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任何学习过程中,做好有效的预习工作对于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帮助的。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文写作能力,不仅要在上课的过程中加以强调和锻炼,更要在课前预习上下功夫。教师要认真总结预习这一环节上的各个方式方法,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本文重点从预习的误区入手来展开分析,简单阐述了小学生语文预习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帮助小学语文教师认清语文教学预习环节的各个要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
【关键字】小学语文预习习惯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是一门集人文、科学、社会、伦理等各类学科于一体的博大精深的学科,因此,学好语文需要教师从字、词、句、段为基础,深入地教会学生分析语文段落中的思想意义。当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教会小学生预习的良好方法,从小就培养校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将来语文更加深入地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这样的状况: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布置了预习的作业,有的小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预习就是将要讲的语文知识罗列了等着上课老师讲,有的认为预习作业就是朗读一遍课文或者画出生词,甚至有的认为没有语文作业。这些语文学习过程中对于预习的误区不消除,就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课前预习的良好方法,更加难以形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预习呢?
首先,方法是预习习惯养成的前提。语文教师要善于总结语文预习的方法,并且教给小学生,一旦学生拥有了适当而合理的预习方法,不仅能够独立地进行语文预习和学习,还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领域攀上知识的高峰。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我根据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几种预习方法:
(一)通读全文。
预习的第一步骤就是通读全文,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一些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句。这就是预习需要明确标注的地方:
1.课文中不懂得字词句,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要标注出自己陌生的汉子和词语,通过工具书来查找并解决;
2.课文的大体意思,通过通读全文,基本把握作者所写的文章主要写的什么事情和什么景物,通过这些描述和描写想要表达怎么样的感情;
3.通过对课后的习题的把握进行思考,通过课后问题的分析,带着课后问题再次通读全文,进一步来细致解决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
(二)读准字音,了解字词含义。
借助工具书,查出不会的生字的读音和意义,找准多音字的音和形,通过查字典找到全部的自己不懂得字词,便于正确理解全文的主旨。
(三)朗读
反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文章告诉我们的内容;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四)摘抄
可以把自己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
(五)思考
很多教师对于这一步骤的教授不是非常到位,其实对于预习完成之后,应当鼓励学生思索预习活动,通过总结自己的预习,明确了解哪部分是已经基本掌握的,而那些部分是预习之后还存在着问题,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学生才能针对自身的预习情况听课,这样才能达到预习的效果,使得听课更加高效。
其次,搭建推进梯度,呵护预习兴趣。任何一个习惯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教师培养小学生预习也要经历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搭建一个逐步推进的梯子,供学生不断深入预习,逐渐提高预习能力。只要教师坚持教育学生语文课前,一定要进行系统而到位地预习,那么学生的预习能力提高的同时,语文成绩和语文水平也会达到明显的进步。
再次,放自主空间,激发预习兴趣。预习内容自由选择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一定会促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在安排预习作业的同时,间接穿插着让学生自由选择预习的意愿,一旦学生形成自觉自愿去预习的习惯,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目的就是一个质的飞跃。1、成立预习超市,让学生自主选择。2、重视预习质疑,让学生主动思维。相信一旦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那么学生自身就会迎来了学习的新境界。
最后,重视反馈评价,提升预习兴趣。对于学生的预习要重视检查,当教师发现一些学生预习作业做得非常到位的时候,要给予表扬,反之,发现预习效果不好的孩子,要给予警告和批评。通过良好的奖惩制度,给学生及时表扬和指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预习工作的重视,让学生形成语文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氛围,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总之,预习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能由于觉得预习重要就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正确的预习方法,產生预习兴趣,深入进行预习,进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最终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陈伟鹏.小学语文预习的整合探索[M].广东教育出版社
[2]董林伟等.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建议[J].中学语文月刊
[3]郭思乐.思维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黄小虎.小学语文教学预习的误区[J].语文教育学报
【关键字】小学语文预习习惯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是一门集人文、科学、社会、伦理等各类学科于一体的博大精深的学科,因此,学好语文需要教师从字、词、句、段为基础,深入地教会学生分析语文段落中的思想意义。当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教会小学生预习的良好方法,从小就培养校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将来语文更加深入地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这样的状况: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布置了预习的作业,有的小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预习就是将要讲的语文知识罗列了等着上课老师讲,有的认为预习作业就是朗读一遍课文或者画出生词,甚至有的认为没有语文作业。这些语文学习过程中对于预习的误区不消除,就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课前预习的良好方法,更加难以形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预习呢?
首先,方法是预习习惯养成的前提。语文教师要善于总结语文预习的方法,并且教给小学生,一旦学生拥有了适当而合理的预习方法,不仅能够独立地进行语文预习和学习,还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领域攀上知识的高峰。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我根据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几种预习方法:
(一)通读全文。
预习的第一步骤就是通读全文,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一些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句。这就是预习需要明确标注的地方:
1.课文中不懂得字词句,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要标注出自己陌生的汉子和词语,通过工具书来查找并解决;
2.课文的大体意思,通过通读全文,基本把握作者所写的文章主要写的什么事情和什么景物,通过这些描述和描写想要表达怎么样的感情;
3.通过对课后的习题的把握进行思考,通过课后问题的分析,带着课后问题再次通读全文,进一步来细致解决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
(二)读准字音,了解字词含义。
借助工具书,查出不会的生字的读音和意义,找准多音字的音和形,通过查字典找到全部的自己不懂得字词,便于正确理解全文的主旨。
(三)朗读
反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文章告诉我们的内容;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四)摘抄
可以把自己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
(五)思考
很多教师对于这一步骤的教授不是非常到位,其实对于预习完成之后,应当鼓励学生思索预习活动,通过总结自己的预习,明确了解哪部分是已经基本掌握的,而那些部分是预习之后还存在着问题,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学生才能针对自身的预习情况听课,这样才能达到预习的效果,使得听课更加高效。
其次,搭建推进梯度,呵护预习兴趣。任何一个习惯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教师培养小学生预习也要经历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搭建一个逐步推进的梯子,供学生不断深入预习,逐渐提高预习能力。只要教师坚持教育学生语文课前,一定要进行系统而到位地预习,那么学生的预习能力提高的同时,语文成绩和语文水平也会达到明显的进步。
再次,放自主空间,激发预习兴趣。预习内容自由选择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一定会促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在安排预习作业的同时,间接穿插着让学生自由选择预习的意愿,一旦学生形成自觉自愿去预习的习惯,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目的就是一个质的飞跃。1、成立预习超市,让学生自主选择。2、重视预习质疑,让学生主动思维。相信一旦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那么学生自身就会迎来了学习的新境界。
最后,重视反馈评价,提升预习兴趣。对于学生的预习要重视检查,当教师发现一些学生预习作业做得非常到位的时候,要给予表扬,反之,发现预习效果不好的孩子,要给予警告和批评。通过良好的奖惩制度,给学生及时表扬和指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预习工作的重视,让学生形成语文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氛围,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总之,预习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能由于觉得预习重要就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正确的预习方法,產生预习兴趣,深入进行预习,进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最终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陈伟鹏.小学语文预习的整合探索[M].广东教育出版社
[2]董林伟等.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建议[J].中学语文月刊
[3]郭思乐.思维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黄小虎.小学语文教学预习的误区[J].语文教育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