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中国文艺界的经典创作,它是中国人民吹起的爱国号角,鼓舞着中华民族走出困境走向胜利,也激励着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共同携手维护世界和平。时至今日,《黄河大合唱》依然具有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 音乐作品 鉴赏
《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危难时刻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作品,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歌词和乐曲之间的配合堪称完美,集文学美和音乐美为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音乐文学分析
(一)演唱形式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其中每一个乐章分别配有朗诵、演唱等为一体的表演形式。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混声合唱,这一乐章是围绕黄河船夫号子这一素材进行创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的是大合唱的方式,为听者展现出了一幅船夫和激烈风浪搏斗的情景,凸显了船夫勇于拼搏的精神,所以用合唱的方式最能够表现出作品中的情感和精神。
第二乐章《黄河颂》和第一乐章不同,是以抒情为主,歌词使用的是第一人称,通过“我”到“我们”之间的变化,完成了情绪上的升华。这一章是男中音演唱,通过浑厚的音色来表达悲壮坚定的情绪,与浩浩荡荡的黄河水遥相呼应。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采用的是配乐诗朗诵的表现形式,这也是黄河大合唱整个合唱章节中的转折阶段,用诗朗诵的方式配合伴奏,对《黄河船夫曲》和《黄河颂》进行归纳,表达出作者对黄河和中华民族的热爱,同时也暗示了中华民族面临的大灾难。
第四乐章《黄水谣》采用女声合唱的表现方式,前部分用柔美婉转的女声二部合唱,对歌曲进行展现,将黄河边富庶平静的生活以及壮丽秀美的景色呈现出来。该乐章的中段,从“自从鬼子来了”开始,情绪发生极大的转变,悠扬的女声也变得哀怨愤怒,饱含着极强的反抗精神,展现出对未来胜利的期望。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采用的是两个演唱者问答的形式来进行演唱,在问答当中,表达出日军侵华之后,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凄惨景象。在这一乐章中,男生二重唱音色浑厚,将日军侵华后的悲惨景象充分地表达出来。
第六乐章《黄河怨》,讲述的是一个妇女,丈夫战乱失踪,儿子被日军残忍杀害,而自己也被日军糟蹋的悲惨命运,最后含恨而死。这首歌凄惨哀怨,随着情绪的叠加,最后迸发出强烈的愤怒情绪,女高音将这一情绪诠释到极点。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用了二部轮唱和三部轮唱的表现形式,同时也采用了卡农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群情激奋的情绪氛围。在三部轮唱结束之后,乐器独奏产生了新的情绪高潮,为最后的齐唱奠定了情绪基础。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用混声合唱的方式进行表现,是对前七章的总结,也是整个作品情感的整合和抒发,用主调和副调的方式,结合多变的节奏,展现出怒吼的黄河形象,全曲的情感也在此章中達到了顶点,诠释出中华儿女誓死捍卫民族尊严,保卫中国的决心和怒吼。
(二)情感表达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通过对船夫和汹涌浪涛之间搏斗的描述,展现出中国人民强大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了中华儿女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品质,为第二乐章奠定了情感基础。
第二乐章中《黄河颂》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华儿女也继承了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骨子里刻下的是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通过描写黄河泛滥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暗示了中华民族面临灾难时,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必胜的决心。
第四乐章《黄水谣》,和前几章饱满的情绪稍有不同,节奏有所舒缓,更加叙事和抒情,像讲故事一样,为听众展现出一幅被日军侵略之后的悲惨景象,让每一个听者都为之心痛,而这种情绪中所蕴含的是不屈服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与其说是演唱,更像是两位老友之间的聊天,在对话中,展现出了二人有家不能回的凄惨遭遇,而这两人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受到日军迫害百姓中的一员。二人所说的“打回老家去”,更是展现出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心声。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整首歌曲中最令人揪心的一个章节,受到玷污的妇女,失去了丈夫和儿子,最后跳河轻生,激发了每一位听者心中的愤怒,誓要让日军血债血偿。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描述了百姓拿起武器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景象。通过情绪的叠加,唤起每一个中国人内心中强烈的爱国情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整首合唱曲的终章,是对前面七个乐章的总结和概括,情感和思想也在这一章节中达到最高峰,展现出所有的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者的景象。
(三)歌词韵脚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从创作技巧上来看,逻辑清晰,韵脚得当,和曲调的配合相得益彰,互相成就。歌词的句式结构和韵脚押韵情况,对于音乐的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结合歌词所进行的歌曲创作,为整首歌曲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比如在《黄河船夫曲》中,歌词不到150个字,却被划分为40多行,有的甚至一行中只有几个字。虽然字数很少,但是却精准地描述了所要描绘的场景,船夫和波浪进行对抗,喊出的每一个号子都是生命的呐喊。从开头的第一句开始,是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的叠加,仿佛浪潮一般,一浪高过一浪,让听众仿佛正处于波浪的压迫下,不自觉地呼吸急促,营造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到了“不怕那千丈波涛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线”时,舒缓了紧张的情绪,因为船夫对于这样惊险的场景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就在人们稍舒了一口气时,又是一连串的二字三字短句,让听者又一次陷入与黄河波浪的搏斗当中。最后随着一阵哈哈大笑,船夫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一章中的句式结构完全符合船夫的形象以及当时惊险的环境,再加上时而舒缓时而紧凑的音乐节奏,准确地表现出当时惊心动魄的场景。
在韵脚方面,歌词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作者运用了多种押韵手段,将歌词的内容与韵脚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比如在《黄河怨》这一乐章中,作者用一个言前辙。洪亮的宽辙韵脚,抒发了激烈的情感。由于这一乐章中所描写的是一个被糟蹋的妇女,失去丈夫和儿子的悲惨景象,怒斥了日军的暴行,叫喊、无言、愁怨的韵脚搭配,与描述的内容完美契合。 (四)修辞手法
《黄河大合唱》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各种情绪。比如在《黄河船夫曲》中,作者用了“咳哟!划哟!咳!划哟!咳!咳!咳!”的衬词方式,既展现出黄河的地域特色,也让船夫们喊出的口号更加有气势,更贴合日常生活。从作曲上来看,这种衬词也为作曲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用音乐来衬托船夫的号子,让整个乐章中的情绪饱满又动人。在《黄河颂》中,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第一人称表达了对于黄河的喜爱歌颂之情,同时还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黄河比为巨人和民族的屏障,从地理上突出了黄河对我国的意义。在《黄河怨》中,“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算”,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一遍叙述已经不能完全表现作者心中的愤怒,需要不断地重复,虽然歌词没有变化,但是音乐节奏的加快,让情绪变得更加浓烈。
二、歌词与音乐赏析
《黄河大合唱》在创作之初,并不是作为歌曲进行创作的,而是以一个文学作品的形式问世,后来经过谱曲,才有了如今的表现形式。而正是加入了音乐,才让这部作品有了全新的艺术价值,所以要将歌词和音乐看作一个整体,全面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以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为例,单从题目就能够看出这篇所描写的是黄河上的船夫,就能够在脑海中闪现出体格健壮、神情坚毅的黄河船夫形象。在面对黄河的惊涛巨浪时,船夫们毫不畏惧,坚持拼搏,在取得最终的胜利之后,他们并没有停下,而是再一次投入到下一轮的和黄河波涛的搏斗当中。这一乐章的句子结构用的是一字句二句三四句,且循环进行。整篇乐章充满对船夫的赞扬之情,但是整首歌词没有从正面来描述船夫的形象,也没有从正面对其进行歌颂,而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船夫所蕴含的力量,这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力量,是对胜利的坚持。作者用船夫的号子“咳哟!划哟!”作为开端,为听众描绘了一幅船夫和黄河波涛搏斗的画面,紧接着作者用“乌云遮满天,波涛高如山,冷风扑上脸,浪花打进船”的排比句,刻画出船夫面临的惊险场景,又用“伙伴睁开眼,舵手把住腕,当心别偷懒,拼命莫胆寒”的排比句和曲调有节奏的冲击,将船夫粗犷豪迈的性格描绘出来,为听者营造出不能喘息的感觉。在之后的三句中又转变为了自由句式,舒缓了紧张的情绪,短暂的歇息之后,借由一连串的号子,再一次拉紧了节奏,直到最后看见了河岸,船夫们才真正地迎来了胜利。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新一轮斗争的开始。在这一章中,句式短小精悍,更能够展现出力量。整体上用的是大力度的动词,如“扑”“打”“拼命”“死战”等词语,彰显出船夫的精神,也构建出整个乐章的基调。从音乐来看,用船夫的号子刻画出船夫坚强不屈的形象,在一开始,用定音鼓采用十六八的节奏方式,配合“划哟!划哟!划哟!”的号子声,表达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紧接着用快速三连音半音阶上下翻飞的形式,配合划船的动作,展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搏击场景。随后又用紧凑的音乐节奏配合歌词,展现出黄河惊险的环境,以及船夫迎难而上的精神。之后歌曲的节奏拉宽,用竖琴快速下行和上行音阶刮奏作为音乐背景,节奏从2/4拍变成了4/4拍,旋律逐渐放慢,仿佛看到了船夫和波浪搏击之后,获得的喘息时刻,而在短暂的休息之后,再一次由弱到强地拉紧节奏。狂风暴雨过后,胜利就在眼前,船夫们的笑声运用于整首歌曲当中,不是音乐胜似音乐。之后所出现的和声,表现了船夫在与黄河斗争后取得胜利的喜悦心情,船夫的形象显得更加日常化和真实化。整个乐曲采用的是大幅度规整的音程跳跃,通过紧凑的音乐节奏配合船夫的号子,把船夫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并将其上升为中华民族精神,为之后乐章中情绪的迸发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黄河大合唱》表達了作者对国家危难时刻的忧心情绪,也向世界传递出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随着半个多世纪的打磨,《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魅力丝毫没有衰减,反而更加旺盛,其所蕴含的精神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
参考文献:
[1]苏夏.《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上)[J].人民音乐,1998(8):2-5.
[2]苏夏.《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中)[J].人民音乐,1998(9):6-10.
[3]苏夏.《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下)[J].人民音乐,1998(10):12-15.
(作者简介:王前,女,本科,如东县青少年宫,研究方向:小学声乐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 音乐作品 鉴赏
《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危难时刻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作品,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歌词和乐曲之间的配合堪称完美,集文学美和音乐美为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音乐文学分析
(一)演唱形式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其中每一个乐章分别配有朗诵、演唱等为一体的表演形式。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混声合唱,这一乐章是围绕黄河船夫号子这一素材进行创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的是大合唱的方式,为听者展现出了一幅船夫和激烈风浪搏斗的情景,凸显了船夫勇于拼搏的精神,所以用合唱的方式最能够表现出作品中的情感和精神。
第二乐章《黄河颂》和第一乐章不同,是以抒情为主,歌词使用的是第一人称,通过“我”到“我们”之间的变化,完成了情绪上的升华。这一章是男中音演唱,通过浑厚的音色来表达悲壮坚定的情绪,与浩浩荡荡的黄河水遥相呼应。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采用的是配乐诗朗诵的表现形式,这也是黄河大合唱整个合唱章节中的转折阶段,用诗朗诵的方式配合伴奏,对《黄河船夫曲》和《黄河颂》进行归纳,表达出作者对黄河和中华民族的热爱,同时也暗示了中华民族面临的大灾难。
第四乐章《黄水谣》采用女声合唱的表现方式,前部分用柔美婉转的女声二部合唱,对歌曲进行展现,将黄河边富庶平静的生活以及壮丽秀美的景色呈现出来。该乐章的中段,从“自从鬼子来了”开始,情绪发生极大的转变,悠扬的女声也变得哀怨愤怒,饱含着极强的反抗精神,展现出对未来胜利的期望。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采用的是两个演唱者问答的形式来进行演唱,在问答当中,表达出日军侵华之后,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凄惨景象。在这一乐章中,男生二重唱音色浑厚,将日军侵华后的悲惨景象充分地表达出来。
第六乐章《黄河怨》,讲述的是一个妇女,丈夫战乱失踪,儿子被日军残忍杀害,而自己也被日军糟蹋的悲惨命运,最后含恨而死。这首歌凄惨哀怨,随着情绪的叠加,最后迸发出强烈的愤怒情绪,女高音将这一情绪诠释到极点。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用了二部轮唱和三部轮唱的表现形式,同时也采用了卡农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群情激奋的情绪氛围。在三部轮唱结束之后,乐器独奏产生了新的情绪高潮,为最后的齐唱奠定了情绪基础。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用混声合唱的方式进行表现,是对前七章的总结,也是整个作品情感的整合和抒发,用主调和副调的方式,结合多变的节奏,展现出怒吼的黄河形象,全曲的情感也在此章中達到了顶点,诠释出中华儿女誓死捍卫民族尊严,保卫中国的决心和怒吼。
(二)情感表达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通过对船夫和汹涌浪涛之间搏斗的描述,展现出中国人民强大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了中华儿女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品质,为第二乐章奠定了情感基础。
第二乐章中《黄河颂》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华儿女也继承了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骨子里刻下的是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通过描写黄河泛滥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暗示了中华民族面临灾难时,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必胜的决心。
第四乐章《黄水谣》,和前几章饱满的情绪稍有不同,节奏有所舒缓,更加叙事和抒情,像讲故事一样,为听众展现出一幅被日军侵略之后的悲惨景象,让每一个听者都为之心痛,而这种情绪中所蕴含的是不屈服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与其说是演唱,更像是两位老友之间的聊天,在对话中,展现出了二人有家不能回的凄惨遭遇,而这两人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受到日军迫害百姓中的一员。二人所说的“打回老家去”,更是展现出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心声。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整首歌曲中最令人揪心的一个章节,受到玷污的妇女,失去了丈夫和儿子,最后跳河轻生,激发了每一位听者心中的愤怒,誓要让日军血债血偿。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描述了百姓拿起武器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景象。通过情绪的叠加,唤起每一个中国人内心中强烈的爱国情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整首合唱曲的终章,是对前面七个乐章的总结和概括,情感和思想也在这一章节中达到最高峰,展现出所有的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者的景象。
(三)歌词韵脚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从创作技巧上来看,逻辑清晰,韵脚得当,和曲调的配合相得益彰,互相成就。歌词的句式结构和韵脚押韵情况,对于音乐的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结合歌词所进行的歌曲创作,为整首歌曲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比如在《黄河船夫曲》中,歌词不到150个字,却被划分为40多行,有的甚至一行中只有几个字。虽然字数很少,但是却精准地描述了所要描绘的场景,船夫和波浪进行对抗,喊出的每一个号子都是生命的呐喊。从开头的第一句开始,是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的叠加,仿佛浪潮一般,一浪高过一浪,让听众仿佛正处于波浪的压迫下,不自觉地呼吸急促,营造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到了“不怕那千丈波涛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线”时,舒缓了紧张的情绪,因为船夫对于这样惊险的场景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就在人们稍舒了一口气时,又是一连串的二字三字短句,让听者又一次陷入与黄河波浪的搏斗当中。最后随着一阵哈哈大笑,船夫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一章中的句式结构完全符合船夫的形象以及当时惊险的环境,再加上时而舒缓时而紧凑的音乐节奏,准确地表现出当时惊心动魄的场景。
在韵脚方面,歌词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作者运用了多种押韵手段,将歌词的内容与韵脚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比如在《黄河怨》这一乐章中,作者用一个言前辙。洪亮的宽辙韵脚,抒发了激烈的情感。由于这一乐章中所描写的是一个被糟蹋的妇女,失去丈夫和儿子的悲惨景象,怒斥了日军的暴行,叫喊、无言、愁怨的韵脚搭配,与描述的内容完美契合。 (四)修辞手法
《黄河大合唱》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各种情绪。比如在《黄河船夫曲》中,作者用了“咳哟!划哟!咳!划哟!咳!咳!咳!”的衬词方式,既展现出黄河的地域特色,也让船夫们喊出的口号更加有气势,更贴合日常生活。从作曲上来看,这种衬词也为作曲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用音乐来衬托船夫的号子,让整个乐章中的情绪饱满又动人。在《黄河颂》中,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第一人称表达了对于黄河的喜爱歌颂之情,同时还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黄河比为巨人和民族的屏障,从地理上突出了黄河对我国的意义。在《黄河怨》中,“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算”,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一遍叙述已经不能完全表现作者心中的愤怒,需要不断地重复,虽然歌词没有变化,但是音乐节奏的加快,让情绪变得更加浓烈。
二、歌词与音乐赏析
《黄河大合唱》在创作之初,并不是作为歌曲进行创作的,而是以一个文学作品的形式问世,后来经过谱曲,才有了如今的表现形式。而正是加入了音乐,才让这部作品有了全新的艺术价值,所以要将歌词和音乐看作一个整体,全面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以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为例,单从题目就能够看出这篇所描写的是黄河上的船夫,就能够在脑海中闪现出体格健壮、神情坚毅的黄河船夫形象。在面对黄河的惊涛巨浪时,船夫们毫不畏惧,坚持拼搏,在取得最终的胜利之后,他们并没有停下,而是再一次投入到下一轮的和黄河波涛的搏斗当中。这一乐章的句子结构用的是一字句二句三四句,且循环进行。整篇乐章充满对船夫的赞扬之情,但是整首歌词没有从正面来描述船夫的形象,也没有从正面对其进行歌颂,而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船夫所蕴含的力量,这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力量,是对胜利的坚持。作者用船夫的号子“咳哟!划哟!”作为开端,为听众描绘了一幅船夫和黄河波涛搏斗的画面,紧接着作者用“乌云遮满天,波涛高如山,冷风扑上脸,浪花打进船”的排比句,刻画出船夫面临的惊险场景,又用“伙伴睁开眼,舵手把住腕,当心别偷懒,拼命莫胆寒”的排比句和曲调有节奏的冲击,将船夫粗犷豪迈的性格描绘出来,为听者营造出不能喘息的感觉。在之后的三句中又转变为了自由句式,舒缓了紧张的情绪,短暂的歇息之后,借由一连串的号子,再一次拉紧了节奏,直到最后看见了河岸,船夫们才真正地迎来了胜利。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新一轮斗争的开始。在这一章中,句式短小精悍,更能够展现出力量。整体上用的是大力度的动词,如“扑”“打”“拼命”“死战”等词语,彰显出船夫的精神,也构建出整个乐章的基调。从音乐来看,用船夫的号子刻画出船夫坚强不屈的形象,在一开始,用定音鼓采用十六八的节奏方式,配合“划哟!划哟!划哟!”的号子声,表达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紧接着用快速三连音半音阶上下翻飞的形式,配合划船的动作,展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搏击场景。随后又用紧凑的音乐节奏配合歌词,展现出黄河惊险的环境,以及船夫迎难而上的精神。之后歌曲的节奏拉宽,用竖琴快速下行和上行音阶刮奏作为音乐背景,节奏从2/4拍变成了4/4拍,旋律逐渐放慢,仿佛看到了船夫和波浪搏击之后,获得的喘息时刻,而在短暂的休息之后,再一次由弱到强地拉紧节奏。狂风暴雨过后,胜利就在眼前,船夫们的笑声运用于整首歌曲当中,不是音乐胜似音乐。之后所出现的和声,表现了船夫在与黄河斗争后取得胜利的喜悦心情,船夫的形象显得更加日常化和真实化。整个乐曲采用的是大幅度规整的音程跳跃,通过紧凑的音乐节奏配合船夫的号子,把船夫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并将其上升为中华民族精神,为之后乐章中情绪的迸发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黄河大合唱》表達了作者对国家危难时刻的忧心情绪,也向世界传递出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随着半个多世纪的打磨,《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魅力丝毫没有衰减,反而更加旺盛,其所蕴含的精神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
参考文献:
[1]苏夏.《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上)[J].人民音乐,1998(8):2-5.
[2]苏夏.《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中)[J].人民音乐,1998(9):6-10.
[3]苏夏.《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下)[J].人民音乐,1998(10):12-15.
(作者简介:王前,女,本科,如东县青少年宫,研究方向:小学声乐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