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探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ii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是小学长期以来一直开着的一门课,知识点涵盖了生物、地理、天文、化学及物理等多门学科,而这些理论知识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加需要学生同时具备动手操作能力,以具体实验去验证这些理论。基于此,本文先指出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再从四个方面谈谈教师的具体实施方案,以此来供相关人士参考交流。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一、引言
  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课堂中,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理论知识,教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对大部分知识点就算记住了也只是一知半解,但长期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养成了习惯,习惯依赖教师,产生一定的惰性,无法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因此,对于需要自己动手的科学课,也有许多小学生产生反感和厌恶之情。等到真正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那天时,他们已经无法自己从理论知识转换到动手操作了。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学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更加可以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拓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课程中自己参与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探究探索能力,动手操作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具体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取知识。这个亲力亲为的过程能让学生对实验操作得出的结论印象更加深刻,从而也可以由此提高教学效率。在动手操作时,学生也可以养成自己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会有一定的帮助。等到大学时,学生也不会无法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换到自主学习模式。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要让学生主动去接触、学习一门课程时,首先必须让他们产生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小学生贪玩好动的心理恰巧可以被有效利用,设置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参与的时候他们便会觉得有趣新奇,对结果有所期待,他们就会想要主动去揭晓答案。例如在教《螺丝刀里的秘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邀请两位力气差不多同学来进行比赛,让他们分别握紧螺丝刀的刀柄和刀杆,然后尽最大力旋转,其他人也可以猜猜看结果谁会赢。在教学《哪支蜡烛先熄灭?》时,对结果肯定会有不同的猜测,这时便可以让学生投票,然后做出相同猜测的学生成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在教师创设的比较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情景中,学生可以更快融入这门课程,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去动手操作,为养成好习惯奠定基础。
  (二)明确操作目的,加强指导
  小学生年纪比较小,自觉性和自控能力会比较弱,注意力容易被外界分散,在具体操作中容易没有目的,盲目操作,因此教师需要加强指导,在学生具体操作时守在一旁观察,适当提醒一下,以免学生出现过大的差错。为了让学生能集中注意力,明确目的,教师在学生动手之前可以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实践。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比如在开展“放大镜”的实验时,教师应该在授课前为学生讲解注意事项以及亲手做一遍演示,具体操作时要跟学生强调每一项步骤,让学生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然后教师还要针对整个操作提出相应的题目,让学生边实践边思考,实现手脑并用,不仅动手能力能有所提高,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在一点即通的状态下便不宜说的过多,要更多的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如果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教师则要耐心温和地指导,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在一旁指导学生及时解答解疑,也可以督促学生,使实验顺利进行。遇到一些比较枯燥、时间有比较长的实验,有些学生可能会中途放弃或者胡乱操作,这时教师的督促和指导能让实验顺利进行,并且也可以借机培养学生的耐心。
  (三)开展课外实验,提供机会
  教师在课余时间增多小实验的开展,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可以激发他们动手操作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由于设备缺乏或者时间限制等原因,学生常常是观看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没什么机会可以亲自动手操作。比如对种子发芽进行研究时,因为种子发芽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这个实验,然后再让学生把观察结果汇总,进行讨论,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锻炼到动手操作能力。
  (四)做好课前准备,引导学生
  为确保教学顺利进行,有一些不能保证学生能在课堂上完全做完的实验,需要教师事先做好安排,避免因为器材、时间等因素而耽误了课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他们能动手做的准备,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束语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副科”,比较不受学校和学生重视,课程设置少,学生态度也不够认真,但身为教师,要清楚自己的职责,更要提高对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视,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只有教师重视了才能让学生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和指导学生,以有趣别样的方式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生多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渐渐改变传统的学习思维,主动积极去参与,去动手。
  參考文献
  [1]邹恩熙.小学美术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6(8):176-177.
  [2]周冬蕾.小学美术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戏剧之家,2017(23):169-169.
  [3]王宏.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36):95-95.
  [4]周笑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4):39-39.
其他文献
<正>本文从历史哲学、储蓄投资缺口、全球价值链、比较优势、统计规则漏洞及缺陷等多维视角对中美经贸失衡进行了辩证、客观的分析。本文认为未来中美之间经贸摩擦和分歧加剧
课堂评价的改革能够促进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促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使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师生轻松,愉悦的交流、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效率,
考水古村落系中国"明经胡氏"的发源地,该文根据谱牒与村落乡土调查,通过对明经胡氏(即 "李改胡")由来、村落环境与建筑、人物活动等的解读,例证了传统的聚落不是一种简单的组
摘 要: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充斥着我们课堂,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实际效果却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就成为了教学的首要任务。本人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谈谈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性;策略  教育学博士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接受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共90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
无源光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宽带接入领域新兴的主流技术,而混合无源光网络融合时分和波分无源光网络的技术优势,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论文在国家十五863资助课题基础上,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