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这样一条发展路径,恰是在丰富和完善出版产业的生态景观,客观上凸显出中小型出版社逆势而上的特点,发挥着反向调节的功能。
在整个出版产业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大背景下,多数的大学出版社选择了独立转企、逐步改制、稳健发展的路子,走得艰难是必然的,走得自信也是显而易见的。或许,这样一条发展路径,恰是在丰富和完善出版产业的生态景观,客观上凸显出中小型出版社逆势而上的特点,发挥着反向调节的功能。所谓“小的就是好的”、“小有小的好处”。认真思量起来,独立转企的大学出版社,还真有一些值得善加保持并发扬光大的优势。
文化的优势。大学出版社存活并成长的基地,是大学。一所好的大学所孕育的文化,始终都是大学出版社的精神脐带。这也是好大学所拥有的出版社大多表现不俗的原因。读者对像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图书比鞍言赖,是因为这些社的图书质量确有保证,更因为这些社还有名牌高校的背景映衬,美誉度较高。反过来,也有一些出版社,因为办得富有特色,受到读者青睐,将一所不太出名的大学烘托得有些声誉了,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
人才的优势。好的大学,当然是人才荟萃之地,整个校园的人才环境,必然也影响着大学出版社的人才构成及质量。—般来说,大学出版社的员工与地方出版社、中央部委出版社相比,具有文化素质高、专业基础好、研究能力强、应用知识快的特点。这正是近二十多年来大学出版社成长迅速的重要原因,也是大学出版社今后可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
出版资源的优势。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是地域或围墙不能局促的,这是大学出版社的重要出版资源。同样的道理,好的大学出版社,善于凭借所在大学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构建起聚合优势出版资源、出品具有优秀文化创造水平及文化表现能力的出版物。这是现代出版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文化的优势,人才的优势,出版资源的优势,对于好的大学出版社来说,是不言而喻的。真正重要的,是能否保持并发扬之,使大学出版社成长良好、进步明显,在出版产业格局里占有—席之地。出版产业的特点,是以弘扬文化为理想、创意为动力、内容为核心、精彩而丰富的传播方式为实现目标,据此来看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忌自设伪问题,在谋求发展上畏手畏脚。
比如大学出版社定位问题。好像不少大学出版社员工颇为在意,觉得大学出版社转企以后,没有了工作保障,也失去了工作目标。说白了,就是被拿掉了事业干部身份。以往事业干部编制托底、企业化经营增收的办法行不通了,得要实实在在自己养活自己,内心惶惑,或者担忧。事实上,大学出版社本来就是自收自支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这次转企过程中,对于不同工作资历的员工皆有具体合理的制度安排,身份名称有所变化,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没有变化。而转企以后的大学出版社,与全国所有的经营性出版单位站在同—个平台上,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需要加强的是遵循出版规律及企业发展规律,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学出版社作为—个市场主体的存活和发展,全在自身的修为。
比如人才回流问题。这不只是大学出版社独有的现象,所有出版社在转企改制之前或者之后。都有人才自然流动的情况:有人去了学校,有人去了研究单位,有人做了公务员。这些人适合不适合、愿意不愿意做出版工作,其实情形很复杂,似乎不能一概而论。而各类出版社招聘人才,学历学位的要求逐渐提高,也证明经营性出版社转企以后,依然有着较强的吸纳高素质人才的能力。
二忌把大学出版社社长当做安排干部的位置。
优秀的大学,需要优秀的校长。同理,办好大学出版社,必须配备素质优异、能力出色的社长。把大学出版社领导岗位作为随意安排干部的位置,已经有过严重的教训,殷鉴不远,不说也罢。
三忌把大学出版社视为单纯创收的三产企业。
大学出版社服务所在大学的科研发展和教学建设,无非是两个方面,—是传播推广所在大学的科研教学成果,二是吸收引进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新思想,促进所在大学的科研教学进步,两相结合,就是丰富人类文明、造福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活动。在此过程中,当然要有经济效益的考量,即我们所说的出版营销,但是—定要搞清楚,出版营销的目的,是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偏废。大学出版社的经营发展,也是大学文化精神、学术地位、社会贡献的重要延展。假如把大学出版社单纯视为创收单位,大学办出版社,大学出版社转企,全无意义!
大学出版社的转企,还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是需要不断推进的工作。唯有如此,作为现代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出版社才有希望成为“专、精、特、新”的优势出版企业,成为强有力的市场主体。激烈竞争的出版市场,犹如域面宽广的海洋,出版集团的巨舰大船可以驰骋其间,而大学出版社的小快艇,同样有着从容游弋的空间。出版企业的百年老店,或许更多会在大学出版社产生,更何况,百年老店有中小型的,也会有成长壮大的。因为,文化的优势、人才的优势、出版资源的优势,永远都是“乔灌木”,是各类出版企业繁茂成长的源头活水。
在整个出版产业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大背景下,多数的大学出版社选择了独立转企、逐步改制、稳健发展的路子,走得艰难是必然的,走得自信也是显而易见的。或许,这样一条发展路径,恰是在丰富和完善出版产业的生态景观,客观上凸显出中小型出版社逆势而上的特点,发挥着反向调节的功能。所谓“小的就是好的”、“小有小的好处”。认真思量起来,独立转企的大学出版社,还真有一些值得善加保持并发扬光大的优势。
文化的优势。大学出版社存活并成长的基地,是大学。一所好的大学所孕育的文化,始终都是大学出版社的精神脐带。这也是好大学所拥有的出版社大多表现不俗的原因。读者对像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图书比鞍言赖,是因为这些社的图书质量确有保证,更因为这些社还有名牌高校的背景映衬,美誉度较高。反过来,也有一些出版社,因为办得富有特色,受到读者青睐,将一所不太出名的大学烘托得有些声誉了,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
人才的优势。好的大学,当然是人才荟萃之地,整个校园的人才环境,必然也影响着大学出版社的人才构成及质量。—般来说,大学出版社的员工与地方出版社、中央部委出版社相比,具有文化素质高、专业基础好、研究能力强、应用知识快的特点。这正是近二十多年来大学出版社成长迅速的重要原因,也是大学出版社今后可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
出版资源的优势。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是地域或围墙不能局促的,这是大学出版社的重要出版资源。同样的道理,好的大学出版社,善于凭借所在大学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构建起聚合优势出版资源、出品具有优秀文化创造水平及文化表现能力的出版物。这是现代出版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文化的优势,人才的优势,出版资源的优势,对于好的大学出版社来说,是不言而喻的。真正重要的,是能否保持并发扬之,使大学出版社成长良好、进步明显,在出版产业格局里占有—席之地。出版产业的特点,是以弘扬文化为理想、创意为动力、内容为核心、精彩而丰富的传播方式为实现目标,据此来看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忌自设伪问题,在谋求发展上畏手畏脚。
比如大学出版社定位问题。好像不少大学出版社员工颇为在意,觉得大学出版社转企以后,没有了工作保障,也失去了工作目标。说白了,就是被拿掉了事业干部身份。以往事业干部编制托底、企业化经营增收的办法行不通了,得要实实在在自己养活自己,内心惶惑,或者担忧。事实上,大学出版社本来就是自收自支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这次转企过程中,对于不同工作资历的员工皆有具体合理的制度安排,身份名称有所变化,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没有变化。而转企以后的大学出版社,与全国所有的经营性出版单位站在同—个平台上,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需要加强的是遵循出版规律及企业发展规律,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学出版社作为—个市场主体的存活和发展,全在自身的修为。
比如人才回流问题。这不只是大学出版社独有的现象,所有出版社在转企改制之前或者之后。都有人才自然流动的情况:有人去了学校,有人去了研究单位,有人做了公务员。这些人适合不适合、愿意不愿意做出版工作,其实情形很复杂,似乎不能一概而论。而各类出版社招聘人才,学历学位的要求逐渐提高,也证明经营性出版社转企以后,依然有着较强的吸纳高素质人才的能力。
二忌把大学出版社社长当做安排干部的位置。
优秀的大学,需要优秀的校长。同理,办好大学出版社,必须配备素质优异、能力出色的社长。把大学出版社领导岗位作为随意安排干部的位置,已经有过严重的教训,殷鉴不远,不说也罢。
三忌把大学出版社视为单纯创收的三产企业。
大学出版社服务所在大学的科研发展和教学建设,无非是两个方面,—是传播推广所在大学的科研教学成果,二是吸收引进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新思想,促进所在大学的科研教学进步,两相结合,就是丰富人类文明、造福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活动。在此过程中,当然要有经济效益的考量,即我们所说的出版营销,但是—定要搞清楚,出版营销的目的,是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偏废。大学出版社的经营发展,也是大学文化精神、学术地位、社会贡献的重要延展。假如把大学出版社单纯视为创收单位,大学办出版社,大学出版社转企,全无意义!
大学出版社的转企,还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是需要不断推进的工作。唯有如此,作为现代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出版社才有希望成为“专、精、特、新”的优势出版企业,成为强有力的市场主体。激烈竞争的出版市场,犹如域面宽广的海洋,出版集团的巨舰大船可以驰骋其间,而大学出版社的小快艇,同样有着从容游弋的空间。出版企业的百年老店,或许更多会在大学出版社产生,更何况,百年老店有中小型的,也会有成长壮大的。因为,文化的优势、人才的优势、出版资源的优势,永远都是“乔灌木”,是各类出版企业繁茂成长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