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此时还是彼刻,我都觉得“樟木头”这三字多少是有些佛缘的——就像一个安详而平易的老人,额头爬上了粗粗细细的皱纹,他穿着家常的衣裳,坐在东莞哪条街巷的落日底下。他就那样东边瞧瞧西面瞅瞅——四周来来往往的人呢,倒也不介意。觉得这老头像是有点累了,但看上去还算慈和……没有人想到他们迎面遇上的竟是佛。
当然,那是悟道后晚年的释迦了。
我们辗转从深圳去东莞樟木头镇的时候,我在车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那几天的樟木头镇可真是热。以致于老天很快就用其他方式反衬了那种异样的温暖。回江南后也就十来天,“鄂皖苏湘……”普降暴雪,广州的朋友还告诉我说,“粤北冰冻塞车四天,一个鸡蛋卖到了十块钱。”
但那天的樟木头镇几乎让我想到了地球上的热带。在一阵阵接近夏天的暖湿气流里,我第一次见到它。一座热闹的小城。在它的大街小巷穿行而过时,各式店面、商铺、广场、街心花园传来广东歌或者闽南歌的曲调——我听不懂歌词,但分明觉得那里面有种跳跃的、自得其乐的气息。仿佛许许多多快乐的小火花在整个樟木头镇跃动……
我没去过印度。但在某个细小的瞬间,我觉得樟木头镇很像那个位于热带、阳光充沛、植物繁茂、人民载歌载舞的国度。当然,在2500多年前的某一天,佛祖释迦悟道于那里的一棵菩提树下。
樟木头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镇里的石新区有一条笔架山大道,我们要去的“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就位于此地。据说那里珍禽异兽时有出没、奇花异草漫山遍野;那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石雕观音圣像;相传还曾经是观世音菩萨初抵中华时的停留之所。
我们住在樟木头镇最繁华的地方。直至夜深,街上仍然像个盛大的集市。鸭舌、田螺、鸡翅、牛尾、鸡杂、羊肉串……娱乐业无疑是发达的,每一栋房屋的深处都在唱歌……甜蜜的,入世的。俗也俗得有力量。
临来樟木头的前几天,我刚去过江南小镇的一个寺庙。阴冷的冬天,一路都湿漉漉,都冷冰冰。山寺无声无息地懒着,像是刚刚睡着的样子。我没想到樟木头镇竟会是这样盛大的夜晚。众生坦然周正地美食、美衣、美鞋(这里是很多国内服装鞋帽的原产地)、逛街、说话。然后睡觉,而佛就在离他们很近很近的地方。
关于衣食住行这些人生最基本的东西,其实佛是有很多戒律的。比如说喝水,弟子们喝一杯水,必须先用一块布滤了以后才可以喝。为什么呢?“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佛的眼睛,看一碗水里有八万四千个生命。2500多年前释迦这么说,谁都不会信,但现在科学进步,大家便都相信了。
还有吃饭。佛的戒律是日中一食,也就是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学把人类吃饭叫做段食。一天三餐,分段食之。早上呢,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不过我们在樟木头镇的时候,非但在鬼吃饭的时段吃饭,而且还加了好几顿夜宵。这可能就是一些孤魂野鬼们吃饭的时间了。
第一天晚上,和樟木头镇的孤魂野鬼一起吃过夜宵后,商震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好好休息,明天活动要遵守纪律。”
我这才意识到,樟木头镇的第一天,就是学佛的最基本的东西。什么是佛最基本的东西呢?《金刚经》里告诉我们说,佛家也是有纪律的。人间叫纪律,也就是佛家的戒律。在这些最现实最细部的戒律中,最终才能建立一个非凡的神界。
“第一品吃饭好好吃,睡觉好好睡,走路好好走,说话好好说。就是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就是这样了。
第二天我睡懒觉,差点误了天人吃饭的时间……后来,在观音山清风朗朗、暖意融融的山路上,我们看到了一只奇怪的秃鹫。
关于秃鹫,我倒是略微知道些它们的事情。
秃鹫,别名座山雕。大型猛禽。全长约110厘米。体羽主要呈黑褐色。头被以污褐色绒羽;颈裸出,呈铅蓝色;皱领淡褐近白色。飞羽黑褐色,尾羽暗褐色。嘴黑褐色。脚灰色,爪黑色。
秃鹫栖息于高山裸岩上,多单独活动,在附近平原、丘陵地带翱翔觅食,发现目标后俯冲抓捕。主要以鸟兽的尸体和其他腐烂动物为食。
但这只观音山上的秃鹫,我们发现了它很有意思的一个动作——打扫卫生。它不断笨拙地捡拾着笼子里的树枝、杂物、甚至人类遗留下来的纸屑、果皮……它把它们堆成小小的一堆,然后用嘴叼着,从铁笼栏杆的缝隙里扔到外面去。
我们完全被它迷住了。
直到从樟木头镇回来,我在一个资料里看到,在我们的概念里“邪恶凶狠”的座山雕,其实是一种高贵而爱清洁的飞禽。秃鹫将死时,并不是找个角落安静地死亡,而是在自己越是年岁渐长、体力不支时,越向高处飞,直飞到最后。它们是力竭而亡的。它们也是真的热爱清洁。秃鹫要大小便的时候,它们也向高处飞。它们的排泄物最后是被风化的。所以秃鹫其实还是环境保护的有力倡导者。
我们真是误解了这种大鸟了。或许,在拜谒观音的途中,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去执了。那只山路上的秃鹫,它哪里是秃鹫,它不是我们说的那个秃鹫呵。我们——哪里有我们,哪里有我呵。
于是我们上路了。
我们终于站在了“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石雕观音圣像”前面。
圣像据说有三十三米高,头戴宝冠,盘坐于圆形束腰须弥莲座之上,左手持杨柳净瓶,右手为无畏金则手印。胸前饰璎珞,肩披天衣,法像庄严。观音山的负责人员告诉我们说,2001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开光之时,天空祥云朵朵,观音圣像紫光四射,祥瑞纷至……
佛经里是这样讲的,说阿弥陀佛身边站着两位大菩萨,一位是观世音菩萨,另一位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代表一个很大的势力,趋势,当它们到来的时候,就仿佛“飞流直下三千尺”,什么东西都是挡不住的。那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那就观世音,观自在,而决不是跟着它跑。因为新的局面其实就跟在这个大势的后面……曾经有人对儒、道、佛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就比方说大河大江里的水决堤了,发洪涝灾害了。那时儒家一定是站在汹涌的潮头,他要用身体去挡这个浪;道家呢,他的原则和儒家不同,他是顺流而下、因势利导;而佛家动都不会动,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上的能量没有任何的变化,一点都没有变,哪里有变呵……
我注意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在观音圣像的附近,那相隔不远的两处,分别就是千年古刹观音寺和道教名山仙宫岭的宗教遗址。而观音山森林公园的成立、有着世界纪录的观音圣像的塑成、以及观音古寺景象的重现,恐怕又要归结到管理者儒家精神与道义的担当了。
这天,我们离开观音山前,又去参观了一个极其独特的“古树博物馆”。这又是一个全国第一,恐怕还是世界第一。里面的很多树直径达到1米以上,个别年轮超过500圈,有黄帝时期的遗树,孔子时期的古树,与秦始皇同年死亡的古树,东汉寒冷期冻死的水松,达摩时期的古树,甚至还有佛祖诞生时的古树……
在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树种面前,樟木头镇观音山之行再次圆满了一种意义——
对于时间、对于永恒的一种结构。
以及,对于时间、对于永恒的另一种解构。
樟木头镇的第三天,是在我此刻的回忆里呈现的。
今天的窗外仍然暴雪纷飞,几乎让人忘却这里竟是江南的景致。这似乎是自我出生以来,在南方见过的最大的雪……当人类自以为最终掌握了自然规律,以极其“科学”的态度宣布“全球气候变暖”、宣布“今年又将是一个暖冬”的时候,悄无声息的大自然悄无声息地下起了绵绵无尽的大雪。
我突然想起,就在樟木头镇的第三天,在遥远的樟木头镇观音山,在那片保存完好的原始次生常绿阔叶林带,以及在很多很多年前的菩提树下,佛早就懒洋洋、笑眯眯地告诉过我们了——
其实呵,在佛的世界里,即便热带也是能下雪的。
只不过佛的声音是如此安详而轻逸,绝大多数的人都听不到而已。
作者简介:
朱文颖,女,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上海,1996年开始小说创作,在《作家》、《人民文学》、《收获》等刊物发表小说、随笔130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戴女士与蓝》、《高跟鞋》、《水姻缘》,中短篇作品《浮生》、《繁华》、《重瞳》、《花杀》、《哈瓦那》等,有小说集随笔集多部。小说入选多种选刊选本,并有部分英文、法文、日文译本。曾获《人民文学》年度青年作家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现居苏州。
当然,那是悟道后晚年的释迦了。
我们辗转从深圳去东莞樟木头镇的时候,我在车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那几天的樟木头镇可真是热。以致于老天很快就用其他方式反衬了那种异样的温暖。回江南后也就十来天,“鄂皖苏湘……”普降暴雪,广州的朋友还告诉我说,“粤北冰冻塞车四天,一个鸡蛋卖到了十块钱。”
但那天的樟木头镇几乎让我想到了地球上的热带。在一阵阵接近夏天的暖湿气流里,我第一次见到它。一座热闹的小城。在它的大街小巷穿行而过时,各式店面、商铺、广场、街心花园传来广东歌或者闽南歌的曲调——我听不懂歌词,但分明觉得那里面有种跳跃的、自得其乐的气息。仿佛许许多多快乐的小火花在整个樟木头镇跃动……
我没去过印度。但在某个细小的瞬间,我觉得樟木头镇很像那个位于热带、阳光充沛、植物繁茂、人民载歌载舞的国度。当然,在2500多年前的某一天,佛祖释迦悟道于那里的一棵菩提树下。
樟木头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镇里的石新区有一条笔架山大道,我们要去的“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就位于此地。据说那里珍禽异兽时有出没、奇花异草漫山遍野;那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石雕观音圣像;相传还曾经是观世音菩萨初抵中华时的停留之所。
我们住在樟木头镇最繁华的地方。直至夜深,街上仍然像个盛大的集市。鸭舌、田螺、鸡翅、牛尾、鸡杂、羊肉串……娱乐业无疑是发达的,每一栋房屋的深处都在唱歌……甜蜜的,入世的。俗也俗得有力量。
临来樟木头的前几天,我刚去过江南小镇的一个寺庙。阴冷的冬天,一路都湿漉漉,都冷冰冰。山寺无声无息地懒着,像是刚刚睡着的样子。我没想到樟木头镇竟会是这样盛大的夜晚。众生坦然周正地美食、美衣、美鞋(这里是很多国内服装鞋帽的原产地)、逛街、说话。然后睡觉,而佛就在离他们很近很近的地方。
关于衣食住行这些人生最基本的东西,其实佛是有很多戒律的。比如说喝水,弟子们喝一杯水,必须先用一块布滤了以后才可以喝。为什么呢?“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佛的眼睛,看一碗水里有八万四千个生命。2500多年前释迦这么说,谁都不会信,但现在科学进步,大家便都相信了。
还有吃饭。佛的戒律是日中一食,也就是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学把人类吃饭叫做段食。一天三餐,分段食之。早上呢,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不过我们在樟木头镇的时候,非但在鬼吃饭的时段吃饭,而且还加了好几顿夜宵。这可能就是一些孤魂野鬼们吃饭的时间了。
第一天晚上,和樟木头镇的孤魂野鬼一起吃过夜宵后,商震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好好休息,明天活动要遵守纪律。”
我这才意识到,樟木头镇的第一天,就是学佛的最基本的东西。什么是佛最基本的东西呢?《金刚经》里告诉我们说,佛家也是有纪律的。人间叫纪律,也就是佛家的戒律。在这些最现实最细部的戒律中,最终才能建立一个非凡的神界。
“第一品吃饭好好吃,睡觉好好睡,走路好好走,说话好好说。就是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就是这样了。
第二天我睡懒觉,差点误了天人吃饭的时间……后来,在观音山清风朗朗、暖意融融的山路上,我们看到了一只奇怪的秃鹫。
关于秃鹫,我倒是略微知道些它们的事情。
秃鹫,别名座山雕。大型猛禽。全长约110厘米。体羽主要呈黑褐色。头被以污褐色绒羽;颈裸出,呈铅蓝色;皱领淡褐近白色。飞羽黑褐色,尾羽暗褐色。嘴黑褐色。脚灰色,爪黑色。
秃鹫栖息于高山裸岩上,多单独活动,在附近平原、丘陵地带翱翔觅食,发现目标后俯冲抓捕。主要以鸟兽的尸体和其他腐烂动物为食。
但这只观音山上的秃鹫,我们发现了它很有意思的一个动作——打扫卫生。它不断笨拙地捡拾着笼子里的树枝、杂物、甚至人类遗留下来的纸屑、果皮……它把它们堆成小小的一堆,然后用嘴叼着,从铁笼栏杆的缝隙里扔到外面去。
我们完全被它迷住了。
直到从樟木头镇回来,我在一个资料里看到,在我们的概念里“邪恶凶狠”的座山雕,其实是一种高贵而爱清洁的飞禽。秃鹫将死时,并不是找个角落安静地死亡,而是在自己越是年岁渐长、体力不支时,越向高处飞,直飞到最后。它们是力竭而亡的。它们也是真的热爱清洁。秃鹫要大小便的时候,它们也向高处飞。它们的排泄物最后是被风化的。所以秃鹫其实还是环境保护的有力倡导者。
我们真是误解了这种大鸟了。或许,在拜谒观音的途中,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去执了。那只山路上的秃鹫,它哪里是秃鹫,它不是我们说的那个秃鹫呵。我们——哪里有我们,哪里有我呵。
于是我们上路了。
我们终于站在了“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石雕观音圣像”前面。
圣像据说有三十三米高,头戴宝冠,盘坐于圆形束腰须弥莲座之上,左手持杨柳净瓶,右手为无畏金则手印。胸前饰璎珞,肩披天衣,法像庄严。观音山的负责人员告诉我们说,2001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开光之时,天空祥云朵朵,观音圣像紫光四射,祥瑞纷至……
佛经里是这样讲的,说阿弥陀佛身边站着两位大菩萨,一位是观世音菩萨,另一位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代表一个很大的势力,趋势,当它们到来的时候,就仿佛“飞流直下三千尺”,什么东西都是挡不住的。那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那就观世音,观自在,而决不是跟着它跑。因为新的局面其实就跟在这个大势的后面……曾经有人对儒、道、佛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就比方说大河大江里的水决堤了,发洪涝灾害了。那时儒家一定是站在汹涌的潮头,他要用身体去挡这个浪;道家呢,他的原则和儒家不同,他是顺流而下、因势利导;而佛家动都不会动,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上的能量没有任何的变化,一点都没有变,哪里有变呵……
我注意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在观音圣像的附近,那相隔不远的两处,分别就是千年古刹观音寺和道教名山仙宫岭的宗教遗址。而观音山森林公园的成立、有着世界纪录的观音圣像的塑成、以及观音古寺景象的重现,恐怕又要归结到管理者儒家精神与道义的担当了。
这天,我们离开观音山前,又去参观了一个极其独特的“古树博物馆”。这又是一个全国第一,恐怕还是世界第一。里面的很多树直径达到1米以上,个别年轮超过500圈,有黄帝时期的遗树,孔子时期的古树,与秦始皇同年死亡的古树,东汉寒冷期冻死的水松,达摩时期的古树,甚至还有佛祖诞生时的古树……
在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树种面前,樟木头镇观音山之行再次圆满了一种意义——
对于时间、对于永恒的一种结构。
以及,对于时间、对于永恒的另一种解构。
樟木头镇的第三天,是在我此刻的回忆里呈现的。
今天的窗外仍然暴雪纷飞,几乎让人忘却这里竟是江南的景致。这似乎是自我出生以来,在南方见过的最大的雪……当人类自以为最终掌握了自然规律,以极其“科学”的态度宣布“全球气候变暖”、宣布“今年又将是一个暖冬”的时候,悄无声息的大自然悄无声息地下起了绵绵无尽的大雪。
我突然想起,就在樟木头镇的第三天,在遥远的樟木头镇观音山,在那片保存完好的原始次生常绿阔叶林带,以及在很多很多年前的菩提树下,佛早就懒洋洋、笑眯眯地告诉过我们了——
其实呵,在佛的世界里,即便热带也是能下雪的。
只不过佛的声音是如此安详而轻逸,绝大多数的人都听不到而已。
作者简介:
朱文颖,女,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上海,1996年开始小说创作,在《作家》、《人民文学》、《收获》等刊物发表小说、随笔130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戴女士与蓝》、《高跟鞋》、《水姻缘》,中短篇作品《浮生》、《繁华》、《重瞳》、《花杀》、《哈瓦那》等,有小说集随笔集多部。小说入选多种选刊选本,并有部分英文、法文、日文译本。曾获《人民文学》年度青年作家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现居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