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发生地质灾害后会给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地质灾害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够很好的避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同时,通过地质环境保护能够最大限度控制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從而有效减少环境恶化的现象发生频率。基于此,本篇文章首先介绍了地质灾害防治原理及策略,随后阐述了利用地质环境的意义,最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地质环境实践应用。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讨论。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地质环境
引言
由于地质灾害发生较为突然,很容易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地质灾害有着多种类型,主要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为了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安全威胁,就需要从地质灾害的防治入手,提升其防治工作的科学性,保障地质环境的安全稳定。
1.地质灾害防治原理及策略
1.1防治原理
就目前社会的科技水平而言,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工作仍然具有较大的难度,同时,一些地区并没有足够重视地质灾害的预测和监控,因此,目前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应该以灾害预测和监控为主,只要预测和监控工作做到位,才可以实现地质灾害早发现,尽量减少经济损失。
1.2防治策略
(1)划分灾害区域。在地质勘测部门在勘测地质灾害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灾害发生区域进行划分调查,从而形成完善的调查体系。在区域内的地质环境作为防治灾害的基础,在勘查任务开展之前,需要分析不同区域内的地质情况,从而预测出最容易出现地质灾害的区域,例如降雨量较高、山体结构不稳定、处于地震带等地质情况,十分容易出现地质灾害。
(2)建立科学监测机制。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防治环节就是建立科学的监测机制,从而完善预测体系。相关部门应该提高监测设备和工作人员的资金投入,重视监督工作,通过相关仪器来搜索区域内的地质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信息,从而对可能会出现的灾害进行监控。灾害预测应该准确及时的帮助到工作人员,从而提升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的速度,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也能够很好的规避地质灾害所带来的安全风险。
(3)做好应急工作方案。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具有隐蔽性,只有具有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监测,才有可能提前发现灾害。而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技术资金投入,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重视日常的监测工作,一旦出现地质灾害,就需要立即启动相关措施。如果某一区域的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就需要采取搬迁治理工作,而搬迁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经济损失。
2.利用地质环境的意义
地质环境是区域内一系列地质情况体系的总称,通常地质环境由水、大气和岩石构成,在漫长的地球物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地质环境,地质环境中存在着很多相互作用的能量,这些能量交替会对地质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地质环境的变化往往能够反映该区域的地质运动规律,通过这些规律可以更好的帮助地质环境工作人员预测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再通过应急预案的制定,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地质灾害的发生并不是毫无预兆的,地质环境会在发生地质灾害之前产生一些规律性变化。因此,需要地质环境保护部门研究地质环境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的变化规律,这样才能够开展更为有效的地质灾害预测工作。此外,地质环境保护部门还可以通过地质环境变化的特殊性来选择合适的监测技术和设备,从而充分考虑该区域的地质环境评价。
3.地质环境实践应用
3.1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不节制的资源开发是引起地质灾害最为主要的原因,如果相关部门能够严格地落实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就可以有效防范地质灾害。此外,为更好促进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相关领导应认真落实安全工程建设工作,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从而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地质灾害所引起的后果,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此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地质灾害和自然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处理,设立专门技术部门,构建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完善相应技术体系。
3.2完善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开展地质灾害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工作可以加深社会对该区域地质环境的了解,从而更为合理的利用该区域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对于工程建造和资源开发都需要考虑区域的地质环境最大承受限度,由于地质灾害发生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只有完善区域地质环境的评价体系,才能够更好的研究出具有针对性的灾害防治策略。此外,完善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还需要考虑到群众居住区域、地质工程区域、集中安置区域等地区的环境要素,将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进行综合考虑,最大程度减少灾害发生频率。
3.3加强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工作
不同区域内的地质安全应该有该区域中的地质组成和结构等多种地质因素共同决定的,对地质环境进行安全评价对于防治地质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工作能够为该区域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帮助。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强化当地的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注意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秉承经济与生态效益共存的原则,和谐发展人文和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重视技术发展,减少地质灾害。
4.结束语
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需要将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控制在合适范围内,这就需要在开展地质防治工作之前深入调查此区域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积极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理方案。此外,还需要控制当地的地质资源情况,规避可能出现在地质环境中的风险,确保最佳的地质环境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
[1]温小刚.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有色金属设计,2018(2).
[2]杨政杰.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8,000(025):228-229.
[3]李朋飞.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9,000(004):33-34.
[4]褚博.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的研究[J].信息周刊,2019,000(051):P.1-1.
作者简介:李小安(1986.9-),男,汉族,,青海海东人,本科,水工环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工环地质。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地质环境
引言
由于地质灾害发生较为突然,很容易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地质灾害有着多种类型,主要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为了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安全威胁,就需要从地质灾害的防治入手,提升其防治工作的科学性,保障地质环境的安全稳定。
1.地质灾害防治原理及策略
1.1防治原理
就目前社会的科技水平而言,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工作仍然具有较大的难度,同时,一些地区并没有足够重视地质灾害的预测和监控,因此,目前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应该以灾害预测和监控为主,只要预测和监控工作做到位,才可以实现地质灾害早发现,尽量减少经济损失。
1.2防治策略
(1)划分灾害区域。在地质勘测部门在勘测地质灾害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灾害发生区域进行划分调查,从而形成完善的调查体系。在区域内的地质环境作为防治灾害的基础,在勘查任务开展之前,需要分析不同区域内的地质情况,从而预测出最容易出现地质灾害的区域,例如降雨量较高、山体结构不稳定、处于地震带等地质情况,十分容易出现地质灾害。
(2)建立科学监测机制。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防治环节就是建立科学的监测机制,从而完善预测体系。相关部门应该提高监测设备和工作人员的资金投入,重视监督工作,通过相关仪器来搜索区域内的地质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信息,从而对可能会出现的灾害进行监控。灾害预测应该准确及时的帮助到工作人员,从而提升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的速度,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也能够很好的规避地质灾害所带来的安全风险。
(3)做好应急工作方案。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具有隐蔽性,只有具有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监测,才有可能提前发现灾害。而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技术资金投入,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重视日常的监测工作,一旦出现地质灾害,就需要立即启动相关措施。如果某一区域的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就需要采取搬迁治理工作,而搬迁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经济损失。
2.利用地质环境的意义
地质环境是区域内一系列地质情况体系的总称,通常地质环境由水、大气和岩石构成,在漫长的地球物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地质环境,地质环境中存在着很多相互作用的能量,这些能量交替会对地质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地质环境的变化往往能够反映该区域的地质运动规律,通过这些规律可以更好的帮助地质环境工作人员预测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再通过应急预案的制定,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地质灾害的发生并不是毫无预兆的,地质环境会在发生地质灾害之前产生一些规律性变化。因此,需要地质环境保护部门研究地质环境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的变化规律,这样才能够开展更为有效的地质灾害预测工作。此外,地质环境保护部门还可以通过地质环境变化的特殊性来选择合适的监测技术和设备,从而充分考虑该区域的地质环境评价。
3.地质环境实践应用
3.1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不节制的资源开发是引起地质灾害最为主要的原因,如果相关部门能够严格地落实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就可以有效防范地质灾害。此外,为更好促进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相关领导应认真落实安全工程建设工作,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从而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地质灾害所引起的后果,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此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地质灾害和自然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处理,设立专门技术部门,构建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完善相应技术体系。
3.2完善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开展地质灾害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工作可以加深社会对该区域地质环境的了解,从而更为合理的利用该区域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对于工程建造和资源开发都需要考虑区域的地质环境最大承受限度,由于地质灾害发生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只有完善区域地质环境的评价体系,才能够更好的研究出具有针对性的灾害防治策略。此外,完善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还需要考虑到群众居住区域、地质工程区域、集中安置区域等地区的环境要素,将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进行综合考虑,最大程度减少灾害发生频率。
3.3加强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工作
不同区域内的地质安全应该有该区域中的地质组成和结构等多种地质因素共同决定的,对地质环境进行安全评价对于防治地质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工作能够为该区域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帮助。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强化当地的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注意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秉承经济与生态效益共存的原则,和谐发展人文和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重视技术发展,减少地质灾害。
4.结束语
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需要将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控制在合适范围内,这就需要在开展地质防治工作之前深入调查此区域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积极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理方案。此外,还需要控制当地的地质资源情况,规避可能出现在地质环境中的风险,确保最佳的地质环境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
[1]温小刚.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有色金属设计,2018(2).
[2]杨政杰.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8,000(025):228-229.
[3]李朋飞.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9,000(004):33-34.
[4]褚博.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的研究[J].信息周刊,2019,000(051):P.1-1.
作者简介:李小安(1986.9-),男,汉族,,青海海东人,本科,水工环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工环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