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大力提倡新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一些教师没有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正确地理解和使用,从而错误地认为,新课程就是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目前一些课堂表明,很多教师盲目地使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程 自主合作探究 误区
如何实施新课程,新课程应该具备怎样的理念,这些问题都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眼下非常流行的做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既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可以肯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参与讨论和探究,在很大程度上达成学生的“三维目标”,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考虑到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把握,更要贯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3.3《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这一课,讲到“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华民族各民族的不同风采,我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从风土人情、服饰、食品、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搜集材料,在课堂上让学生把搜集到的信息相互交流,然后大家畅谈感想,从而领略到中华各民族的不同风采和文化。
可是,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所提倡的学习方式缺乏透彻的理解,误以为提倡的方式就是新课程,忽视了“三维目标”,误解了新课程的含义。目前一些课堂表明,很多教师盲目地使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不仅使此堂课达不到相应的效果,而且导致学生日后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以为然,甚至产生反感。可以说,很多教师走进了一个误区——“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这一误区不仅仅在课堂上有所体现,在备课、评课时也有所表现。
在新课程大力提倡新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新课程就是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上一堂课就等于搞一两个合作探究活动。所以当一些新教师在开课前请教老教师的时候,老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就会再三强调小组合作探究。这说明了一部分老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仍不透彻,因为新课程注重的应该是“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而不是合作探究的形式,这样也给新教师造成一个误导,使新教师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错误地认为新课程就等于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所以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考虑如何使课堂活跃起来,能有一个小组合作讨论的活动。
很多教师认为要上好公开课,准备课件是必须的,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形式的活动安排也是必须的,但是有些课堂并不需要小组合作探究,有些问题学生个人就可以回答,而教师也要安排一个小组合作讨论后再回答。例如一位老师在一次公开课教初一第一课《我上中学了》时,在导入新课环节,设计了以下提问:同学们来新学校好几天了,请谈谈你对学校第一印象。你交的第一个朋友是谁?你记住的第一个同学的名字是谁的?课堂上你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你为新集体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再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个人完全可以作出回答,根本无须合作探究。而很多教师为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盲目要求学生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
在一些课堂结束后,可当评课时被否定了其课堂实施的有效性后,一些教师就会表示怀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也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手段,这样的课堂为什么不是有效的课堂?”课堂是否有效的关键并不是课堂的形式,还包括课堂内容,一堂课的形式再活泼,缺乏相应的内容,那也是失败的一堂课。要评论课的成功与否,应该以“三维目标”评价为标准。一般来说,不以落实三维目标为目标绝对不会是成功的课堂。只有时刻注意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三维目标的达成才可以使课堂取得成功。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小组合作探究的使用只是一个手段。不能以课堂形式、小组合作探究是否开展作为评价课堂是否成功的标准。
除了教师对小组合作使用存在误区和错误做法外,对学生还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甚至对教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十分不利。很多教师发现,刚进初一学习时,学生对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比较感兴趣,对多媒体的演示目不转睛,而到了初一下学期,学生开始觉得乏味,对于小组合作也表现出厌烦,但是小组合作还能继续开展。但是到了初二,学生基本上厌烦讨论,于是在讨论时开始出现“家常聊天代替讨论”。曾经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讨论的不仅和课堂无关,而且出现“早饭吃了什么”“今天放学后去哪玩”之类的家常聊天。到了初三,小组合作讨论基本上成为了大多数同学的“中场休息”。课堂暂时中止,学生以张嘴代替发声。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在初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小组合作的过多使用,学生便对小组合作失去了兴趣,开始对小组合作厌烦。而在新课程的倡导下,小组合作在每堂课都是非常常见的,无论什么学科都频繁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甚至有时候一天七八节课都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这必然会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
总之,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和使用都存在着误区,使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有效地为课堂服务,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同时学生对于频繁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产生了厌烦心理,当然小组合作并没有取得比以往的传统教学更好的成效,也是学生不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因,甚至小组合作学习还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造成这一切结果的,应该归结于没有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正确的理解和使用,同时这也是对新课程理念没有正确的把握的结果。
只有把“三维目标”的落实摆在首位,才能真正搞好新课程改革。所以,我们不仅要掌握快乐学习的方法,而且要给学生以效率学习的指导,在快乐学习中寻找效率,在效率学习中体会快乐。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是成功的改革;只有这样,学生的课堂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巧艺.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随笔浅谈课改新动态.中国教育曙光网.
[2]王增昌.让学生学会探究.中国教育报,2001,7,26:4.
关键词: 新课程 自主合作探究 误区
如何实施新课程,新课程应该具备怎样的理念,这些问题都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眼下非常流行的做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既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可以肯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参与讨论和探究,在很大程度上达成学生的“三维目标”,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考虑到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把握,更要贯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3.3《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这一课,讲到“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华民族各民族的不同风采,我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从风土人情、服饰、食品、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搜集材料,在课堂上让学生把搜集到的信息相互交流,然后大家畅谈感想,从而领略到中华各民族的不同风采和文化。
可是,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所提倡的学习方式缺乏透彻的理解,误以为提倡的方式就是新课程,忽视了“三维目标”,误解了新课程的含义。目前一些课堂表明,很多教师盲目地使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不仅使此堂课达不到相应的效果,而且导致学生日后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以为然,甚至产生反感。可以说,很多教师走进了一个误区——“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这一误区不仅仅在课堂上有所体现,在备课、评课时也有所表现。
在新课程大力提倡新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新课程就是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上一堂课就等于搞一两个合作探究活动。所以当一些新教师在开课前请教老教师的时候,老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就会再三强调小组合作探究。这说明了一部分老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仍不透彻,因为新课程注重的应该是“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而不是合作探究的形式,这样也给新教师造成一个误导,使新教师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错误地认为新课程就等于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所以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考虑如何使课堂活跃起来,能有一个小组合作讨论的活动。
很多教师认为要上好公开课,准备课件是必须的,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形式的活动安排也是必须的,但是有些课堂并不需要小组合作探究,有些问题学生个人就可以回答,而教师也要安排一个小组合作讨论后再回答。例如一位老师在一次公开课教初一第一课《我上中学了》时,在导入新课环节,设计了以下提问:同学们来新学校好几天了,请谈谈你对学校第一印象。你交的第一个朋友是谁?你记住的第一个同学的名字是谁的?课堂上你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你为新集体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再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个人完全可以作出回答,根本无须合作探究。而很多教师为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盲目要求学生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
在一些课堂结束后,可当评课时被否定了其课堂实施的有效性后,一些教师就会表示怀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也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手段,这样的课堂为什么不是有效的课堂?”课堂是否有效的关键并不是课堂的形式,还包括课堂内容,一堂课的形式再活泼,缺乏相应的内容,那也是失败的一堂课。要评论课的成功与否,应该以“三维目标”评价为标准。一般来说,不以落实三维目标为目标绝对不会是成功的课堂。只有时刻注意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三维目标的达成才可以使课堂取得成功。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小组合作探究的使用只是一个手段。不能以课堂形式、小组合作探究是否开展作为评价课堂是否成功的标准。
除了教师对小组合作使用存在误区和错误做法外,对学生还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甚至对教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十分不利。很多教师发现,刚进初一学习时,学生对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比较感兴趣,对多媒体的演示目不转睛,而到了初一下学期,学生开始觉得乏味,对于小组合作也表现出厌烦,但是小组合作还能继续开展。但是到了初二,学生基本上厌烦讨论,于是在讨论时开始出现“家常聊天代替讨论”。曾经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讨论的不仅和课堂无关,而且出现“早饭吃了什么”“今天放学后去哪玩”之类的家常聊天。到了初三,小组合作讨论基本上成为了大多数同学的“中场休息”。课堂暂时中止,学生以张嘴代替发声。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在初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小组合作的过多使用,学生便对小组合作失去了兴趣,开始对小组合作厌烦。而在新课程的倡导下,小组合作在每堂课都是非常常见的,无论什么学科都频繁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甚至有时候一天七八节课都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这必然会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
总之,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和使用都存在着误区,使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有效地为课堂服务,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同时学生对于频繁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产生了厌烦心理,当然小组合作并没有取得比以往的传统教学更好的成效,也是学生不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因,甚至小组合作学习还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造成这一切结果的,应该归结于没有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正确的理解和使用,同时这也是对新课程理念没有正确的把握的结果。
只有把“三维目标”的落实摆在首位,才能真正搞好新课程改革。所以,我们不仅要掌握快乐学习的方法,而且要给学生以效率学习的指导,在快乐学习中寻找效率,在效率学习中体会快乐。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是成功的改革;只有这样,学生的课堂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巧艺.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随笔浅谈课改新动态.中国教育曙光网.
[2]王增昌.让学生学会探究.中国教育报,2001,7,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