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痕深深“共生”路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专业核心素养形成的最直接原因必定同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而我的人生经历却又如此简单,履历表上只短短一行“1991年至今在灌南县中等专业学校任教”,便可概括我27年的职教生涯。
  27年来,学生来了、走了,一茬接一茬,我和我的学校一直守候在这里。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那只有一条:行端立稳、脚踏实地,和学生、学校一起成长,便可收获一种简简单单而又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谓之“共生”。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一名职业教育教师的艰辛,更多的是享受到了一名教师成长的幸福。在平凡的岗位上,我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永存“初心”
  1991年,怀着“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初心,我只在老家涟水县的义兴初级中学作短暂停留,即走进灌南县职业中学,成为一名棉纺织专业的教师,由此开启了自己的职教行走之旅。
  最初的职业生活并不单纯,不必说每周18节的专业课教学,也不必说事无巨细的班主任工作,单说校办棉纺织厂的那一摊子既是技术员也是操作工、既当会计又兼跑外勤购销的芜杂琐事,就已使我劳心劳力、疲惫不堪。
  工作确实很苦很累,哪个晚上能睡个安稳觉就是足够开心的事了,每天早上咬咬牙起来又开始新的一天。但是时隔多年,想想当时老教师们的话“这些活你们青年人不干谁来干”,也确实不是风凉话。“在人的一生中,尤其是在青年时代,能有吃苦的机会那真是天赐的财富。现在想想,如果没有在义兴初级中学的磨炼,没有初到灌南职中第一个10年打下的基础,别的不说,我自己现在还能不能待在教师岗位都不好说!”每年学校新入职教师培训会上,我都这样跟他们交流。
  个人能力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参加业务竞赛也是成长的一种磨炼。也许教师个人的业务成长和比赛名次可能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但是,追求持续参加业务比赛,重要的是能在比赛中寻找到不足,在比赛中确立自信。从教以来,我获得大大小小省、市各类业务竞赛二等奖以上累计达20次。“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当我一步一步走来,在校园里处处洒下汗水,并得到一定认可的时候,各种荣誉与表彰接踵而来,我也从最初的隐隐抱怨中挣脱出来,清醒地意识到我的职业生命已悄然启程。
  点燃“火把”
  工作几年后,慢慢地我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辅导单招高考、学生技能竞赛上来。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并不太好,学习热情普遍不高,为此我费尽心思,但往往奏效的却是那些“神来之笔”。一届一届的学生口耳相传,“周老师单招高考辅导教学太神了,你不服不行啊!”其实哪有那么神奇,吃透教材,吃透考纲,再把历年试题、赛题拿过来反复练习、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这是谁都可以做到的事。那几年,班级考上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多,学生参赛也收获颇丰,如果说教学业绩可以用单招高考升学率、师生竞赛获奖来衡量的话,我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职业教育如果仅以单招高考升学、竞赛辅导为目的那也太可悲了。我想,既然我们能研究怎么“考”,那么也能研究怎么“用”。要教给学生“终身有用的东西”就必须让他们能以课堂所学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看到“更美丽的风景”。“技道融合”便成为我教学实践的主张,从最初的棉纺织专业到后来的机电专业,从校办棉纺厂到苏南大企业,我和我的学生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探究研习……
  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孩子们”在成长、发展。中职生或许是大众眼中的“叛逆者”,但是多年来我始终认为他们都是未经雕琢的玉石,每个学生都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激发学生“生命”成长自觉,我始终坚持实施“适合的教育”,选择知识(技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重视学生“差异发展”与“工匠精神”培养,让每一位学生的灵性都得到主动的释放,每一位学生智慧的火花都得以闪现,每一位学生都有“跃跃欲试”的“生命冲动”。
  “行动”研究
  随着专业发展的预期越来越高,我在专业上只有实践、没有理论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而同生共长的教育生活也在不断“催逼”着我放出眼光向外求索,凝神静心向内自省。
  教师的成长幸福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成功,同时也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过去外出学习的机会并不很多,我自然选择了读书。学而不厌是我人生的乐趣。细数起来,这些年所读之书大致有七类:读与职业认同有关的哲学、心理学等书籍,与成长对话;读所教专业(学科)的技术类书籍,与知识对话;读教育學、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书籍,与优秀教师对话;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类书籍,与经典对话;读管理类书籍,与人性对话;读传记类的书籍,与崇高的精神交流;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人类美好的情感对话。
  我很庆幸,我的阅读是一种内在的需要与渴求而非外在的逼迫。在读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写”(反思)。自2003年4月以来,我坚持每天挤出时间来写作一篇教育教学随笔,与网友交流。说也奇怪,这些随意率性的“阅读日志”“观察日志”和“行动日志”,虽不成“正经”文章,但几乎每投必中。发表论文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教育写作的同时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日趋提高,学生也越来越喜欢我的课堂。
  教育里正在发生的那些或幸福或心酸的事儿,宛如生命里璀璨的珍珠,如果有心地将他们捡起来穿成一串,将是美丽的项链,挂在胸前,却暖在心里。我想我是找到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句子”,但它们都是从教育教学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不为名利,不为地位,我的学和做、教与研只是自然地生长。回顾自己的“自成长”教育轨迹,我只是尽力从事教书育人的“初志”,与学校共生,与学生共生,尽力探寻职业教育的本真,保持对教育的良知,让我们的生命圆融在对适合教育的探索之中……我只想说,如果没有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我个人的些微成绩又有什么意义呢?
  屐痕深深留在身后,我仍欣然行进于“共生”的途中……
  ·人物档案·
  周如俊,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讲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专业教科研中心组副组长,江苏省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审定委员会成员,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一贯践行“技道融合”的教学主张,主持“网络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构建研究”等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教学会课题4项,在《机械》《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等期刊发表论文近400篇,有近8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索引。出版个人专著及主编教育部中职规划教材各1部。获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次、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及二等奖各1次、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意论坛大赛一等奖两次、江苏省“教海探航”大赛特等奖1次。
其他文献
由美国胸科学会、胸外科医师学会以及胸科放射学会制定的《恶性胸腔积液管理指南》于2018年10月1日在《美国呼吸和危重症监护医学杂志》发表。多学科专家组采用GRADE方法 (建
目的探讨改良重症超声快速管理(modified critical care ultrasonic examination,M-CCUE)方案对非计划入ICU患者的评估价值,并分析其是否会影响医疗行为及预后判断。方法回顾性
2000年8月,我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院校毕业,来到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工作。两次实习,我的主攻方向均为小学数学,满心期待在数学领域一展身手,可却在报到第一天被宣布教语文。焦虑、无助充斥着我的内心,我不知道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从哪里启程。看出我有畏难情绪的丁永真校长,带着我走进了语文教研组,逐一向我介绍德高望重的语文教学前辈,并把我还算优异的求学经历介绍给大家,在大家鼓励的目光中,我不安的心绪得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