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深刻把握小学科学教学的规律,尤其是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认知规律,让信息技术的运用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引向深入,全面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整合;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248-01
信息技術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是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并把这一工具运用到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相互融合,为新型教学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达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践行能力的目标,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课件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信息技术使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直观而形象。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使科学教学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犹如“身临其境”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利用课件演示辅助教学,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时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适时地对课文内容用课件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课件接受学习任务或获取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比如《月相变化》一课中,如果要求学生对白天的月相进行一个月的持续观察,并记录有关月相的情况。由于月相观察的时间跨度较长,学生观察和记录的时间将近一个月,并且要每天观察和记录,从一天一天的记录来看,有时月相的变化不是很大,有时因为天气等原因看不到月相,学生的观察和记录会存在很多困难。在跨度较长的观察活动中,信息技术的支撑十分重要。将月相的变化过程通过照片或录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直观感受。
三、利用信息技术克服室外考察的困难,帮助学生直观有序认识事物发展规律
小学科学中介绍的一些知识连接着广阔的自然界,室外观察和考察是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由于环境的局限,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缺乏感性认识。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室外考察的困难,还可以设计一些课件来帮助学生直观有序认识事物发展规律。这样能够让学生通过视觉上的感受真正去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如一些天文知识、国家的地理环境、古代生物、生物的生长过程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
四、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课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引领学生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进行开放式教学,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使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使用信息工具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已经知道的知识相联系,对此联系认真思考,并根据需要分析、整理;然后向同学作汇报交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书面材料,在学校橱窗、黑板报以及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展示。
五、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元化、多角度交流方式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可将大自然带进教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把大自然带进教室,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让学生处于一种自身在大自然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信息技术以其色彩鲜艳的图像、动画、音像效果和灵活多变的特点深深吸引着学生,采用幻灯、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能使科学课的教学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有机整合,能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亲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做其事,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地认识事物,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加强,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整合;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248-01
信息技術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是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并把这一工具运用到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相互融合,为新型教学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达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践行能力的目标,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课件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信息技术使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直观而形象。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使科学教学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犹如“身临其境”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利用课件演示辅助教学,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时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适时地对课文内容用课件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课件接受学习任务或获取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比如《月相变化》一课中,如果要求学生对白天的月相进行一个月的持续观察,并记录有关月相的情况。由于月相观察的时间跨度较长,学生观察和记录的时间将近一个月,并且要每天观察和记录,从一天一天的记录来看,有时月相的变化不是很大,有时因为天气等原因看不到月相,学生的观察和记录会存在很多困难。在跨度较长的观察活动中,信息技术的支撑十分重要。将月相的变化过程通过照片或录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直观感受。
三、利用信息技术克服室外考察的困难,帮助学生直观有序认识事物发展规律
小学科学中介绍的一些知识连接着广阔的自然界,室外观察和考察是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由于环境的局限,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缺乏感性认识。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室外考察的困难,还可以设计一些课件来帮助学生直观有序认识事物发展规律。这样能够让学生通过视觉上的感受真正去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如一些天文知识、国家的地理环境、古代生物、生物的生长过程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
四、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课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引领学生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进行开放式教学,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使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使用信息工具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已经知道的知识相联系,对此联系认真思考,并根据需要分析、整理;然后向同学作汇报交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书面材料,在学校橱窗、黑板报以及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展示。
五、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元化、多角度交流方式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可将大自然带进教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把大自然带进教室,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让学生处于一种自身在大自然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信息技术以其色彩鲜艳的图像、动画、音像效果和灵活多变的特点深深吸引着学生,采用幻灯、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能使科学课的教学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有机整合,能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亲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做其事,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地认识事物,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加强,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