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宏昌的40年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12月24日那个黑黢黢的夜晚,严俊昌和严宏昌等18位小岗人按下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40年来,严宏昌的命运始终和改革共成长。
  一
  当年小岗20来户人家,主要由严姓与关姓两个姓氏构成——韩姓只有一户。严姓又由不同宗的两支构成,具体到我们这一支,父亲告诉我,我们这个“严”世居于此,祖上七辈单传,直到我老太太(凤阳人的称谓,即太爷爷)这一代人丁才开始兴旺,生了3个儿子。其中老二这一支尤其发达,有5个儿子,我父亲严家太是第五子;俊昌的父亲严家齐是第三子。我和俊昌是堂兄弟。
  小岗另一支严姓从西边的小严队迁移而来,而关姓同样世居于此。
  我和共和国同龄,1949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公历1949年10月30日)出生在小岗。和儿时的很多伙伴比,我很幸运,因为上学了。我能去上学,是因为父亲严家太心里憋着一股气。父亲是文盲,我5岁那年,遇到好年成,秋收后,家里余粮比往年稍多,村上的干部希望父亲多交一些公粮,帮干部的那部分也给交了。父亲没有答应。干部当着他的面写了一封信,让他去找乡里的领导。父亲很珍贵地藏好这封信,以为是宝物,去乡里找到书记。书记看过就笑了,问父亲:“你交了公粮没有?”接着给他念了这封信:“严家太自私自利,不交公粮,要严肃处理……”这件事让父亲憋屈万分,差点吐了血。他决定,砸锅卖铁吃不成饭,也要让我念书。读完初中,我还想念,父亲就让我再念高中。
  在小溪河高中一年级读了一学期,家中实在太穷了,没有饭吃,再也读不下去了,只好出去讨饭。我很不甘心就这么辍学了,打背包时,把课本打在里面,想路上有时间再学习。一路往江南乞讨,到浙江桐乡时,正值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我们被当地巡逻队关了起来。第二天,我们被转送到上海南翔灾民站。在那里,工作人员打开我的背包,发现背包里全是中学课本,情不自禁地嚷道:“看看,这是学生,连学生都来讨饭了。”一位女工作人员当即流下了眼泪,我自己实在忍不住,大哭起来。太憋屈人了!
  我是1969年底结婚的,妻子段永霞是同县板桥公社的人。我们是自由恋爱的,她比我大两岁,觉得我有文化,很喜欢我。第二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我们家老大德凤出世,可家里没有粮食吃了。过完年,农历二月初二,我们两口子决定带着孩子去要饭。两边家庭都不太放心,我们毕竟是刚结婚一年多的小夫妻,还带着孩子。我妈就让我妹妹跟上了我,岳母与内弟也与我们同行。这样,5个大人带着出生两个多月的孩子,买了站台票进到车站,一路风尘到了怀远县。
  到了一个村子,我找到了一间牛棚,想凑合着住下,看牛人却不允许,他叫来了生产队长。队长看我们实在太穷了,动了恻隐之心,让3个女的带着孩子住进了他家,两个男的住牛棚。连续4天,都是她们女的出去要饭,岳母把要来的馍送到牛棚让我吃。我老是想着,我是一个有文化的男人,不该去要饭。所以,一直躲在牛棚里。第5天,段永霞一手拿着馍,一手托着粥,进了牛棚,我躺在牛吃的草上没有起身。她问:“吃了吗?”我仍然躺着,举起胳膊用手指指牛棚上的梁。几天的馍完整地吊在梁上,因为下雨全霉了。段永霞气得大吼起来。那些馍我原本舍不得吃,想留下来,带回家和大家共享的。结果,都霉掉了。我很懊悔没有及时晾晒它们,但嘴上却不服气。也许是读了书的原因,我身上有了一种虚妄的“尊严”,无法心安理得地要饭。
  妻子的愤怒与争吵引来了当地的村民。当时大家对我们有些不满:“你们都穷得出来要饭了,还吵什么?”永霞指着我解释:“我是生气他,一个初中毕业生竟然也穷得要出来讨饭……”虽然永霞没有文化,但她的解释也让怀远人唏嘘。村民们于是问我,愿不愿意去跟他们一道挖塘?一项只管吃饭却没有工钱的工作。“只要不要饭,干什么都可以。”我当然乐意。不料,这竟是一个转折。挖完塘,当地人又问我可愿意去挖藕?挖一斤1分錢。挖藕是一项技术活,它需要用脚从水底找到藕,水深时要用脚从淤泥里将它勾出来。最深的时候,水面齐胸,稍稍掌握不好平衡,就可能整个身体倒进水中。在小溪河中学读书时,我曾经给同学家挖过藕。
  挖塘挖藕,整天在泥里拱。看我能吃苦,干活实在,有人又帮我找到了修铁路挖土方的活。如此反复3年,我很幸运地进了建筑队,开始在铁路各车站建房子。这是完全与小岗生计不同的地方,建筑队里的小工每天工钱有1元钱,一个月不休息,能有30元,比干农活高多了。而技术工,三级是每天1.61元,四级是2.02元,五级甚至达到3.27元。40多年了,这些标准我依然记着。我从小工干起,几年下来,干到了五级工。看图纸、做预算、进行简单的设计,我都学会了,后来就成为凤阳县里的一个小包工头。我当小包工头,派活采用的是承包制,一天就那些活,你保质保量地干完,就可以提前下工,所有人都有工作热情和效率。到了1977年,我最高时一个月曾往家里拿过200块钱。当时黑市大米的价格2—3角一斤,我和永霞都很高兴,肉埋在碗底下吃。
  凤阳是“三靠县”,当时的情况是,农村秋收后,自家的粮食能够让农民撑到年底,政府的救济也基本从来年的元月开始提供。但这个“基本原则”对于小岗不合适,这里太穷,基本上每年11月一入冬,政府就必须提供救济粮,持续至次年的夏收季节。每家农户有一个“粮本”,粗粮细粮一起,每人每天供应8两。不只小岗村,凡持有粮本的农民,惯例是贷点款也借点钱,买回一部分的供应粮,先卖掉,然后才去买粮本上还剩下的另一部分指标粮。因为粮本上的救济粮食每斤价格为7—8分钱,是平价,若把这些粮食拿到黑市上交易,每斤能卖到2—4角钱。这其间的差价既可以还掉贷款与借款,在买回剩下粮食的同时,还稍有盈余。这个账,大家都会算。
  但农民先期购买那一部分粮食的钱从哪来呢?
  首先是干农活挣工分钱。七八岁的小男孩,如果给村里放牛,差不多每天可算2个工分。40多年前,小岗一个人一天的满工分是10分,好年成大约可折算成7—8分钱,差的时候就只有5分钱。放牛的孩子折下来,能够每天收获1分多钱。现在你听了,也许是笑话,可当时这就是不可忽视的一笔收入。所以,跟我年龄差不多的村里人,多数都是文盲,在当时,一天挣1分钱也不少啊。   当然仅靠工分挣的钱,并不能保证社员买回救济粮。政府政策的配套方式是,在11月发放救济粮的同时,配有生活救助款与贷款,从公社一级开始分解给大队、小队。一般情况下,生活救助款大约3—5元,贷款则稍多,约7—8元。但这两项分解完成后的指标,每个村都不超过三分之一。两项相加,结果每村仍有接近一半人还是缺乏基本的经济来源。讨饭,更准确地说是要钱,就成为获得存活机会的重要条件。讨饭和在集体干生产相比,讨饭收益显然高于工分。
  救助款与贷款下来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分到的,也不会平均分配。队干部有获得各种款项,特别是生活救助款优先权。救助款是白给的,不要还的,人人想争。得到的大多数是干部。理由很简单,干部要督促农民干活,责任重大。同时,干部的确也都是穷人,给些救助,没有错。为什么二十来户的小岗,差不多每家都当过生产队的干部,就是分救助这些优先权经过长期博弈而均衡后的结果。道理很简单,不能什么好事都让你一个人独占。
  和父亲在一起生活时,我无须考虑这些事情,一切都有他去应对。但结了婚,分家单过,所有的问题必须自己扛了。我还有三个弟弟,两个弟弟也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父母的压力很大。作为长子,有些问题,我必须分担,在外面当小包工头,也要不时接济他们。
  生产队原则上要求每个劳动力都要在队里干活,在外面干,每个月需要向生产队交15块钱,买工分。队里也需要有人交钱,队长要搞一些公共开支,像免不掉的一些吃吃喝喝。这笔钱是队里重要的财政收入。我是1978年上半年回来的。为什么回来?是因为蹲点干部反映,说我是“黑包工”,老是在外面干活,有“走资本主义道路”嫌疑,所以生产队要我回来。我不愿意。于是,生产队就要我每月交45元,我愿意交,还是不回来。生产队最后要我每月交100元,那我怎么交得出来,只好回来。小岗人见我在外面干的不错,走南闯北、见过世面,希望我来当干部,把他们带出饥饿的境地。我原先没有干过多少天的农活,不懂农业生产,加上村里那么多人都当过生产队的干部,都没有干好,我又不是龙,能干好吗?所以我不愿意干。最后村里年长一点的关庭珠,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让我们每天喝上两顿菜稀饭,我就满足了。”我顿时鼻子一酸,泪就落下来了。我想,乡亲们要求不高,还没有说要吃三顿饭啊!就这样,我心一横就同意了。后来却只让我当了副队长。到了11月24日夜晚,在严立华家,我起草了契约,大家按了红手印,把地分了。
  关于分地的事情,我和严俊昌、严立学等人早就悄悄捣鼓了。正式写契约,按手印是1978年11月24日夜晚。当时我也不知道那一天是几月几号。第三天上午,我到小溪河镇上赶集,在商店里看到挂在墙上的日历本上显示的日期是11月26日,心里一划拉,记下了我们做的这件“砍头大事”是11月24日夜晚。
  二
  地分了,我就在家干农活。小岗人少地多,我家分到的地和开荒地在一起,有30多亩,孩子都小,就我和段永霞两个劳动力,忙得很。我家是3间茅草房,那时是4个孩子,段永霞早就盘算着把它建成瓦房。我前些年在外面当包工头,挣下了3000多块钱。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少的钱,足够盖三间瓦房了。但1979年秋天,庄稼还没有收,我父亲去世了。我家兄弟4个,只有我一个人结婚了,两个大的弟弟都到结婚年龄了,还没有娶上媳妇,小弟弟才10来岁,所有费用只能由我来承担。下人对上人,这是应该的。
  严宏昌很详细地给我计算了这次丧事的花费:寿材、寿衣之外,到黑市购买粮食是最大一笔开支,而制作大幡与出殡每人头扎的白布,不但要钱,还要布票。严宏昌借的布票,直至布票取消时也没有还完。农村的丧事,是基本上收不到礼金钱的,稍好的是来客给五毛或一块钱,一般则由来宾自己带来“纸钱”烧掉了事。而丧家却要开流水席来招待客人。他当时的排场震动凤阳东乡。包括严俊昌在内的他们这一支严姓,全部停下手里的事情,给严宏昌家帮忙料理后事。结果,严宏昌挣的3000多块钱全用完了。
  办完隆重的葬礼后,严宏昌却没有钱为父亲办“五七”了。村里家家都穷得叮当响,自然是借不到钱,1979年的丰收季节还没有到来。家里值钱的有一头小猪,大约70多斤,还有的就是严宏昌的一块上海牌手表,只有这两样可以卖掉凑钱。最后,一位远房亲戚借了钱给他,“五七”总算办了下来。猪和手表都没有卖,但准备盖房子的钱却用完了。事后,严宏昌很后悔,不是为父亲丧事花钱,而是为什么托人买这块全钢防震的上海牌手表?如果不花125块钱买这块表,用这笔钱去买几头小猪,来年不是能够赚上一笔吗?买了一块表,钱就“死”在这块表上了。担任包工头经历,让他早已有了投资意识。
  又过了5年,严宏昌家靠农业生产创造的积蓄已经超过1万元,当时物价已经涨了不少,但1万元盖3间瓦房还是能够盖得起来的。可这时,严宏昌却有了意外之举。1984年秋收完毕,严宏昌向段永霞要了3000元钱,说要去买收割机。在村里人看来,他这笔钱纯粹是出去瞎折腾,但严宏昌却告诉我:“吃饭的问题已经解决,农村出现了卖粮难,我从广播里听到江、浙、闽农村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我要去外地看看他们是怎么干的。”
  没有目的地,我就是跑一些有名的小镇,以便开眼界。在福建的一个小旅馆,我从电视上看到有中央领导人视察浙江温州瑞安塘下镇,第二天就赶到那里。我惊奇地发现,这里人家家都有14寸的黑白电视机,有的还有彩电。更让我惊讶的是农民竟然抽3块钱一包的阿诗玛、贵烟,而在凤阳是当上县里的官,才可能抽“红三环”——0.83元一包,带加长过滤嘴的香烟。在安徽2分钱一包的火柴,在这里要卖3分半。我掏出1块钱买一包火柴,结果等了半天对方只找给9角钱,询问起来,小店的店主说:“我们这里不用分币了,要不你买3包或者买30包。”
  我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观光与猎奇,真正打动我的也不是电视机和农民抽如此昂贵的香烟,而是瑞安农民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的小工厂。我在一位叫张顺贤的农民家吃了顿饭,说起自己的收入,在家里搞塑料制品生产的张顺贤实打实地告诉我:“我的收入在这里算一般,大约每年能挣70来万元。”我在小岗差不多算得上“首富”了,听到这话,脑袋嗡嗡响。70万,这是什么样的概念?是小岗人一年总收入的几倍啊?现在我跟你说这些,心里还纠结万分。这种差距一直让我揪心,改革开放30周年时,也就是2008年,我特意关注了一下,17万人口的塘下镇年财政收入10.98億元,73万人口的凤阳县年财政收入仅5.01亿元。不能比啊!   在瑞安乡下,我看见挂着安徽、山东、山西、河南、江西等省车牌的大卡车,排着队开来。这些车都是来拉化纤袋的。这里家家户户开制品厂,将塑料颗粒加工成膜,再做成编织袋。一个袋子交给集体时是2毛钱,但是向外省卖的时候涨到了八九毛钱。需求量很大,提不到货的人就住旅社,有的住上半个月都不一定拉到货。我暗暗思忖,我们小岗要做这个,不用说卖给外省,只要卖给凤阳县化肥厂、磷肥厂就有得赚了。根据张顺贤家的机器设备情况,我进行了初步预算:机器成本、原料购买与请师傅加工,6万元就能搞定,小岗人要是一起凑,是能干起来的。这真是一个挣大钱的机会!接下来的行程,目的已经明确。
  三
  回到小岗,严宏昌把村里重要的人物请到家里,叙述自己的见闻与梦想。可是,他的故事的真实性却深受村民们的质疑:“你说他们家家都有电视机,那得要有多少工厂生产?你说那里抽3块钱一包的阿诗玛、贵烟,可是市场上哪有这么贵的烟卖啊!”村民们菜也吃了,酒也喝了,结果却不妙,没人相信严宏昌说的能赚大钱的编织袋生意。队长严俊昌更是斩钉截铁:“农民的钱只能从地里出,要搞你自己搞,我们不搞。”现在说起这事,严俊昌记不得具体细节,但他记得当时严宏昌搞这个东西赚了不少钱。对这事更恼火的是段永霞,当时家里又添新人,小五子严德锦已经4岁,5个孩子挤在茅草屋里已经转不开身,他们夫妻俩只能在土墙上挖出两个洞,搭个小阁楼住。建房子才是她最大的心愿,生产编织袋,建房子的钱又不知什么时候才攒得齐。夫妻的争吵逐步升级,但依然改变不了严宏昌。
  没有人愿意合作,最后严宏昌只好自己花了1万元,买了两个塑料再生机器自己干。家里房子太小,他租用了严立华家的房子放机器设备。22天下来,他收回了投资成本,6个月就赚了几万元。这时村里有人找严宏昌谈话,说他搞资本主义,拖了一年多,愣把动力线给撤掉了。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粮食价格又开始上涨,种粮大户开始出现。严宏昌又发现了一个新商机,他看到很多农民把卖粮食的余钱花在盖瓦房上。他想,办个砖窑厂一定能挣钱!为此,严宏昌特意请来了江苏镇江的窑师,鉴定小岗的高岭土能否做砖。答案令他非常满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项目又泡汤了。
  “20世纪90年代,心发慌啊。”原来江浙一带很一般的农村都超过了小岗,特别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亿元村,如华西村、大邱庄等,让严宏昌和小岗村的干部、村民每天都有被甩在后面的落寞感和致富的紧迫感。倔强的严宏昌在1993年成立了小岗村农业实业总公司,希望引进项目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在公司运作下,十几个带有“小岗村”名字的公司先后成立,像工艺被厂、电子仪表厂、面粉厂、摩托车镜子厂、铜线厂等,但是最终因种种缘故夭折。
  现在回忆起那个时期,严宏昌认为:首先是小岗人的素质不高,需要提高。其次,村里的基础设施不行,应该把村里的水电、通信、道路搞上去,改变投资环境,才能有条件招商引资。
  在他看来,农业需要搞规模化,生产却不一定要大家集中起来做。
  “唉,那时我的心里真是不快活啊!”严宏昌重重地叹出一口气,指着地里泛黄的水稻说:“以稻子为例,我们可以在市场上看哪个品种的稻子价格好,品质高,我们各家各户就用这种种子。大批量地打入市场,无形中就增加了大家的收入。要是把这些优质稻再加工成大米出售,形成优质品牌,价钱能翻几倍。你看,我们自己生产的花生、大豆被福建、广东人买了去,做成花生糖、豆奶粉,价格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又回卖给小岗村。我们的资源就这样白白地送给别人赚了大钱,我们汗流浃背却拿了小钱。”说到这,他一脸茫然:“我是大包干的发起人,村子穷,心里不舒服。无工不富,小岗村要发展还是要走工业致富的路子。”直到今天,严宏昌依然念念不忘他的工厂梦想,常常显出壮志未酬的无奈。
  四
  严宏昌的塑编厂虽然夭折,但这个工业项目却让他挣了一笔钱。1989年,严家终于可以实施建房的梦想。当时凤阳农村建房一般是由茅草房到瓦房,而搞过建筑的严宏昌建的却是钢混结构的楼房,一排六间,打下的是三层的基础。拥有自己称心如意的房子往往是中国人终其一生的追求,在农村,建房更是农民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不少小岗人都说严宏昌的房子风水好,关于这一点我曾问他请谁看的风水,他的解释颇有几分狡黠:“我这个房子的风水,还是万里给看的呢!”严宏昌的新房建在原先那3间茅草房的东面,当年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来小岗视察,曾指着这块地希望他能盖上大房子,这就是万里看风水之解释的事实基础。严家房子一楼西墙很长一段时间曾有两个伸出去的钢筋弯钩,严宏昌曾告诉记者说,这是希望未来能够将他家过去的房子也一并连起来。
  严宏昌真正自豪的不是风水,也不是这个钢混结构房屋的规模及其领先性,而是这个房子曾经接待过江泽民总书记。1998年9月22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视察,参观过大包干20周年纪念展览室、图书阅览室、农民文化科技学校后,来到了严宏昌家,参观了他的房子。在严宏昌家的院子里,江总书记和健在的大包干带头人们进行了座谈。他语重心长地说:“我过去虽然没有来过小岗,但我一直很关注小岗,因为邓小平同志开创和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首先是在农村开花结果的,而小岗村又是率先进行农村改革的。家庭承包经营这一政策,要长期坚持下去,是不会改变的!这不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也是中央集体研究决策的。”江泽民接着说:“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而且30年以后也没有必要再变。”最后,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长回良玉提议:“请总书记同当年参与‘大包干’的农民们合影。”江泽民欣然同意,并诙谐地说:“好啊,不胜荣幸。”今天在严宏昌以及其他大包干带头人的家,我们还可以看到那张合影。
  建了两年的第一层楼,共花去6万多块钱。一家人在里面住很宽敞,而后来孩子大了,结婚住房要增加,就再接着盖了第二层、第三层。因为楼梯等事先已经预留了。现在,小岗人家大多数是二层楼房,而严宏昌家却是三层楼房。这三层楼前后盖了近10年,但当年的基础一点没动。当然,这些楼房现在分给了老大严余山和老二严德宝。严宏昌自己住在后面新盖的三间平房里。擁有大房子是小岗人40年的一贯追求,在严宏昌家,更显著一些。   严宏昌家新房建成的第二年,担任小岗生产队队长的他,却遭遇了来自兄弟的挑战。那幢大房子对于严宏昌来说,不仅是彰显自己的实力,同时也是引领小岗未来住房的一种方向:将来大家都要住这样的房子。除了房子,农村还应该有宽阔的街道。这条街道就是目前横穿小岗东西向的友谊大道,只不过当时严宏昌要建的还只是宽阔的土路。从西到东原是一条狭窄而弯曲的小路,是因为走的人多了形成的。这期间凤阳县下派的驻村干部,从小岗的发展考虑,规划了这条路基。此时作为队长的严宏昌,完全同意这个规划,他的见识远远超过一般村民:建一条从西到东的宽阔马路,将来大家在街道两边有规律地盖房子,整齐划一,像南方的那些集镇一样。
  在村庄里修建笔直宽阔的道路难免要拆迁。二弟严付昌家的猪圈正好挡到了路,必须要拆掉,这大大惹恼了二弟。一些要被拆掉房子的村民,鼓动严付昌去找严宏昌说理,结果严宏昌说:“先拆你的猪圈!”僵持一段时间后,严付昌自己把猪圈拆了。他对人说:“我嫂子(段永霞)跟我说,如果我不拆,就把我哥一辈子的路都堵了。”
  1993年,小崗生产队与大严生产队合并,成立小岗村。严俊昌由严岗村回来,任小岗村支部书记。作为一种承认方式,这一年,严宏昌被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
  因为大包干的名望成为安徽省人大代表,而严宏昌却把这一荣誉带来的便利大多投到工业上。交际面一下子扩大许多,省人大代表的身份,更有利于他去招商引资。1993年底,严宏昌引来一个名叫旺兴达的电讯器材有限公司,香港、凤阳县与小岗村3家合资,投资额达到了1000万元,严宏昌任董事长。两年后,这家企业在临淮关投产,严宏昌却成为名誉董事长。这一转变附带的结果是,严宏昌被提升为小溪河镇工经委副主任。与同时离开小岗村升为小溪河镇农委副主任的严俊昌一起,成为吃财政饭、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
  作为大包干带头人,这样的一种身份提升,还是令许多人羡慕的。严宏昌却觉得若有所失,省人大代表让他长了不少见识,结识了不少领导和名人,他为凤阳县的水利建设,为小岗村的经济发展提过议案,这些毕竟只是写在纸上的,落实要上级和各方面支持。至于镇里的工作,上面有书记、镇长、副书记、副镇长,工经委里还有主任,轮到自己独自过问的事情很少。这时,有一家台资企业要来小溪河镇办石粉厂,需要在金庄村征地,一直征不下来,镇里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严宏昌,他上门和老百姓交流,最后把土地征了下来,石粉厂终于开办。
  成为省人大代表这一年,严宏昌的大女儿严德凤出嫁。紧接着两年,大儿子、小女儿出去打工,二儿子与小儿子离家读书。家里再没有可以搭把手帮助干农活的孩子了。小岗农活五六月间最忙,先是栽早稻秧,接着收割油菜、麦子,白天黑夜连轴转。严宏昌家当时机械化程度已大为提高,但由于地块小,加上土地平整度等原因,插秧机使用效果不好,栽秧只能凭人力。这时还需种迟花生、黑豆等,刚收割完的麦子也得及时晾晒,如果碰上下雨便会长芽,损失就大了。关键时刻,农活重点是人力,严家这时却只有严宏昌、段永霞可以下地干活,而严宏昌每天要骑着自行车去镇里上班,加上到合肥开人代会,进行人大代表视察等活动,家里的农活压力越来越大。
  小岗村年龄大一些的人都知道,和严宏昌一起走路要缓慢一些。这不是因为他现在年近70的原因,而是当年受过一次重伤。他的大女儿严德凤告诉我,1995年严宏昌把拖拉机开翻了,他被翻过来的机子压伤了,腿上鲜血直流。“当时只有我妈在场,她被吓得浑身哆嗦,冲过去抱住他的脚,用毛巾扎,血还是止不住,哗哗地流了一地。”接下来几天,严宏昌只能待在家里养伤,地里的活只能由段永霞一个人干了。有一天段永霞干完活回来,发现严宏昌不在家里,找遍了屋前屋后,都没有找着,焦急地大喊:“严宏昌,你在哪?”“我在楼顶上呢。你上来?”段永霞刚刚释怀,又生出一股怒气。她噔噔噔冲上去,却见严宏昌站在楼梯口边,一脸尴尬地说:“我惦记着地里的农活,着急,就爬上房顶想看你干活,结果上来了下不去了。”段永霞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五
  1993年回小岗村,严俊昌当了两年村支书。接着他儿子严德友先当村支部副书记,然后是村支部书记,1998年调离。上面派小溪河镇副镇长张从安来兼任小岗村支部书记。1998年下半年,小岗村村民委员会换届。这一次,选举方式是海选,一心牵挂小岗的严宏昌决心竞争一把。初选后,定下来11月26日进行正式海选。因为是小岗,因为第一次海选,从北京到上海,来了很多领导和记者。时任凤阳县委书记的李耀才亲自过问每一个环节,确保程序合法合规,选举圆满成功。收录在记者汪强《瞬间de记忆》一书中的《小岗村里选“村官”目击记》,是记者在全程跟踪采访选举过程后,写的一篇通讯,记录了11月26日正式选举那一天现场风云际会、一波三折的场景:
  1998年11月26日,是凤阳县小岗村民主选举村委会主任的正式海选日子。
  26日清晨,镇、县、市、省一级,上海、北京各部门的领导、各家新闻单位的记者,都提前赶到,各种车辆塞满了小岗大道,亲眼目睹、现场报道这一引人注目的直选情况。
  村民们从四面八方扛着板凳,扶老携幼成群结队走进村中央的希望小学会场。早已焦急的记者们乘势迎上去采访:“农民想选什么样的人当村委会主任?”几位村民回答说:“谁能让小岗致富,谁能替村民办事,我们就选谁!你相信我们不会选错人!”……
  10点零8分,选举会议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终于开始了。
  会议由副镇长兼村党支部书记张从安主持,原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立学担任监委会主任。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如今健在的14位老同志应邀坐在前排,以示尊重。全村259名具有选民资格的村民分为两大方阵,拥戴吴广德的坐在东边,拥戴严宏昌的坐在西边。
  县委书记李耀才告诉大家:“我们这次选举村委会干部,全部采用民主直选形式。事先不提名,不划框框,不定调调,所有程序都严格地按照凤阳县第四届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进行。”   选举大会显得既庄严又隆重,一切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首先,两位候選人登场分别进行竞选演说。严宏昌的一番施政演说,沉稳老练,有条有理,发展规划鼓舞人心,引起了群众的掌声,不愧为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大角色。与其相比吴广德的演说就显得逊色多了。但最后吴广德说:“我虽然说不好,但主要是看我干得怎么样。”此话实在,同样赢得了大家一片掌声。
  “不同意的请举手!”话音刚落,西边方阵中有三位村民举手表示反对。“三票无效,通过!”这是在表决通过监票人的一个小镜头。忽然间,西边方阵中的村民徐从秀和丈夫气呼呼地跑到前台,手里举着户口簿和选民证说:“为什么不发给我选票!”
  有人说:“她早几年前就外出打工了,光有个户头挂在小岗,选举时就跑回来了,怎能算数?”
  又有人说:“按规定,只要你的户口在哪里,你必须在哪里进行选举,这是政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会场骚动起来。
  为此,村民选举委员会进行认真核实后,又经过上级监督部门的当场认可,发现是选举委员会的工作失误,立即补发给了她选票,并向她表示道歉,选举会场这才平静下来。
  时间一分一秒紧张地过去,工作人员采用在黑板上写“正”字的形式,唱票公布选举名单。
  午时已过,黑板上的“正”字不断增加,越写越多,主要集中在严宏昌和吴广德两人上面,一会儿严的“正”票多于吴,一会儿吴的“正”票超过严,竞争激烈,扣人心弦。
  在两大方阵中,双方头儿严俊昌、严宏昌的身边人群最为集中。一笔一划时时在牵动他们的心。让他们时而焦躁,时而兴奋。站在场外的旁观者和记者们也被选举的气氛感染了,纷纷议论起来。
  有人说,小岗村村官应该选年轻人来锻炼,小岗的明天毕竟属于年轻人,严宏昌不该参与。
  有人说,小岗村村官理应由严宏昌来干,凭他的知名度和开拓精神,就是小岗的无形资产,他干对小岗的经济发展有利。20年时间,由队长干到村长实在是委屈他了。让他干,是这帮大包干穷哥们对他的信任。
  也有人说,这是一场闹剧,两代人,不是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一个是名不见经传的无名青年,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大包干带头人,悬殊太大。严宏昌应该去选乡长、县长、人大、政协官员倒差不多。
  还有人说,谁选上,并不重要,关键是,海选体现了一种民主参与意识,是村民民主权利的象征。
  的确,这场直选的意义完全超越了选举的本身。
  整整经过四个小时的紧张选举。最终结果以严宏昌的137票对吴广德的120票领先,当选了小岗村的第四届村委会主任。
  下午1点30分,严宏昌从镇长手中接过了红彤彤的当选证书,心中有说不出的酸楚和激动。20年来,他从大包干初期的生产队长历经坎坷,如今才赶上个村官,在他的成长史上,未免进步显得太慢太慢,是严宏昌本人的问题,还是组织上关心培养不够,这是后话,另当别论。这次当选完全体现了村民们对他的无限信赖。
  他明白这大红证书的分量,更知道日后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严宏昌当选了,标志着小岗的民主进程向前跨越了一步。
  但他如何处理好本村的家族矛盾和人际关系,怎样团结好全村人发展经济,进行二次创业,建设一个富裕美好的新小岗,更为重要。
  这是在场的领导和记者们最为关注的。面对严宏昌,人们寄予厚望。
  面对小岗村,人们充满信心,明天更好。
  从政治层面上看,省人大代表与镇工经委副主任,其层级远远要高于村委会主任,但严宏昌觉得,村委会主任这个位置,能让他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小岗价值”,能把企业搞起来,能圆工厂梦。他考察、洽谈了一系列企业与项目:一个冶炼厂,对黄金白银的废料再加工提炼;一个日本投资的养鸭场;一个ABS项目与一个尾气排放控制项目;一个汽车配件厂;一个柴油机钢盖厂;一个电梯配件厂……这些都是严宏昌竭尽全力努力过的招商引资项目,但即使包括先前的旺兴达电讯公司,没有一个项目取得成功。
  从小岗出发,往北到梨园村,再往东到达小溪河镇,7公里。折返回来从梨园村接着往北再往西,经过板桥镇、临淮镇,大约20多公里,抵达凤阳县城。从小岗往南,绕道总铺镇,到达凤阳,也要20多公里。现在的道路状况,还是沈浩来担任第一书记后,千方百计打通的。作为一个孤零零的村庄,发展工业,首先要有配套的水、电、路、气、通信、下水道等,这些建设的投入很大,在严宏昌执政时代,靠一个村庄自身的滚动发展来实现,几乎不可能。另外小岗村就那么几百人,来一个大一些的企业不要说人才,就是劳动力资源也不充裕。还有融资、市场等问题,没有优势,只有劣势。对于这些劣势,严宏昌曾经对《三联周刊》记者李鸿谷说:“如果项目发展起来了,现在看起来的区域劣势,就不存在了!”200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李鸿谷和他的团队,曾经在严宏昌家住过一个星期,采写过《农民严宏昌的30年》等一系列文章。严宏昌对我叙述的许多故事,10年前,对他们也叙述过。10年的发展,小岗村的交通状况早已今非昔比,2017年4月25日,盼盼集团投资10亿元的小岗盼盼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已经进驻小岗工业园区,其后就一直进行厂区建设,现在主体工程已接近完工,到今年底,就会投产。关于“区域劣势”,正如严宏昌所说,因为项目发展了,“就不存在了”。
  六
  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后,除了千方百计办工厂之外,严宏昌还号召村里人大力发展养殖业。樱桃鸭40天一个生长周期,见效快,鸭粪是鱼的饲料,一举两得。每户一年若能养一万只鸭子,人均收入就能成倍增长。同时他还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在旱地、荒地上种植柿子树、银杏、杜仲等经济林,人均若是达到半亩,几年后就是“绿色银行”。同时,还要以小岗的知名度来做文章,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小岗牌”的名牌效应,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品牌输出赚钱。这些设想和行动,今天看来,依然是很有见地的发展行动,但计划和设想很耀眼,但遇到骨感的现实,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中国的乡村政治和经济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村办企业、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往往是通过“能人经济”实现的。
  2001年10月,第三届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会在深圳举行。严宏昌随滁州代表团一起,到特区寻找商机。在深圳,严宏昌作为嘉宾,和著名科学家杨焕明等人一起,走进深圳电视台《我看高交会》栏目,与主持人和观众对话。作为唯一的农民代表,严宏昌一出现,就引起了现场观众的极大兴趣。当主持人手拿江总书记在严宏昌家做客的大幅照片介绍时,全场沸腾,欢呼之手挥动如森林。改革的深圳人以改革的热情向发起“大包干”的改革英雄致敬。在节目现场,严宏昌叙述很多,至今依然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回答观众的提问。
  问:小岗的改革和深圳的开放,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不同的是你们是自下而上进行,深圳是自上而下进行,你认为是巧合吗?
  严宏昌:我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当年小岗村的经济已经崩溃了,我们本能地搞起了“大包干”,是为了吃饱肚子,求生存。深圳当年搞开放,是因为“四人帮”把国家的经济也弄到了崩溃的边缘,国家再不开放就不行了,实际上也是为了求生存。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是邓小平和我们农民想到一块去了。
  问:沿海的农村都在搞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相对集中起来了,你认为“大包干”还有生命力吗?
  严宏昌:客观条件不一样,经济基础不一样,生产条件不一样,市场状况不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的生产方式。中国这么大,绝大部分农村耕作条件和市场状况,都不能适应集约化经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最符合农村现实情况,“大包干”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深圳电视台的节目中,严宏昌还和袁庚进行了对话。1978年袁庚向中央建议设立蛇口工业区,是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的提出者,后任蛇口区委书记,号称“中国开放第一人”。和袁庚的对话中,严宏昌追述了“大包干”红手印契约的产生过程。
  袁庚:你们这是很勇敢的行为。按手印不是开玩笑的,要有多大的勇气。要是“四人帮”在台上,跑不了定为“地富反坏反攻倒算”,要被打得“永世不得翻身”。
  严宏昌:我们是被生活所迫,不像袁老您有目的、有思想地忙着中国开放的大事。
  袁庚:我只是打打报告而已。你比我做得有勇气,更坚决。
  严宏昌:我当选村委会主任,有一些反对票。
  袁庚:这很正常。我非常赞赏这样一句话,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
  严宏昌:有人反对我,我认为不是件壞事。谁对我有意见,就让谁监督我。村里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我请对我意见最大的人当理财小组组长。村务、政务、财务都公开了,群众心头的疙瘩就都解开了。
  七
  严宏昌家院子的东南角,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每到傍晚时分鸡上笼时,领头的大公鸡先从外墙的猪圈跳上围墙,再跳到这棵梧桐树上,再顺着枝杈一点点跳上五米多高的树枝,开始鸣叫。于是严家那些能飞的鸡,都一个个张开翅膀,扑棱棱地往树上飞,晚上就在树上过夜。连冬天下雪时也这样。不能飞的小鸡们只能望树兴叹。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在小岗,严宏昌家这个奇景是独特的,而且这个奇妙的镜头还被中央电视台摄入了《小岗过大年》的专题片里了。当年拍摄到镜头里的大公鸡如今早已不在了,但鸡上树过夜的奇景依旧在。
  若干年间,严宏昌的儿子女儿都是和他在一起过的,全家22口人一起干活,一起开伙,在小岗是独一份。乡村惯例是各家孩子大了,女儿出嫁住夫家,儿子成家就分家。严宏昌家却与此惯例完全相反,每顿饭女主人段永霞都要准备两桌。这让人们觉得他这个带头分地的大包干带头人有些不可思议,似乎在严宏昌身上,包括他家里的人和事,总是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家里的孩子一一离开家乡,这是严家完成田地里农活最困难的一段时光。1995年,出嫁的大女儿严德凤又回到小岗,她和丈夫袁世强住在自家的田边,使严家生产压力稍有缓解。2000年在外打工的二女儿严小兰回来了,一年后二儿子严德宝当完兵回来,严家最小的儿媳妇郑晓2003年从海南回到安徽小岗,丈夫还在外面打拼。2005年大儿子严余山一家也回到小岗,还开回一辆帕萨特。
  一大家人重新团聚,每年过年,严宏昌家都会有一个家庭会议。2001年的重要决定是严宏昌不再干村主任,让从部队回来的严德宝去村里当村支部副书记。2006年讨论的问题很重要,这个家是分家还是合着过?结论仍然是合着过。严德宝也不再干村支部副书记,回来持家。当时严余山成立了“小岗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能源节约是整个社会未来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严余山的小岗节电器产品,前景好。为了支持他,村里把老村部让给严余山做厂房,又给他办了一笔可观的贴息贷款。说到一家的聚合,严宏昌当年对李鸿谷说:“凭孩子们各自的力量,很难做成各自的事业,所以至少这个阶段团结起来很重要。他们只要一心干事就行了。即使他们什么都没有干成,还有我,我家的田地也能养活他们。”严家的农田与严宏昌自己的各项收入,在小岗地界支撑这个大家庭,生活是能够维持的。
  严宏昌家的这种聚合如今已经分开,因为孩子们早已分开居住,女主人段永霞也于2015年去世了。这个勤劳而乐于奉献的乡村主妇无疑是严家的大半边天,严宏昌这些年在外拼搏,说去哪里就去哪里,家里的一切都是段永霞。她去世以后,无人再能够承担起操持一大家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职责。这样一桩操心、费神、劳力的事情,有心无力不行,有力无能也不行,有能无为还是不行。
  回忆起那一段时光,严宏昌觉得温暖而充满眷恋。他认为,那是一个家庭凝聚力的体现,是一种家庭团结的力量。如今他的家庭,子女孝顺,兄弟友善,姑嫂和谐,姊妹情深,大家努力做事,耕读不辍,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2018年高考,他的大孙女严海月考了563分,超出一本线58分,被安徽财经大学录取,这是最令严宏昌自豪的。严宏昌自豪的不仅是孙女考上一本,重要的是她是小岗学校初中毕业的。这所学校,是严宏昌、严俊昌、关友江、严金昌等大包干带头人多年呼吁后,在原小岗小学基础上建起来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使小岗及其周边的孩子能就近读初中。小岗学校现在的占地面积2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操场6000平方米,有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有体育器械、各功能室、理化科学实验室,少年宫有体育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音体美教室、图书室、还有一个科技活动室,和一个同步课堂,可以进行远程优质课资源对接。二儿子严德宝的两个孩子严才源、严润琳也都是在小岗学校就读的。当年北京有个王姓记者,把严才源写成是严德宝夫妇抱养的。我在《小岗村40年》中也这样写,结果严余山说错了,严才源是严德宝和妻子舒泽玉亲生的。严宏昌说,是亲生的,即使说错了也不会变成不是亲生的。平常生活中,严宏昌总是如此豁达。   严余山作为严宏昌的长子,这些年一直在继续完成他父亲的愿望。经商、办企业,他努力了很多年。现在,他担任小岗村党委委员,分管扶贫等许多工作,是“包二代”中的杰出代表。
  作家温跃渊在采访严宏昌后曾跟他扳着指头算:“宏昌,你在小岗也算是创下好几个第一了:1983年,你第一个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办小厂你是第一个;现在这私营企业,你家也是第一家;严余山买的小轿车,在小岗村也是第一辆;盖二层小楼时,你是第一个,那时我刚好在你家;如今村里开始盖二层楼了,你却又第一个盖起了三层楼。我说你要这么多房子干什么?”严宏昌说他家人口多,老少三代连女儿、女婿及外孙们一共二十好几口,房子自然是要多的。除了友谊大道边上的那片楼房,严家大女儿严德凤、小女儿严小兰、小儿子严德锦都在小岗新区买了商品房。严小兰还在凤阳县城买了房子。
  八
  和严宏昌接触,我觉得他的语言表达力特别出众,思维清晰,逻辑严密,描述准确,像是一个智者。他已年近古稀,身板挺直,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的确像一个退休的老干部。他现在有退休工资和大包干带头人补助等收入,在小岗算是高收入老人。他住在自己的平房内,平房堂屋前后两扇大门对开,炎炎夏日坐在堂屋内的八仙桌旁,穿堂风悠悠,连电风扇都不要开。严宏昌常常在桌旁看书,十九大召开后,习总书记报告的单行本他很快买来,反复看了好几遍。有时,他也和来人喝茶、聊天,谈论小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今没有了大家庭聚合,除了小五严德锦在广州,他的其他四个孩子都住在小岗,一日三餐,遇到谁家就在谁家吃,轻松而惬意。
  当然,严宏昌也还有遗憾:到现在还不是党员。自从按下红手印的那个夜晚起,40年来,他已经递交了10多次入党申请书,但村支部一直没有发展他入党。2017年12月31日下午,我和溫跃渊在他住的三间平房的南门口采访他,谈到这个事情,严宏昌颇感到无奈。他的心中,对于没有入党,有着诸多复杂的酸楚。他叹息一声:“入党誓词,我到现在都还能记得。”我有些怀疑,正犹豫要不要让他试试,他自己开口了: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一字不差!我非常震撼。温跃渊老师望了望我,也是一脸惊讶的表情。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光天化日之下  一尊铸铁雕塑  在锈  世事的确难料  一个伟大的灵魂  就这样长时间地裸露在空旷里  任风雨剥蚀  看得到的风化  过程有礼有节  也许是被塑者自己拒绝了不朽  铁在哭  淚痕遍布花岗岩基座  而石头不为所动  保持了原样
期刊
白色的潮水拍打着涌上岸  海浪會替你说出  对北方的河的想念  那窄窄的昏黄的河道  已被思念无情地截流  点一杯苦涩的茶水  深黑的茶叶在杯子里翻滚  却永远也逃不脱被浸泡的命运  高高的书架伫立在那里  随手翻开一本  清波随之而来  浑身瞬间被打湿  也懒得去阳光下晾晒  看到远方奔跑的影子  也不想去追逐  恍然顿悟  原来已经  静静地爱上了孤独
期刊
我仍然不能相信来世,仍然无法弃却自身的重量  去呼应几个王朝仍未苏醒的飞天之梦。  这岩层太坚固太厚重,比之于传说中的不坏之身  这流沙又太易逝,這水又总是遁去隐身。  丁丁的开凿声正从四壁传来,迸溅出梵音的歌唱。  在缓慢的凿进中,我仍然未能从历史的洞壁间穿越而出。  这些伟大的沉默者,她兰花指尖的神秘微笑,点亮了黄色的酥油灯  峭壁上安放的一只只坚固的蜂巢,无头的蜜蜂正用抄经、念佛、打坐  酿
期刊
等你回来  城市忽然慢下来了。  最先慢下来的是空气。呼吸的时候,可以感到气息舒缓地,一点一点地钻入鼻孔,渗到肺里,蔓延至全身。空气里携着紫荆花的暗香,是那种可以抚慰每粒细胞,滋养每条血管的暗香。  呼吸也可以这样享受。以前怎么没有注意过。  风也慢下来。它由远及近,在树叶上轻轻地推一下。推一下,树叶就动一下。再推一下,再动一下。空空的城市,只有路边的风和树叶有一搭没一搭地磨牙。风不怎么积极,树叶
期刊
平子两个多月没回家了,家里的人都很记挂平子,尤其是他媳妇巧巧。  傍晚,看到街上散步的一对对男男女女卿卿我我的样子,巧巧对平子的想念就更加强烈了。巧巧拨通了平子的电话,嗔怪道:“喂!都这么长时间了,咋不回家看看?是不是把我和孩子忘了呢?又和哪个狐狸精鬼混呢?”  “你看你,又来了,我一天泥里来水里去,脏得跟个超子(傻子)一样,谁会看上呀?你一天尽瞎想。”平子着急地辩解。  “我随便说说,你紧张啥呢
期刊
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一场寒流过后温度持续回升  窗外,天高云淡  有春风拂动树梢  像是文章中的一处闲笔  我被卡在这一片废墟里  复习单纯和单调  不放过任何的感触  傍晚,着短袖穿过育慧南路  却丝毫没有寒冷的感觉  是的,夏天将至  春风里花们正在謝幕  我也拉上窗帘  把时间浓缩成一个小小的空间  等待夜晚这只巨大的容器  收走我这具旧身体
期刊
习惯低头。活着  关心土地,关心庄稼,关心  每天的一日三餐,也关心  一只蚂蚁,一条蚯蚓的去向  不屑为名利祈禱。甘愿  为草木弯腰和歌唱,为一只萤火虫  让路,帮一条蝌蚪回归溪水  余生。膜拜悲悯  向贫穷忏悔,一心  向阳
期刊
玛莲娜,你喂养了这整座城市  又用莫大的慷慨  让他们感到更深的饥饿  那追随而来的蜂群已经缺氧晕眩  因肥胖而呆立不动的鸡群中  不时传来喃喃的咒语  玛莲娜,你在黑暗中洗净了身体,  同样黑暗的潮水涌上了堤岸,  这噬心的亲吻,使时间的砖块一节节坍塌。  男人们在谈论战争,女人们  在远离战争的地方发动战争  在这拒绝长大的世界里,你无处可逃  玛莲娜,这条街已经没有尽头  长过你的一生。一直
期刊
拉上窗帘,把自己  封闭。拧亮台灯  坐在沙发上,打开  一瓶张裕解百纳。两支  高脚杯,隔着一个我,泛着  幽幽的玫红。深情对视  没有说一句话。影子  在挂钟的滴答声中,一点点  靠拢。眼睁睁,一个影子  几乎要将另一个覆倒。隐约听见  父亲打鼾的声音,灯光  故作镇静,屏声敛气  做了一次深呼吸。杯中  紅酒慢慢舒展,晕开  升腾成父亲慈祥的模样。举杯  迟到了四十年,一饮  而尽。惊醒了 
期刊
四十多年,身體里  被嵌入数不清的钉子。有的  在溃烂处开出花朵,有的  在伤疤周围长出荆棘。更多的时候  一枚钉子,就是一座火山  有的已死寂,有的  随时准备复活,把肉身  烧得体无完肤。除此之外  一些钉子,与另一些  钉子相安无事,还有一些  钉子与另一些钉子,在体内  起哄,群殴。唯有  古屋,这枚钉子  一直保持着锋利,恐惧  触碰,却常常在夜里  自己找上门  责任编辑 夏 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