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探究策略,可以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们也会变得更加喜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 探究学习 思考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048-01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那么,一节课是不是有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稍作调查,我们就会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存在,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探究活动的低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活动的盲目性。在教学中教师缺乏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一味滥用探究活动,营造表面的“热热闹闹”的学习气氛,为探而“探”。其实只需给一两分钟,学生便能独立解决。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教学实则浪费有限而宝贵的学习时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探究活动的无序性。如果教师没有较好的调控能力,学习过程有时会陷入混乱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浮燥的状态,教师缺乏准确的定位,只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旁观者”,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3.探究活动的被动性。我们的老师总还习惯于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某一个科学的结论。而为了学生能尽快获得结论,老师则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老师所想一面引导,而至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其他问题,老师们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
4.探究活动的浅表性。学生的探究还只是停留在嬉玩活动的层次。虽然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了陶冶,但是热闹有余、思维不足,探究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二、探究学习的特点及探究方法指导
1.探究活动以学生为本,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活动。如果学生对所设置的活动内容缺乏兴趣或设置的活动内容脱离学生的基本背景,学生就会对探究活动失去热情,活动只停留于表面。因此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有效探究的核心。
2.探究活动注重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特别是多角度启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发现和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研究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至少能实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探究活动的实施策略
1、确立探究任务和目标的有效性
(1)目标确立要适度。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本班的学生学习需求水平而确定的活动方案。(2)目标实施有梯度。在学生群体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都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状态。(3)目标完成有效度。为了达到活动结果与课堂设计目标的一致性,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目标)时,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结合实际,确立效度较高的课堂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2、探究中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转换的有效性
在探究型课堂的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交往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式,教师要着力进行角色的转换,这清楚地表明教师在活动中首先应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和调控,通过对活动的设计、组织和自身参与发挥起主导作用。
3、探究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使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中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
四、拓展探究空间、提高探究成效
1、开展有效探究,教学效益高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说过:“学校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那就是学生离开学校许多年后,还留在学生大脑中的那一部分东西。”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本身,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多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激发和爱护学生的探究热情,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时空,学生的探究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2、有效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有效探究注重数学探究发现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像数学家一样“再创造数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不是由少数天才创造的,而是经过努力一般人都能学好并有所发现的。教师不断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五、开展探究活动的建议
1、合作讨论应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进行,确保探究的有效性
“合作讨论”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而课堂教学的一切形式都应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享受快乐的权利。因此,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内容就应该让学生先自己探究,避免学生不加思考,盲目地听从他人的意见。学生的“合作讨论”应该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进行,确保探究的有效性。
2、探究学习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
不同基础、不同年级的学生探究问题的难度和教师指导的“度”是不同的。有效探究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给出问题比较简单,对探究的主要步骤和思路给予比较明显的提示;中等层次——给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新颖性,探究步骤和思路给予简要的启示,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较高层次——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给出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解题的思路给予“暗示”,给学生创造的时空。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指明方向,同时又从学生身上吸取思想的活力和大胆的想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数学课堂 探究学习 思考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048-01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那么,一节课是不是有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稍作调查,我们就会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存在,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探究活动的低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活动的盲目性。在教学中教师缺乏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一味滥用探究活动,营造表面的“热热闹闹”的学习气氛,为探而“探”。其实只需给一两分钟,学生便能独立解决。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教学实则浪费有限而宝贵的学习时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探究活动的无序性。如果教师没有较好的调控能力,学习过程有时会陷入混乱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浮燥的状态,教师缺乏准确的定位,只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旁观者”,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3.探究活动的被动性。我们的老师总还习惯于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某一个科学的结论。而为了学生能尽快获得结论,老师则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老师所想一面引导,而至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其他问题,老师们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
4.探究活动的浅表性。学生的探究还只是停留在嬉玩活动的层次。虽然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了陶冶,但是热闹有余、思维不足,探究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二、探究学习的特点及探究方法指导
1.探究活动以学生为本,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活动。如果学生对所设置的活动内容缺乏兴趣或设置的活动内容脱离学生的基本背景,学生就会对探究活动失去热情,活动只停留于表面。因此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有效探究的核心。
2.探究活动注重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特别是多角度启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发现和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研究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至少能实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探究活动的实施策略
1、确立探究任务和目标的有效性
(1)目标确立要适度。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本班的学生学习需求水平而确定的活动方案。(2)目标实施有梯度。在学生群体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都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状态。(3)目标完成有效度。为了达到活动结果与课堂设计目标的一致性,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目标)时,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结合实际,确立效度较高的课堂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2、探究中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转换的有效性
在探究型课堂的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交往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式,教师要着力进行角色的转换,这清楚地表明教师在活动中首先应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和调控,通过对活动的设计、组织和自身参与发挥起主导作用。
3、探究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使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中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
四、拓展探究空间、提高探究成效
1、开展有效探究,教学效益高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说过:“学校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那就是学生离开学校许多年后,还留在学生大脑中的那一部分东西。”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本身,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多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激发和爱护学生的探究热情,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时空,学生的探究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2、有效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有效探究注重数学探究发现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像数学家一样“再创造数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不是由少数天才创造的,而是经过努力一般人都能学好并有所发现的。教师不断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五、开展探究活动的建议
1、合作讨论应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进行,确保探究的有效性
“合作讨论”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而课堂教学的一切形式都应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享受快乐的权利。因此,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内容就应该让学生先自己探究,避免学生不加思考,盲目地听从他人的意见。学生的“合作讨论”应该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进行,确保探究的有效性。
2、探究学习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
不同基础、不同年级的学生探究问题的难度和教师指导的“度”是不同的。有效探究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给出问题比较简单,对探究的主要步骤和思路给予比较明显的提示;中等层次——给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新颖性,探究步骤和思路给予简要的启示,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较高层次——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给出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解题的思路给予“暗示”,给学生创造的时空。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指明方向,同时又从学生身上吸取思想的活力和大胆的想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