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入手。
一、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方法过于单一,以灌输为主,缺少创造性和真情实感,无法触及学生丰富多彩而又异常敏感的心灵世界,学生成了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意识。只有养成教育才能摒弃过去人管人的做法,加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完成学生的自主管理,营造和谐课堂、和谐校园。
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的溺爱、娇惯和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影响,自我约束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但学生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口头表达能力、表现欲都要比过去的学生强得多,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一群绵羊,任意摆布,那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压抑学生向上的进取心。教师要充分地相信、依靠学生,大胆地把班级管理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教师只要起好点拨的作用,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在管理工作中,有少数教师管理效率不高,许多工作都由班主任包办,学生整天忙于学习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由于班主任总是冲在“第一线”,班委会、团支部的作用被削弱。结果是:班主任工作十分辛苦,管理效果却一般。学生在班主任面前一种模样,班主任一走又是另一幅景象,这让班主任伤透了脑筋。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使教师的管理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在德育管理中实施养成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管理最为紧迫的任务。
二、养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及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实施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1.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群体,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诸如爱惜粮食、爱护公物、语言文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基础性文明行为,本是中学生应当身体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减弱了。这种基础文明滞后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的,更多的是属于教育自身。对于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实行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榜样示范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优秀学生的榜样效应以及英雄人物的楷模激励。如教育学生爱国时,可讲述五四运动事迹等。此外,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也不可低估,身教重于言教是长期以来教育实践所得出的至理名言,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朝夕相处,再加上教育者的威信影响,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成为受教育者模仿的对象。因此,教育者要时时处处注重言行、举止、仪态,使之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其次是制度约束。制度约束指通过执行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得到锻炼。依据学生在校的情况,可师生共同制订和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班级集体制度、学生德育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要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要善于抓住初中学生行为存在的共同问题,提出相应的要求。只有长期持久地执行制度,学生才会不断矫正错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依据正确行为导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是强化训练。“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百说不如一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德育应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行为习惯。
2.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教育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以“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这里的“德”,就是“思想品德”,就是我们所说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人才的精神面貌是由思想品德和知识才能两方面构成的,所以用“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在“德”与“才”两方面,“德”起着统帅作用,是人才发展动力的发动机和方向盘,所以将“德”放在“才”的前面,“德”是首要标准。因此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首要任务。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是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所要求的。青少年学生还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不断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外界的影响,既易于接受学校的正面教育,也易于受到社会错误思想、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此时加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打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不仅对自己的终身发展有意义,而且对于提高自己抵制错误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能力,保证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健康地成长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每个人都应当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都应当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和小恶,经过数量的积累,就会变成大善和大恶。许多不良的品质,往往都是从小的坏事开头的。诸如平时说话不注意语言文明,生活中不拘小节,随便动用别人的物品,不注意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起初,这些可能是小的瑕疵,但是如果任其发展,就可能酿成大的品质缺陷。等到形成一种坏习惯之时,再来纠正就会十分困难。因此,每个人都应当在每件小事上用道德规范与准则来要求自己,促使自己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因素,而大多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依靠课堂这一阵地。
它的培养小至上课的一个坐姿,大至学习某类固定课型的学习方法,我们都要求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上课时,如果有学生开小差,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地、采取适当方法予以引导;有同学做小动作,教师应边讲课边下意识地走到该同学身边,直至其专心听讲。学生听课过程当中,我们最要注重培养的是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专心与否,我们用举手率来衡量。一堂课下来,根据学生举手次数多少来判断其上课听讲专心的程度。有了指标,学生自然就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就不难培养了。
其次,重视培养学生作业清楚认真的习惯。对错题和不清楚的作业要求重做这当然是必要的措施,也是对每位学生的普遍要求。对一些脑子灵,因好动,做作业只图速度,不求质量,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低级”错误的同学,教师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措施,以求得最佳效益。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要求学生自觉地抵制不良习惯,并用良好的习惯代替它,这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性,下决心改掉它;其次要落实具体措施;最后还要做到不搞“下不为例”。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明确指出:“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东西。对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既有阶段性,又有侧重面。即在某个阶段主要解决什么不良学习行为或形成什么良好学习习惯,我们都有一个侧重,以便取得最佳效果。
三、养成教育有助于建设良好的校风
加强校风建设,必须重视养成教育,德育工作者只有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科学地开展教育工作,付出创造性劳动,养成教育才能收到实效,校风建设才能跃上新的台阶。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要求我们每个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要有爱心、恒心、耐心,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础,是建设良好校风的前提。而良好的校风,是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在师生中发挥感染熏陶的影响作用,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激励向上的促进作用,维护秩序的约束作用。良好的校风是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性的动力源泉;是激励师生热爱学校、关心集体的向心力,是加强团结、统一意志的凝聚力,是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推动力,是鼓舞斗志、勇往直前的战斗力。所以,在学生管理中,我们要逐步使教师由管理的“控制者”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引导者”,全程贯彻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优化、整合德育管理的各个要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善待差异、激发潜能,重点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道德习惯,使德育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实施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之内化成学校良好校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有反复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之所以说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是因为习惯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长期的过程;之所以说这个过程是曲折和有反复的,主要是因为社会各种影响和青少年时期学生各种行为不稳定,使学生的习惯就会出现变化和波动,会出现错误与正确的反复转化。正因为这样,学校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要持之以恒,必须要长期地坚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思想觉悟水平,必须要长期地坚持从点滴小事上教育学生的一言一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一、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方法过于单一,以灌输为主,缺少创造性和真情实感,无法触及学生丰富多彩而又异常敏感的心灵世界,学生成了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意识。只有养成教育才能摒弃过去人管人的做法,加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完成学生的自主管理,营造和谐课堂、和谐校园。
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的溺爱、娇惯和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影响,自我约束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但学生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口头表达能力、表现欲都要比过去的学生强得多,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一群绵羊,任意摆布,那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压抑学生向上的进取心。教师要充分地相信、依靠学生,大胆地把班级管理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教师只要起好点拨的作用,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在管理工作中,有少数教师管理效率不高,许多工作都由班主任包办,学生整天忙于学习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由于班主任总是冲在“第一线”,班委会、团支部的作用被削弱。结果是:班主任工作十分辛苦,管理效果却一般。学生在班主任面前一种模样,班主任一走又是另一幅景象,这让班主任伤透了脑筋。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使教师的管理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在德育管理中实施养成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管理最为紧迫的任务。
二、养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及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实施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1.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群体,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诸如爱惜粮食、爱护公物、语言文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基础性文明行为,本是中学生应当身体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减弱了。这种基础文明滞后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的,更多的是属于教育自身。对于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实行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榜样示范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优秀学生的榜样效应以及英雄人物的楷模激励。如教育学生爱国时,可讲述五四运动事迹等。此外,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也不可低估,身教重于言教是长期以来教育实践所得出的至理名言,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朝夕相处,再加上教育者的威信影响,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成为受教育者模仿的对象。因此,教育者要时时处处注重言行、举止、仪态,使之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其次是制度约束。制度约束指通过执行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得到锻炼。依据学生在校的情况,可师生共同制订和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班级集体制度、学生德育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要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要善于抓住初中学生行为存在的共同问题,提出相应的要求。只有长期持久地执行制度,学生才会不断矫正错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依据正确行为导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是强化训练。“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百说不如一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德育应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行为习惯。
2.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教育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以“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这里的“德”,就是“思想品德”,就是我们所说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人才的精神面貌是由思想品德和知识才能两方面构成的,所以用“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在“德”与“才”两方面,“德”起着统帅作用,是人才发展动力的发动机和方向盘,所以将“德”放在“才”的前面,“德”是首要标准。因此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首要任务。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是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所要求的。青少年学生还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不断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外界的影响,既易于接受学校的正面教育,也易于受到社会错误思想、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此时加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打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不仅对自己的终身发展有意义,而且对于提高自己抵制错误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能力,保证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健康地成长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每个人都应当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都应当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和小恶,经过数量的积累,就会变成大善和大恶。许多不良的品质,往往都是从小的坏事开头的。诸如平时说话不注意语言文明,生活中不拘小节,随便动用别人的物品,不注意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起初,这些可能是小的瑕疵,但是如果任其发展,就可能酿成大的品质缺陷。等到形成一种坏习惯之时,再来纠正就会十分困难。因此,每个人都应当在每件小事上用道德规范与准则来要求自己,促使自己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因素,而大多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依靠课堂这一阵地。
它的培养小至上课的一个坐姿,大至学习某类固定课型的学习方法,我们都要求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上课时,如果有学生开小差,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地、采取适当方法予以引导;有同学做小动作,教师应边讲课边下意识地走到该同学身边,直至其专心听讲。学生听课过程当中,我们最要注重培养的是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专心与否,我们用举手率来衡量。一堂课下来,根据学生举手次数多少来判断其上课听讲专心的程度。有了指标,学生自然就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就不难培养了。
其次,重视培养学生作业清楚认真的习惯。对错题和不清楚的作业要求重做这当然是必要的措施,也是对每位学生的普遍要求。对一些脑子灵,因好动,做作业只图速度,不求质量,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低级”错误的同学,教师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措施,以求得最佳效益。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要求学生自觉地抵制不良习惯,并用良好的习惯代替它,这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性,下决心改掉它;其次要落实具体措施;最后还要做到不搞“下不为例”。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明确指出:“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东西。对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既有阶段性,又有侧重面。即在某个阶段主要解决什么不良学习行为或形成什么良好学习习惯,我们都有一个侧重,以便取得最佳效果。
三、养成教育有助于建设良好的校风
加强校风建设,必须重视养成教育,德育工作者只有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科学地开展教育工作,付出创造性劳动,养成教育才能收到实效,校风建设才能跃上新的台阶。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要求我们每个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要有爱心、恒心、耐心,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础,是建设良好校风的前提。而良好的校风,是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在师生中发挥感染熏陶的影响作用,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激励向上的促进作用,维护秩序的约束作用。良好的校风是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性的动力源泉;是激励师生热爱学校、关心集体的向心力,是加强团结、统一意志的凝聚力,是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推动力,是鼓舞斗志、勇往直前的战斗力。所以,在学生管理中,我们要逐步使教师由管理的“控制者”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引导者”,全程贯彻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优化、整合德育管理的各个要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善待差异、激发潜能,重点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道德习惯,使德育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实施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之内化成学校良好校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有反复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之所以说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是因为习惯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长期的过程;之所以说这个过程是曲折和有反复的,主要是因为社会各种影响和青少年时期学生各种行为不稳定,使学生的习惯就会出现变化和波动,会出现错误与正确的反复转化。正因为这样,学校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要持之以恒,必须要长期地坚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思想觉悟水平,必须要长期地坚持从点滴小事上教育学生的一言一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