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不过,也有例外。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英勇盖世,他的儿子李景隆却实在不咋样。比起徐达之子徐辉祖,无论气节还是英武,都差远了。
李文忠,朱元璋姐姐的孩子,外甥也。后被朱元璋收为养子。据说,当年李文忠在战乱之中浪迹两年,终于在滁阳见到了舅舅,悲喜交加,抱头痛哭。从此之后,李文忠随朱元璋征战南北,屡立战功。其地位,恐怕只在徐达、常遇春之下,最后被封为曹国公。
关于李文忠其人,史书口碑极好。称其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最为突出的是,李文忠可能是朱元璋手下大将中唯一读过书的人。“颇好学问,常师事金华范祖干、胡翰,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说他文武双全,恐不为过。李文忠還是一位忠厚儒雅之人。也许,他是朱元璋外甥兼养子,身份特殊,因此是敢于向皇帝老爸直言的。史书说,他曾劝过朱元璋几件事。比如劝朱元璋减田租、少杀戮。
但是,他没有想到,即使是外甥,说到朱元璋的痛处,也是会有麻烦的。众所周知,朱元璋杀功臣,天下无出其右者。李文忠既有学问,也是正直之人。他对朱元璋的作派,亦是十分不满。他在被释兵权之后,在家闲赋待客,曾对人议及此事。朱元璋耳目众多,岂能不知?心中不爽,是肯定的。后来,李文忠又在上谏中提及此事,朱元璋当然相当愤怒。李文忠万万想不到,朱元璋本就是一个六亲不认之人。他的生命,也就活到头了。“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这段记载令人生疑。李文忠生病,朱元璋派淮安候华中“护医药”,病没有看好,短短几个月李文忠就去世了。这位淮安候华中也够倒霉的,不仅全家被贬流放了,连替李文忠看病的医生及其家人,也一并被朱元璋杀光了。因此,史界历来有怀疑,李文忠就是被朱元璋毒死的。毕竟,李文忠是外甥兼养子,朱元璋在处置方式上,不得不有所顾忌。
其实,朱元璋对这个外甥一直有戒心。李文忠既有武功之才,也有文治之象。在他看来,一个功臣武夫,已够麻烦了。李文忠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了,他有声望,还特别“宽仁爱民”,得到拥戴,这还了得吗?李文忠兼管国子监,他自己有文化,身边有一批文化人,一旦蓄势得志,至少朱元璋的儿子孙子是斗不过他的。最可恨的是,李文忠在家闲居,居然还广蓄门客。一个退休在家之人,养门客干什么?待到天下人都感激爱戴李文忠了,朱明王朝岂不要改姓了?因此,朱元璋杀李文忠,肯定是迟早的事情了。
李文忠死后,被追封岐阳王,配享太庙。他的儿子李景隆继承爵位。不过,这个儿子,显然是个不成器的家伙。这是一个白面书生,外表甚为英俊潇洒,连朱元璋见了,都不免要多看上几眼。李景隆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正式袭爵,官至左军都督府事、太子太傅。然而,此人实际是一个大草包。
建文帝即位之后,李景隆深受信任。在朱允炆看来,名将之后,自然会有遗传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长兴侯耿炳文与燕兵作战失利,建文帝便封其为大将军,率几十万大军与燕兵交战。对此,朱棣很高兴。他曾对手下人说:李景隆太好对付了。果然,不懂兵法又妄自尊大的李景隆,指挥无方,且在关键时刻弃营逃跑,致使明军大败。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请诛之以谢天下”,建文帝竟然不允。更糟糕的是,待到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仍然没有醒悟。居然还让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同守城门。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李景隆不仅没有守住,反而干脆打开城门,迎其四表叔朱棣进城了。可惜的是,遥想当年,朱元璋将外姓功臣几乎统统杀完了,连个像样的可用之人都没有给孙儿建文帝留下。“蜀中无大将”,李景隆之辈,只好拿来用了。朱元璋地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朱棣夺位之初,对李景隆还算关照。李景隆可谓风光一时。毕竟,朱棣还算顾念亲情,以及他的“开门揖客”之功。不过,朱棣毕竟比建文帝眼光要准一些。他知道,李景隆这个人,显然是用不得的。更何况,建文一朝为官之人,他朱棣杀了多少啊。这些人,统统该杀,一个也留不得的。
明永乐二年,周王朱橚首先跳出来告发李景隆受赂。这个周王,显然有点报私恨的味道。当年建文帝削蕃,就是派李景隆查办的周王,并将其流放至“烟瘴之地”。朱棣明白,若就此查处,恐天下人有说辞,自有不便。不过,一旦机会来了,朱棣也像他老爸朱元璋一样,是决不手软的。
朱棣立即“诏削勋号,绝朝请”。不过,还给他留了点面子,“以公归第”。可是,又没过多久,礼部尚书李至刚又打小报告说,景隆在家让仆人行君臣之礼,他的弟弟也多了不少田地,还养了不少人。说白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朱棣借题发挥了,将他们的财产没收,一家老小统统关了禁闭。
有意思的是,这个李景隆直到此时,才有了一点“气节”。他居然在家里绝食了。或许,他是气坏了。在他看来,他对明成祖朱棣是有贡献的,当年若不是我打开了城门,你四表叔可以登上皇位吗?时至今日,你怎么可以如此待我?他当然想不通。不过,这个所谓的绝食,绝了“旬日”都没有死。那个时候可不兴打针吊水的玩艺儿,想必他也不想真死吧。上吊抹脖子,都是随便之举,何致绝食呢?唯一的原因,就是李景隆还有念想,泣念四表叔动恻隐之心。这个李景隆,一直活到了永乐末年,才在幽禁中去世。
李氏父子,不管是虎是犬,似乎都看不懂一件事:亲情一旦遭遇政治,便是毫无价值的。以亲情自恃,更加危险。
李文忠,朱元璋姐姐的孩子,外甥也。后被朱元璋收为养子。据说,当年李文忠在战乱之中浪迹两年,终于在滁阳见到了舅舅,悲喜交加,抱头痛哭。从此之后,李文忠随朱元璋征战南北,屡立战功。其地位,恐怕只在徐达、常遇春之下,最后被封为曹国公。
关于李文忠其人,史书口碑极好。称其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最为突出的是,李文忠可能是朱元璋手下大将中唯一读过书的人。“颇好学问,常师事金华范祖干、胡翰,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说他文武双全,恐不为过。李文忠還是一位忠厚儒雅之人。也许,他是朱元璋外甥兼养子,身份特殊,因此是敢于向皇帝老爸直言的。史书说,他曾劝过朱元璋几件事。比如劝朱元璋减田租、少杀戮。
但是,他没有想到,即使是外甥,说到朱元璋的痛处,也是会有麻烦的。众所周知,朱元璋杀功臣,天下无出其右者。李文忠既有学问,也是正直之人。他对朱元璋的作派,亦是十分不满。他在被释兵权之后,在家闲赋待客,曾对人议及此事。朱元璋耳目众多,岂能不知?心中不爽,是肯定的。后来,李文忠又在上谏中提及此事,朱元璋当然相当愤怒。李文忠万万想不到,朱元璋本就是一个六亲不认之人。他的生命,也就活到头了。“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这段记载令人生疑。李文忠生病,朱元璋派淮安候华中“护医药”,病没有看好,短短几个月李文忠就去世了。这位淮安候华中也够倒霉的,不仅全家被贬流放了,连替李文忠看病的医生及其家人,也一并被朱元璋杀光了。因此,史界历来有怀疑,李文忠就是被朱元璋毒死的。毕竟,李文忠是外甥兼养子,朱元璋在处置方式上,不得不有所顾忌。
其实,朱元璋对这个外甥一直有戒心。李文忠既有武功之才,也有文治之象。在他看来,一个功臣武夫,已够麻烦了。李文忠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了,他有声望,还特别“宽仁爱民”,得到拥戴,这还了得吗?李文忠兼管国子监,他自己有文化,身边有一批文化人,一旦蓄势得志,至少朱元璋的儿子孙子是斗不过他的。最可恨的是,李文忠在家闲居,居然还广蓄门客。一个退休在家之人,养门客干什么?待到天下人都感激爱戴李文忠了,朱明王朝岂不要改姓了?因此,朱元璋杀李文忠,肯定是迟早的事情了。
李文忠死后,被追封岐阳王,配享太庙。他的儿子李景隆继承爵位。不过,这个儿子,显然是个不成器的家伙。这是一个白面书生,外表甚为英俊潇洒,连朱元璋见了,都不免要多看上几眼。李景隆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正式袭爵,官至左军都督府事、太子太傅。然而,此人实际是一个大草包。
建文帝即位之后,李景隆深受信任。在朱允炆看来,名将之后,自然会有遗传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长兴侯耿炳文与燕兵作战失利,建文帝便封其为大将军,率几十万大军与燕兵交战。对此,朱棣很高兴。他曾对手下人说:李景隆太好对付了。果然,不懂兵法又妄自尊大的李景隆,指挥无方,且在关键时刻弃营逃跑,致使明军大败。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请诛之以谢天下”,建文帝竟然不允。更糟糕的是,待到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仍然没有醒悟。居然还让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同守城门。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李景隆不仅没有守住,反而干脆打开城门,迎其四表叔朱棣进城了。可惜的是,遥想当年,朱元璋将外姓功臣几乎统统杀完了,连个像样的可用之人都没有给孙儿建文帝留下。“蜀中无大将”,李景隆之辈,只好拿来用了。朱元璋地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朱棣夺位之初,对李景隆还算关照。李景隆可谓风光一时。毕竟,朱棣还算顾念亲情,以及他的“开门揖客”之功。不过,朱棣毕竟比建文帝眼光要准一些。他知道,李景隆这个人,显然是用不得的。更何况,建文一朝为官之人,他朱棣杀了多少啊。这些人,统统该杀,一个也留不得的。
明永乐二年,周王朱橚首先跳出来告发李景隆受赂。这个周王,显然有点报私恨的味道。当年建文帝削蕃,就是派李景隆查办的周王,并将其流放至“烟瘴之地”。朱棣明白,若就此查处,恐天下人有说辞,自有不便。不过,一旦机会来了,朱棣也像他老爸朱元璋一样,是决不手软的。
朱棣立即“诏削勋号,绝朝请”。不过,还给他留了点面子,“以公归第”。可是,又没过多久,礼部尚书李至刚又打小报告说,景隆在家让仆人行君臣之礼,他的弟弟也多了不少田地,还养了不少人。说白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朱棣借题发挥了,将他们的财产没收,一家老小统统关了禁闭。
有意思的是,这个李景隆直到此时,才有了一点“气节”。他居然在家里绝食了。或许,他是气坏了。在他看来,他对明成祖朱棣是有贡献的,当年若不是我打开了城门,你四表叔可以登上皇位吗?时至今日,你怎么可以如此待我?他当然想不通。不过,这个所谓的绝食,绝了“旬日”都没有死。那个时候可不兴打针吊水的玩艺儿,想必他也不想真死吧。上吊抹脖子,都是随便之举,何致绝食呢?唯一的原因,就是李景隆还有念想,泣念四表叔动恻隐之心。这个李景隆,一直活到了永乐末年,才在幽禁中去世。
李氏父子,不管是虎是犬,似乎都看不懂一件事:亲情一旦遭遇政治,便是毫无价值的。以亲情自恃,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