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中国推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城市中小学教育改革取得的可喜成绩有目共睹。然而,在农村,特别是在中国为数不少的偏远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依然面临着众多困难和问题。而这些往往又会使农村教育改革陷入种种“尴尬”之境,即难以顺利推行。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首映的数字电影《孔二皮进城记》集中反映了农村教育改革推行过程中的这些“尴尬”,是关注新农村教育改革的为数不多的影片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不仅如此,导演王加宾还别具匠心地让广大观众从影片主角——农村代课教师——孔二皮的出色表演中看到了在经历重重困境之后的农村教育改革必将走向成功的诸多“希望”。这也正是影片振奋人心的正能量之所在。
电影是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与反映。一部好的影片,必然是能激起广大观众在观影之后能联系实际,关注现实,思考社会与人生,并为之承担应尽的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才不失影片的宣传目的和教育价值。《孔二皮进城记》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观众们情不自禁地为当代新农村教育改革的尴尬之境深感担忧,同时也对农村教育改革的希望之花颇为期待,随之油然而生的是每个人对新农村教育改革应该赋予的一份理解与支持,还有肩负的一份责任与应尽的一份力量。
一、影片反映出的新农村教育改革推行过程中的种种“尴尬”
本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就是一部反映新农村教育改革题材的影片。然而,导演的巧妙之处就在于:通过细节渲染出农村教育改革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于不起眼处着笔,以小见大,但却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经历,把观众引入对乡村教育困境的回忆或现实了解之中,让每一位有教育兴邦之责任心的人不得不直面农村教育改革的“尴尬”。
(一)尴尬之一:农村民办教师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双重老化与教育改革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要求格格不入。
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农村代课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考核。培训课上,培训英语的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两句简单的英文:How are you? (你好吗?)和How old are you?(你多大?)结果没有一个代课教师能识得其意。即便是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挂在嘴边的孔二皮也回答成了:咋是你?咋还是你?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考试中,这些代课教师无视考场纪律,舞弊表现比起他们自己的学生估计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难怪当年纪轻轻的监考老师发现一位年近退休的代课老师翻书照抄还矢口抵赖时,气愤之下从这位老师的桌洞里拽出“赃物”并指着他大声斥责道:“难道你就是这样去教你的学生吗?我真为你感到羞耻!”没想到这位舞弊考生还恼羞成怒地反唇相讥:“你不就是个科班出生吗?有什么了不起?我孙女儿都比你大,你竟敢用手指着我的鼻子训斥我!”他们中多数已经白发苍苍,而且牢骚满腹,打心眼里就排斥这场专业培训考核,他们的体力和精力已经无法完成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要求;他们尤其对英文一窍不通,更糟糕的是他们根本就不想学英文,认为它完全没用,如此狭隘眼界和不求上进的心态怎么能胜任当今时代对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呢?所以他们考试的结果,根本没有悬念,当然是名落孙山,等待清退。作为一部写实的电影,此情此景自然而然让观众联想到许多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一些代课多年的教师有课上课,没课务农,他们本来就文化不高,知之不多,而且常年安于故俗,溺于旧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更谈不上教学改革和创新了。社会在进步,如果人还在原地踏步的话,那注定是会被淘汰的。试想,这种状况又怎能满足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呢?[1]
(二)尴尬之二:清退民办教师的国家政策要求与地方村委零宣传和蛮执行的矛盾。
培训考核后不久,县教育局就发来通知要清退农村代课教师。老村支书也许因为文化水平不高,也许领导工作水平有限,总之,他没能给予孔二皮合理的解释和应有的人文关怀,而是简单地说“清退就是说你没有资格再当老师了。”这让孔二皮觉得格外委屈,他委屈的不是别的,他觉得自己在村里当了15年的代课教师,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自始至终热爱教学,热爱孩子,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现在被清退的理由竟然是因为自己没有教师资格。当他独自一人喝完闷酒去找村支书“理论”时,村支书非但没有耐心劝说与安慰,反而责备他没本事通过考核转正,就只能“在前进中被阵痛掉”,那叫活该!
一气之下,孔二皮决定带着全村的孩子到县教育局门口去讲一堂公开课来证明自己有资格当教师。他带着弟子们上路了,那个时候他显示出了另外一种精神,他真像个丧家犬,像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一样,一路上吃尽苦头,饱尝艰辛,只有他和他的孩子们的感情依然深厚。而当天夜里,当孔二皮安顿孩子们住店后拖着筋疲力尽的残疾之躯给老村支书打电话报平安时,听到的却是电话那头支书劈头盖脸的斥责与怒骂。第二天,当有人报告村支书“孔二皮从县里回来了”时,气急败坏的支书毫不犹豫地抄起一根铁棍并大喝一声:“赶紧带路,看我不打死这个兔崽子!”由此可见,地方上一些干部的蛮干作风不言而喻。这般工作作风除了给已有的矛盾火上浇油外,对问题的解决自然是无济于事了。
(三)尴尬之三:被清退民办教师的生活保障成问题。
正如老村支书所言:“你虽然被清退了,但是也不亏呀!国家给予补偿,按照你的工龄15年乘以7,你每月可以得到105元的补助,一直拿到死。这么好的事打着灯笼都难找啊!难道你还不满足吗?”想想看,对于天生小儿麻痹,腿脚不便的孔二皮,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除了代课教书基本没有其它谋生技能,而这区区105元又如何能够维持生活基本所需呢?所以,清退就意味着生活基本保障成问题。这当然让那些“一干就是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乡村民办教师无法接受!毕竟,文化水平低也不全是他们的错,他们所处的时代没有给他们提供上大学的条件和机会。再说,当了一辈子的代课教师,到头来老了,劳动能力也没了,下半生却忽然毫无着落,老无所依了,搁谁身上也难以接受呀。
(四)尴尬之四:被清退民办教师的思想意识转变障碍。 像孔二皮这样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代课教师,突然之间要被清退,要他与视为己出的农村留守孩子们分离,这从师生感情上是他无法接受也是难以割舍的。影片中可见他的教学条件之简陋、生活之艰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境地,然而他却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坚守着这四壁皆无、风雨飘摇的草棚“教室”,为什么?只因他对那三尺讲台的热爱呀,如今让他放手这份爱谈何容易。再则,孔二皮思想上还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坎,那就是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教了15年的课,培养出了不少的大学生,到头来却落个“没有资格当教师”的评价,这让他情何以堪?所以,他才一意孤行带领学生们去县教育局上一堂公开课以讨回“教师资格”,为自己正名。
二、影片映射出的新农村教育改革最终必胜的种种“希望”
该片的巧妙之处还在于:当演员把观众不知不觉带入到农村教育改革的种种窘境并为之担心甚至不免失望时,影片突然峰回路转,给观众来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农村教育改革“历经风雨必见彩虹”的转机——让观众先忧后喜,在失望中看到希望。这不正是改革先苦后甜的必由之路吗?
(一)希望之一:民办教师专业培训和择优聘用为农村教育改革筛选出部分合格教师,缓解了师资压力。
诚然,影片中参加专业培训考核的农村代课教师大多只有小学文凭,且已白发苍苍而又无心再学,最终难逃被清退的命运。但是,现实中也有少数代课教师学历不低,年龄不大,而且有着像孔二皮这样对教学满腔热情,对职业培训积极响应,他们中有少数可以通过专业考核,重新上岗,成功转正,成为符合教育正规化、系统化要求的新教师。[2]这无疑给目前农村教育改革面临的巨大师资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希望之二:大学师范生下基层执教给农村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活力。
如果说专业考核择优聘用是大浪淘沙式的为农村教育改革缓解师资缺乏的压力,那么鼓励和吸引一大批大学师范生下基层教学就是大刀阔斧式的给农村教育改革解决师资匮乏的一把利剑。相比代课教师,大学师范生受过全面的高等教育和严格的师资培训,掌握前瞻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技术,而且充满活力和工作热情,加上年龄不大,和学生沟通起来没有代沟,这些优势将给原来守旧落后的农村教育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动力,鼓舞着一个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发奋学习,在知识的海洋中不停地探索,不断地前进。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带来希望。[3]
(三)希望之三:被清退教师的思想转变和觉悟提高给农村教育改革带来了精神动力。
村支书的零解释和蛮执行不但没使孔二皮接受“清退”,反而激怒他带领全村孩子徒步到县教育局去讲一堂公开课以讨回“教师资格”。正如影片中的孔二皮一样,现实中由于村干部对国家清退政策的解释不当和对被清退教师的安抚不周,导致民办教师持抵触情绪搞抗议举动甚至上访“讨说法”的事件时有报道。当县教育局长在了解到孔二皮一人身兼小学六个年级的语数外科目(其中英语是现学现卖,大写的英文字母B从他的学生嘴里念出来就成了“大雪碧”),并且使用的都是教育部门多年前早已淘汰的教材时,他耐心地给孔二皮讲了国家“清退”民办教师的理由——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育必须走上正规化和系统化,老师要以此大业为重。县教育局长的谈话使孔二皮意识到现在一所完整小学的课程不光是语文、数学、外语,还有音乐、美术、科学、体育、品德等,旨在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绝非知识非常有限的代课教师依靠极其简陋的教学设备所能胜任的。[4]接着,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孔二皮的教师资格和多年代课为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表示肯定,并鼓励他继续参加教师培训,通过考核转正后再上岗。孔二皮不愧为人民教师,他知道正因为爱这些孩子们,所以他必须放手。于是在新学期开学时他主动将弟子们送到山下新建的完小——希望小学。这难道不是一位代课教师放手小爱成就大爱,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的伟大体现吗?倘若广大农村代课教师都能做到像孔老师这样,那么所有人都会向你们致敬,所有的乡村小学都可以更名叫“希望”小学了。
(四)希望之四:政策优待和经济扶持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保障。
在做通了孔二皮的思想工作之后,县教育局长还亲自随车把孔二皮和孩子们送回村里,以便进一步了解情况,妥善落实清退教师的安置政策。回到村里,他也被孔二皮的“陋校”惊住了,不禁为他这么多年的坚持教学肃然起敬,也为他清退后的生活颇感担忧,毕竟,光靠那点清退补偿维持生计还是困难的。于是,当他看到村里的大棚种植并了解到其经济效益还不错时,便询问村支书能否在村里给孔二皮也搞个大棚种植作为对国家清退补偿的一个地方性经济补充,以弥补国家补偿的不足从而妥善解决代课教师的经济问题,保证他们被清退后生活有所依靠。于是就有了影片结尾处孩子们每个周末都会来到孔二皮的蔬菜大棚,一边帮他干活一边跟着他学《论语》。孔二皮高兴地发现,他从来就没有失去过这群孩子,那是他作为老师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联系实际,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中央和各级政府对新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也逐年加大,这必将加快新农村教育改革的胜利步伐。[5]
结语
《孔二皮进城记》是一部优秀的当代新农村题材的影片。一方面,它以写实的手法直接凸显出中国农村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特别是农村代课教师的清退与安置上的矛盾,把广大观众带入一种不可不直视、不得不重视新农村教育问题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它以略带诙谐幽默的方式暗示了新农村教育改革在国家、地方和个人的多方理解与支持下必将走向成功结出硕果,使观众领悟到只有笑对困难才能最终战胜困难,只有迎难而上才能看到希望。尽管新农村教育改革中问题层出不穷,“尴尬”不已,但是整个影片却没有表现出苦大愁深的消极颓废,相反,正如朱自清的散文所言,它却以轻松风趣的基调一直“领着人们向前去”,总是让我们在困难中找到办法,在“尴尬”中看到“希望”。
参考文献:
[1]刘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的理想与价值追求[J].辽宁教育研究,2004(1):40-41.
[2]曾其祥,谭虎.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J].江西教育科研,2007(6):63-65.
[3]王鑫,刘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4]牛海花,刘霞.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的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5):24-25.
[5]刘国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91-192.
电影是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与反映。一部好的影片,必然是能激起广大观众在观影之后能联系实际,关注现实,思考社会与人生,并为之承担应尽的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才不失影片的宣传目的和教育价值。《孔二皮进城记》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观众们情不自禁地为当代新农村教育改革的尴尬之境深感担忧,同时也对农村教育改革的希望之花颇为期待,随之油然而生的是每个人对新农村教育改革应该赋予的一份理解与支持,还有肩负的一份责任与应尽的一份力量。
一、影片反映出的新农村教育改革推行过程中的种种“尴尬”
本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就是一部反映新农村教育改革题材的影片。然而,导演的巧妙之处就在于:通过细节渲染出农村教育改革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于不起眼处着笔,以小见大,但却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经历,把观众引入对乡村教育困境的回忆或现实了解之中,让每一位有教育兴邦之责任心的人不得不直面农村教育改革的“尴尬”。
(一)尴尬之一:农村民办教师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双重老化与教育改革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要求格格不入。
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农村代课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考核。培训课上,培训英语的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两句简单的英文:How are you? (你好吗?)和How old are you?(你多大?)结果没有一个代课教师能识得其意。即便是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挂在嘴边的孔二皮也回答成了:咋是你?咋还是你?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考试中,这些代课教师无视考场纪律,舞弊表现比起他们自己的学生估计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难怪当年纪轻轻的监考老师发现一位年近退休的代课老师翻书照抄还矢口抵赖时,气愤之下从这位老师的桌洞里拽出“赃物”并指着他大声斥责道:“难道你就是这样去教你的学生吗?我真为你感到羞耻!”没想到这位舞弊考生还恼羞成怒地反唇相讥:“你不就是个科班出生吗?有什么了不起?我孙女儿都比你大,你竟敢用手指着我的鼻子训斥我!”他们中多数已经白发苍苍,而且牢骚满腹,打心眼里就排斥这场专业培训考核,他们的体力和精力已经无法完成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要求;他们尤其对英文一窍不通,更糟糕的是他们根本就不想学英文,认为它完全没用,如此狭隘眼界和不求上进的心态怎么能胜任当今时代对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呢?所以他们考试的结果,根本没有悬念,当然是名落孙山,等待清退。作为一部写实的电影,此情此景自然而然让观众联想到许多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一些代课多年的教师有课上课,没课务农,他们本来就文化不高,知之不多,而且常年安于故俗,溺于旧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更谈不上教学改革和创新了。社会在进步,如果人还在原地踏步的话,那注定是会被淘汰的。试想,这种状况又怎能满足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呢?[1]
(二)尴尬之二:清退民办教师的国家政策要求与地方村委零宣传和蛮执行的矛盾。
培训考核后不久,县教育局就发来通知要清退农村代课教师。老村支书也许因为文化水平不高,也许领导工作水平有限,总之,他没能给予孔二皮合理的解释和应有的人文关怀,而是简单地说“清退就是说你没有资格再当老师了。”这让孔二皮觉得格外委屈,他委屈的不是别的,他觉得自己在村里当了15年的代课教师,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自始至终热爱教学,热爱孩子,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现在被清退的理由竟然是因为自己没有教师资格。当他独自一人喝完闷酒去找村支书“理论”时,村支书非但没有耐心劝说与安慰,反而责备他没本事通过考核转正,就只能“在前进中被阵痛掉”,那叫活该!
一气之下,孔二皮决定带着全村的孩子到县教育局门口去讲一堂公开课来证明自己有资格当教师。他带着弟子们上路了,那个时候他显示出了另外一种精神,他真像个丧家犬,像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一样,一路上吃尽苦头,饱尝艰辛,只有他和他的孩子们的感情依然深厚。而当天夜里,当孔二皮安顿孩子们住店后拖着筋疲力尽的残疾之躯给老村支书打电话报平安时,听到的却是电话那头支书劈头盖脸的斥责与怒骂。第二天,当有人报告村支书“孔二皮从县里回来了”时,气急败坏的支书毫不犹豫地抄起一根铁棍并大喝一声:“赶紧带路,看我不打死这个兔崽子!”由此可见,地方上一些干部的蛮干作风不言而喻。这般工作作风除了给已有的矛盾火上浇油外,对问题的解决自然是无济于事了。
(三)尴尬之三:被清退民办教师的生活保障成问题。
正如老村支书所言:“你虽然被清退了,但是也不亏呀!国家给予补偿,按照你的工龄15年乘以7,你每月可以得到105元的补助,一直拿到死。这么好的事打着灯笼都难找啊!难道你还不满足吗?”想想看,对于天生小儿麻痹,腿脚不便的孔二皮,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除了代课教书基本没有其它谋生技能,而这区区105元又如何能够维持生活基本所需呢?所以,清退就意味着生活基本保障成问题。这当然让那些“一干就是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乡村民办教师无法接受!毕竟,文化水平低也不全是他们的错,他们所处的时代没有给他们提供上大学的条件和机会。再说,当了一辈子的代课教师,到头来老了,劳动能力也没了,下半生却忽然毫无着落,老无所依了,搁谁身上也难以接受呀。
(四)尴尬之四:被清退民办教师的思想意识转变障碍。 像孔二皮这样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代课教师,突然之间要被清退,要他与视为己出的农村留守孩子们分离,这从师生感情上是他无法接受也是难以割舍的。影片中可见他的教学条件之简陋、生活之艰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境地,然而他却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坚守着这四壁皆无、风雨飘摇的草棚“教室”,为什么?只因他对那三尺讲台的热爱呀,如今让他放手这份爱谈何容易。再则,孔二皮思想上还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坎,那就是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教了15年的课,培养出了不少的大学生,到头来却落个“没有资格当教师”的评价,这让他情何以堪?所以,他才一意孤行带领学生们去县教育局上一堂公开课以讨回“教师资格”,为自己正名。
二、影片映射出的新农村教育改革最终必胜的种种“希望”
该片的巧妙之处还在于:当演员把观众不知不觉带入到农村教育改革的种种窘境并为之担心甚至不免失望时,影片突然峰回路转,给观众来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农村教育改革“历经风雨必见彩虹”的转机——让观众先忧后喜,在失望中看到希望。这不正是改革先苦后甜的必由之路吗?
(一)希望之一:民办教师专业培训和择优聘用为农村教育改革筛选出部分合格教师,缓解了师资压力。
诚然,影片中参加专业培训考核的农村代课教师大多只有小学文凭,且已白发苍苍而又无心再学,最终难逃被清退的命运。但是,现实中也有少数代课教师学历不低,年龄不大,而且有着像孔二皮这样对教学满腔热情,对职业培训积极响应,他们中有少数可以通过专业考核,重新上岗,成功转正,成为符合教育正规化、系统化要求的新教师。[2]这无疑给目前农村教育改革面临的巨大师资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希望之二:大学师范生下基层执教给农村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活力。
如果说专业考核择优聘用是大浪淘沙式的为农村教育改革缓解师资缺乏的压力,那么鼓励和吸引一大批大学师范生下基层教学就是大刀阔斧式的给农村教育改革解决师资匮乏的一把利剑。相比代课教师,大学师范生受过全面的高等教育和严格的师资培训,掌握前瞻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技术,而且充满活力和工作热情,加上年龄不大,和学生沟通起来没有代沟,这些优势将给原来守旧落后的农村教育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动力,鼓舞着一个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发奋学习,在知识的海洋中不停地探索,不断地前进。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带来希望。[3]
(三)希望之三:被清退教师的思想转变和觉悟提高给农村教育改革带来了精神动力。
村支书的零解释和蛮执行不但没使孔二皮接受“清退”,反而激怒他带领全村孩子徒步到县教育局去讲一堂公开课以讨回“教师资格”。正如影片中的孔二皮一样,现实中由于村干部对国家清退政策的解释不当和对被清退教师的安抚不周,导致民办教师持抵触情绪搞抗议举动甚至上访“讨说法”的事件时有报道。当县教育局长在了解到孔二皮一人身兼小学六个年级的语数外科目(其中英语是现学现卖,大写的英文字母B从他的学生嘴里念出来就成了“大雪碧”),并且使用的都是教育部门多年前早已淘汰的教材时,他耐心地给孔二皮讲了国家“清退”民办教师的理由——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育必须走上正规化和系统化,老师要以此大业为重。县教育局长的谈话使孔二皮意识到现在一所完整小学的课程不光是语文、数学、外语,还有音乐、美术、科学、体育、品德等,旨在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绝非知识非常有限的代课教师依靠极其简陋的教学设备所能胜任的。[4]接着,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孔二皮的教师资格和多年代课为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表示肯定,并鼓励他继续参加教师培训,通过考核转正后再上岗。孔二皮不愧为人民教师,他知道正因为爱这些孩子们,所以他必须放手。于是在新学期开学时他主动将弟子们送到山下新建的完小——希望小学。这难道不是一位代课教师放手小爱成就大爱,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的伟大体现吗?倘若广大农村代课教师都能做到像孔老师这样,那么所有人都会向你们致敬,所有的乡村小学都可以更名叫“希望”小学了。
(四)希望之四:政策优待和经济扶持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保障。
在做通了孔二皮的思想工作之后,县教育局长还亲自随车把孔二皮和孩子们送回村里,以便进一步了解情况,妥善落实清退教师的安置政策。回到村里,他也被孔二皮的“陋校”惊住了,不禁为他这么多年的坚持教学肃然起敬,也为他清退后的生活颇感担忧,毕竟,光靠那点清退补偿维持生计还是困难的。于是,当他看到村里的大棚种植并了解到其经济效益还不错时,便询问村支书能否在村里给孔二皮也搞个大棚种植作为对国家清退补偿的一个地方性经济补充,以弥补国家补偿的不足从而妥善解决代课教师的经济问题,保证他们被清退后生活有所依靠。于是就有了影片结尾处孩子们每个周末都会来到孔二皮的蔬菜大棚,一边帮他干活一边跟着他学《论语》。孔二皮高兴地发现,他从来就没有失去过这群孩子,那是他作为老师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联系实际,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中央和各级政府对新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也逐年加大,这必将加快新农村教育改革的胜利步伐。[5]
结语
《孔二皮进城记》是一部优秀的当代新农村题材的影片。一方面,它以写实的手法直接凸显出中国农村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特别是农村代课教师的清退与安置上的矛盾,把广大观众带入一种不可不直视、不得不重视新农村教育问题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它以略带诙谐幽默的方式暗示了新农村教育改革在国家、地方和个人的多方理解与支持下必将走向成功结出硕果,使观众领悟到只有笑对困难才能最终战胜困难,只有迎难而上才能看到希望。尽管新农村教育改革中问题层出不穷,“尴尬”不已,但是整个影片却没有表现出苦大愁深的消极颓废,相反,正如朱自清的散文所言,它却以轻松风趣的基调一直“领着人们向前去”,总是让我们在困难中找到办法,在“尴尬”中看到“希望”。
参考文献:
[1]刘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的理想与价值追求[J].辽宁教育研究,2004(1):40-41.
[2]曾其祥,谭虎.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J].江西教育科研,2007(6):63-65.
[3]王鑫,刘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4]牛海花,刘霞.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的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5):24-25.
[5]刘国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