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对话”等学习方式。“合作”是“交流、对话”的前提,没有“合作”,当然也就谈不上“交流、对话”。“合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非常明显,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制定小组规则,明确小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除了应该有一定的规则外,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否则在课堂上就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合作”不等于说不允许个人思考,相反,在合作之前,每个学生都应该先独立思考,通过独立思考形成个人观点、见解(最好是不同的观点、见解)后再进行“合作、讨论、对话”,这样的小组合作才是“真”合作,才真有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笔者尝试让学生去建立合作学习。当学生掌握了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后,紧接着又意识到如果每个圆都这样去量,既麻烦又不准确,于是又想找更恰当的解决方法时,我们可请他们推测一下周长可能会与圆的哪个量相关。学生通过观察直径不同的圆,会发现周长跟圆的直径(或半径)相关。接着笔者再追问:“谁能估计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呢?”有的学生估计两倍多,有的学生估计三倍多、四倍多等,意见分歧很大。这时笔者提出:口说无凭,每个同学都要想办法来验证。笔者没有先让学生合作讨论,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思考1分钟。很多学生在这1分钟时间内积极思索,整理思路。紧接着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有序地讨论、交流,得出了一致意见:只要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相除,就可以知道其倍数关系了。意见一致后,笔者问:“那么我们要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要做哪几项工作呢?”学生先个人思考并经过小组讨论后认为:先要测量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然后把这些数据登记在一张表格中,还要计算倍数关系;如果可以,还要再量一个圆验证一下。这时笔者挂出了测量登记表,请组长带领组员按个人特长先分工、再验证,各小组的分工很快就完成了,基本上是两个测量员、一个登记员和一个计算员。接着学生4人一组开始认真测量、验证,通过实验,大家得出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在这一系列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学生都是在求知欲的熏陶下有序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笔者认为在这样有序的交流与合作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充分感受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与价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合作应该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之上,应以严格的纪律作为保证。
二、注重合作过程,尝试多元评价
评价要注重合作过程,评价机制要多元化。《课程标准》指出:“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如笔者听过一节数学课——《测量》,教师的评价没有重视多元化的思想,忽视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学生学完单位“米”后,教师让学生带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实践。学生的兴趣很高,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测量的方法也层出不穷:有的小组测量跑道,因为卷尺不够长,学生便一段一段地量,两个同学拉尺,一个同学做标记,一个同学记录,这个小组在测量的过程中还产生了许多简单有效的好方法;还有的小组测量足球门柱的高度,自己个子矮够不到柱顶,就两个人合作,一个人顺着门边往上拉尺,并固定不让尺倒下来,另一个同学在下面读取数据等。方法很多,极有价值。我们看到学生在测量中是多么有智慧啊!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都可以称之为极好的教育资源。然而回到了课堂,教师组织合作、讨论和交流的时候,关注的却总是学生的数据是否准确,误差是多少,表扬了那些测量准确的小组。看到教师忽视这么多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不能不令人扼腕。如果教师多去关注一下孩子们的合作过程,多评价了解一下学生们的合作情况,其中肯定会闪现出很多我们教师想象不到的智慧火花。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所以,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虽然要关注小组合作的结果,但更要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我们要对学生在合作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也要给他们自信心。只有这样做,学生对合作学习才能感兴趣,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才能有效果。当然,这样做,也是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和精神的。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学习需要“合作、交流、对话”。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加强指导,发挥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是一种有组织、有纪律、有秩序的合作。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我们要多鼓励少、批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学习效率。
(江苏省新沂市高流镇程徐小学)
一、制定小组规则,明确小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除了应该有一定的规则外,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否则在课堂上就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合作”不等于说不允许个人思考,相反,在合作之前,每个学生都应该先独立思考,通过独立思考形成个人观点、见解(最好是不同的观点、见解)后再进行“合作、讨论、对话”,这样的小组合作才是“真”合作,才真有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笔者尝试让学生去建立合作学习。当学生掌握了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后,紧接着又意识到如果每个圆都这样去量,既麻烦又不准确,于是又想找更恰当的解决方法时,我们可请他们推测一下周长可能会与圆的哪个量相关。学生通过观察直径不同的圆,会发现周长跟圆的直径(或半径)相关。接着笔者再追问:“谁能估计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呢?”有的学生估计两倍多,有的学生估计三倍多、四倍多等,意见分歧很大。这时笔者提出:口说无凭,每个同学都要想办法来验证。笔者没有先让学生合作讨论,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思考1分钟。很多学生在这1分钟时间内积极思索,整理思路。紧接着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有序地讨论、交流,得出了一致意见:只要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相除,就可以知道其倍数关系了。意见一致后,笔者问:“那么我们要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要做哪几项工作呢?”学生先个人思考并经过小组讨论后认为:先要测量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然后把这些数据登记在一张表格中,还要计算倍数关系;如果可以,还要再量一个圆验证一下。这时笔者挂出了测量登记表,请组长带领组员按个人特长先分工、再验证,各小组的分工很快就完成了,基本上是两个测量员、一个登记员和一个计算员。接着学生4人一组开始认真测量、验证,通过实验,大家得出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在这一系列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学生都是在求知欲的熏陶下有序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笔者认为在这样有序的交流与合作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充分感受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与价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合作应该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之上,应以严格的纪律作为保证。
二、注重合作过程,尝试多元评价
评价要注重合作过程,评价机制要多元化。《课程标准》指出:“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如笔者听过一节数学课——《测量》,教师的评价没有重视多元化的思想,忽视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学生学完单位“米”后,教师让学生带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实践。学生的兴趣很高,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测量的方法也层出不穷:有的小组测量跑道,因为卷尺不够长,学生便一段一段地量,两个同学拉尺,一个同学做标记,一个同学记录,这个小组在测量的过程中还产生了许多简单有效的好方法;还有的小组测量足球门柱的高度,自己个子矮够不到柱顶,就两个人合作,一个人顺着门边往上拉尺,并固定不让尺倒下来,另一个同学在下面读取数据等。方法很多,极有价值。我们看到学生在测量中是多么有智慧啊!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都可以称之为极好的教育资源。然而回到了课堂,教师组织合作、讨论和交流的时候,关注的却总是学生的数据是否准确,误差是多少,表扬了那些测量准确的小组。看到教师忽视这么多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不能不令人扼腕。如果教师多去关注一下孩子们的合作过程,多评价了解一下学生们的合作情况,其中肯定会闪现出很多我们教师想象不到的智慧火花。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所以,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虽然要关注小组合作的结果,但更要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我们要对学生在合作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也要给他们自信心。只有这样做,学生对合作学习才能感兴趣,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才能有效果。当然,这样做,也是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和精神的。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学习需要“合作、交流、对话”。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加强指导,发挥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是一种有组织、有纪律、有秩序的合作。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我们要多鼓励少、批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学习效率。
(江苏省新沂市高流镇程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