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对他人、自然、社会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是知恩圖报。古言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现在相当的学生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和自私。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我们要找回它们,不仅要通过情感心理的发展和培养逐步潜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
一、造成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仔细分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重视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父母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分数至上的观念上,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孩子用功读书,取得好成绩,家长可以不惜任何代价,但是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却被忽视了。所以,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下,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一片爱心,反而认为只要自己学习用功,其他方面的任何行为都是理所当然的。
2.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亵渎
现在许多孩子受到社会上追求奢侈、虚荣和攀比不良风气的影响,同学之间盲目攀比,比吃、比穿,认为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父母的职责,是天经地义的。因而不顾家庭情况如何,穿要名牌,吃要时尚,文具要赶潮流,手中要拿名牌手机、照相机,如果家长无法满足其舒适的生活要求时,他们埋怨父母没有本事,以“不去上学”、“不做作业”要挟父母。有的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做出一些违法的事,给家人、老师造成痛苦和精神的打击。
3、学校教育的不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目标过于追求功利,学生成绩的好坏,跟教师利益切切相关。一个班学生考试成绩好,那么这个教师得到的利益就多。有的地方,甚至学生成绩的好坏成了评价一个教师唯一的标准,学生成绩好的班级,教师可以评“优”评“先”,否则绝对不行。在这种利益的驱驶下,老师只盯着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相尽办法只为提高学生成绩,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吸引学生,取消了许多教育活动,师生关系淡漠,传统的美德教育弱化。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可思想道德素质下降了。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小学思想品德课内涵极其丰厚,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在平时教学中只要我们认真挖掘课本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身边的活动等方面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亲情熏陶
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学资源,找到切入点,通过生动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感恩与党的情感。思品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亲情赞歌,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引起作品与同学之间的共鸣,激发他们的人身感悟。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展示一场场激动人心的画面,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们阅读了《黄香凉席暖被》,《香山蜜饼》等感人肺腑的故事,必然被黄向萧敬之心所感动被白居易关爱老人、关心民生的举动所熏陶,纯洁的心灵受亲情所感染,必然迁移到学生的言行中,胜过老师空洞的说教。
2、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首先,每天抓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孩子每天就守纪律,讲礼仪,把日常一举一动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另外,与家长做好沟通,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上课老师很辛苦,我们要认真听讲,就是感谢老师;同学打扫卫生不容易,不能乱扔纸屑,就是感谢同学。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再次,组织相关活动,让孩子在对比中感知幸福,学会感恩。利用语文教学习作机会鼓励、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等,让孩子在对比中体会过去不懂、不在意因而也不会珍惜的东西,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最后,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做好表率。在学校中、在学生日常交往中,得到学生的帮助,老师始终要对学生的付出表示感谢,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感恩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教育结果的走样或变异。为了让学生懂得爱与付出爱同样重要,学校和家庭配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关心、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懂得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和一切有帮助的人,使感恩变成心态、品质和艺术。
一、造成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仔细分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重视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父母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分数至上的观念上,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孩子用功读书,取得好成绩,家长可以不惜任何代价,但是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却被忽视了。所以,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下,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一片爱心,反而认为只要自己学习用功,其他方面的任何行为都是理所当然的。
2.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亵渎
现在许多孩子受到社会上追求奢侈、虚荣和攀比不良风气的影响,同学之间盲目攀比,比吃、比穿,认为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父母的职责,是天经地义的。因而不顾家庭情况如何,穿要名牌,吃要时尚,文具要赶潮流,手中要拿名牌手机、照相机,如果家长无法满足其舒适的生活要求时,他们埋怨父母没有本事,以“不去上学”、“不做作业”要挟父母。有的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做出一些违法的事,给家人、老师造成痛苦和精神的打击。
3、学校教育的不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目标过于追求功利,学生成绩的好坏,跟教师利益切切相关。一个班学生考试成绩好,那么这个教师得到的利益就多。有的地方,甚至学生成绩的好坏成了评价一个教师唯一的标准,学生成绩好的班级,教师可以评“优”评“先”,否则绝对不行。在这种利益的驱驶下,老师只盯着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相尽办法只为提高学生成绩,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吸引学生,取消了许多教育活动,师生关系淡漠,传统的美德教育弱化。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可思想道德素质下降了。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小学思想品德课内涵极其丰厚,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在平时教学中只要我们认真挖掘课本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身边的活动等方面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亲情熏陶
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学资源,找到切入点,通过生动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感恩与党的情感。思品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亲情赞歌,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引起作品与同学之间的共鸣,激发他们的人身感悟。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展示一场场激动人心的画面,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们阅读了《黄香凉席暖被》,《香山蜜饼》等感人肺腑的故事,必然被黄向萧敬之心所感动被白居易关爱老人、关心民生的举动所熏陶,纯洁的心灵受亲情所感染,必然迁移到学生的言行中,胜过老师空洞的说教。
2、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首先,每天抓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孩子每天就守纪律,讲礼仪,把日常一举一动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另外,与家长做好沟通,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上课老师很辛苦,我们要认真听讲,就是感谢老师;同学打扫卫生不容易,不能乱扔纸屑,就是感谢同学。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再次,组织相关活动,让孩子在对比中感知幸福,学会感恩。利用语文教学习作机会鼓励、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等,让孩子在对比中体会过去不懂、不在意因而也不会珍惜的东西,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最后,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做好表率。在学校中、在学生日常交往中,得到学生的帮助,老师始终要对学生的付出表示感谢,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感恩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教育结果的走样或变异。为了让学生懂得爱与付出爱同样重要,学校和家庭配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关心、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懂得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和一切有帮助的人,使感恩变成心态、品质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