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文学作品要抓住语言文字的“言、象、意”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sswin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鉴赏是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文学作品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要指向语言文字的“言、象、意”。言,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象,即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意,即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意蕴以及读者的情意(包括感受、体验、思想感情反映、审美愉悦和享受,以及精神境界得到的升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为鉴赏文学作品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品味文学语言
  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令小说教学停留于浅层次的理解和泛化的讲解上,使课堂教学空洞乏味,盲目追求内容新颖和形式创新。所以,鉴赏文学作品,第一要务是品味语言文字。如教学《凡卡》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品味文学语言:
  1.品味文学语言的简洁性。“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写起信来”,课文简洁的文学语言,交代了圣诞节前夜,凡卡没躺下睡觉的原因是因为节日让他思念唯一的亲人爷爷,也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心愿──偷偷地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把他接回去。一个“等……就”,看出凡卡心情的迫切。凡卡等所有人都不在了才敢写,害怕被人發现,暗示了凡卡学徒生活环境的艰辛。文学作品的简洁语言是作家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话语,目的是通过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把自己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2.品味文学语言的内指性。“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面,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课文里关于凡卡写信过程的“叹气”还有两次,即:“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对于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来说,这叹气跟他的年龄是很不相称的,写一封信的过程中,他连续叹气,可见这样的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痛苦万分。文学语言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行事,总是返身指向内在心灵世界的,具有内指性。
  3.品味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指望”是指对生活的希望。凡卡来大城市做学徒,本指望学会做鞋,有个一技之长,养家糊口。可来这里做的事跟学做鞋没有一点关系。本指望从此有吃有住,却“饿得要命”,差点被打死,连狗都不如。本指望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活下去容易些,可是依然没有穷人的活路……饥饿、孤独、痛苦,彻底打碎了凡卡的梦想,所以他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的形象比喻,反映了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4.品味文学语言的流畅性和音乐性。“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课文用流畅的文学语言描绘出一幅乡间美丽的夜景图,“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作家用自由快乐的乡下环境衬托凡卡痛苦的学徒生活环境,以乐衬苦,让苦更苦。
  5.品味文学语言的心理蕴涵性。“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课文运用心理蕴涵性的文学语言提升了一般语言的表现功能,蕴涵了作者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感受世界中。凡卡为什么“再也受不住了”?一是因为无缘无故地挨打,老板“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收拾青鱼从尾巴上弄起错了吗?二是“伙计们捉弄我”。三是没好吃,“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四是没睡好,“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这样痛苦的学徒生活让凡卡绝望地哀叫:“我就要死了!”意在言外的心理蕴涵性文学语言,传达和表现了作家的内心情绪,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
  6.品味文学语言的真实性。“肉店里有山鹬啊,鹧鸪啊,野兔啊……可是那些东西哪儿打来的,店里的伙计不肯说。”“店里的伙计不肯说”,反映了文学语言的真实性: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容不下一个小凡卡!那里不是穷孩子待的地方,“房子全是老爷们的”,“教堂里的唱诗台不准人随便上去唱诗”,橱窗里看见跟钓竿钓丝一块出卖的钓钩,“很贵”,“我还看见有些铺子卖各种枪,跟我们老板的枪一样”……这些真实性的文学语言,符合当时社会生活的逻辑,能够真实地传达作家的审美感悟。
  7.品味文学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多么快乐的日子呀!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笑一会儿……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看哪一棵该死。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课文运用文学语言的生动性,比如摩声词“喳喳地响”“吭吭地咳”和小凡卡逗笑、小枞树、野兔等的描写,把爷爷砍圣诞树时的快乐情景刻画得活灵活现;运用文学语言的趣味性,对人物语言描写:“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把爷爷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品味文学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就能够感悟到文学语言具有鲜明、生动、浅显易懂及句式跳跃、短句为多、优美规范等特点,很容易准确地把握艺术形象,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借鉴文学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习惯。
  8.品味文学语言的整体性。“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品味这段文学语言的整体性描写,让学生了解到了课文的主题思想:作家契科夫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展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9.品味文学语言的新奇性。“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课文用文学语言形式——“凡卡的梦”结尾。这是一个新奇而又十分甜蜜的梦。梦中出现了一个十分温馨的场面:“一铺暖炕”,爷爷正坐在炕上读他的信,泥鳅摇着尾巴来回走着……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对这个问题不能仅停留在“凡卡没有写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爷爷收不到信”这个表面答案上,还要深入理解,即使收到信,爷爷会来接凡卡吗?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凡卡的爷爷不过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没有能力抚养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在村子里又找不到可供凡卡吃饭的活儿,要不,怎么忍心把唯一的孙子送到陌生的大城市里寻找活路呢?即使收到信,他也无能为力,这样看来,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梦一样,只是一个天真的梦而已。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旧,甚至更加悲惨,因为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连梦也没有了。“泥鳅”尚且能“摇着尾巴”自由自在地在家里,跟在爷爷身边,而凡卡却连这条“泥鳅”都不如。课文的这个结尾意味深长,使人越发感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鉴赏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阅读并不完全等于鉴赏。阅读可分为求知性阅读、消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批评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超越了单纯的消遣性阅读,它追求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与升华。文学鉴赏是一种感受和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受到艺术感染,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其中的思想,能形成完美的思维和逻辑判断。
  二、感受文学形象
  教学诗歌,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文学形象。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属于一种最精致、纯粹、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情趣,它通过凝练精美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广阔无限的意境和空间。诗人的表达可以不合事理而合情理,它指向了作家的精神世界,它把作家对现实的审美感悟用虚拟化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它具有一般语言的形象生动性的特点。如教学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徐志摩的《花牛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为花牛而“歌”?从而让学生通过阅读鉴赏来感受文学形象:
  第一节,淘气的花牛形象:花牛在草地上休息,一屁股坐下去,壓扁了一穗剪秋罗。“花牛、绿草地、剪秋罗”,色彩鲜明,画面感极强。“压扁了剪秋罗”,可以看出花牛的无拘无束、淘气的样子。
  第二节,可爱的花牛形象:花牛在草地上睡觉,身上的白色和白云融为一体。“霸占”一词写出了花牛与自然融合为一的雄伟气势;“半个天”,把花牛的肥壮和白云的洁白可爱夸张到极致。
  第三节,快乐的花牛形象:花牛甩着尾巴,走在草地上。“小尾巴甩得滴溜溜”,这个动作令我们感受到了花牛的自由自在和快乐。
  第四节,自由自在的花牛形象:夕阳西下,花牛在草地上无忧无虑地睡觉,它做着美梦的时候,太阳却偷偷地从西山的青峰下面溜走了。“做梦”和“偷渡”是拟人修辞。花牛“做梦”可以梦到很多东西,学生可以设想,也许花牛梦到的有美味的青草,有清清的河水,有蛐蛐的弹琴,有小鸟的歌唱,有傍晚的云霞……“偷渡”则给人神秘之感,指太阳悄悄地落山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这两处拟人,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
  读着这首诗,学生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头憨态可掬的淘气、可爱、快乐和自由自在的花牛形象,它或坐或走或卧,悠闲散漫,自由自在。随着花牛的行动,草地、野花、天空、白云、悄悄移动的太阳、青翠的山峰都一一出现在眼前。诗人描写这样一只栩栩如生的花牛,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三、领悟文学意境
  支撑散文的是散文自身的意境,还有它独特的情趣。领悟散文的文学意境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散文如果过多地强调它的语言,难免有时会顾此失彼,甚至会本末倒置。散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教学生学会语言技能、文字应用,而在于通过文学作品的濡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有效地利用散文的教育和感化作用,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养成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融会贯通的良好学习习惯。如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编排了作家巴金的《繁星》,引导学生阅读《繁星》,不但要觉得写得好,还要知道好在哪里。《繁星》的美,是一种蕴含在朴实简约文字中的美——意境、意蕴之美:言中有意,意中有情。文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阅历、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地点、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也就不同。三个场景中,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
  第一次是少年时代,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让学生品味句子的意境:“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是巴金对星星产生的温馨之感和依恋之情。
  第二次是三年前(1924年),是在南京的菜园地。让学生品味句子的意境:“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风华正茂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到了南京。来到广阔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再看星星,巴金感觉很亲切,更希望光明无所不在。在巴金眼里,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这,既是巴金对光明的追求,又有他与星星亲密、投缘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是在海上,巴金当时23岁。1927年1月,他离沪赴法,目的是“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他不由地又回忆起童年来了。巴金看到星星,“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巴金在海上看星星则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体现他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繁星》蕴含着作者的童心、童趣,蕴涵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亲近,蕴涵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涵着作者对故乡、祖国的依恋,蕴涵着作者去国外怀乡的孤心和忧情。
  综上所述,文学鉴赏作为文艺学的理论组成部分,顾名思义,它是以文学欣赏活动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它是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意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鉴赏经典文学作品,教师要抓住语言文字的言、象、意,接通学生与创作者的心灵,引起共鸣,产生共振,丰富情感体验,如此,才不枉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其他文献
一、相关概念界定  关于“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很简单:“平日的修养。”从中国文字辞源的意义上来“说文解字”,会更有意思:“素”为未染色之丝,“养”乃长久的育化。在今天,“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1.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
期刊
一、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建设“树课程”  允景洪小学所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聚居着以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民族特色鲜明,民族文化深厚。这里拥有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氣候温暖湿润,树木葱茏,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闻名于世。  允景洪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占54%,少数民族教职员工占51.22%,是一所现代城市中的民族学校,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基于这样的历史
期刊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他们在一年级时就已经具备了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知识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确定物体相对位置的感性经验。如教室里排座位,操场上做广播体操时找位置,电影院看电影等。在教学中,徐斌老师基于孩子已有的认知,努力为他们搭建“对话”的平台,让数学学习在和谐自然中真实发生,达到了无痕教育的境界。  在“确定位置”这节课中,学生对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方法有了
期刊
评“教材分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把握好课标精神,领悟好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实际,运用恰当的教学措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下面我从十新十异下的“剖”教材“析”素养,谈一谈许华庚老师的课堂教学给我的启示:  1.剖教材。  对于“观察物体”在整个小学阶段共安排了三次教学,如下表:  从表中不难看出,本课的重难点是:  例1:从3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组合体,看到的
期刊
教材简析:  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1课《青蛙卖泥塘》是一则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一只不愿意住在烂泥塘里的青蛙,很想卖掉烂泥塘,在卖的过程中,它听从了老牛、野鸭等动物的建议,逐步改善了泥塘的环境。故事告诉学生美好的环境是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的。《青蛙卖泥塘》这个故事浅显易懂,该选择怎样的路径展开教学呢?细细研读文本,不难发现,课文在构段上有特色。前半部分结构相似,详写老牛和野鸭不买泥塘的原因,后半部分略写
期刊
小学数学学习很多时候是从“形”开始的,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用图想事、借图促思、据图说理。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要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教学实
期刊
2016年8月13日,从保山第一中学毕业30年之后,当年的同学们齐聚母校,相忆30年青春岁月。这一天,已84岁高龄的原保山一中校长、保山地区行署教育局局长杜少美先生全程参与了我们的活动。在活动中,老校长与我单独长谈了近一个小时。在毕业离开保山一中30年后,再次聆听老校长的教诲,我甚感荣幸!根据回忆,将老校长的话记录如下:  说到做文化,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假做假文化,一种是真做假文化,我们需要的是真
期刊
小学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学科,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小学数学教师队伍承担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最基础的教育教学任务,是我国基础教育稳步实施的主要力量。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较慢,新课程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推行,然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不是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度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期刊
思考从问题开始,如果没有问题,思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自然离不开提出问题。而课堂提问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启发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此,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依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在思维混沌时——导问  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会“拐弯”,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