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动
动,就是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直接获得化学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手段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它的生动性、直观性是别的教学方法代替不了的。
教师应尽可能地开设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物质奥秘,进而产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经过学生亲自动手,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克服因死记硬背带来的种种弊端,能让学生更快更多更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大大地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回忆氧气和氢气的制取方法和装置,得出设计制取气体的装置,是由反应物、生成物的性质(包括生成气体的性质)、反应的条件等因素决定的结论,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选取实验仪器,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这比教师讲实验、教师做实验,学生在下面听和看,效果会更好。
二、看
看,即观察。在化学学习中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地观察,以提高学习效率呢?观察不是凑热闹,而是看门道,不是光看表面的现象,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上课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细致地、用心地观察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一般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观察。具体要观察:反应物及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反应的条件;反应过程中各种现象,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做好记录,事后要及时对反应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归纳、概括,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准确深入地吃透化学概念和定律的真正含义,深刻地掌握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在演示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加热碱式碳酸铜能不能发生变化,变化生成的物质是什么?
三、 记
因为化学科有其特殊的语言,即化学用语。熟练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其含义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那么怎样去记忆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和原理呢?首先一个人要沉得下气,静得下心,戒浮躁,俗话说“静生智”,只有排除外界的干扰,才能建立记忆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心猿意马的人能记住东西。第二,要根据概念、定律、性质的特点,在经过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解、归纳、分类,寻找共性进行记忆。如对酸类的化学性质的记忆,可将酸分别与其他类物质(如单质、氧化物、另一种酸、碱、盐)进行一一配对,按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寻找生成物。第三,对一些概念、用语,如化合价、酸碱盐各类物质的溶解性规律等,可通过编一些顺口溜或歌诀来进行记忆。第四,可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记忆,如金属氧化物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则非金属氧化物就应该可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等。记忆的方法还有很多,有理解记忆法、实验记忆法、归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改错记忆法,等等。总之每个人都应该动脑子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并不断更新记忆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花费时少、效果好目的。
四、 练
化学学习也要通过做一定的练习题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只有通过做一定量的书面练习,才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更加稳定。练,并不是让学生到题海里不着边际地“游”,这样重复做题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浪费了时间,学习效率也不高,而应该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有选择性地编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来让学生练,做到触类旁通。在做题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利用不同的方法做题,即一题多解,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五、 阅
阅读理解是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区别,学生对概念、定律含义要把握得准确和严密,绝对不能有半点含糊,力争做到字斟句酌。阅读时教师要提出要求,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对易混淆的概念、用语要通过比较,将它们的本质特征加以区别和联系。阅读时学生可用彩色笔或用特殊符号做出必要的标记。如遇到内容抽象的概念,教师可借助图像、模型使其形象化。阅读速度可快可慢,因人而异,而理解是阅读的目的,千万不能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六、 讲
讲,指的是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师上课时对化学知识的表述首先要科学、准确、无误,确切地表达化学的现象和本质。上课前要反复思考每一个概念、每一句话,认真推敲每一个关键的字词。教学语言应精练、精巧,简洁明了,不能模糊不清,不能拖泥带水,讲话不能絮絮叨叨,让听者生厌。教师话不在多,抓住要点即可,语速不应太快,要有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语音不能太高,语音太高太快对学生有一种压迫感,容易给学生产生听觉疲劳,影响听课效率。使用的教学语言不能太呆板,用词应该尽量丰富活泼,悦耳动听,有自然的美感。
(责任编辑 廖银燕)
动,就是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直接获得化学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手段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它的生动性、直观性是别的教学方法代替不了的。
教师应尽可能地开设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物质奥秘,进而产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经过学生亲自动手,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克服因死记硬背带来的种种弊端,能让学生更快更多更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大大地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回忆氧气和氢气的制取方法和装置,得出设计制取气体的装置,是由反应物、生成物的性质(包括生成气体的性质)、反应的条件等因素决定的结论,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选取实验仪器,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这比教师讲实验、教师做实验,学生在下面听和看,效果会更好。
二、看
看,即观察。在化学学习中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地观察,以提高学习效率呢?观察不是凑热闹,而是看门道,不是光看表面的现象,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上课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细致地、用心地观察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一般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观察。具体要观察:反应物及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反应的条件;反应过程中各种现象,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做好记录,事后要及时对反应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归纳、概括,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准确深入地吃透化学概念和定律的真正含义,深刻地掌握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在演示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加热碱式碳酸铜能不能发生变化,变化生成的物质是什么?
三、 记
因为化学科有其特殊的语言,即化学用语。熟练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其含义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那么怎样去记忆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和原理呢?首先一个人要沉得下气,静得下心,戒浮躁,俗话说“静生智”,只有排除外界的干扰,才能建立记忆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心猿意马的人能记住东西。第二,要根据概念、定律、性质的特点,在经过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解、归纳、分类,寻找共性进行记忆。如对酸类的化学性质的记忆,可将酸分别与其他类物质(如单质、氧化物、另一种酸、碱、盐)进行一一配对,按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寻找生成物。第三,对一些概念、用语,如化合价、酸碱盐各类物质的溶解性规律等,可通过编一些顺口溜或歌诀来进行记忆。第四,可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记忆,如金属氧化物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则非金属氧化物就应该可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等。记忆的方法还有很多,有理解记忆法、实验记忆法、归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改错记忆法,等等。总之每个人都应该动脑子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并不断更新记忆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花费时少、效果好目的。
四、 练
化学学习也要通过做一定的练习题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只有通过做一定量的书面练习,才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更加稳定。练,并不是让学生到题海里不着边际地“游”,这样重复做题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浪费了时间,学习效率也不高,而应该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有选择性地编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来让学生练,做到触类旁通。在做题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利用不同的方法做题,即一题多解,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五、 阅
阅读理解是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区别,学生对概念、定律含义要把握得准确和严密,绝对不能有半点含糊,力争做到字斟句酌。阅读时教师要提出要求,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对易混淆的概念、用语要通过比较,将它们的本质特征加以区别和联系。阅读时学生可用彩色笔或用特殊符号做出必要的标记。如遇到内容抽象的概念,教师可借助图像、模型使其形象化。阅读速度可快可慢,因人而异,而理解是阅读的目的,千万不能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六、 讲
讲,指的是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师上课时对化学知识的表述首先要科学、准确、无误,确切地表达化学的现象和本质。上课前要反复思考每一个概念、每一句话,认真推敲每一个关键的字词。教学语言应精练、精巧,简洁明了,不能模糊不清,不能拖泥带水,讲话不能絮絮叨叨,让听者生厌。教师话不在多,抓住要点即可,语速不应太快,要有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语音不能太高,语音太高太快对学生有一种压迫感,容易给学生产生听觉疲劳,影响听课效率。使用的教学语言不能太呆板,用词应该尽量丰富活泼,悦耳动听,有自然的美感。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