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岁遇见最美的它
曾經无数次坐在窗台边在脑海中幻想着将要生活四年的大学,幻想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会有怎样的容颜。每当沉浸在假想中的大学生活时,嘴角都会不自觉地上扬,奋斗了12年,在一张“河大”的录取通知书面前,我就那样展开了对未来的向往。
高高的主教楼前是来来往往的人群,虽然我脸上带着奔波的疲惫和汗水,但言语上仍然掩饰不住来到梦想殿堂的喜悦和兴奋。初到“河大”时,在我的印象里应该是高楼耸立、现代建筑密布的情景,可真正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排排如同老人晚年一样的沧桑感,后来经过学长介绍才知道,“河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的天津工商大学,历经那么多年时间的冲刷,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带着一种经历世间沧桑和看透尘世的复古沧桑之感。不过充满现代气息的还是多功能楼、主楼和邵逸夫捐赠的逸夫楼,其他的都是古朴和年代韵味十足的建筑。
来“河大”的学生们大多第一件事就是去主楼东侧。那里虽然是一排特有年代感的平房,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过去,因为那里是“河大”所有师生共同维护的“漆侠故居”。红墙红瓦、斑驳脱落的红漆,如果没有学长们介绍,没有人能知道就是这样一个沧桑的场所,漆侠老先生可以在这里从事史学研究50余载。后来每次我经过这里都是带着无限的敬仰之情,仿佛真的可以看见老先生伏在桌前安静地研究书籍的样子。
在“河大”,有这样一句话,就是“你没在九教晕过,就别说你来过‘河大’”,由此可见,九教的建筑是多么复杂。它有8个角,内部采用的是中国五行八卦阵,回旋式的楼梯通往不同楼层。刚开学,我和室友就抱着“小儿科”的心理走了进去,到最后还是求助里面的学姐才走出来。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文德楼,因为它目睹了我考证时的所有艰辛,每天很早就去自习室,如果来得晚,那只能失望而归。那座楼似乎也比较古老,红白相间的鲜亮颜色几乎掩盖了它历经的所有岁月,里面的桌子像高三时用的一样,不知刻了多少豪言壮语。
清晨学校里有扎着马尾的女孩安静地坐在那里看书;晚上,学子伴着清脆悦耳的蝉鸣声,走在“河大”的校园里,置身于古老的建筑中间,闻着空气中尘埃的淡淡幽香,一杯热茶、一本书,借着这柔和灯光再烦乱的心也会变得平和而又安宁。
最好的年龄最好的我们
缘分这个东西总是特别奇妙,因为它总是能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心紧紧地连到一起。我学的是英语专业,男少女多,所以我们在班里都是“班宝”。在宿舍,我们4个男的就成了形影不离的一个团体。
闲暇的时候要么聚在一起去图书馆,要么全部在宿舍看电影。周末没事的时候就出去玩,学校周边的小吃街也毫不逊色,当地的美食应有尽有,每一种都足以让吃货们流连忘返,每天清晨,两个驴肉火烧、一碗豆腐脑就成了我们迎接新一天的标准配置。
玩够了就是学习,我们4个秉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精神,每天按时上下课,平时谁生日,送的礼物中必有一套试卷,如果在规定期限里无法完成,就必须请吃饭。期末考试期间,4人的桌头必备“红牛”“脉动”等等,宿舍的台灯和充电宝都是满电形式待命中,以防宿舍熄灯。
似乎除了拼搏的高三,大学的时间都是自由的,没有那么多约束,但是我们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学生的身份,我仍然记得一个个挑灯夜战时的场景。
除了这些贴心的室友,更有一大批厉害的大师们,比如说起中文可以比得过一个地道中国人的外教老师,讲起外国文学滔滔不绝到忘记下课的文学史老师。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研讨会上在导师的带动下,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似乎都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
在“河大”读书的几年时光中,影响我极深的这些老师们大多都是学术道路上最虔诚的行路者,他们走过的每一步、每一个台阶都是朝圣者叩拜的力量。直到现在,我特别佩服他们始终如一的热情,更是感谢他们攀爬不止的耐力,正是因为他们的躬身研究,才引得无数莘莘学子对“河大”的向往。
在“河大”的那段难忘时光,似乎每一个晨光初露的清晨都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翻开那段岁月的篇章
学校里有很多花,到一定季节时都会交替盛开。每天清晨,伴着醉人的花香,听着从艺教中心传来的歌声,心情都特别愉悦。
可花再怎么醉人,随着花落,也到了分别的时候。班级聚会时,大家都嘻嘻哈哈地吃着饭,玩笑声、畅谈梦想声接连不断,没有人愿意提起分别这个洞去打破这个和谐的场面。可又不知是谁发出不经意的叹息,只有一副副红着眼眶忍住泪水哈哈大笑的场景。
临行之际,室友送我到车站,“都别哭哭啼啼的,都是大老爷们,交通那么便利,以后见面分分钟的事情。”可我还是看见他们眼眶里不停打转的泪水。
如今毕业一年了,记不清有多少次午夜梦回,仿佛重返那青砖红瓦的校园。过去的大学四年,我感受过它的厚重、它的底蕴,年轻的模样也在它悠长的生命里如云影吹过,但“河大”依然留在我的回忆里,犹如水晶底片,一帧帧清晰可见。
韩松落在作家绿妖《沉默也会歌唱》的序言中说过:“故乡成了她身上的一座移动博物馆。”如今我品味这句话,魂牵梦绕的,还是“河大”那熟悉的味道与山水。我想“河大”也早已成为我身上移动的博物馆,它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畅游的旧梦,它的点点滴滴造就了我未来命运的起承转合,而我也知道,它将在我的血液里继续日夜不息地流动。
曾經无数次坐在窗台边在脑海中幻想着将要生活四年的大学,幻想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会有怎样的容颜。每当沉浸在假想中的大学生活时,嘴角都会不自觉地上扬,奋斗了12年,在一张“河大”的录取通知书面前,我就那样展开了对未来的向往。
高高的主教楼前是来来往往的人群,虽然我脸上带着奔波的疲惫和汗水,但言语上仍然掩饰不住来到梦想殿堂的喜悦和兴奋。初到“河大”时,在我的印象里应该是高楼耸立、现代建筑密布的情景,可真正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排排如同老人晚年一样的沧桑感,后来经过学长介绍才知道,“河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的天津工商大学,历经那么多年时间的冲刷,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带着一种经历世间沧桑和看透尘世的复古沧桑之感。不过充满现代气息的还是多功能楼、主楼和邵逸夫捐赠的逸夫楼,其他的都是古朴和年代韵味十足的建筑。
来“河大”的学生们大多第一件事就是去主楼东侧。那里虽然是一排特有年代感的平房,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过去,因为那里是“河大”所有师生共同维护的“漆侠故居”。红墙红瓦、斑驳脱落的红漆,如果没有学长们介绍,没有人能知道就是这样一个沧桑的场所,漆侠老先生可以在这里从事史学研究50余载。后来每次我经过这里都是带着无限的敬仰之情,仿佛真的可以看见老先生伏在桌前安静地研究书籍的样子。
在“河大”,有这样一句话,就是“你没在九教晕过,就别说你来过‘河大’”,由此可见,九教的建筑是多么复杂。它有8个角,内部采用的是中国五行八卦阵,回旋式的楼梯通往不同楼层。刚开学,我和室友就抱着“小儿科”的心理走了进去,到最后还是求助里面的学姐才走出来。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文德楼,因为它目睹了我考证时的所有艰辛,每天很早就去自习室,如果来得晚,那只能失望而归。那座楼似乎也比较古老,红白相间的鲜亮颜色几乎掩盖了它历经的所有岁月,里面的桌子像高三时用的一样,不知刻了多少豪言壮语。
清晨学校里有扎着马尾的女孩安静地坐在那里看书;晚上,学子伴着清脆悦耳的蝉鸣声,走在“河大”的校园里,置身于古老的建筑中间,闻着空气中尘埃的淡淡幽香,一杯热茶、一本书,借着这柔和灯光再烦乱的心也会变得平和而又安宁。
最好的年龄最好的我们
缘分这个东西总是特别奇妙,因为它总是能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心紧紧地连到一起。我学的是英语专业,男少女多,所以我们在班里都是“班宝”。在宿舍,我们4个男的就成了形影不离的一个团体。
闲暇的时候要么聚在一起去图书馆,要么全部在宿舍看电影。周末没事的时候就出去玩,学校周边的小吃街也毫不逊色,当地的美食应有尽有,每一种都足以让吃货们流连忘返,每天清晨,两个驴肉火烧、一碗豆腐脑就成了我们迎接新一天的标准配置。
玩够了就是学习,我们4个秉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精神,每天按时上下课,平时谁生日,送的礼物中必有一套试卷,如果在规定期限里无法完成,就必须请吃饭。期末考试期间,4人的桌头必备“红牛”“脉动”等等,宿舍的台灯和充电宝都是满电形式待命中,以防宿舍熄灯。
似乎除了拼搏的高三,大学的时间都是自由的,没有那么多约束,但是我们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学生的身份,我仍然记得一个个挑灯夜战时的场景。
除了这些贴心的室友,更有一大批厉害的大师们,比如说起中文可以比得过一个地道中国人的外教老师,讲起外国文学滔滔不绝到忘记下课的文学史老师。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研讨会上在导师的带动下,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似乎都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
在“河大”读书的几年时光中,影响我极深的这些老师们大多都是学术道路上最虔诚的行路者,他们走过的每一步、每一个台阶都是朝圣者叩拜的力量。直到现在,我特别佩服他们始终如一的热情,更是感谢他们攀爬不止的耐力,正是因为他们的躬身研究,才引得无数莘莘学子对“河大”的向往。
在“河大”的那段难忘时光,似乎每一个晨光初露的清晨都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翻开那段岁月的篇章
学校里有很多花,到一定季节时都会交替盛开。每天清晨,伴着醉人的花香,听着从艺教中心传来的歌声,心情都特别愉悦。
可花再怎么醉人,随着花落,也到了分别的时候。班级聚会时,大家都嘻嘻哈哈地吃着饭,玩笑声、畅谈梦想声接连不断,没有人愿意提起分别这个洞去打破这个和谐的场面。可又不知是谁发出不经意的叹息,只有一副副红着眼眶忍住泪水哈哈大笑的场景。
临行之际,室友送我到车站,“都别哭哭啼啼的,都是大老爷们,交通那么便利,以后见面分分钟的事情。”可我还是看见他们眼眶里不停打转的泪水。
如今毕业一年了,记不清有多少次午夜梦回,仿佛重返那青砖红瓦的校园。过去的大学四年,我感受过它的厚重、它的底蕴,年轻的模样也在它悠长的生命里如云影吹过,但“河大”依然留在我的回忆里,犹如水晶底片,一帧帧清晰可见。
韩松落在作家绿妖《沉默也会歌唱》的序言中说过:“故乡成了她身上的一座移动博物馆。”如今我品味这句话,魂牵梦绕的,还是“河大”那熟悉的味道与山水。我想“河大”也早已成为我身上移动的博物馆,它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畅游的旧梦,它的点点滴滴造就了我未来命运的起承转合,而我也知道,它将在我的血液里继续日夜不息地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