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 注重细节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_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托夫人因著有《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给当时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而获得林肯总统的称赞,说她“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我国著名作家夏衍的《包身工》也因其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揭露了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府双重统治下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而一度引起巨大的轰动,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
  阅读这篇报告文学我们自然不会忽视其对人物所处的当时社会环境的展示,从文学的角度而言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到下面两个方面的描写。
  一、点面结合,体现“深度”和“广度”
  这篇报告文学作者所要揭露的是当时社会上“包身工”一族命运的悲惨,所以作者不仅要寻找有代表性的人物个体,也需要全方位考量群体人物,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揭示他们悲惨的命运。故此,作者就合理地选“点”,以突出重点,有效地呈现“面”,来兼顾全局,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让文章的深度和广度得以延伸和拓展,从而使得报告文学的主题得到了更好地体现。
  当那“拆铺啦”的大声喊叫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当“妈的”“猪猡”的肆意谩骂不时地传来,当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被搅动之时,当那些个女子不顾羞耻,公然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一切都似乎给我们的认知带来巨大的冲击,让我们借助这些描写去具体感受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在这里的描写中,作者并没有去具体描写哪一个人物,而是对人物群像进行了描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赫然呈现在人们面前。当然这只是群像,粗放式的描写是不可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的,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必然要从“点”上去运作,通过典型人物的典型描写来强化,这样才可以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于是那引人注目的“芦柴棒”,那命运多舛的“小福子”,以及“什么名字记不起了”的三个包身工便随即出现在了作者的笔下,她们悲惨的命运被作者鲜活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在点与面的描写结合中,人们对“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有了具体的感知。
  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往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这是冬天,外面在刮寒风,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似地跳起身来,于是在门口刷牙的老板娘笑了:
  “瞧!还不是假病!好好地会爬起来,一盆冷水就医好了。”
  这只是常有的例子中的一个。
  这一段文字,读来动人心魄,催人泪下。作为可怜的“芦柴棒”不过是众多包身工中最具代表性、最为典型的一个,然而正是这一个,在我们的眼中却幻化出无数个悲惨的生命,想起无数个鲜活的事例。“芦柴棒”的遭遇是包身工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那暗无天日的岁月里,包身工们每时每刻不在遭受包工头们的凌辱和毒打,这一幕,无疑就是包身工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那些黑心又狠毒的老板们敲骨吸髓,恨不得榨尽包身工身上的每一滴血,而包身工的命运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他们的生死完全掌握在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老板和包租头手中,而且无可更改,无人能改。
  正是借助“点”与“面”的结合,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才得以具体全面的展示,作品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才显得更为深刻,主题才显得更为鲜明突出。
  二、细节呈现,突出人物生活的悲惨
  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作“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本是豆蔻年华,天真活泼的姑娘,在这里却没有一点生气,没有一丝活力,有的是“迟钝”和“麻木”,竟然连“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都失去了……“半裸体地”“稍稍背转一下”,作者仅用了一个细节就极俭省地描绘出这些包身工日常境遇的悲惨,由此见出细节描写的巨大魅力。
  作品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更多的是借助细节来展示,这不仅表现在对群体人物的描写上,也体现在对个体人物的刻画中,不仅有动作的,也有外貌的和心理的展示。
  这里有“一洋铅桶浆糊一般的薄粥”“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这里有“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这些细节,无不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包身工的生活现状,低劣的环境,非人的待遇,艰难的处境……
  作者对“芦柴棒”的细节描写,尤为典型。
  她的“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由于“露骨”地突出的腿骨,竟然让打她的“打杂的”“碰痛了他的足趾”,可见其瘦弱的程度已经到了何种地步,这是极度缺乏营养的表现,因为生病,“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这又能怎样?带工老板是不会管这些的,他们的眼里不会有半点的同情和怜悯,有的只是利润,你看他,“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頭泼在芦柴棒的头上。这是冬天,外面在刮寒风,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似地跳起身来……”可怜的“芦柴棒”啊,即便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即便是“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触碰她的身体……可依然要被惩罚,依然要被强迫做工。
  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包身工制度,毫无人性可言,它摧残着包身工的身体,侮辱着人们的灵魂,暴露出社会的黑暗,作品正是在揭露这种黑暗的同时,引发人们对这种制度无比的憎恶和强烈的仇恨,而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无疑让作品拥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包身工》不愧是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不仅在于作品对社会现实揭露的深度和广度,在当时曾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也在于其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除了上面所列举的两个方面,还有耐人寻味的称谓词语如“猪猡”“懒虫”……在那些所谓的老板眼里,包身工根本不是人,只是能给他们带来利润的可以随意盘剥的“机器”。“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这是何等的讽刺啊!这是对带工老板在饮食上虐待包身工的深刻揭露。还有就是运用对比手法,文中将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收入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对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进行深刻地揭露……作品值得借鉴之处颇多,值得我们去细加体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民族中学
其他文献
听课发现,初中低年级语文教学往往重感性认识,轻理性分析。比如学习《天上的街市》后,学生只留下对光明自由的向往,而不知学习诗人是如何把这些情感浸润在诗行里的。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学生只是得到一次道德的教化,而对文中如何表达美的理解却浮于表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类经典古诗教学,应该如何引领低年级学生阅读李白,又如何通过字句让李白的浪漫情怀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呢?我借助这堂课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
期刊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中古诗词的篇目有所增加,如何对古诗词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经过探索和尝试,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可以去繁就简,巧妙地利用古诗词中的关键词,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设计教学环节,可以让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下面笔者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通过关键词“风雨”贯穿整篇教
期刊
“班级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生和任课教师共同构成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学习组织。通常以讨论、倾听和分享等为主要手段,以共同的学习任务为纽带,在学习者之间建立紧密、和谐、默契的学习关系,形成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自然链接,以集约式学习方式代替分散式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人的发展。共享性、协作性是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要尽量设计一些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真实的活动任务,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
期刊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讲出了治学的根本之道。对于小升初学生而言,初中语文学习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有些学生语文学习不得其法。其实初中学习语文的方法就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十个字中。  一、與小学相比,初中语文有哪些变化?  1.阅读文章难度增大  我们以记叙文阅读为例。小学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
期刊
所谓多要素模式,就是从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中,提取一个论述对象,从中开掘进去,发现其内在的若干成分(要素),选择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并分别提炼出分论点,展开议论文写作思维样式论述。要素就是构成事物的多种因素、成分、原因与条件等内在事物。比如:事物的因素、构成、组织、结构、原理……;人物的思想、品格、文化、气质、能力……;事件的意义、原因、前景、后果、影响……;办事的方式、方法、方案、途径、思路……;人
期刊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本人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穷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晨报·副刊》,1924年1月12日)。鲁迅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叙述了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被侮辱、被损害的悲剧。学生对于孔乙己的命运解读本来就有距离感。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尝试“深文趣教”。以“谁是害死孔乙己的凶手”这一主问题贯穿课堂,
期刊
学生的文章是否文通字顺、准确达意——这是语言文字运用是否精确规范的问题,王尚文先生称其为“语文品质”,即“一篇语言作品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质量高下”。“语文品质”衡量的是语言作品的质量,是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探索的真实反映。  显然,学生语言作品“语文品质”的高下更多的来自于语文课堂的习得。甚至说,语文课应是学生“语文品质”的“第一责任人”,好的“语文品质”,必然来自于好的语文课的培育。为此,我们在
期刊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具体落实到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中,可以理解为借助古诗词的学习,发掘古诗词中的文化基因,并在初中生中进行传承与理解。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采用“议题设计、文本组群、文本学习”的总体教学策略,挖掘古诗词当中蕴藏的文
期刊
诗歌教学的主要着力方向有三个——语言、审美、思想。要想使诗歌切实发挥其教育效能,教学当然应均衡地照顾到三个方向,不宜轻此薄彼。但诗歌教学的三个方向,各有其引导和发展规律,在具体实践中是不能同策的。比如语言,主要依靠研究技法、咬文嚼字来指导学生;审美,则宜通过情境、诵读、寻韵等来引导。因而,虽然实践中是将三个方向的对应策略整合起来运用,但从教研上,可以把它们作为独立的课题来研究。这样,可以使教学质量
期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饰物也是一种文化,并且源远流长,不容小觑。从原始人佩戴的贝壳,到今天人们的手机装饰小物件,它们并不是单纯为了漂亮,还隐含着某种文化或心理的期待。  古人认为牛皮性柔,性急的人佩带可以自我警戒。《韩非子·观行》中记载:“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韦”,即熟牛皮,成语“韦编三绝”中的“韦”就是熟牛皮这个意思。西门豹知道自己性子急躁,经常佩带熟牛皮,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