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训瑄,中国机床行业守望者,于2013年9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尽管中国正在竭力摆脱“加工车间”的帽子,但难以否认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依然要靠世界工厂的名头来养活自己近14亿的人口。这也就意味着,作为“工业母机”的机床依旧会炙手可热。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机床制造厂家,2012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7,985.15亿元,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床制造国。但与此同时,关于机床行业现状的争议也一直不断。
在某些看不上中国机床的人眼中,中国机床行业的现状是“高端失守,低端混战”,很多厂家在依靠当地政府强制消化着自身产能,维系着企业的运转;而在另一类人眼中,中国机床行业拥有良好的基础,产业发展迅速,产品销售火爆,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外国同业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大致来说,他们认为,中国机床企业的科研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日渐侵蚀自己的固有市场。这样的争执让人很难看清机床行业的真相,所以,作为建国后第一代机床领头人,梁训瑄的意见格外珍贵。
1952年,梁训瑄大学毕业后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参与了苏联专家组对中国机床工业生产和科研体系的规划和组建工作,并作为苏联顾问团总顾问的助手,亲自参与到苏联援助的全盘规划中,这是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开始,机床行业的“十八罗汉”就是在那个时期建立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机床行业得以建立从制度、标准以及管理等全方位与海外接轨的基础。而梁训暄得到的是怎样与外国人打交道,和“全国一盘棋”的宏观战略眼光。其后,他在机床国际交流方面游刃有余,多次为中国机床行业获取实利。
六十年代中期,中苏关系破裂,梁训瑄负责去欧洲为国内机床行业重点企业购买关键机床设备,后来他曾在对记者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当时我们凭的就是一股热情,我们想把祖国建设好,所以欧洲的这些企业脸色再差,我们也愿意一家家地去谈、去看,没想到这感动了一些人,我也知道了机床中更深入的东西。”这项任务花了梁训瑄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过程中,梁训瑄对中国机床行业有了新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设备采购者应该放弃原有的狭隘观点,在采购设备时应该购买的不仅仅是设备,更重要的是技术等软实力。事实证明,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后来,他购买的设备为中国机床工业乃至机械工业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很多几十年后依然在用。
这段经历也使梁训瑄成了当时沟通中欧机床工业的不二人选。这使他在七十年代的技术引进风潮中风头甚劲,由他牵头并达成的技术引进合作项目达数十个。当时中国一没有外汇储备,二缺乏国际谈判人才,很多人都在谈判中折戟沉沙,但梁训瑄却找到了双方共同利益的最佳结合点。他在德国希斯公司的董事会上说:“在这个合作项目中,不是我掏了你包里的钱,也不是你掏了我包里的钱,我们是共同创造了一个蛋糕去分享。”这样的双赢远景打动了外国企业,为中国机床工业引进了一系列的产品技术、标准和工艺,这也为他赢得了世界的声誉。八十年代,梁训瑄独自一人前往南美参加联合国工发组织机床生产大会,并担任轮值主席,这使他与许多外国协会、厂商、工业媒体等建立起直接与深入的联系,这一经历又奠定了其在后来建立机床协会的想法基础。
八十年代末,梁训瑄卸任了机械工业部机床工具局局长的职位,并以六十岁的年纪,白手创立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并依靠主办和承办首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的预付款,成功开展了首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在1988年至1998年连续十年担任机床协会会长的职位,并在其后,一直担任中国机床协会名誉理事长。在这期间,梁训瑄上通下达,左右逢源,不但使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拥有上千家会员单位,还成功举办了十三届中国国际机床展,并把这一展览做成了世界三大机床展之一。
进入20世纪以来,梁训瑄敏锐地发现国际机床市场萧条,英法德美日等市场趋紧。他利用中国外汇储备充足,机床行业形势良好的特点,带领众多中国机床企业开始了他们的国际收购之旅。在这一时间段中,他带领中国企业完成了沈阳机床并购希斯、秦川集团并购ABM等成功案例,为中国机床企业进军国际化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桥头堡,也奠定了梁训瑄在中国机床工业的守望者角色。
笔者有幸在今年4月间再次采访了梁训瑄,当时先生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依旧精神很好,他笑着对笔者说:“我这个80后不知道能不能变成90后,你的文章可要抓紧,写出来给我看看,有些问题我们再商榷。”这样的话语让我想起了有次他在木樨地住院,我去看望他,连续畅谈了好几天,最后他揶揄笔者说:“我知道你们这一代80后不如我们这一代80后能吃苦,爱犯懒,你可要把这次的内容整理好,我可是要仔细看的。”不同的是,上次的内容我很快整理成文,而这次,先生病榻笑语一语成谶,我犯懒了,而这一懒,再也没有了弥补的机会。
愿梁训瑄先生在天国能够好好休息,不过,他们这代80后很少能闲得住!
《中国新时代》:很多投资人都想知道,机床行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它的特点是什么?
梁训瑄: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很多人不太理解机床行业为什么会出现大行业、小企业的格局,认为这样不利于行业发展。我经常听见部门的同志问我:“你们机床行业怎么这么分散?这么琐碎?你们不能像钢铁工业的四大钢铁公司、汽车工业的五大汽车公司那样解决问题吗?你们一来就是四十个、五十个,这怎么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在我看来这些同志没有理解机床行业的特性,机床企业虽然可以在经营方式上面组成大集团,但是大集团的下面依旧是一批专特精的小企业,这是因为机床企业所面对的是整个装备制造业的非批量化需求。
整个装备制造业包括的面积很广,而且需求各不相同,航空航天企业要求具有多坐标联动特性的机床;电力企业要求规模体积庞大的机床,哈汽轮机公司曾定制的北一机床数控龙门铣刚刚投运,这台铣床长39米、宽21.5米、高15米,净重就有900多吨;还有汽车工业要求高效率的机床,而且必须是平均无故障率,这是因为汽车制造企业必须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生产,那条生产线停一个小时都会使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除此之外机车车辆、造船工业、重型机械制造、轧钢等等所需求的也各不相同,这又是另外的门类。
尽管中国正在竭力摆脱“加工车间”的帽子,但难以否认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依然要靠世界工厂的名头来养活自己近14亿的人口。这也就意味着,作为“工业母机”的机床依旧会炙手可热。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机床制造厂家,2012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7,985.15亿元,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床制造国。但与此同时,关于机床行业现状的争议也一直不断。
在某些看不上中国机床的人眼中,中国机床行业的现状是“高端失守,低端混战”,很多厂家在依靠当地政府强制消化着自身产能,维系着企业的运转;而在另一类人眼中,中国机床行业拥有良好的基础,产业发展迅速,产品销售火爆,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外国同业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大致来说,他们认为,中国机床企业的科研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日渐侵蚀自己的固有市场。这样的争执让人很难看清机床行业的真相,所以,作为建国后第一代机床领头人,梁训瑄的意见格外珍贵。
1952年,梁训瑄大学毕业后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参与了苏联专家组对中国机床工业生产和科研体系的规划和组建工作,并作为苏联顾问团总顾问的助手,亲自参与到苏联援助的全盘规划中,这是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开始,机床行业的“十八罗汉”就是在那个时期建立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机床行业得以建立从制度、标准以及管理等全方位与海外接轨的基础。而梁训暄得到的是怎样与外国人打交道,和“全国一盘棋”的宏观战略眼光。其后,他在机床国际交流方面游刃有余,多次为中国机床行业获取实利。
六十年代中期,中苏关系破裂,梁训瑄负责去欧洲为国内机床行业重点企业购买关键机床设备,后来他曾在对记者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当时我们凭的就是一股热情,我们想把祖国建设好,所以欧洲的这些企业脸色再差,我们也愿意一家家地去谈、去看,没想到这感动了一些人,我也知道了机床中更深入的东西。”这项任务花了梁训瑄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过程中,梁训瑄对中国机床行业有了新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设备采购者应该放弃原有的狭隘观点,在采购设备时应该购买的不仅仅是设备,更重要的是技术等软实力。事实证明,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后来,他购买的设备为中国机床工业乃至机械工业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很多几十年后依然在用。
这段经历也使梁训瑄成了当时沟通中欧机床工业的不二人选。这使他在七十年代的技术引进风潮中风头甚劲,由他牵头并达成的技术引进合作项目达数十个。当时中国一没有外汇储备,二缺乏国际谈判人才,很多人都在谈判中折戟沉沙,但梁训瑄却找到了双方共同利益的最佳结合点。他在德国希斯公司的董事会上说:“在这个合作项目中,不是我掏了你包里的钱,也不是你掏了我包里的钱,我们是共同创造了一个蛋糕去分享。”这样的双赢远景打动了外国企业,为中国机床工业引进了一系列的产品技术、标准和工艺,这也为他赢得了世界的声誉。八十年代,梁训瑄独自一人前往南美参加联合国工发组织机床生产大会,并担任轮值主席,这使他与许多外国协会、厂商、工业媒体等建立起直接与深入的联系,这一经历又奠定了其在后来建立机床协会的想法基础。
八十年代末,梁训瑄卸任了机械工业部机床工具局局长的职位,并以六十岁的年纪,白手创立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并依靠主办和承办首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的预付款,成功开展了首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在1988年至1998年连续十年担任机床协会会长的职位,并在其后,一直担任中国机床协会名誉理事长。在这期间,梁训瑄上通下达,左右逢源,不但使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拥有上千家会员单位,还成功举办了十三届中国国际机床展,并把这一展览做成了世界三大机床展之一。
进入20世纪以来,梁训瑄敏锐地发现国际机床市场萧条,英法德美日等市场趋紧。他利用中国外汇储备充足,机床行业形势良好的特点,带领众多中国机床企业开始了他们的国际收购之旅。在这一时间段中,他带领中国企业完成了沈阳机床并购希斯、秦川集团并购ABM等成功案例,为中国机床企业进军国际化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桥头堡,也奠定了梁训瑄在中国机床工业的守望者角色。
笔者有幸在今年4月间再次采访了梁训瑄,当时先生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依旧精神很好,他笑着对笔者说:“我这个80后不知道能不能变成90后,你的文章可要抓紧,写出来给我看看,有些问题我们再商榷。”这样的话语让我想起了有次他在木樨地住院,我去看望他,连续畅谈了好几天,最后他揶揄笔者说:“我知道你们这一代80后不如我们这一代80后能吃苦,爱犯懒,你可要把这次的内容整理好,我可是要仔细看的。”不同的是,上次的内容我很快整理成文,而这次,先生病榻笑语一语成谶,我犯懒了,而这一懒,再也没有了弥补的机会。
愿梁训瑄先生在天国能够好好休息,不过,他们这代80后很少能闲得住!
《中国新时代》:很多投资人都想知道,机床行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它的特点是什么?
梁训瑄: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很多人不太理解机床行业为什么会出现大行业、小企业的格局,认为这样不利于行业发展。我经常听见部门的同志问我:“你们机床行业怎么这么分散?这么琐碎?你们不能像钢铁工业的四大钢铁公司、汽车工业的五大汽车公司那样解决问题吗?你们一来就是四十个、五十个,这怎么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在我看来这些同志没有理解机床行业的特性,机床企业虽然可以在经营方式上面组成大集团,但是大集团的下面依旧是一批专特精的小企业,这是因为机床企业所面对的是整个装备制造业的非批量化需求。
整个装备制造业包括的面积很广,而且需求各不相同,航空航天企业要求具有多坐标联动特性的机床;电力企业要求规模体积庞大的机床,哈汽轮机公司曾定制的北一机床数控龙门铣刚刚投运,这台铣床长39米、宽21.5米、高15米,净重就有900多吨;还有汽车工业要求高效率的机床,而且必须是平均无故障率,这是因为汽车制造企业必须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生产,那条生产线停一个小时都会使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除此之外机车车辆、造船工业、重型机械制造、轧钢等等所需求的也各不相同,这又是另外的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