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长期为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倾向所困扰。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国家教委提出了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教育家、音乐家孔子就极力强调音乐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为政”必须“兴礼乐”,“成人”必须“文之以礼乐”,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育人修养格言,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作为治理社会的手段。由此可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新课标下,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特作如下粗浅的探讨:
一、以歌唱课为突破口,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
每个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尤其是唱歌课,也只有唱歌课,学生才可以不借助任何器具,张口就来,把音乐创作能力表现无遗。所以,笔者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歌唱为突破口。
笔者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穿插5—10分钟的即兴旋律接龙创作练习。具体做法是老师先弹奏出一小节或数小节的旋律,要求学生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每一旋律的起始音是前面旋律的结束音)接唱旋律。根据学生的实际,先从简单的入手。例如:(师) 5630|(生甲)3520|(生乙)2310|……学生掌握了规律,再逐步深入。如:(师)5 56 5 3 |(生甲)3 34 3 1 |(生乙)1 12 4 4 |……学生把这一手法掌握牢固后,换另外一种作曲手法,如“换头合尾”(前面旋律不同,结束音一致)、“模进”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创作欲望后,可作一些有调式、调性的旋律,不再局限作曲手法。这样,就可创作出许多变化多端的旋律来。如上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质,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可以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一来,学生们学习起来就兴趣盎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欣赏课,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自由、自主、创造”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动音乐审美为途径,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注重素质教育中的情感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水平
中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歌曲教学中进行,但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和完成的。
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受应试教育陈旧模式的束缚,课堂上几乎以教师为中心,重教师讲解、重教材知识传授。这样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被迫当自由的“听众”,个性发展受到压抑。
为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以素质个性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自由、自主、创造”的教学模式。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在接触到音乐作品后,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展开丰富的想象,再动用已掌握的音乐知识分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并学会自主欣赏,能独立欣赏音乐作品。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还要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创新意识,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表现手法也不同,欣赏过程中的联想活动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又要给予正确的启发引导,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到发展和提高。
三、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
在中学音乐教材中,不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音乐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要认真分析音乐形象,讨论音乐形象的树立及作品的特色,突出音乐形象的闪光点。例如《蓝色多瑙河》自始至终浸透作品的爱国之情;《黄河大合唱》反映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勇保家卫国的精神,反映中国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感情,以突出的主题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
总的来说,新课标下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素质教育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类课中。这一课题,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其规律,把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音乐教育融会贯通。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教育家、音乐家孔子就极力强调音乐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为政”必须“兴礼乐”,“成人”必须“文之以礼乐”,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育人修养格言,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作为治理社会的手段。由此可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新课标下,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特作如下粗浅的探讨:
一、以歌唱课为突破口,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
每个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尤其是唱歌课,也只有唱歌课,学生才可以不借助任何器具,张口就来,把音乐创作能力表现无遗。所以,笔者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歌唱为突破口。
笔者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穿插5—10分钟的即兴旋律接龙创作练习。具体做法是老师先弹奏出一小节或数小节的旋律,要求学生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每一旋律的起始音是前面旋律的结束音)接唱旋律。根据学生的实际,先从简单的入手。例如:(师) 5630|(生甲)3520|(生乙)2310|……学生掌握了规律,再逐步深入。如:(师)5 56 5 3 |(生甲)3 34 3 1 |(生乙)1 12 4 4 |……学生把这一手法掌握牢固后,换另外一种作曲手法,如“换头合尾”(前面旋律不同,结束音一致)、“模进”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创作欲望后,可作一些有调式、调性的旋律,不再局限作曲手法。这样,就可创作出许多变化多端的旋律来。如上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质,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可以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一来,学生们学习起来就兴趣盎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欣赏课,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自由、自主、创造”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动音乐审美为途径,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注重素质教育中的情感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水平
中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歌曲教学中进行,但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和完成的。
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受应试教育陈旧模式的束缚,课堂上几乎以教师为中心,重教师讲解、重教材知识传授。这样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被迫当自由的“听众”,个性发展受到压抑。
为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以素质个性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自由、自主、创造”的教学模式。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在接触到音乐作品后,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展开丰富的想象,再动用已掌握的音乐知识分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并学会自主欣赏,能独立欣赏音乐作品。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还要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创新意识,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表现手法也不同,欣赏过程中的联想活动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又要给予正确的启发引导,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到发展和提高。
三、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
在中学音乐教材中,不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音乐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要认真分析音乐形象,讨论音乐形象的树立及作品的特色,突出音乐形象的闪光点。例如《蓝色多瑙河》自始至终浸透作品的爱国之情;《黄河大合唱》反映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勇保家卫国的精神,反映中国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感情,以突出的主题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
总的来说,新课标下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素质教育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类课中。这一课题,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其规律,把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音乐教育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