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尊重学生的阅读自由、让自主阅读回归语文教学。
关键词:自主阅读张扬个性阅读感受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张载也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自主阅读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只有让读书的感悟融入自己的血肉与精神,才能取其精华化作自己的智慧。那么,怎么引导学生自主性的阅读呢?
1.尊重学生,给他一定的阅读自由。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学生学习也是“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尊重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就是鼓励学生放飞自己的个性,选择在长期阅读实践中所积累的自己最喜欢的、最擅长的、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应留给学生自主的阅读权利,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并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底座,独立地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在读中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使学生不斷增长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这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来学,这样把长课文化短课文来学,学生就不会感到吃力,学习起来就有成就感。
2.张扬个性,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边想边读,可以是边表演边读,可以集体读,个人读,也可以是批注阅读,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这课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可以朗读,可以表演,可以绘画,可以用批注等等,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高了。
3.适当引导,激励他们谈阅读感受
读者与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的全过程。情感的不同,经验能力的不同,使学生对文本必将产生多元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阅读活动就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允许学生带着个人情感去表达阅读结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关注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就有可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问,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比如教《荷塘月色》一文,有学生认为,朱自清的妻子不够关心自己丈夫,这也是朱自清有淡淡的忧愁的原因。此时教师不应拘泥教参,应该对他“剑走偏锋”式的分析表示赞赏。教师可以借机深层引导:看历史人物要用辩证发展变化的眼光,像这样富有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对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的培养和个性的形成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当学生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后,学生就会饱尝个性思维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自己的自主意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潜能。
4.敢于放生,向课外阅读延伸。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培植其欣赏能力,训练其写作技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层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放飞学生的美好心灵,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从而改变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实现自身的超越。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走进绚丽丰富的文本世界,让文本的精神血液培养滋润美好的心灵,使他们从一个成功点迈向另一个成功点,最终演绎一个无悔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选》.
关键词:自主阅读张扬个性阅读感受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张载也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自主阅读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只有让读书的感悟融入自己的血肉与精神,才能取其精华化作自己的智慧。那么,怎么引导学生自主性的阅读呢?
1.尊重学生,给他一定的阅读自由。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学生学习也是“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尊重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就是鼓励学生放飞自己的个性,选择在长期阅读实践中所积累的自己最喜欢的、最擅长的、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应留给学生自主的阅读权利,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并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底座,独立地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在读中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使学生不斷增长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这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来学,这样把长课文化短课文来学,学生就不会感到吃力,学习起来就有成就感。
2.张扬个性,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边想边读,可以是边表演边读,可以集体读,个人读,也可以是批注阅读,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这课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可以朗读,可以表演,可以绘画,可以用批注等等,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高了。
3.适当引导,激励他们谈阅读感受
读者与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的全过程。情感的不同,经验能力的不同,使学生对文本必将产生多元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阅读活动就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允许学生带着个人情感去表达阅读结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关注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就有可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问,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比如教《荷塘月色》一文,有学生认为,朱自清的妻子不够关心自己丈夫,这也是朱自清有淡淡的忧愁的原因。此时教师不应拘泥教参,应该对他“剑走偏锋”式的分析表示赞赏。教师可以借机深层引导:看历史人物要用辩证发展变化的眼光,像这样富有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对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的培养和个性的形成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当学生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后,学生就会饱尝个性思维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自己的自主意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潜能。
4.敢于放生,向课外阅读延伸。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培植其欣赏能力,训练其写作技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层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放飞学生的美好心灵,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从而改变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实现自身的超越。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走进绚丽丰富的文本世界,让文本的精神血液培养滋润美好的心灵,使他们从一个成功点迈向另一个成功点,最终演绎一个无悔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