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动态·生成

来源 :现代校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8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校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培养学生这一中心任务展开的,学校工作的质量最终反映在受教育者的身上。因此,学生评价在学校各种教育评价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义意。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建设小学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在进一步完善“减负提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全面推行“立体、动态、生成”的学业评价改革。
  
  一、减负提质——评价改革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淡化原来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降低了学生、老师、家长、社会对学业考试成绩的关注度;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减轻了学生的过重的学业负担(减负),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开放、丰富、精彩的学习中来,实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质)。这正是建设小学一直以来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减负提质”的目标。“减负提质”教学模式的成功构建使该校领导深悟,必须首先改革评价这根“指挥棒”的指向性,让评价真正为“减负提质”服务,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建设小学在实施评价改革的过程中,要求全体老师始终把握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地生活,需要有一个完整、全面、系统的素质结构,而正确的评价对这种理想素质的形成不仅会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更会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学校要求老师进行学生评价时,不能盯住解题、答题这么狭隘的对象,要更加关注学生科学的综合能力,包括感知、记忆、理解、思维、表达等多元智能。为了凸现评价的“全面性”,老师们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考核时,综合考察学生全方面的素质,淡化了分数和考试,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不再为“考”和“分”束缚住,从而让学生有足够的心情和时间开展更广泛的学习活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二)特长性。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样样都好,每个学生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条件均有一定的差异,一个和谐发展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一定十分优异,但他(她)总有某些值得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特质,这些特质最终将成为事业成功的基础,并在其热爱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学校正是通过恰当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大力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三)发展性。就是要把学生素质的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结合起来,重点是促进其长远发展。通过评价改革,建设小学的学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学业情感、积极的心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学生“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差异性。学生发展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发展基础及发展目标的差异性。学校不仅允许而且鼓励学生根据发展基础和兴趣确定个性化发展目标,并以此为据确立个性化(差异性)的评价目标及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地超越自我,而不做简单的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其次,学校的评价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过程的差异性,设计个性化的阶段性评价标准,允许学生提前或落后一步达到某一客观标准。对于提前达到客观标准的学生,学校为他们设计更高的评价标准,使之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更强的能力;对于成就水平暂时较低的学生则应用激励性评价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早日达到客观标准。
  
  二、立体动态——评价改革的特征
  
  评价内容的变化同时带来了评价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变化,建设小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的“减负提质”的评价表现出了“立体、动态”的特征。所谓立体,指的就是评价面向学生的全方位素质,这主要是对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的结果时行评价,这种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展示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进行;所谓动态,就是指评价面向学生的可持续地发展过程,主要是对学生学业状况形成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主要通过形成性评价进行。新的评价方式以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为纬,以形成性评价、展示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为经,搭建了一个“立体动态”的评价平台,在评价中合理体现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学业发展状况,在评价中充分展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操作水平、特长项目等多种才能,在评价中科学检测学生的学科水平。负担减下来了,素质提上去了,学生的发展体现出了“全面、可持续”的特点。
  
  (一)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业发展状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评价。学生在日常的、大量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都是进行形成性评价的依据。学校对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包括书面、口头),也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包括分学科进行的、不分学科进行的)。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时,一般采用自评和他评(同学、教育、家长)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价的结果以综合性、激励性的评语+等级的形式呈现。
  
  (二)展示性评价。在评价学生的学业状况时,学校既关注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习的过程;既关注统一要求,又关注个体差异,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地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对学生进行展示性评价时,学校一般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书面、非书面的全部成果作为评价内容,通过直接呈现或现场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的学习成果接受老师、家长、同学、以及自我的评价。
  老师们对学生书面学习成果开展评价时,通常是阶段性地通过展览、评比、交流等形式,将所有能体现学生学业状况的原始资料直观、充分地直接呈现出来,如:课本、课堂练习本、作业本、日记本、读书笔记、活动设计、自办小报、单元形成性测试卷、古诗文诵读档案、课外阅读档案、成长记录袋等。一般一月一次,学期末再通过综合型的展示活动综合评定学习成果。
  非书面学习成果的评价则较多采用听力测试、口头表述、实际操作、现场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将自身素质现场展示出来。语文,如:口语、听记、朗读、阅读、演讲。数学,如:计算能力(口算)、空间想象能力(方位、距离、平面和立体图形)等。其它学科,如:演唱技能、绘画技能、运动技能、艺术欣赏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微机操作能力等。
  书面与非书面的学习成果评价的内容和呈现的方式各不相同,评价的方法也不一样的,一般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参评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而且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展示。
  
  (三)水平性评价。水平性评价是指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组织的学科水平质量检测,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期末质量检测。因为水平性评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学校特别重视质量检测结果的反馈、调控和改进学习的作用。在实践中,学校严格把握水平性评价(质量检测卷)的难易程度,坚持考查学生应知、应会,教师应教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既了解学生学科课程标准的达成情况,又避免任意拔高教学要求,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而根据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学习要求,检测的形式也不尽相同,采开闭卷结合等形式。对一次检测成绩不合格或对自己检测成绩不满意的学生,学校给予重新检测的机会,同时,严厉杜绝以质量检测结果给学生、老师排名次的做法。
  
  (四)评价结果的呈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分类评价,一种是总评。分类评价呈现学生不同学科的水平性评价、展示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总评的结果来自分类评价的综合,体现学生某一门学科的综合水平,一般要求水平性评价占40%,展示性占30%,过程性评价占30%。不同评价形式的结果都以等级制(或评语+)的方式呈现,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五)学科特色的评价。在统一评价原则的指导下,不同的学科在评价中体现出了共同的特征。而每位老师在自己任教学科的评价操作中,都积极开展学生学业状况形成性评价和展示性评价的探索与研究,体现出了学科自身的特色,促进了学生学科素质的全面发展。
  建设小学的语文、英语老师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和实践运用。这两个学科的老师侧重通过形成性评价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运用和积累,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如:课外阅读(报刊、拓展阅读、网上阅读等);课外听说活动(录音、录像、演讲会、英语角、辩论赛等);以及书面表达(日记、书信等)等。
  数学是最容易引起学习成绩分化的学科,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学校有些老师建议学生做好自己的学习记录,包括质量检测结果分析(教师评语、错漏记载和自我反思)、数学日记(记载自己听课和解题的感想、疑问)、期末评语(对数学学习表现的评价和改进学习的意见)等,通过反思促进自己的教学学习。同时,教师针对评价反馈的信息,加强分层要求、分类辅导。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老师往往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参与日常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价;科学老师则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合作意识、实验操作等进行评价。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老师更是根据学科特点把演唱技能力、绘画能力、运动能力、艺术欣赏能力等最能体现学科素质的内容纳入评价范围。
  而学校在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时,更是全面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如: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活动中与人交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活动中资料、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活动的成果等。
  
  三、全面发展——评价改革的实效
  
  通过学业评价的改革,学校打破了将质量检测结果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框框,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立体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改变了过于死板的检测方法,根据考查的目标、性质和对象,选择了灵活的考查方法;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记录积累,为学生成长的过程留下了痕迹,通过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就有一个正确、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激励学生走向成功。评价的改革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的改变,促进了学生素质教育。
  
  (一)教师的改变。评价的改革首先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的改变。建设小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他们的课堂中,传授知识不是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经历,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及方法的传授。教师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不是一味地求全责备,而是更多地加以引导、鼓励,激起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改正错误。在评价改革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结果的总结、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有价值的论文。
  
  (二)学生的改变。通过评价的改革,学生的学业负担减轻了,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更大空间和范围内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丰富了,他们不再囿于书本和课堂,知识面也更广了;学生的关注点变了,他们不仅注重自己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更注重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的努力程度,注重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训练,这样学生愿意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就不再是高分低能的人;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了,自信是自立之本,通过展示性评价展示出来的学习成果,通过过程性评价中体会到的成功与进步,学生看到了自己的闪光点,看到了老师、家长、同学对自己鼓励的评价,促使学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其他文献
案例一:李老师是一位年轻教师,这天正当她讲得绘声绘色时,突然“哐”的一声,教室的门被推开了,学生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离开书本向发出异声的门口瞅去。只见校长正夹着一个笔记本不慌不忙地穿过学生中间的过道向教室的后排走来。原来是校长要进行“突袭”,推门听课来了。李老师的心不由“咯噔”一下。尽管这节课她像以往一样作了精心准备,然而心中还是陡然生出一丝紧张,于是原本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也显得不那么连贯了,孩子们
期刊
笔者在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由于工作性质,常接触到基层学校一些“民告官”的信访信件。从信件反映的问题中,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问题是由校长自身原因引发的。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校长们提出十条忠告,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忠告一: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千万别要求教师去做。  案例:“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位年轻校长上任后,“烧”的第一把火是规定全校教师必须7点到校,考勤一月一公布。刚开始,校长还能
期刊
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要想管理好学校,必须不断增强协调意识,提高协调能力。校长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协调能力,协调好校内校外的各种关系和各种资源,才能使学校赢得社会的支持,学校内部各组织、各成员之间才能形成共识,才能激发学校内部各组织、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协调、有序、高效地开展。    一、协调好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一)与上级部门的协调  校长要积极主动完成
期刊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秉持这种精神与态度,刘化标在校长这一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业绩。  严于律己,勤奋学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刘校长深知,学习是人生源头活水。他认真学习政治理论,透彻理解政策法规,因此处理公务时党性鲜明,立场坚定。他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在职进修:从平阳师范学校毕业后,1986年,他又取得了温州师范学院数学专科毕业文凭,2001年,以“优秀学员
期刊
贾栋吐了  2006年1月6日星期五晴朗     只剩两分钟就上课了。沿着校园的中心大路,我疾步走向班级。抬眼看天,湛蓝如洗,阳光明晰而温暖。冬日里能够见到这般艳阳天,真是快事。小吴老师匆匆经过身旁,我不禁对她说:“你看天,多好!”  到了教室门口,我照例故弄玄虚,没有立即进去。装作无意的样子,在走廊上慢慢走过,也不扭头向里看。果然听见“警报”一片——“何校长来了!何校长来了!”接着,就是齐声背诵
期刊
校长管理学校,仅靠行政力量、强制手段的结果就会是奴化教师。学校管理,“潜规则”文化的影响,非常的神奇。校长对学校实施管理,没有受到“潜规则”影响时,总会是风平浪静,真等起风后,如果没有先前的防范,那翻江捣海后的残局,一定会搞得人心不安,是很难收拾的。事实上,当一个学校表面上完全依靠制度在运转时,其实“潜规则”并没有真的消失,而是转入了地下,以某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存在,依旧在对管理施加影响。“潜规则”
期刊
摘 要:校长为了不断扩大自己在师生员工中的影响力,就必须明确形成这种影响力的要素,以便按照正确的路径与方法不断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关键词:权力;潜力;魅力  校长影响力是校长言语指令和榜样示范引起被领导者作出预期反应的感召力量,它在本质上是权力作用的人格表现,是领导者将个人意志以各种方式施加到他人身上的能力。校长为了不断扩大自己在师生员工中的影响力,就必须明确形成这种影响力的要素,以便按照正确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要着眼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方面。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问题意识为切入点,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应突出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问题意识;想象;思维    雅克·德洛尔在《教育:必要的乌托邦》里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它所有的目标都重要。”这是21世纪人类教育的价值定位。这种价
期刊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与南孔文化结合,进行阅读教学、沙龙、戏剧创作表演和网站建设等多种形式的开发。这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既对儒家文化、南孔文化的现代诠释具有独特的价值,又可以达到整合学科课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南孔文化;实践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与目的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是20世纪7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崭新的教育理念时时撞击着传统教学的方方面面,新课程改革需要课堂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那么,我们期待的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呢?或者说我们期望的理想的课堂是个什么样的?如何实现这种理想的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受苏联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六环节教学模式影响,简单地说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有以下两点:  一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高效率。可以说传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