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在美术学科中充分发挥网络和多媒体的优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提高美术教师的课程建设意识和备课质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变革美术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让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
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交互方式,激活了每一位教师在课程建设上的潜在能量,帮助教师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从而建立起开放的美术课程资源体系,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1.拓宽教师视野,完善备课思路
以往的教学设计多由教师个体完成,教师的设计思路以及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往往受个人思维的局限。利用BBS、教育博客和QQ群,志同道合的教师可以不受地域限制相约在网上刮一下“头脑风暴”。我经常利用湖南中学美术教师QQ群与同行进行在线交流。有时针对一堂课的某个环节展开备课研讨,通过大家集思广益,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时教师们齐心协力地帮助某一位教师查找相关的素材或帮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在QQ群或BBS里,由于大家志趣相投,交流互动的气氛非常融洽。在大家共同营造的开放、共享的氛围中,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视野逐渐变得开阔。教育博客中的互动不如QQ群和BBS中那样实时和热烈,但它更像是教师心灵的“后花园”。在博客中,我能够较系统地梳理自己的教学感悟和心得,发表自己的教案和学生作品。不少教师在我博客上留下的评论和建议也让我受益匪浅。此外,QQ群、BBS和教育博客均会保留发言记录。这就方便了教师在日后进行回顾和反思,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2.丰富课程资源,提高素材质量
美术学科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教学素材选取的好坏往往会影响美术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且查找起来更为方便和快捷。对教师来说,上网搜索教学素材资源的方式比以往查找书面资料的方式更得心应手。如在准备《故宫》这一课的时候,由于教材本身的图片不多,且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挂图,我就利用“百度”搜索到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并将它们精心加工成教学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不必局限于教材,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为教学的成功做好了保障,也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使教学设计内容更丰富、课前准备更充分。
3.创设有效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还以《故宫》一课为例,学生通过欣赏课件,很自然地对故宫的建筑美形成了初步的印象,进入了学习情境。对于故宫汉白玉石阶上的浮雕、故宫建筑上的图案等细节,他们还能利用课件将其放大观察,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体验。为了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古代的建筑之美,我引导他们进入网上虚拟紫禁城,自己“游览”故宫,进行全方位的体验。虚拟体验之后,学生被故宫的建筑艺术之美深深震撼,学习热情高涨,讨论也非常热烈。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高效性是传统课堂所不及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是美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提供了一条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
1.调动学生感官,进入认知情境
多媒体技术能创设出更真实、更生动、更形象的认知情境。这种情境增强了美术学科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使学生在体验、交互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发展的愉悦。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中,我安排了一个“学生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的体验活动。在这个体验活动中,我先向学生展示了多幅名家的漫画自画像,并用课件演示了名家照片到漫画自画像的过渡、演化过程。让学生注意观察漫画如何表现人物的关键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和讨论,师生总结出应从哪些方面表现自画像。学生受到视觉上的冲击和启示,学习兴趣倍增。
2.降低创作门槛,突出学生创意
信息技术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所思和所感带来了便捷、高效的创作工具,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传统美术课堂对学生手绘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才能开始创作。这个要求就会把很多对美术有爱好但手绘功底差的学生拒之门外。信息技术则突破了这一局限。运用画图、Photoshop等软件,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创作出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突出了艺术表现中创意的重要性。通过欣赏电脑设计作品,学生会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提高设计意识,激发出创造力,全面提高艺术素质。
3.拓展探究空间,提供展示平台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如何让学生通过美术学科感受古今中外博大精深的人类文化,仅靠现有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美术文化的重要手段。我制作了“长沙县实验中学美术网”(www.0731d.com/Index.html),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更多、更新的美术信息,欣赏和借鉴各类美术作品,逐步养成获取、鉴别、加工和运用各种美术信息的能力。同时,我还在该网站上专门设立了“学生作品”栏目,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为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交流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为美术课程改革搭建了平台,成为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动力之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带来教学变革,它只有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相互作用,才能彰显出其在课程改革中特有的价值。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不发生变化,单纯地将在课堂上引入信息技术作为目的,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层次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1.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必须事先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技能,了解各种媒体在课堂中运用的优缺点,增强教育技术能力。其次,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计算机只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不能让计算机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教师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利用集体智慧提高备课的效率和质量。最后,有些学生极易沉溺于网上聊天、游戏,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教师要增强对网络环境下课堂的管理和调控能力,让学生体验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2.避免学生亲身体验的缺失
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使得学生在电脑屏幕前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纵览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术作品,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美术作品信息。但这种虚拟空间也会带来学生亲身体验的缺失。为避免这一现象,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去参观画展、博物馆。在培养学生电脑作品创作能力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对学生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尤其应重视传统的“纸”上的功夫,如中国画传统技法、素描写生、色彩写生、美术创作等。
总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使美术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县实验中学)
让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
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交互方式,激活了每一位教师在课程建设上的潜在能量,帮助教师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从而建立起开放的美术课程资源体系,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1.拓宽教师视野,完善备课思路
以往的教学设计多由教师个体完成,教师的设计思路以及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往往受个人思维的局限。利用BBS、教育博客和QQ群,志同道合的教师可以不受地域限制相约在网上刮一下“头脑风暴”。我经常利用湖南中学美术教师QQ群与同行进行在线交流。有时针对一堂课的某个环节展开备课研讨,通过大家集思广益,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时教师们齐心协力地帮助某一位教师查找相关的素材或帮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在QQ群或BBS里,由于大家志趣相投,交流互动的气氛非常融洽。在大家共同营造的开放、共享的氛围中,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视野逐渐变得开阔。教育博客中的互动不如QQ群和BBS中那样实时和热烈,但它更像是教师心灵的“后花园”。在博客中,我能够较系统地梳理自己的教学感悟和心得,发表自己的教案和学生作品。不少教师在我博客上留下的评论和建议也让我受益匪浅。此外,QQ群、BBS和教育博客均会保留发言记录。这就方便了教师在日后进行回顾和反思,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2.丰富课程资源,提高素材质量
美术学科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教学素材选取的好坏往往会影响美术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且查找起来更为方便和快捷。对教师来说,上网搜索教学素材资源的方式比以往查找书面资料的方式更得心应手。如在准备《故宫》这一课的时候,由于教材本身的图片不多,且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挂图,我就利用“百度”搜索到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并将它们精心加工成教学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不必局限于教材,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为教学的成功做好了保障,也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使教学设计内容更丰富、课前准备更充分。
3.创设有效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还以《故宫》一课为例,学生通过欣赏课件,很自然地对故宫的建筑美形成了初步的印象,进入了学习情境。对于故宫汉白玉石阶上的浮雕、故宫建筑上的图案等细节,他们还能利用课件将其放大观察,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体验。为了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古代的建筑之美,我引导他们进入网上虚拟紫禁城,自己“游览”故宫,进行全方位的体验。虚拟体验之后,学生被故宫的建筑艺术之美深深震撼,学习热情高涨,讨论也非常热烈。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高效性是传统课堂所不及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是美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提供了一条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
1.调动学生感官,进入认知情境
多媒体技术能创设出更真实、更生动、更形象的认知情境。这种情境增强了美术学科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使学生在体验、交互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发展的愉悦。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中,我安排了一个“学生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的体验活动。在这个体验活动中,我先向学生展示了多幅名家的漫画自画像,并用课件演示了名家照片到漫画自画像的过渡、演化过程。让学生注意观察漫画如何表现人物的关键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和讨论,师生总结出应从哪些方面表现自画像。学生受到视觉上的冲击和启示,学习兴趣倍增。
2.降低创作门槛,突出学生创意
信息技术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所思和所感带来了便捷、高效的创作工具,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传统美术课堂对学生手绘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才能开始创作。这个要求就会把很多对美术有爱好但手绘功底差的学生拒之门外。信息技术则突破了这一局限。运用画图、Photoshop等软件,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创作出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突出了艺术表现中创意的重要性。通过欣赏电脑设计作品,学生会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提高设计意识,激发出创造力,全面提高艺术素质。
3.拓展探究空间,提供展示平台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如何让学生通过美术学科感受古今中外博大精深的人类文化,仅靠现有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美术文化的重要手段。我制作了“长沙县实验中学美术网”(www.0731d.com/Index.html),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更多、更新的美术信息,欣赏和借鉴各类美术作品,逐步养成获取、鉴别、加工和运用各种美术信息的能力。同时,我还在该网站上专门设立了“学生作品”栏目,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为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交流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为美术课程改革搭建了平台,成为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动力之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带来教学变革,它只有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相互作用,才能彰显出其在课程改革中特有的价值。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不发生变化,单纯地将在课堂上引入信息技术作为目的,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层次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1.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必须事先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技能,了解各种媒体在课堂中运用的优缺点,增强教育技术能力。其次,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计算机只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不能让计算机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教师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利用集体智慧提高备课的效率和质量。最后,有些学生极易沉溺于网上聊天、游戏,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教师要增强对网络环境下课堂的管理和调控能力,让学生体验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2.避免学生亲身体验的缺失
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使得学生在电脑屏幕前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纵览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术作品,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美术作品信息。但这种虚拟空间也会带来学生亲身体验的缺失。为避免这一现象,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去参观画展、博物馆。在培养学生电脑作品创作能力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对学生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尤其应重视传统的“纸”上的功夫,如中国画传统技法、素描写生、色彩写生、美术创作等。
总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使美术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