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抑或陷阱?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ba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大失败,可能离成功仅仅一寸之遥;一个大宝贝,也可能就在悬崖边上。许多引进版大书光荣体面的背后,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图书的声声叹息;一些毫不起眼的图书,能够悄然动销十年,本身已经成为宝藏。所以,选书编辑的选书,可能既在发掘金矿,又在自掘陷阱。
  
  从“策划”到“选择”
  
  自2000年以来,尤其是20Q5年之后,中国图书市场上的文学类引进版图书从品种到市场份额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图书品种类型、单品种的发行销售总量、图书出版周期等,与上世纪末期相比,有了一种颠覆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文学翻译图书主要以欧美名著的引进为主,十来年之后的今天,“名著”的规模、题材与市场占有率,都已大幅度缩水,文学翻译图书的品种、题材、表达方式、出版节奏、操作模式等已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的主角已经明显让位于大众图书、流行图书,尤其是诸如《哈利·波特》、《风之影》等世界性的大书,这些图书在不断占领开卷、东方、当当、卓越等畅销榜前列的同时,甚至能够引领阅读潮流。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盛况”,从2005年开始,涉足引进版文学类图书的出版机构由原来的几十家一下子增加到一百多家,相应引进版图书的品种,也以空前的速度增长。然而,一些专业数据显示,品种的增长与发行销售总量并不成正比,品种的数量增长与市场份额的增长速度也不成正比,由此便是一个简单的结论:有一大批文学类引进版图书做砸了。
  通常,参与文学引进版图书的出版机构之所以不断增多,一个最大的、也是最“保险”的原因便是:引进版图书在国外已经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只要不出现大的“失误”,总能够做个七七八八。然而,图书市场的“二八定律”甚至“一九定律”在西方变成一只“看不见手”在起作用,在中国也在起作用——更多的新品种往往成了“八”或者“九”里的统计数据。
  对诸多出版机构而言,虽然《巴别塔之犬》(2007)、《达·芬奇密码》(2004)只有一本,尽管《德川家康》(2008)、《追风筝的人》(2006)更是多一遇的佳作,但任何一家机构都不愿因为“可遇而不可求”而放弃主动,甚至每一家机构都在努力策划自己最新的年度大书。
  “策划”是中国图书市场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响亮的词语,当年几乎每一本风靡一时的大书背后,都有几个著名人物在进行令人眼花缭乱的“策划”。但是到了新的世纪,尤其面对众多版权代理机构成千上万的新品种时,尤其是众多品种在国外几乎都有不俗的销售业绩时,“策划”便显得有些落伍——因为无论怎么“策划”,也“策划”不出一部作品,尤其是文学类作品。其时,由于一批风光一时的“假书”被曝光,“策划”在引进版图书类别中终于被悄置一旁,“选书”便成为引进版权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众多版权图书面前,在众多巧舌如簧的版权代理面前,“选书”的眼光或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否则,即使送到某位选书编辑手里的是《哈利·波特》这样具有超级畅销潜力的书稿,也很可能会被视作“既无文化价值也无商业价值”而被过滤掉。
  
  选书原则
  
  在国外的出版机构里,选书编辑的工作性质,有点类似于证券经纪,既是体面的,同时也充满了许多变数和风险。编辑眼力准,所选择的图书能卖个好印数,既是出版社的福分,也是选书编辑的光荣;反之,一旦所选的图书卖不动,最后大景库存,则可能成为罪人。出版社当然并不仅仅盯着市场,但市场一定是最重要标准,毕竟获取利润是企业生存的依据。对中国出版机构而言,获得利润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但是“必须有利润”。
  图书有较好的印数是获得利润的前提和保证,但这个前提和保证却又不是唯一的——每个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出版理想和原则。有的高调主张人文关怀,有的大力倡导社会公平,有的希望给读者更多阅读的刺激,等等。但毋庸置疑的是,每个理想和原则都必须与利润和印数匹配。所以,一般来说,有两个原则必须充分明白:一是利润原则,一是社会效益原则。
  这两个原则的本质,其实就是出版社的定位,也即选书编辑必须真正遵循的“选书”铁律。将这两个原则充分理解透彻,才能目标明确地去选择图书——通过版权代理挖掘到真正的金矿。
  
  信息过滤
  
  从理论上说,版权代理应该对他手里的书稿具有深刻而充分的理解,并对其市场价值、文学价值都有最充分的把握,否则,就无法胜任这个中介角色。
  但是,事实上,全球所有版权代理手里的图书都并非只有一部两部,也不是一百部两百部,而是上千上万部。这么多外版图书在手,任何一个版权代理从理论上讲都不可能完全地、充分地理解他手中所有图书的价值。版权代理手中的外版图书,一般来说,都不至于一无是处,但区别在于,有些可能成为最有价值的金矿,有些则只能做成一道寻常小菜。打个比方说,外版图书就像是等待选书编辑来开发的矿山,高明、耐心的编辑能选出富矿。水平一般、毛糙的编辑选出的是贫矿;优秀的选书编辑能选出金矿,一般的选书编辑只能选出煤矿(尽管媒矿也大有价值)。
  由于一些现实原因,选书编辑接收到的版权信息,常常只是只鳞片爪,有的甚至与图书的宗旨背道而驰,难以窥得图书的全貌。但我们千万不要去抱怨版权代理人,因为他们手里的矿山太多了,自己也常常搞不太清楚给你的是煤矿还是金矿。可见,选书亦如勘探矿山,要探出版权代理手中的金矿谈何容易!
  因此,合格的选书编辑必须有能力对版权代理提供的信息进行充分过滤。
  一般来说,有几张牌常常成为版权代理的砝码,也常常是选书编辑判断图书的依据:
  1 国外的销售数据与媒体评价。理论上这可以作为判断图书好坏的依据,但事实上无从操作。考察中国图书市场近十年的引进版图书,几乎无一例外在国外都有较好甚至非常好的销售数据。例如Jaekie Collins,她的二十多部作品全部登上过《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品在全球销量过亿册,然而她在中国市场的影响有多大呢?因此,数据和媒体评价,基本上只能仅作参考。那这个“仅”又“仅”到什么程度?有良知的媒体的水分会少一些。别的媒体评价则水分多一些,如此而已。
  2 国外的获奖情况。图书的获奖情况基本上只能作为参考中的参考。众所周知,目前全球影响最大的文学奖是诺贝尔奖,但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以文学书为例,十年开外,恐怕只有一个帕慕克的几本书取得了可以与诺贝尔奖项匹配的销售数据。就连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获奖作品,真正能够达到英美销售业绩的,恐怕就只有2008年出版的1990年的获奖作品《隐之书》。
  3 大牌作家。不论国内国外,大牌作家都是一本书印数的保证。但是,我们在面对版权代理介绍的“大牌作家”时,一定要记住另外一句话:大牌也常 常成为出版社最大的陷阱。因为是大牌,所需首印数、版税率等均不低,既可能获得巨大利益,也很可能承受巨大的风险。因此,在作出决定的时候,不妨先扪心自问:我与我所在的出版机构。能否承受这些风险。
  4 大牌出版社。名社大社常常会更受版权代理的青睐,也常常是购买版权的出版机构的选择重点。因此,大出版社推出的所谓重点图书,常常成为版权代理推荐的砝码,诸如美国的柯林斯、兰登,日本讲谈社、新潮社等名字,便常常成为代理们口中的“牌”。不过在了解相关信息时,还请切记一句弦外之音:所谓的大牌出版社,其库存往往也大得惊人。
  
  选书技巧
  
  当版权代理将图书信息送到编辑手中的时候,究竟该如何作出选择?有以下几点经验跟大家分享。
  第一,选择最有兴趣的书。每一个选书编辑都有自己的个人情趣、个人爱好,甚至个人偏见,都无妨,领导与老板之所以任用你,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任用你的“个人偏见”。因此,尽管去发挥你的“个人偏见”。要知道,只有你最感兴趣的图书,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你发现矿山的端倪,闻出金矿的味道。
  第二,选择有把握的书。版权代理提供的图书有如矿山,可能是一座金矿,也可能是一个土堆,但即使是一座巨大的金矿,若手里没有开采矿山的钻头,那么,最好的选择是:放弃。正如中国那句老话所言:“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选书尤其如此,需要量力而行。考察近十来年中文学翻译图书中自己挖掘的最大的坑,正是出在某些全球性大书上。一些十多年前还无限风光的出版机构,眨眼间竟已名存实亡甚至土崩瓦解,最核心的原因正是那些自己并无把握操作却一意“选择”的大书。所谓“风险与机遇并存”。对于文学翻译图书,则是“大书有多大,风险就有多大;图书可能有多么畅销,那个万劫不复的坑就有多深”。
  第三,耐心探察到底,直到探出它是土堆还是金矿。一般来说,版权代理给选书编辑的信息常常都只是关于一本书的只字片言。在这种现实面前,选书编辑唯一能做的只有一个:耐心。但实际上,用三言两语甚至一二百字来介绍一本小说——不管是易懂的还是晦涩的——都不大容易,甚至根本不可能。但是,版权代理要推销的书又实在太多,怎么办?这就需要选书编辑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版权代理所提供的信息真髓。
  第四,伟大的作品,常常有常人无法阅读的“密码”。选书编辑只是常人,不是伟大的人,甚至距离作家的水平还相去甚远。由于选书编辑能掌握真髓的图书本来就不多,能读懂这类“密码”的几乎没有。因此,许多选书编辑选了一辈子书,可能也只是选了一些小媒矿。真正的金矿还远在天边。不过这并不是最要紧的,要紧的是选正确的书,选适合的书,通过这一本一本的正确或适合的书,积累自己的眼光,坚持不懈,直到有一天,即使只看到一段关于某书的只言片语,你也能立刻判断出它的本质:即使是短短几句关于某书的推荐或介绍,你也能立刻辨别它是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操作能力
  
  选书终究只是皮毛,图书的真髓不在选择,而是对图书未来的操作。引进版图书尤其如此。
  首先是语言上的转化,即翻译。引进版图书与本土图书相比,其实现魅力的难度自然大了许多。我们可以通过读者的口碑,当当、卓越、豆瓣等网站,以及专业人士的评价,对近年来的引进版图书作一次关于“魅力表现”的基本调查,结果会异常难堪。
  文学图书的根本魅力在阅读的快乐,在于感动,在于沉思,在于共鸣,……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必须将原作的魅力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只要存在语言的转化,必然会造成魅力的损失,就是全球最伟大的翻译家也无法逾越的难关。但是,若无逾越这一难关的勇气、能力、机制、管理,尤其是平台,最大的大书也必将成为最大的陷阱。我们通过可以见得到的信息,便能轻易发现,一些以文字见长的原版图书,竟然连句子的通顺都难以做到;某些以情节见长的图书,竟然让人读得不知所云;一些意境深远的图书,竟然表达得低俗浅薄……如果在“实现原作魅力”方面连及格都不到,图书最终的命运自然可想而知。
  在文学图书的翻译故事中,《德川家康》肯定会成为一个流传下去的经典个案。因为这部原作1100万字(日语)中文简体550万字的超长篇历史小说,从2003年正式引进版权到翻译稿初稿完稿,前后一共花了三年半时间,而且只组织了不多的五六个翻译人员;再到将全套图书最后一本出版——南海出版公司用了整整五年时间才将这套大书出版。
  翻译仅仅是引进图书的一道坎,越过了这一道坎,还有文化差异、阅读口味等“坎”虎伺在前,还有营销能力、整体操作能力、综合运作平台等“坎”紧随其后,故能够最终实现原作的“完整魅力”,还有万里之遥。因此。选书编辑最高明的“选书”,乃是选择有能力吃下去、也有能力吐出来的作品。
  一个大失败,可能离成功仅仅一寸之遥;一个大宝贝,也可能就在悬崖边上。许多引进版大书光荣体面的背后,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图书的声声叹息;一些毫不起眼的图书,能够悄然动销十年,本身已经成为宝藏。所以,选书编辑的选书,可能既在发掘金矿,又在自掘陷阱。
其他文献
《结构调整中的消费转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转型中的消费者行为与消费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有关假说并以广西百色为案例进行了验证,对深入理解消费行为演进、深化消费理论以及扩大消费有积极的作用。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需要特别注重不断扩大消费,持续推动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消费拉
期刊
  
期刊
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所有的出版机构都是市场主体。所以,你完成目标的方式,必须是市场的,必须是可持续的。    随着中国出版业转企改制工作的深入进行,大学出版社也随即面临着更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行业的改革指导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新的问题涌现出来,其极具典型的发展态势和情况,也引发了业内诸多的思考。大学社改制后的生存发展之道在何方?带着疑问,我们采访了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傅强。  出版广角
期刊
或许,这样一条发展路径,恰是在丰富和完善出版产业的生态景观,客观上凸显出中小型出版社逆势而上的特点,发挥着反向调节的功能。    在整个出版产业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大背景下,多数的大学出版社选择了独立转企、逐步改制、稳健发展的路子,走得艰难是必然的,走得自信也是显而易见的。或许,这样一条发展路径,恰是在丰富和完善出版产业的生态景观,客观上凸显出中小型出版社逆势而上的特点,发挥着反向调节的功能。
期刊
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我认为,传统出版首先要抓住“文化内容”这一核心竞争力。传统出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更积累了文化内容生产、制作和加工的能力,这个能力将成为我们在数字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传统出版凭借这一核心竞争力,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宽广的视角来与IT厂商、互联网、无线移动进行深度融合,建立出版业在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业务体系。最终实现从图书产品的生产销售商,向数字内容增值服务商
期刊
管桦、罗大里、盖达尔、徐光耀,既是不畏强暴、维护正义的铮铮铁汉,又是孩子们温柔体贴的知心朋友和领路人。儿童文学,因为他们的存在,拥有了别样的侠骨柔肠。正是来自这些伟大心灵的回响,引领着我们走向辽阔。    英雄主义彰显的崇高价值,被古罗马文论家朗吉弩斯喻为“伟大心灵的回响”。那些凛凛大义、不屈斗志的回响穿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对自由、尊严、高贵的人生价值心存向往。   《小英雄雨来》管桦著
期刊
现代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告诉我们,如果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错位竞争,受市场的冲击就越小,效益也就越好。像矿大社这样专业性强的社,在市场竞争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应注重做自己熟悉的专业出版文章,才能在行业内树立起品牌和影响力。    在出版产业格局中,大学社在教育、学术和大众三大领域的成就尤为瞩目。依托着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这两片沃土,中国矿大社除了背靠学校这块校资招牌外,还连接着煤炭这一核心产业链。
期刊
总的来看,大学出版社的改制是当作任务一样完成了。但从效果看,句号划得并不完美。因为为了按时完成“作业”,改制方案往往过多地关注了怎么解决人的问题;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和核心,如何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一制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    今年如果一切进行顺利,大学社的转企改制,或许就应该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杰人社长所说的“后改制”时代。在“后改制”时代,大学出版社能作为现代企业,追求如
期刊
蓦然回首,光阴茬苒,流逝的韶华伴随我走过工作的40年经历,有什么情结难以释怀?有什么心愿尚未了结?又有什么东西需要我们去一脉承传?我想,这部《岁月行思》是我人生思考的最好答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年华,而青春年华总会留下美好的回忆。当我透过这些已经不再年轻的、几近苍桑的面庞回忆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时,通过翻阅所写文章和拍摄的照片,引起我的思想记起和情感波澜,回忆起40年走过的往事。  196
期刊
一本书的出版固然可喜可贺,一个人能体悟出如此的人生哲学,其意义远远超出一本书的出版。    五年前读过黄健的散文随笔集《掠燕湖札记》,那时正好和黄健同在中央党校学习,既是学友,也是球友,还是乡党,读过后,写下了一点感受,名日《掠燕湖畔读学友》,权当序言以赠之。没想到,五年刚过,这本《岁月行思》的初稿又被黄健寄过来,又一次嘱余以序之。深感荣幸之余也有几分惶恐一古人云,文情不厌新,交情不厌陈,以黄健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