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原448小麦抗旱、耐寒性强,抗青干、抗倒伏,抗锈病、黑穗病,柴达木盆地一般水肥条件下产量6.75~9.00t/hm2。介绍了该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及其繁育技术。
关键词 小麦;高原448;特征特性;繁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 S3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4-0135-02
1主要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35±3.17d。芽鞘白色,幼苗直立、绿色、无绒毛。叶色深绿,叶耳白色,叶相中间型。株高90.5±2.8cm,单株分蘖数1.39±0.26个,分蘖成穗率50±9.1%,穗长方型,穗长9.78±0.44cm,每穗小穗数18.6±0.88个,不孕小穗2.2±0.63个,每穗粒数39.9±3.74粒。籽粒卵圆型,红色、饱满、腹沟浅,休眠期中等。千粒重44.6±2.81g,容重813.65±17.75g/L。经济系数0.43±0.01。籽粒粗蛋白质含量13.15%~14.24%,湿面筋质30.16%~32.5%,出粉率72.0%~78.1%。该品种抗旱性、耐寒性较强,高抗倒伏。对秆锈免疫,高抗叶锈,水平抗条锈性好。抗黑穗病,较抗叶枯病,轻感白粉病。高水肥条件下,柴达木盆地产量9.75~10.50t/hm2,一般水肥条件下,产量6.75~9.00t/hm2。
2繁育技术
2.1选择地块
良种繁育田应选择土质肥沃,肥力水平均匀一致,地势平坦,田间渠系配套,灌排方便,旱涝保收,有田间防护林网,较少或不遭受早晚霜冻危害,不受牛、羊啃食的田块。为便于播种、收获、田间管理和田间检验,良种繁育田应集中连片,道路畅通,避免过于分散和不利于机械作业,并且周围要有25m的空间隔离区。良种繁育田还应进行轮作倒茬,柴达木盆地一般以豌豆、马铃薯、油菜为前茬,这既可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预防病虫害,同时还能避免因连作时麦田中的残留籽粒埋入土中而造成的机械混杂。
2.2整地施肥
精细整地是保证适时播种及争取苗全、苗壮的关键措施,分秋季整地和春季整地两步进行。秋季整地要求深翻土壤20~25cm,重点整修漏耕、边角地等地段,地面高差以不大于5cm为宜,打埂作畦,畦面积一般在200~250m2之间,并于11月中旬浇足冬灌水。春季整地于春播前,机耙2~3遍,深度8~10cm,要求做到上松下实,地表平整,以利浇水均匀。春季多风,土壤失墒较重时,可适当镇压提墒。施肥上,可结合秋翻,施腐熟农家肥(如羊粪、猪粪、人粪)37.5~45.0t/hm2;结合春耙,施磷酸二铵225~300kg/hm2或过磷酸钙450~600kg/hm2,尿素150kg/hm2。
2.3种子处理
2.3.1晒种。在小麦播种前6~10d左右,选择晴朗天气晒种2~4d,可杀死粘附在种皮表面的部分病菌,增强生活力,提高发芽率,一般晒种后发芽势提高10%~20%,发芽率提高5%~8%,提早出苗1~2d。
2.3.2选种。选用无病虫、无杂质、发芽率高、大而饱满的种子,以达到苗壮、苗齐、苗全。选种要经过风选和筛选,风选是利用自然风力选种,初步除掉夹杂在种子中的杂质、秕粒和病虫粒。筛选是在风选的基础上,选择筛空直径合适的筛子进行筛选,筛除小粒、秕粒和夹杂物,留大而饱满的籽粒作种。
2.3.3药剂拌种。对地下害虫的防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mL对水2~3kg,拌种子50kg,堆闷3~6h,待种子吸收药液后晾干播种。对小麦根腐病、白秆病的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拌种子50kg,防治效果显著。
2.4适时播种
2.4.1播种期。应以种子在土壤内吸水萌动并保证播种质量为依据。一般在春季夜间平均温度稳定在0~2℃左右、白天平均温度达到10℃左右,表土化冻到适宜播种深度时开始播种。柴达木盆地适宜播种期为3月下旬至4月初。
2.4.2播种量。对土壤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土壤理化性状好、光热条件充足、浇水方便的地块,播种量不宜过大;反之则要加大播种量,以保证适宜的群体密度。针对柴达木盆地小麦分蘖力弱的特性,一般播种量在375kg/hm2左右,成穗数以525~675万穗/hm2为宜。
2.4.3播种方法。用37.5kg/hm2尿素或37.5kg/hm2磷酸二铵作种肥,与种子混合条播,播深3~5cm,漏播行要进行人工补播,对土壤墒情差的地块要进行耱压,以保证出苗率。
2.5田间管理
2.5.1浇水。柴达木盆地干旱多风,蒸发量大,土壤失墒快,降水量少。因此,生育期内的水分需要灌溉补充。在三叶一心期至五叶期浇第1次水,水量不宜淹过幼苗,水速要慢,地势低洼处要及时排水,以后每隔15d浇1次水,后期灌水要注意天气变化,连续降雨或大风天气少浇或不浇,以免倒伏减产。
2.5.2追肥。结合浇第1次水,追施尿素150~300kg/hm2,沙性土质要采取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则,以提高追肥效果,减少养分损失。根外追肥一般在抽穗前后进行1~2次,每次喷施0.2%~0.4%磷酸二氢钾或1%~2%尿素750kg/hm2左右,一般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阴雨天或大风天气少喷或不喷。
2.5.3病虫害防治。小麦抽穗后发现有散黑穗病时,可选用20%三唑酮或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等药剂在发病初期进行喷雾防治。蚜虫是柴达木盆地小麦的主要害虫,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10%吡虫啉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对水喷雾。
2.6田间去杂
该品种抽穗期的特征表现最为明显,是种子田去杂的最佳时期,根据该品种的特征去杂应尽早进行。抽穗期去杂主要结合人工拔除野燕麦、芦苇等禾本科杂草的时机,从芒的长短、叶片色泽、株高等方面进行鉴别,发现异株及时拔除。成熟前去杂是田间去杂的重要时期,此期极易从穗的形状和颜色区分异品种,并且极好辨认青稞、大麦等异作物,一般要经过至少2次拉网式去杂。
2.7田间检验
种子检验员从前茬作物、隔离条件、品种真实性、杂株百分率、其他植株百分率、种子田的总体状况(倒伏、健康等情况)等方面进行田间检验,并向种子生产单位报告田间检验结果,出具检验结果单,对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整改或淘汰建议。
2.8收获贮藏
种子田收获时,应进行统一组织和指定1~2台收割机收获。首次收割前要选派专人对收割机的内、外部进行彻底清扫,收割期间要有专人负责对种子田进行巡查,发现漏割、错割的地块要及时处理。柴达木盆地秋季干燥少雨,光照充足,应抓紧时机晾晒,注意晒场要远离其他作物和品种,严防晾晒期间的机械混杂。贮藏时应单仓单贮,仓库面积小,单贮有困难的可在包装袋上做好标记,以便确认。同时注意防治鼠害,减少损失。
关键词 小麦;高原448;特征特性;繁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 S3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4-0135-02
1主要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35±3.17d。芽鞘白色,幼苗直立、绿色、无绒毛。叶色深绿,叶耳白色,叶相中间型。株高90.5±2.8cm,单株分蘖数1.39±0.26个,分蘖成穗率50±9.1%,穗长方型,穗长9.78±0.44cm,每穗小穗数18.6±0.88个,不孕小穗2.2±0.63个,每穗粒数39.9±3.74粒。籽粒卵圆型,红色、饱满、腹沟浅,休眠期中等。千粒重44.6±2.81g,容重813.65±17.75g/L。经济系数0.43±0.01。籽粒粗蛋白质含量13.15%~14.24%,湿面筋质30.16%~32.5%,出粉率72.0%~78.1%。该品种抗旱性、耐寒性较强,高抗倒伏。对秆锈免疫,高抗叶锈,水平抗条锈性好。抗黑穗病,较抗叶枯病,轻感白粉病。高水肥条件下,柴达木盆地产量9.75~10.50t/hm2,一般水肥条件下,产量6.75~9.00t/hm2。
2繁育技术
2.1选择地块
良种繁育田应选择土质肥沃,肥力水平均匀一致,地势平坦,田间渠系配套,灌排方便,旱涝保收,有田间防护林网,较少或不遭受早晚霜冻危害,不受牛、羊啃食的田块。为便于播种、收获、田间管理和田间检验,良种繁育田应集中连片,道路畅通,避免过于分散和不利于机械作业,并且周围要有25m的空间隔离区。良种繁育田还应进行轮作倒茬,柴达木盆地一般以豌豆、马铃薯、油菜为前茬,这既可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预防病虫害,同时还能避免因连作时麦田中的残留籽粒埋入土中而造成的机械混杂。
2.2整地施肥
精细整地是保证适时播种及争取苗全、苗壮的关键措施,分秋季整地和春季整地两步进行。秋季整地要求深翻土壤20~25cm,重点整修漏耕、边角地等地段,地面高差以不大于5cm为宜,打埂作畦,畦面积一般在200~250m2之间,并于11月中旬浇足冬灌水。春季整地于春播前,机耙2~3遍,深度8~10cm,要求做到上松下实,地表平整,以利浇水均匀。春季多风,土壤失墒较重时,可适当镇压提墒。施肥上,可结合秋翻,施腐熟农家肥(如羊粪、猪粪、人粪)37.5~45.0t/hm2;结合春耙,施磷酸二铵225~300kg/hm2或过磷酸钙450~600kg/hm2,尿素150kg/hm2。
2.3种子处理
2.3.1晒种。在小麦播种前6~10d左右,选择晴朗天气晒种2~4d,可杀死粘附在种皮表面的部分病菌,增强生活力,提高发芽率,一般晒种后发芽势提高10%~20%,发芽率提高5%~8%,提早出苗1~2d。
2.3.2选种。选用无病虫、无杂质、发芽率高、大而饱满的种子,以达到苗壮、苗齐、苗全。选种要经过风选和筛选,风选是利用自然风力选种,初步除掉夹杂在种子中的杂质、秕粒和病虫粒。筛选是在风选的基础上,选择筛空直径合适的筛子进行筛选,筛除小粒、秕粒和夹杂物,留大而饱满的籽粒作种。
2.3.3药剂拌种。对地下害虫的防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mL对水2~3kg,拌种子50kg,堆闷3~6h,待种子吸收药液后晾干播种。对小麦根腐病、白秆病的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拌种子50kg,防治效果显著。
2.4适时播种
2.4.1播种期。应以种子在土壤内吸水萌动并保证播种质量为依据。一般在春季夜间平均温度稳定在0~2℃左右、白天平均温度达到10℃左右,表土化冻到适宜播种深度时开始播种。柴达木盆地适宜播种期为3月下旬至4月初。
2.4.2播种量。对土壤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土壤理化性状好、光热条件充足、浇水方便的地块,播种量不宜过大;反之则要加大播种量,以保证适宜的群体密度。针对柴达木盆地小麦分蘖力弱的特性,一般播种量在375kg/hm2左右,成穗数以525~675万穗/hm2为宜。
2.4.3播种方法。用37.5kg/hm2尿素或37.5kg/hm2磷酸二铵作种肥,与种子混合条播,播深3~5cm,漏播行要进行人工补播,对土壤墒情差的地块要进行耱压,以保证出苗率。
2.5田间管理
2.5.1浇水。柴达木盆地干旱多风,蒸发量大,土壤失墒快,降水量少。因此,生育期内的水分需要灌溉补充。在三叶一心期至五叶期浇第1次水,水量不宜淹过幼苗,水速要慢,地势低洼处要及时排水,以后每隔15d浇1次水,后期灌水要注意天气变化,连续降雨或大风天气少浇或不浇,以免倒伏减产。
2.5.2追肥。结合浇第1次水,追施尿素150~300kg/hm2,沙性土质要采取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则,以提高追肥效果,减少养分损失。根外追肥一般在抽穗前后进行1~2次,每次喷施0.2%~0.4%磷酸二氢钾或1%~2%尿素750kg/hm2左右,一般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阴雨天或大风天气少喷或不喷。
2.5.3病虫害防治。小麦抽穗后发现有散黑穗病时,可选用20%三唑酮或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等药剂在发病初期进行喷雾防治。蚜虫是柴达木盆地小麦的主要害虫,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10%吡虫啉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对水喷雾。
2.6田间去杂
该品种抽穗期的特征表现最为明显,是种子田去杂的最佳时期,根据该品种的特征去杂应尽早进行。抽穗期去杂主要结合人工拔除野燕麦、芦苇等禾本科杂草的时机,从芒的长短、叶片色泽、株高等方面进行鉴别,发现异株及时拔除。成熟前去杂是田间去杂的重要时期,此期极易从穗的形状和颜色区分异品种,并且极好辨认青稞、大麦等异作物,一般要经过至少2次拉网式去杂。
2.7田间检验
种子检验员从前茬作物、隔离条件、品种真实性、杂株百分率、其他植株百分率、种子田的总体状况(倒伏、健康等情况)等方面进行田间检验,并向种子生产单位报告田间检验结果,出具检验结果单,对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整改或淘汰建议。
2.8收获贮藏
种子田收获时,应进行统一组织和指定1~2台收割机收获。首次收割前要选派专人对收割机的内、外部进行彻底清扫,收割期间要有专人负责对种子田进行巡查,发现漏割、错割的地块要及时处理。柴达木盆地秋季干燥少雨,光照充足,应抓紧时机晾晒,注意晒场要远离其他作物和品种,严防晾晒期间的机械混杂。贮藏时应单仓单贮,仓库面积小,单贮有困难的可在包装袋上做好标记,以便确认。同时注意防治鼠害,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