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白板教室的全方位使用,不但节约了一些无用的教学环节如板书、画图、搬教学模具,而且图片和资料信息量大大增加了,可以说课堂效率提升很快,也很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效率,但是还是有些地理概念在白板教学中对学生来说也只是知其形而不能解其义,但教师如能有机地把课堂的一些教学概念与地理兴趣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实践来验证地理概念,将会把教学效率提升到一个更有效的层次。
关键词:地理教学;兴趣小组活动;教学作用
建立地理興趣小组活动不但能极大地丰富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兴趣小组活动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地理活动教学规律,活动结束后通常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而且会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使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产生较大的兴趣,如对身边的一些简单的地理现象就懂得自己去分析其形成原因。
我在长期的地理教学中,组织了好多次年段的学生地理兴趣小组活动,如组织学生观测北斗七星(合适的晚上短时间就可完成)、制作学校平面图、五种地形模型等等,每次周期都在几周,最长的有一学期左右,内容和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活动过程中既有深深感受着学生的成功的喜悦也有感受到学生活动的不易,但更多的是看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和活动后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的变化。
在这里就举一例用时较长的兴趣活动:乡土地理(永春桃溪城关到外碧段的水系和水文特征、人类影响状况,以及水土保持工作)的兴趣活动来简要说明地理兴趣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的重要意义。首先组成兴趣小组并向各小组学生进行分工说明此次活动的时段安排以及本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引导学生如何去了解本乡土的地形、气候、河流及人类活动等资料,去进行查找和小范围的实地观察和勘查,一些基本的资料(如本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由几个人通过电脑查询和阅读借来的小资料就基本就可整理到,但调查一些小的河段特征及容易发生地理灾害的河段地形、植被特征、人类的活动对水质状况的影响等活动在强调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就需要大家的分工合作,有条件的还可几个人分工在不同时间段用手机拍摄些具有代表性(如发洪水前后的河岸变化、一些饮食店和人口众多的河段水面状况)的景观相片。经过几周的资料收集,教师就开始帮助各组学生对搜集的各种有关材料进行甄别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桃溪为什么有些时段会发黄(雨季发洪水再加上有些地方植被被破坏),为什么不发黄时仍有一些油渍和垃圾(生活垃圾与生产垃圾形成的),为什么有些地段坍塌特别厉害(缺乏植被)等一些地理现象,还有比如竹林本可保持水土为什么有些河段又要把它们清除掉(发洪水时可能会对桥梁和水坝造成冲击)等等,期间还可做一些小实验,小实验过程:实验是一个模拟水土流失的实验,也是一个对比损害程度的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在地形相似、降水相同的条件下,植被和多草的坡流失的水和土就少;植被和草少的坡上流失的水土就多。在流量大(雨季)的时候流失的土多、冲垮的河段也多,根据以上事实,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植物可以保持土不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不流失,有了土和水植物才能生存。特别是本地区是台风多发期,保持水土不流失、保护植被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阶段是指导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资料对书本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进行论证,在这过程中几轮的学生都同样表现出了浓厚的参与兴趣,如课本讲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是指什么意思学生就一目了然,而且它们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也理解得很到位,明确了地形和气候是影响水土保持的基本因素,植被的覆盖与人类的恶意活动都会影响到河流的水质与自然灾害的产生,特别桃溪是泉州地区的重要水源保护区,保护环境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学生也会提出很多很有意思的建议,如怎样减少污水和垃圾的排放,特别不要随意去挖河里的沙石,还应加强惩罚力度等等,有时候学生的想象力是超出了老师的预想,而且这些知识对以后讲述和复习中国地理的长江、黄河以及“三江源保护区”等都具有事半功倍的潜作用。总之在这阶段老师既要对学生整理出来的材料进行细致检查,对一些不完整和不到位的结论继续加以指导和引导,然后继续让学生通过集体努力由各组负责人形成各主题报告并最后汇成一份完整的地理兴趣活动资料报告。
第三阶段是在老师主持下各小组一起汇报结果和知识运用的反馈,通过课外和课内的一系列的活动、讨论、再活动、再讨论的过程,那些深入参与的同学和周围的同学都得到了一些深有体会的心得,即书本的理论确实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有些地理概念要真正变成自己理解掌握的东西,确实需要一个实践活动来检验这些地理理论的说服力,这个“说服力”就是让自己真正参与其中,然后通过大家一起形成的实践成果来与课本的理论进行比较和融合,这种通过自身参与实践而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很多同学一辈子感到受益和忘不了的,更重要的是从后面的教学活动看时很多同学都从此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即在学习新知识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懂得了通过思考再来记忆,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这些年指导好几轮的地理兴趣小组活动使我深深感受到作为地理老师如果只是为完成一节教学任务而教,只为应付会考而教,确实是辜负了地理这门自然学科,教者最终会经常把新课上成复习课一样,只会过度地强调章节的知识重点和会考考点而却真正失去了这门学科的精髓,学生也一样,一节课上完后如只会跟着老师强调的考试重点(易考到的知识点)机械地去学习,不甚了解地去学习,就可能变成一个被动学习者。所以地理兴趣活动是让学生从理论中来,再通过身边的地理环境进行适当的实践活动进行检验,从而得到了印象深刻的知识,这是地理兴趣活动所具有的优势,也是地理学科本身的优势,因此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仍然会继续坚持这种具有特色的辅助教学途径,为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和快乐,同时也为自己带来快乐教学的享受!
作者简介: 陈志胜,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八中学。
关键词:地理教学;兴趣小组活动;教学作用
建立地理興趣小组活动不但能极大地丰富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兴趣小组活动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地理活动教学规律,活动结束后通常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而且会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使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产生较大的兴趣,如对身边的一些简单的地理现象就懂得自己去分析其形成原因。
我在长期的地理教学中,组织了好多次年段的学生地理兴趣小组活动,如组织学生观测北斗七星(合适的晚上短时间就可完成)、制作学校平面图、五种地形模型等等,每次周期都在几周,最长的有一学期左右,内容和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活动过程中既有深深感受着学生的成功的喜悦也有感受到学生活动的不易,但更多的是看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和活动后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的变化。
在这里就举一例用时较长的兴趣活动:乡土地理(永春桃溪城关到外碧段的水系和水文特征、人类影响状况,以及水土保持工作)的兴趣活动来简要说明地理兴趣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的重要意义。首先组成兴趣小组并向各小组学生进行分工说明此次活动的时段安排以及本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引导学生如何去了解本乡土的地形、气候、河流及人类活动等资料,去进行查找和小范围的实地观察和勘查,一些基本的资料(如本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由几个人通过电脑查询和阅读借来的小资料就基本就可整理到,但调查一些小的河段特征及容易发生地理灾害的河段地形、植被特征、人类的活动对水质状况的影响等活动在强调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就需要大家的分工合作,有条件的还可几个人分工在不同时间段用手机拍摄些具有代表性(如发洪水前后的河岸变化、一些饮食店和人口众多的河段水面状况)的景观相片。经过几周的资料收集,教师就开始帮助各组学生对搜集的各种有关材料进行甄别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桃溪为什么有些时段会发黄(雨季发洪水再加上有些地方植被被破坏),为什么不发黄时仍有一些油渍和垃圾(生活垃圾与生产垃圾形成的),为什么有些地段坍塌特别厉害(缺乏植被)等一些地理现象,还有比如竹林本可保持水土为什么有些河段又要把它们清除掉(发洪水时可能会对桥梁和水坝造成冲击)等等,期间还可做一些小实验,小实验过程:实验是一个模拟水土流失的实验,也是一个对比损害程度的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在地形相似、降水相同的条件下,植被和多草的坡流失的水和土就少;植被和草少的坡上流失的水土就多。在流量大(雨季)的时候流失的土多、冲垮的河段也多,根据以上事实,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植物可以保持土不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不流失,有了土和水植物才能生存。特别是本地区是台风多发期,保持水土不流失、保护植被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阶段是指导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资料对书本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进行论证,在这过程中几轮的学生都同样表现出了浓厚的参与兴趣,如课本讲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是指什么意思学生就一目了然,而且它们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也理解得很到位,明确了地形和气候是影响水土保持的基本因素,植被的覆盖与人类的恶意活动都会影响到河流的水质与自然灾害的产生,特别桃溪是泉州地区的重要水源保护区,保护环境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学生也会提出很多很有意思的建议,如怎样减少污水和垃圾的排放,特别不要随意去挖河里的沙石,还应加强惩罚力度等等,有时候学生的想象力是超出了老师的预想,而且这些知识对以后讲述和复习中国地理的长江、黄河以及“三江源保护区”等都具有事半功倍的潜作用。总之在这阶段老师既要对学生整理出来的材料进行细致检查,对一些不完整和不到位的结论继续加以指导和引导,然后继续让学生通过集体努力由各组负责人形成各主题报告并最后汇成一份完整的地理兴趣活动资料报告。
第三阶段是在老师主持下各小组一起汇报结果和知识运用的反馈,通过课外和课内的一系列的活动、讨论、再活动、再讨论的过程,那些深入参与的同学和周围的同学都得到了一些深有体会的心得,即书本的理论确实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有些地理概念要真正变成自己理解掌握的东西,确实需要一个实践活动来检验这些地理理论的说服力,这个“说服力”就是让自己真正参与其中,然后通过大家一起形成的实践成果来与课本的理论进行比较和融合,这种通过自身参与实践而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很多同学一辈子感到受益和忘不了的,更重要的是从后面的教学活动看时很多同学都从此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即在学习新知识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懂得了通过思考再来记忆,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这些年指导好几轮的地理兴趣小组活动使我深深感受到作为地理老师如果只是为完成一节教学任务而教,只为应付会考而教,确实是辜负了地理这门自然学科,教者最终会经常把新课上成复习课一样,只会过度地强调章节的知识重点和会考考点而却真正失去了这门学科的精髓,学生也一样,一节课上完后如只会跟着老师强调的考试重点(易考到的知识点)机械地去学习,不甚了解地去学习,就可能变成一个被动学习者。所以地理兴趣活动是让学生从理论中来,再通过身边的地理环境进行适当的实践活动进行检验,从而得到了印象深刻的知识,这是地理兴趣活动所具有的优势,也是地理学科本身的优势,因此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仍然会继续坚持这种具有特色的辅助教学途径,为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和快乐,同时也为自己带来快乐教学的享受!
作者简介: 陈志胜,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