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要结合自己的观察所得。语文是一门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的学科。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生活成为语文的大课堂,语文才能焕发出无尽的生命力。
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携弟子数人至泗水河边游春。他们围坐着畅谈水之德性、水之志向、水之情义、水之教化。随后,他们在颜回的古琴声中载歌载舞,兴尽而归。故事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教学情景:春风和煦,杨柳依依,在大自然优美的怀抱中,弟子们在孔子无声的浸润中明白了为人之道、处世之理。圣人告诉我们:生活,是我们理想的语文课堂,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的存在;生活,为我们学习语文打开了更为开放、自由、灵活、广阔的空间。带领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语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
一、引导孩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是否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与教师的引领有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孩子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如,教室里教师正在讲解课文,突然窗外漫天的雪花飞舞起来。一年四季这样奇妙的景色能见几回呀?孩子们的眼睛,再也无法看黑板了。这时,教师可以这样引领:“孩子们,多美的雪呀,真希望它能多下一会儿,我们就能打雪仗了!”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教师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看着眼前的情景,你想起了哪些成语?”这时,许许多多关于雪的成语就如漫天的雪花飞舞而下。孩子们还会想到关于雪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看着雪,说着雪,想着还要去玩雪,这样的兴奋真的是无法预约的。我们也可以想到,这些孩子以后每次看到下雪,都会想起这次课堂上美好的情景。试想,如果教师当时大声呵斥:“上课思想要集中!”这些孩子还会去说雪吗?说不定以后看到雪就会无动于衷了。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其次他才是教师。他应该喜欢自然界中的一切:喳喳的鸟语、唧唧的虫鸣、摇曳的芦苇、凋零的小花……只有教师的“感时花溅泪”,才有学生的“恨别鸟惊心”呀。
二、带领孩子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如果把语文比作常青树,那生活就是培育这棵常青树的沃土。开辟生活的源头、耕耘生活的沃土,在学生的心田播种热爱生活的火种,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有人说:“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
教师应该带领孩子走进生活,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体悟。这是学习语文的必要途径。春天的校园,新梅吐蕊,蜻蜓萦绕,春雨蒙蒙,柳丝飘飞。带学生走出课堂,徜徉其间,吟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多么惬意呀。学校有一湾小河,早晨,我带学生看朝阳雾气,嗅一嗅晨风气息;中午我和他们在柳荫下纳凉,观赏水中悠然自得的游鱼;傍晚欣赏柳丝飘飞的倒影。斜阳铺染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孩子们与老师一起,用诗意的心灵、诗意的眼睛,感受着大自然美好的一切。夏天,树下捕鸣蝉,溪边戏水;秋天,与孩子们一起凝望高天的流云,带孩子们雨中漫步,捡起片片落叶,感受诗人的伤怀与落寞;冬天,带孩子们去跑步,打雪仗,看孩子们微红的脸蛋和呵出的热气。大自然这本无字的书,徜徉其间,乐此不疲,因为这本书对孩子们来说,是鲜活的、丰满的、立体的。
三、教会学生描绘生活,抒写生活
孩子是容易受到感动的。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诗文后,他们的文思就会倾泻而出。学完了《水乡歌》后,我让孩子们仿照课文的格式写自己的“水乡歌”。孩子们写的让我大吃一惊:
“水乡什么多?树多,千棵树万棵树,棵棵小树迎客人。”
“水乡什么多?桥多,千座桥万座桥,座座小桥像彩虹。”
“水乡什么多?鱼多,千条鱼万条鱼,银光闪闪映清波。”
……
在教《夕阳真美》时,我先让孩子们充分阅读课文,然后提问:“如果让你画一幅夕阳图,你会画上什么?”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说:“有涨红了脸的夕阳和五彩斑斓的云朵。”有的说:“有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的说:“应该有一条碧波荡漾的小河,所有的美景都倒映在这里,美极了!”……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积累,他们的嘴里怎会吐出如此美妙的语言?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生活在他的眼里会变得更美。各种各样的生活细节都是可贵的资源。一到春天,操场上的草坪刚刚变绿,野荠菜却长得很高。我们班的孩子敏锐地发现了,他们争相跑来告诉我,让我带他们去挖,要把挖到的荠菜在野外搭锅烧汤。面对这么可爱的孩子,我无从拒绝。我相信,孩子已完全融入大自然,大自然也在他们明亮的眼睛中衍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魅力!
实施新课程,要求我们用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拓展课堂,让语文与生活相链接,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这样我们的语文学习就会充满成长气息;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携弟子数人至泗水河边游春。他们围坐着畅谈水之德性、水之志向、水之情义、水之教化。随后,他们在颜回的古琴声中载歌载舞,兴尽而归。故事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教学情景:春风和煦,杨柳依依,在大自然优美的怀抱中,弟子们在孔子无声的浸润中明白了为人之道、处世之理。圣人告诉我们:生活,是我们理想的语文课堂,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的存在;生活,为我们学习语文打开了更为开放、自由、灵活、广阔的空间。带领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语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
一、引导孩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是否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与教师的引领有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孩子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如,教室里教师正在讲解课文,突然窗外漫天的雪花飞舞起来。一年四季这样奇妙的景色能见几回呀?孩子们的眼睛,再也无法看黑板了。这时,教师可以这样引领:“孩子们,多美的雪呀,真希望它能多下一会儿,我们就能打雪仗了!”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教师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看着眼前的情景,你想起了哪些成语?”这时,许许多多关于雪的成语就如漫天的雪花飞舞而下。孩子们还会想到关于雪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看着雪,说着雪,想着还要去玩雪,这样的兴奋真的是无法预约的。我们也可以想到,这些孩子以后每次看到下雪,都会想起这次课堂上美好的情景。试想,如果教师当时大声呵斥:“上课思想要集中!”这些孩子还会去说雪吗?说不定以后看到雪就会无动于衷了。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其次他才是教师。他应该喜欢自然界中的一切:喳喳的鸟语、唧唧的虫鸣、摇曳的芦苇、凋零的小花……只有教师的“感时花溅泪”,才有学生的“恨别鸟惊心”呀。
二、带领孩子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如果把语文比作常青树,那生活就是培育这棵常青树的沃土。开辟生活的源头、耕耘生活的沃土,在学生的心田播种热爱生活的火种,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有人说:“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
教师应该带领孩子走进生活,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体悟。这是学习语文的必要途径。春天的校园,新梅吐蕊,蜻蜓萦绕,春雨蒙蒙,柳丝飘飞。带学生走出课堂,徜徉其间,吟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多么惬意呀。学校有一湾小河,早晨,我带学生看朝阳雾气,嗅一嗅晨风气息;中午我和他们在柳荫下纳凉,观赏水中悠然自得的游鱼;傍晚欣赏柳丝飘飞的倒影。斜阳铺染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孩子们与老师一起,用诗意的心灵、诗意的眼睛,感受着大自然美好的一切。夏天,树下捕鸣蝉,溪边戏水;秋天,与孩子们一起凝望高天的流云,带孩子们雨中漫步,捡起片片落叶,感受诗人的伤怀与落寞;冬天,带孩子们去跑步,打雪仗,看孩子们微红的脸蛋和呵出的热气。大自然这本无字的书,徜徉其间,乐此不疲,因为这本书对孩子们来说,是鲜活的、丰满的、立体的。
三、教会学生描绘生活,抒写生活
孩子是容易受到感动的。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诗文后,他们的文思就会倾泻而出。学完了《水乡歌》后,我让孩子们仿照课文的格式写自己的“水乡歌”。孩子们写的让我大吃一惊:
“水乡什么多?树多,千棵树万棵树,棵棵小树迎客人。”
“水乡什么多?桥多,千座桥万座桥,座座小桥像彩虹。”
“水乡什么多?鱼多,千条鱼万条鱼,银光闪闪映清波。”
……
在教《夕阳真美》时,我先让孩子们充分阅读课文,然后提问:“如果让你画一幅夕阳图,你会画上什么?”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说:“有涨红了脸的夕阳和五彩斑斓的云朵。”有的说:“有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的说:“应该有一条碧波荡漾的小河,所有的美景都倒映在这里,美极了!”……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积累,他们的嘴里怎会吐出如此美妙的语言?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生活在他的眼里会变得更美。各种各样的生活细节都是可贵的资源。一到春天,操场上的草坪刚刚变绿,野荠菜却长得很高。我们班的孩子敏锐地发现了,他们争相跑来告诉我,让我带他们去挖,要把挖到的荠菜在野外搭锅烧汤。面对这么可爱的孩子,我无从拒绝。我相信,孩子已完全融入大自然,大自然也在他们明亮的眼睛中衍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魅力!
实施新课程,要求我们用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拓展课堂,让语文与生活相链接,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这样我们的语文学习就会充满成长气息;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