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罢《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掩卷沉思,思绪万千。但凡做老师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很多人热衷于谈论有关他的一切,津津乐道于他的生平,他的著作,他的信念。读大师的文章,睿智的思想仿佛使我走近了大师,正与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不错,对于了解他的教育工作者和对教育充满感情的人而言,他们无疑会把其敬奉为自己的精神领袖和理论导师。最早接触苏霍姆林斯基,是读他的《帕夫雷什中学》著作。我以为,解读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这一伟大教育思想,解读帕夫雷什中学“培养真正的人”的伟大教育实践,最大的收获是“做一个怎样的人”。
在大师担任教育实践活动中诞生的著作《帕夫雷什中学》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与启发作用。他强调教育者首先应该全身心地热爱儿童,这种爱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的爱,而是要有跟孩子共同生活的精神需要。在帕夫雷什中学里,情感培养渗透在针对学生的一切教育实践中。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所采用的很多教育方法和所坚持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就已经探索和实践了。阅读教育大师的文字,反思自己,才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感悟一:关注学生的心灵与情感
在帕夫雷什中学里,情感培养渗透在针对学生的一切教育实践中。在这里,情感不但作为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效能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的情感也被深深地带动起来,使情感作为一种教育意识辐射教育全程、全域。
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是“知情并行”,也就是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其情感品质也能得到升华和提高。帕夫雷什中学强调美育的部分是笔者感触较深的。他把美育称作“情感教育”,美育“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根据该书中第七章“美育”的内容,我们可知,美育通过各种特有的手段和途径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教会学生认识美,在此基础上培养美的情操、美的修养,塑造美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道德信念的核心都是情感,离开了情感,则离开了道德,感情上的缺乏教养是“道德消沉的根源”。
从精神环境上看,学生缺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如学生活动小组流于形式,学生课余时间无所事事,缺乏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只知道死记书本理论,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远大理想,没有刻苦发奋的动力。笔者认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做法主要有:经常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生活,参与各种劳动,提倡大量阅读和课外实践。
感悟二:用“情感”拉近师生关系
我们往往把其释义为传道授业的活动,又把其细化为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我时常在想难道学校的教育就仅仅是传授知识吗?对于什么是教育,一位校长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教育就是播种爱。我十分赞同这一观点。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开篇即提到“学会爱孩子”,即引起了我的共鸣。大师强调教育者首先应该全身心地热爱儿童,这种爱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的爱,而是要有跟孩子共同生活的精神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亲师之情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不竭动力。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情感比作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播种在情感的土壤中,就会萌发出茁壮的幼芽来。“儿童……激动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得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付出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相待尊重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教师是同样平等的人,此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从教的角度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
感悟三:教师应当学会换位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第一章第二节“我们的教师和教育者”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个热爱孩子的人,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曾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一段论述中的最后一句“时刻都不曾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让人联想到在教育中教师的换位思考问题。
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水平做过高的估计,新教师对教材难易程度的把握往往更是偏离了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易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和教学内容,常常抱怨学生笨,接受能力差,难以理解学生在接受知识时的困难,从而对学困生缺乏耐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真正能驾驭教学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因此,我们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成人的许多观念和行为就会发生变化,就能体会到孩子在成人世界里所面临的种种困惑,从而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和关爱,少一些苛求和斥责。
感悟四: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帕夫雷什中学》里,对于给学生的评分考核,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乍看起来,给学生评分是很简单的事,然而这却是教师保护孩子心灵中渴求知识的火花的能力。”所以,他认为,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带着高度的教育技巧和修养,十分慎重地使用分数这一种最锋利的工具,让儿童体验到认识的欢乐。因为,“给儿童以劳动的欢乐、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和帮助,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考、数学地交流,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应当是积极的、愉快的和富于想象的过程。在帕夫雷什中学,上午通常只有文化课,下午和晚上都安排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兴趣小组活动。在仅有643人的学校里就有各种兴趣小组120余个,因为在帕夫雷什中学,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如何把未知世界变为已知世界,而是在于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场合、通过不同途径,使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里的教学、试验、生产,以及最新科技进展讲座、相关领域的读物推荐,都成了一种激发,一种引领。
诸如此类的思想火花与行动指南,在书中比比皆是,所有这些无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它启示我们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必须像苏雹姆林斯基一样以把终生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对教育活动进行艰苦的探索与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影响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的,都有无限发展的潜能。一个热爱教育工作、热爱数学教学、热爱学生、饱含激情地对待每一堂课,并愿意在课外与学生真心交流的数学教师,他的课堂不会是枯燥的逻辑演算,不会是无趣的数字游戏,而是富有情感的课堂。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成长途径有很多,但惟有读书,并带着对自己实践的反思进行阅读才是最重要、最珍贵的。其实,我更愿意把苏霍姆林斯基看作一座灯塔,那是世界教育史上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他召唤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永远向前,向着光明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王义高等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 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苏]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淑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 钟启泉,黄志诚.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5 潘红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谈如何促进小学数学情感教育》《江西教育》,2005年第5期.
6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在大师担任教育实践活动中诞生的著作《帕夫雷什中学》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与启发作用。他强调教育者首先应该全身心地热爱儿童,这种爱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的爱,而是要有跟孩子共同生活的精神需要。在帕夫雷什中学里,情感培养渗透在针对学生的一切教育实践中。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所采用的很多教育方法和所坚持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就已经探索和实践了。阅读教育大师的文字,反思自己,才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感悟一:关注学生的心灵与情感
在帕夫雷什中学里,情感培养渗透在针对学生的一切教育实践中。在这里,情感不但作为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效能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的情感也被深深地带动起来,使情感作为一种教育意识辐射教育全程、全域。
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是“知情并行”,也就是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其情感品质也能得到升华和提高。帕夫雷什中学强调美育的部分是笔者感触较深的。他把美育称作“情感教育”,美育“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根据该书中第七章“美育”的内容,我们可知,美育通过各种特有的手段和途径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教会学生认识美,在此基础上培养美的情操、美的修养,塑造美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道德信念的核心都是情感,离开了情感,则离开了道德,感情上的缺乏教养是“道德消沉的根源”。
从精神环境上看,学生缺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如学生活动小组流于形式,学生课余时间无所事事,缺乏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只知道死记书本理论,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远大理想,没有刻苦发奋的动力。笔者认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做法主要有:经常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生活,参与各种劳动,提倡大量阅读和课外实践。
感悟二:用“情感”拉近师生关系
我们往往把其释义为传道授业的活动,又把其细化为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我时常在想难道学校的教育就仅仅是传授知识吗?对于什么是教育,一位校长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教育就是播种爱。我十分赞同这一观点。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开篇即提到“学会爱孩子”,即引起了我的共鸣。大师强调教育者首先应该全身心地热爱儿童,这种爱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的爱,而是要有跟孩子共同生活的精神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亲师之情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不竭动力。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情感比作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播种在情感的土壤中,就会萌发出茁壮的幼芽来。“儿童……激动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得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付出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相待尊重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教师是同样平等的人,此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从教的角度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
感悟三:教师应当学会换位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第一章第二节“我们的教师和教育者”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个热爱孩子的人,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曾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一段论述中的最后一句“时刻都不曾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让人联想到在教育中教师的换位思考问题。
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水平做过高的估计,新教师对教材难易程度的把握往往更是偏离了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易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和教学内容,常常抱怨学生笨,接受能力差,难以理解学生在接受知识时的困难,从而对学困生缺乏耐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真正能驾驭教学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因此,我们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成人的许多观念和行为就会发生变化,就能体会到孩子在成人世界里所面临的种种困惑,从而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和关爱,少一些苛求和斥责。
感悟四: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帕夫雷什中学》里,对于给学生的评分考核,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乍看起来,给学生评分是很简单的事,然而这却是教师保护孩子心灵中渴求知识的火花的能力。”所以,他认为,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带着高度的教育技巧和修养,十分慎重地使用分数这一种最锋利的工具,让儿童体验到认识的欢乐。因为,“给儿童以劳动的欢乐、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和帮助,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考、数学地交流,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应当是积极的、愉快的和富于想象的过程。在帕夫雷什中学,上午通常只有文化课,下午和晚上都安排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兴趣小组活动。在仅有643人的学校里就有各种兴趣小组120余个,因为在帕夫雷什中学,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如何把未知世界变为已知世界,而是在于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场合、通过不同途径,使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里的教学、试验、生产,以及最新科技进展讲座、相关领域的读物推荐,都成了一种激发,一种引领。
诸如此类的思想火花与行动指南,在书中比比皆是,所有这些无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它启示我们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必须像苏雹姆林斯基一样以把终生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对教育活动进行艰苦的探索与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影响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的,都有无限发展的潜能。一个热爱教育工作、热爱数学教学、热爱学生、饱含激情地对待每一堂课,并愿意在课外与学生真心交流的数学教师,他的课堂不会是枯燥的逻辑演算,不会是无趣的数字游戏,而是富有情感的课堂。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成长途径有很多,但惟有读书,并带着对自己实践的反思进行阅读才是最重要、最珍贵的。其实,我更愿意把苏霍姆林斯基看作一座灯塔,那是世界教育史上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他召唤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永远向前,向着光明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王义高等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 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苏]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淑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 钟启泉,黄志诚.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5 潘红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谈如何促进小学数学情感教育》《江西教育》,2005年第5期.
6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