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一书是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的鼎力之作。近十几年来,钟志农老师一直致力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此书是他携近十几年心理辅导活动课研究与实践成果精心打造的得意之作。该书具有极强的原创性,有别于人云亦云的辅导课理论用书,其理论架构都是来源于实践的真切感悟和内心体验,带有较浓的现场感和较强的操作性。全书行文与框架组织带有明显的“钟式”风格,不仅有对心理辅导课独到的理论分析,同时在心理辅导课的设计与操作方面更是运筹帷幄、着墨颇多。全书有五分之四的篇幅用来阐述心理辅导课的设计与操作,有一百多个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案例,融设计理念于教学案例之中,娓娓道来,丝丝入扣,不失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案头好书。该书可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班主任班级辅导或团体辅导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各市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班主任班级辅导课操作实务的培训用书。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
二○○七年九月十日
我为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这一新生事物艰难探索14年的心血结晶——《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一书,终于由宁波出版社出版了。当我捧起编辑陈静寄来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样书时,心中难抑万千思绪。
我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是“半路出家”。
回顾这14年的路程,走得艰难而曲折。前7年,我完全是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在从事这项工作。我没有一个明确的专业身份,只好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来编写教案,并对开课教师进行指导。头3年的实验过程中,共开出了48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教育部教基字(1999)13号文件下达后,在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指导下,我致力于以心理辅导活动课为切入点,“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主持编写了从小学到高中12个学年的422篇心理辅导活动设计,举办和指导了90多次公开课研讨活动,深入第一线听课1000余节,并且亲自“下水”参与了试教实践和“送教下乡”活动。特别是在退休之后,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加全国各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听课、评课、研讨和培训活动,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在这样一个“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的“地域气候”里,我执着地探寻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客观规律,一些个性化的理性思维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直至现在仍在网络或刊物上广泛流传或被转载引用的理性思维,就是我在1999年10月提出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8条操作要领,即“八重”、“八不重”(重感受,不重认知;重引导,不重教导;重目标,不重手段;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从2001年起,我又在《人民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大众心理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探究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规律的论文,内容涵盖: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论依据”、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心理学依据”、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六个特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设计要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活动设计要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四大发展进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八条操作要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十项操作技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六条评价标准”、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过程中常见的“四种倾向”和“四个误区”,等等。正是这14年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构成了这本书的基本理论架构。我相信,读者们不难发现,这些基本的理论架构都是来源于实践的真切感悟和内心体验,带有较浓的现场感和较强的操作性,而绝非人云亦云或者是海外辅导理论的翻版。因为我的初衷本来就是:希望这本书能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希望这本书能表现独特的个人风格。至于是否做到了这两点,那只好留待读者们去评判了。
这本书虽说是我对自己14年来致力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实践与研究的一个比较系统的回顾总结,但同时它也是浙江省内乃至全国各地数以千百计与我合作的第一线辅导教师努力探索、付出心血的智慧结晶。因此,在书稿付梓之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他们的感激。
书出版后,各地反映超出我的预期。有朋友形容我的这本书是“十年磨一剑”,但我自知它只是“开刃”之作,其中粗糙愚钝之处自不待言。热切期待各方专家同行不吝赐教,这就好比“剑”必须经过烈火锻烧这一道工序方能去除杂质一样。而“剑”自然还需要继续“磨”下去,才不至于“生锈”,并使剑刃愈见锋利。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
二○○七年九月十日
我为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这一新生事物艰难探索14年的心血结晶——《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一书,终于由宁波出版社出版了。当我捧起编辑陈静寄来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样书时,心中难抑万千思绪。
我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是“半路出家”。
回顾这14年的路程,走得艰难而曲折。前7年,我完全是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在从事这项工作。我没有一个明确的专业身份,只好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来编写教案,并对开课教师进行指导。头3年的实验过程中,共开出了48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教育部教基字(1999)13号文件下达后,在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指导下,我致力于以心理辅导活动课为切入点,“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主持编写了从小学到高中12个学年的422篇心理辅导活动设计,举办和指导了90多次公开课研讨活动,深入第一线听课1000余节,并且亲自“下水”参与了试教实践和“送教下乡”活动。特别是在退休之后,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加全国各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听课、评课、研讨和培训活动,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在这样一个“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的“地域气候”里,我执着地探寻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客观规律,一些个性化的理性思维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直至现在仍在网络或刊物上广泛流传或被转载引用的理性思维,就是我在1999年10月提出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8条操作要领,即“八重”、“八不重”(重感受,不重认知;重引导,不重教导;重目标,不重手段;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从2001年起,我又在《人民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大众心理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探究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规律的论文,内容涵盖: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论依据”、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心理学依据”、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六个特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设计要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活动设计要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四大发展进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八条操作要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十项操作技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六条评价标准”、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过程中常见的“四种倾向”和“四个误区”,等等。正是这14年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构成了这本书的基本理论架构。我相信,读者们不难发现,这些基本的理论架构都是来源于实践的真切感悟和内心体验,带有较浓的现场感和较强的操作性,而绝非人云亦云或者是海外辅导理论的翻版。因为我的初衷本来就是:希望这本书能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希望这本书能表现独特的个人风格。至于是否做到了这两点,那只好留待读者们去评判了。
这本书虽说是我对自己14年来致力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实践与研究的一个比较系统的回顾总结,但同时它也是浙江省内乃至全国各地数以千百计与我合作的第一线辅导教师努力探索、付出心血的智慧结晶。因此,在书稿付梓之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他们的感激。
书出版后,各地反映超出我的预期。有朋友形容我的这本书是“十年磨一剑”,但我自知它只是“开刃”之作,其中粗糙愚钝之处自不待言。热切期待各方专家同行不吝赐教,这就好比“剑”必须经过烈火锻烧这一道工序方能去除杂质一样。而“剑”自然还需要继续“磨”下去,才不至于“生锈”,并使剑刃愈见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