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让我们在高声吟哦中,体味唐诗宋词的光彩与韵味,在沉潜玩味中,品味竹泉松林的高雅,在求同探异中,领悟缤纷的世态万象。语文是最丰富多彩的、最有吸引力的一门学科。但很多年来,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实在令人堪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到来,为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去认真学习、体会和感悟。
1 提高教师本身的素养
课改专家认为,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1.1 新课程在教师的知识面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博览群书,先要有“面上”的积累,再是“点上”的深钻。语文教师除在本学科的知识上努力拓展外,其它各学科联系上也要相应拓展,我们应成为“杂家”,正如新课程中提到的教师应具有“大语文”“大课堂”观念。
1.2 深入地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1.3 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最忌讳的是自己得不到尊重。教师在选定教学内容、上课形式、课下的辅导、写作的指导等方面,都得遵循这个原则。
1.4 備课时,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观念,深钻教材,选择教法,适应学生学法。并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领悟课文,把握“亮点”,讲出兴趣,讲出感情。
1.5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良好榜样。学生以教师作为榜样,便是良好的开头。听其言莫如服其人,爱其言莫如效其行。这样,学生便会由此而幻化出无穷无尽的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动力。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改革不仅仅是语文教学观念的变革,更要带来语文课堂教与学的行为的转化。不可否认,语文教学有着悠久而丰厚的传统资源,但即使是优秀的传统,也并不能在这场改革中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它只有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在新的形势下绽放出应有的活力。
2.1 在新课程中,教师头脑中要有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不能是授“鱼”,而应是授“渔”,教师应是点拨、启发、激趣,而不是包办强制。有人打比方说,我们的教师把牛拉到一个地方去,告诉它,这里的水最好、草最好,然后就不由分说地把牛的头摁下——吃;而西方的教师把牛带到同样的地方,只告诉它,你自己去吃吧,同样的好水、好草,中国的牛吃得很难过,而西方的牛却吃得很舒服。这个比方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历练中才能感到收获,教学才会有实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才会从学生的成功中感到真正的快乐。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2.2 教师应主张分层次的教学,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生哪怕有一点进步,都要予以鼓励,而不是“拔高”。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制定适当的、适合学生的目标,计划。即使学生偶尔达不到预先的目标,也不可揠苗助长,应耐心地引导,甚至采用“迂回战术”,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写作技巧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2.3 重视学生“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够自觉地打开自己的心胸,在身心愉悦的阅读中去自我发现、自我吸收、自我创造。“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的教学方式,学生不烦语文才怪呢?这就要求教师融入学生,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读书和自由思考的时间,提供相应的资料,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去提炼文章的要点、难点和疑点,把课本真正当作一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去解剖、推断、体会,或在学习中摸索不同文体的写作规律,或在学后总结学习的方法。教师应该从旁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感悟。这样才能使学生尝到乐趣,进而提高水平。
2.4 由于活动课形式新鲜,并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相连,而且涉及到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又强,所以课堂上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例如: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进行“错别字普查 ”;研究广告的创意,仿写广告;编写颁奖辞;老师还可以走到台下,让学生们自己主持,组织起辩论会和讨论会;甚至可以打破学科界限,与思想品德、科学、艺术相结合;还可以通过实验、游戏、画画、唱歌、表演,甚至上网查资料等以前根本不敢想像的手段来达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全面的,准确的,也是扎实有效的。
2.5 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现在教师应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语文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心灵深处,它给我们进行教改指明了方向。在这大好形势下,让我们尽情挥洒,与学生共享语文之美、语文之趣,同时还要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争取在宽阔的教改大路上走得更踏实、更稳健!
1 提高教师本身的素养
课改专家认为,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1.1 新课程在教师的知识面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博览群书,先要有“面上”的积累,再是“点上”的深钻。语文教师除在本学科的知识上努力拓展外,其它各学科联系上也要相应拓展,我们应成为“杂家”,正如新课程中提到的教师应具有“大语文”“大课堂”观念。
1.2 深入地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1.3 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最忌讳的是自己得不到尊重。教师在选定教学内容、上课形式、课下的辅导、写作的指导等方面,都得遵循这个原则。
1.4 備课时,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观念,深钻教材,选择教法,适应学生学法。并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领悟课文,把握“亮点”,讲出兴趣,讲出感情。
1.5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良好榜样。学生以教师作为榜样,便是良好的开头。听其言莫如服其人,爱其言莫如效其行。这样,学生便会由此而幻化出无穷无尽的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动力。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改革不仅仅是语文教学观念的变革,更要带来语文课堂教与学的行为的转化。不可否认,语文教学有着悠久而丰厚的传统资源,但即使是优秀的传统,也并不能在这场改革中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它只有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在新的形势下绽放出应有的活力。
2.1 在新课程中,教师头脑中要有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不能是授“鱼”,而应是授“渔”,教师应是点拨、启发、激趣,而不是包办强制。有人打比方说,我们的教师把牛拉到一个地方去,告诉它,这里的水最好、草最好,然后就不由分说地把牛的头摁下——吃;而西方的教师把牛带到同样的地方,只告诉它,你自己去吃吧,同样的好水、好草,中国的牛吃得很难过,而西方的牛却吃得很舒服。这个比方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历练中才能感到收获,教学才会有实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才会从学生的成功中感到真正的快乐。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2.2 教师应主张分层次的教学,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生哪怕有一点进步,都要予以鼓励,而不是“拔高”。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制定适当的、适合学生的目标,计划。即使学生偶尔达不到预先的目标,也不可揠苗助长,应耐心地引导,甚至采用“迂回战术”,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写作技巧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2.3 重视学生“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够自觉地打开自己的心胸,在身心愉悦的阅读中去自我发现、自我吸收、自我创造。“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的教学方式,学生不烦语文才怪呢?这就要求教师融入学生,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读书和自由思考的时间,提供相应的资料,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去提炼文章的要点、难点和疑点,把课本真正当作一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去解剖、推断、体会,或在学习中摸索不同文体的写作规律,或在学后总结学习的方法。教师应该从旁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感悟。这样才能使学生尝到乐趣,进而提高水平。
2.4 由于活动课形式新鲜,并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相连,而且涉及到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又强,所以课堂上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例如: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进行“错别字普查 ”;研究广告的创意,仿写广告;编写颁奖辞;老师还可以走到台下,让学生们自己主持,组织起辩论会和讨论会;甚至可以打破学科界限,与思想品德、科学、艺术相结合;还可以通过实验、游戏、画画、唱歌、表演,甚至上网查资料等以前根本不敢想像的手段来达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全面的,准确的,也是扎实有效的。
2.5 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现在教师应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语文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心灵深处,它给我们进行教改指明了方向。在这大好形势下,让我们尽情挥洒,与学生共享语文之美、语文之趣,同时还要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争取在宽阔的教改大路上走得更踏实、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