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教育的德性论路径之思考

来源 :医学与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xs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德曾被一些人视为陈词滥调,而医德教育则被看成是徒劳无功的形式,但面对医疗领域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又难免不自主地责难于医疗行业中医德的匮乏。事实上,对医德及医德教育的认知误区,造成人们既看轻它又离不开它的矛盾心理,以及采用错误教育方法与难以实现良好效果的结局。如今让医德教育重归德性论的路径虽不是唯一但却是必要的选择,这不仅因在中西方道德哲学和道德生活实践中占据着支配性地位,并在20世纪80年代再度复兴,更在于其对人及道德行为的理解和观点包含着某种真理性,可为医德教育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其他文献
医患沟通不畅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研究医患会话对实现有效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至关重要。对我国医患会话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在语言学领域,医患会话的研究视域大致可以分为五类: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其在不同视域下研究现状具体表现为:相关文献的数量越来越多,医患会话在各研究视域下均呈百花齐放之势,取得的成果颇丰,但也尚存不足之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慢性疾病患者的医疗决策中,患者会拥有更多的自主性.临床医生应认识到患者的决策自主性仅仅是患者自主性的一个维度的体现,还应认识到患者的执行自主性、信息自主性、功能
随着医学技术、互联网和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手术直播成为除录音、录像、临床观摩外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但由此衍生的侵犯患者隐私权问题也接踵而至。伦理风险及手术直播的特殊性、患者隐私权与公共利益的冲突、未获患者知情同意等因素使得手术直播中患者隐私权面临侵权风险。手术直播有多种适用情形,不同情形中患者隐私侵权认定方式有异,通过侵权认定分析,从手术直播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的法律规制对患者隐私权进行保护。
机器人手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为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患者安全、经济负担、医患选择偏倚、过度医疗、法律责任认定等伦理问题。加强医生培训,升级改造软硬件能够保证手术安全进行。降低机器人研发制造成本,费用纳入医保,是解决医疗资源不合理分配的关键。明确机器人手术法律主体及责任,加强机器人监管是当务之急。“有德”“有能”的医生为患者进行“适度医疗”,患者配合完成诊疗工作是缓解所有伦理问题的核心内容及方向。
对于张子和学派的学术传人,学界研究尚不充分。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张子和学派的门人弟子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考证。首先,补充了麻九畴、赵君玉、张仲杰、阎瑀等文人与官吏在金元史籍中的生平记载和医学成就;其次列举了在《儒门事亲》书中出现的学习张子和医术的人物,以家庭成员和平民阶层为主,包括女僮、某家人和焦百善三人。通过对张子和学术传人的考证,可知以《儒门事亲》为界,张子和学派存在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差别,进而讨论了张子和医生兼文士的身份定位与张子和学派的发展等问题。
医疗会话分析作为公共机构性会话分析之一,主要研究医患交际的具体过程,聚焦医患交互行为背后的社会秩序.在回顾国内医疗会话分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近二十年来日本医
梳理八段锦的古文献记录,对八段锦的源流和演变进行阐述和探讨。八段锦的部分动作模式可以上溯至南北朝时期;其首次见于记载的是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八段锦在宋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扩大,出现了坐式和立式的分化。时人以坐式养心,立式修身。晚晴时期,八段锦以立式为主,形式与今日几近相同。其在民国时期分为南北两派,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经分析认为,八段锦的动作并非天然如此;其在演变过程中,部分变化是受到了医学以外因素的影响,在练习时不必盲从、死守一些要求。
当前,我国已构筑起初级医疗救助法律制度框架和多层次医疗救助法律制度体系,但依然存在救助对象认定单一、救助方式初级、救助待遇差异大、管理机制不定型、救助基金难统筹等问题,因此亟需出台一部相对完备的专项“医疗救助条例”。医疗保障局“大部制”改革为此提供了立法完善的制度环境与契机。具体设计上,“医疗救助条例”的基本原则包括保障基本医疗救助原则、国家给付原则、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和属地管理原则,具体内容为针对医疗救助各个结构性要素进一步细化与完善。
在分析、总结近年来国内关于心理治疗师胜任力评估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美国心理学会制定的胜任力评估指导原则,对国内心理治疗师胜任力评估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发现该领域研究近年来受到了较多关注,也有了很大进展;但评估模型的结构和指标都还比较模糊及混乱,未形成清晰一致的看法;基本都是总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的研究几乎未涉及;所编制的评估工具大多集中在治疗师自评角度,尚无被公认的评估工具。心理治疗师胜任力评估或可借鉴360度评价法的实践经验,更好地促进评估的客观、全面和准确、科学。
以“生前预嘱”为视角,先简要阐述其概念及内涵,解读公众易于混淆的生前预嘱相关概念(安乐死、安宁疗护、尊严死)。继之梳理生前预嘱中的优逝理念在美国、欧洲部分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及香港地区的发展脉络,而后明晰生前预嘱所传达的正向优逝理念。同时借鉴他山之石,从与之冲突的传统伦理困境、推行的法律困境及渐向失衡的人才教育困境三个层面对生前预嘱中的优逝理念在我国推行的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理念今后在中国大陆地区全面推广、实践与发展提供可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