个神奇发明融合了一个迷你投影机和一个先进的传感器。前者负责创造一个变换的显示面,将手机、mp4甚至电脑的操作界面投影到手臂或手掌上,使用者可直接在手臂或手掌上的不同部位敲打,形成一个触摸屏。后者负责告知胳膊的哪一部分被用户敲击。手指与皮肤碰触时会产生超低频声响,不同部位声波不同。Skinput通过获取这些声响完成用户希望的操作。20名参与试验的志愿者称,该系统容易操作,可以用来听音乐、玩电动游戏、打电话,甚至能操控简单的浏览系统,更能支持蓝牙等连接设备。5年内用户便可在市场上看到这种尖端技术的界面。
水下摩天楼或成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
在灾难大片《201 2》中,滔滔洪水淹没了洛杉矶,整个城市最后下沉到太平洋底。当“世界末日”来临之际,马来西亚设计师日前推出的一种“水下摩天楼”,或许能够成为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这座造型奇特的巨大建筑物漂浮于海上,状如一个巨大的章鱼。该建筑物的顶层是郁郁葱葱的迷你森林,位于海面之上,形如一座绿色小岛。中部是住宅和办公楼,公寓、超市、餐厅、游泳馆等一应俱全。底部则是一根根环绕大楼四周的“荧光触须”。这些“触须”是建筑物的平衡和稳定系统,通过与海潮同一节奏的摆动,可以产生并积蓄能量,还可为海底动物提供聚居场所。“水下摩天楼”采用了各种先进的环保技术,发电全部依靠可再生能源。摩天楼还能通过耕作、水产养殖和水栽培技术为自身生产大量品种繁多的食物。由于它采用的是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技术,因此,它对环境不会有任何破坏和影响。
无伞盖便捷雨伞
韩国设计师打造了一款非传统意义上的雨伞。这款另类雨伞没有伞盖,但有两个气口喷气口和进气口。它的中空管会喷出气体,在使用者与雨水之间形成一道稳固的“气幕”。这道气幕能够起到伞盖的作用,用来阻挡雨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使用者还可以根据使用这把伞的人有多少,来控制气幕的大小以及空气雨伞柄的长度,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便携”二字。虽然站在物理学和工程学的角度,我们很难接受这种设计,但空气雨伞却体现了非传统设计的灵魂。空气雨伞借助风能为使用者挡雨。这是一项富有创新精神的设计,打破了人们对雨伞的固有思路。通过对传统雨伞设计加以改进,并添加富有创造性的元素,空气雨伞让用户享受到更大便利。此外,由于减少了对塑料袋的需求,它同样是一款环保雨伞。
塑料瓶游艇起航宣传环保
相信吗?这艘游艇不是用钢筋、水泥制造,而是由废弃塑料制成。它的名字叫“普拉斯蒂奇”号,其设计者德罗思柴尔德是英国著名探险家、环保主义者。4年前,德罗思柴尔德看到联合国一篇关于废旧塑料污染海洋的报告,于是便萌生建造“塑料瓶游艇”的念头。该游艇总长约20米,外面包裹着1.25万个两升塑料瓶,提供足够浮力;两根铝制桅杆用旧水管改造而成;粘接船体的胶水由腰果和白糖调制,不会污染环境。设计者和同伴计划花3个月时间驾驶游艇环游,从美国旧金山起航,最终抵达澳大利亚悉尼,总航程预计为2万千米。此次航行意在告诉人们:通过重新利用如塑料瓶这样的资源,人们可以阻止这些材料污染海洋,同时倡导人们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3D电影已不再是新鲜物。那么3D报纸呢?近日,比利时一家体育报纸《最后一小时体育报》向3D报纸发起挑战,推出了一期3D版本特刊。在3D特刊上,所有图片和广告都呈现出三维效果。当然,读者必须通过一副特殊的眼镜,才可以看得出这种特殊报纸的魅力所在,这种眼镜可在购买报纸时免费领取。这种眼镜对于3D影迷来说并不陌生。这家法语报纸总编辑介绍说,为了准备这期特刊,他们总共花了两个月时间。这期3D特刊的发行量远远超过了该报正常日发行量。他们的目标就是推出全3D报纸。但由于这种3D报纸需要特殊眼镜才可阅读,而且这种报纸的发行成本较高,因此,这项技术很难推广和普及,该报将根据读者的反馈来决定未来的发行计划。
商极冰下深处发现奇怪生物
当美国宇航局的科研小组把摄像机放入南极冰盖下约182米,首次探究冰盖下面的世界时,发现一只样子古怪的虾状生物从摄像机旁游过,停在摄像机的缆线上。摄像机还带上来一根触须,科学家们相信这根触须来自一只水母。科学家原以为,在冰下如此深的地方只有少数微生物才能生存。没想到,这里竟生存着如此复杂的生物。这一发现让科学家们惊讶不已。有科学家表示,这种生物可能是从远方游来,不会在那里长期生存下去。但是,钻探地点在南极洲西部,距离开阔海域至少19千米。在冰盖上钻出的直径为20厘米的圆孔里只看到少量水。这意味着两种生物不可能从很远的地方游来,它们只是这一小片区域偶然发现的。这些生物的食物源也让科学家感到困惑。虽然一些细菌可能会从海洋中的化学物质中找到自己的食物,但类似这种片脚动物的复杂生物不可能找到这样的食物。那它们何以生存呢?这的确是个谜团。
手臂也可当触摸屏
2009年起,触摸屏幕大热。不久前,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与微软研究院合作,开发出了一款名为“Skinput”的臂带。它能够将操作界面直接投射到用户的皮肤上,从而将自己的胳膊变成一块“触摸屏”。这个神奇发明融合了一个迷你投影机和一个先进的传感器。前者负责创造一个变换的显示面,将手机、mp4甚至电脑的操作界面投影到手臂或手掌上,使用者可直接在手臂或手掌上的不同部位敲打,形成一个触摸屏。后者负责告知胳膊的哪一部分被用户敲击。手指与皮肤碰触时会产生超低频声响,不同部位声波不同。Skinput通过获取这些声响完成用户希望的操作。20名参与试验的志愿者称,该系统容易操作,可以用来听音乐、玩电动游戏、打电话,甚至能操控简单的浏览系统,更能支持蓝牙等连接设备。5年内用户便可在市场上看到这种尖端技术的界面。
水下摩天楼或成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
在灾难大片《201 2》中,滔滔洪水淹没了洛杉矶,整个城市最后下沉到太平洋底。当“世界末日”来临之际,马来西亚设计师日前推出的一种“水下摩天楼”,或许能够成为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这座造型奇特的巨大建筑物漂浮于海上,状如一个巨大的章鱼。该建筑物的顶层是郁郁葱葱的迷你森林,位于海面之上,形如一座绿色小岛。中部是住宅和办公楼,公寓、超市、餐厅、游泳馆等一应俱全。底部则是一根根环绕大楼四周的“荧光触须”。这些“触须”是建筑物的平衡和稳定系统,通过与海潮同一节奏的摆动,可以产生并积蓄能量,还可为海底动物提供聚居场所。“水下摩天楼”采用了各种先进的环保技术,发电全部依靠可再生能源。摩天楼还能通过耕作、水产养殖和水栽培技术为自身生产大量品种繁多的食物。由于它采用的是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技术,因此,它对环境不会有任何破坏和影响。
无伞盖便捷雨伞
韩国设计师打造了一款非传统意义上的雨伞。这款另类雨伞没有伞盖,但有两个气口喷气口和进气口。它的中空管会喷出气体,在使用者与雨水之间形成一道稳固的“气幕”。这道气幕能够起到伞盖的作用,用来阻挡雨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使用者还可以根据使用这把伞的人有多少,来控制气幕的大小以及空气雨伞柄的长度,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便携”二字。虽然站在物理学和工程学的角度,我们很难接受这种设计,但空气雨伞却体现了非传统设计的灵魂。空气雨伞借助风能为使用者挡雨。这是一项富有创新精神的设计,打破了人们对雨伞的固有思路。通过对传统雨伞设计加以改进,并添加富有创造性的元素,空气雨伞让用户享受到更大便利。此外,由于减少了对塑料袋的需求,它同样是一款环保雨伞。
塑料瓶游艇起航宣传环保
相信吗?这艘游艇不是用钢筋、水泥制造,而是由废弃塑料制成。它的名字叫“普拉斯蒂奇”号,其设计者德罗思柴尔德是英国著名探险家、环保主义者。4年前,德罗思柴尔德看到联合国一篇关于废旧塑料污染海洋的报告,于是便萌生建造“塑料瓶游艇”的念头。该游艇总长约20米,外面包裹着1.25万个两升塑料瓶,提供足够浮力;两根铝制桅杆用旧水管改造而成;粘接船体的胶水由腰果和白糖调制,不会污染环境。设计者和同伴计划花3个月时间驾驶游艇环游,从美国旧金山起航,最终抵达澳大利亚悉尼,总航程预计为2万千米。此次航行意在告诉人们:通过重新利用如塑料瓶这样的资源,人们可以阻止这些材料污染海洋,同时倡导人们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