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良的学风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但受宏观社会环境、中观学校环境和微观学生个体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严重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应从强化引导、创新模式、营造氛围三个方面下功夫,切实提高高校学风建设成效。
关键词:高校 学风建设 对策
学风是高等学校的灵魂、精神和立校之基。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一般意义上的学风是指狭义的学风,即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
一、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1.从宏观社会层面看。首先,市场经济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影响学生。有的学生认为与其枯燥、辛苦读书,不如快乐享受、抓紧赚钱。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其次,投机取巧、制假贩假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学生。部分学生课堂上不愿用心读书,做作业时东拼西凑,考试时左顾右盼。最后,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和就业要求影响学生。部分学生采用“选择学习”的态度,热衷于考公务员热、考研热、考等级证书热和考资格证书热,而对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采取应付的态度。这些都对学校的学风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2.从中观学校层面看。首先,学风建设的理念陈旧。先进的理念,是学风建设取得实效性的灵魂。目前,高校注重追求学风建设理论层面的建设,未能及时转变观念,抓住学生主体建设的中心,对其进行引导和人文关怀,提高主体学习能动性。其次,学风建设的机制僵化。当前大部分高校围绕学生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开展学风建设,忽视了学风建设系统中其他要素的重要性,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教书功能而忽视其育人功能。最后,学风建设的管理落后。学校偏重于评先评优、奖助学金的评定等,忽视了对学生学业上的监督、管理和预警;很多老师课堂上只专注于传授知识,对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低头族等现象不予制止。上述问题的存在,难以提升和优化学风建设。
3.从微观学生层面看。首先,学习目标不明确。初入大学的新生,有一部分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了解、不喜欢,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感到迷茫。他们热衷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但对所学课程却兴趣不大。有些学生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熟视无睹,屡屡触碰高压线。其次,学习动力不足。大学需要学生开启自主学习模式,但面对大学学习的大课堂、科目多、内容深、难度大等现实,学生往往选择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失去努力的方向,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以至出现因课程不及格而降级、拿不到毕业证或学位证的情况。最后,学习态度不端正。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屡见无书、无本、无笔的现象,对所学课程满足于“60分万岁”,很少参加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周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二、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现实路径
1.强化引导,激发自主学习动力。要想激发自主学习一方面要以生涯规划为先导,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学校应始终贯彻“全员、全程、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调研、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个人定位和专业发展方向,明晰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另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和日常志愿服务,开展走访实训基地、参观具有高科研能力和高技术水平的高校及企业、关爱孤寡老人等活动,让学生深化理论,不断提升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本领。
2.创新模式,发挥教师导向作用。首先,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应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学风引领作用,鼓励教师参与和指导学风建设。如通过集体备课,新老教师共同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授课质量。开展教学相长会,师生平等、互动对话,反馈教学效果。其次,发挥学生辅导员的骨干作用。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辅导员应深入网络、深入内心、深入学习生活场所、深入活动和深入家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成长、学习和生活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真正成为学生习惯养成的督导员和成长成才的引导人。最后,发挥班导师的主力作用。各二级学院应选拔有爱、有德、有才的优秀教师担任学生班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学风建设工作计划、组织召开学风总结会、设定个人学业规划、帮助学生坚定专业发展的信心、增强专业学习的求知欲和刻苦学习的意志。进而助力优良学风的形成。
3.营造氛围,延伸品行科创教化。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一方面要健全完善机制建设,做实日常管理。建立以学校党政领导为核心,学风建设领导小组为指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班导师、学生骨干为主体,班导生为辅助的学风建设工作体制。创设学生自律小组,通过对早操、课堂出勤、晚自习、晚就寝、内务和安防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风建设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研究、创新创业“两提升”成才计划。开展学风建设品牌活动,如科研课题报告大赛、创新论坛大赛、创业企划大赛等,并积极促成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成果的转化,进而提高学风建设的档次和水平。
4.注重反馈,搭建多元沟通平台。多元化的沟通平台,能在学风建设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要致力个体关怀,发扬关爱亲和力。以学生为主体,新生入学后即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从平均分及排名、英语计算机等资质水平、科研创新、参与学风建设活动、评优获奖、參加就业实践等六个方面进行记录,依此绘制学业成长线,并由辅导员或班导师定期给予评价、疏导、纠正和鼓励。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善抓新兴媒介,发掘网络交互力。学校通过创建“学校—院系—年级”三级的微信平台、微信群、博客、飞信群和QQ群等学风建设新阵地,形成“生生间、班级间、师生间”网状立体沟通结构。此举做到了信息的及时反馈与共享;拓展了学风建设主体间交流的空间;增强班级横向竞争力和凝聚力;利于教师调动优秀群体的积极性、预防学业困难群体的危机状况,不断疏通学风引导渠道。
参考文献:
[1]梁玉珍,网络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4):81-82.
作者简介:李斌(1980年—),女,辽宁盘锦人,大连医科大学,讲师,辅导员,硕士研究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讯作者:许燕(1982年—),女,山东烟台人,大连医科大学,助教,辅导员,硕士研究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 学风建设 对策
学风是高等学校的灵魂、精神和立校之基。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一般意义上的学风是指狭义的学风,即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
一、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1.从宏观社会层面看。首先,市场经济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影响学生。有的学生认为与其枯燥、辛苦读书,不如快乐享受、抓紧赚钱。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其次,投机取巧、制假贩假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学生。部分学生课堂上不愿用心读书,做作业时东拼西凑,考试时左顾右盼。最后,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和就业要求影响学生。部分学生采用“选择学习”的态度,热衷于考公务员热、考研热、考等级证书热和考资格证书热,而对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采取应付的态度。这些都对学校的学风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2.从中观学校层面看。首先,学风建设的理念陈旧。先进的理念,是学风建设取得实效性的灵魂。目前,高校注重追求学风建设理论层面的建设,未能及时转变观念,抓住学生主体建设的中心,对其进行引导和人文关怀,提高主体学习能动性。其次,学风建设的机制僵化。当前大部分高校围绕学生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开展学风建设,忽视了学风建设系统中其他要素的重要性,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教书功能而忽视其育人功能。最后,学风建设的管理落后。学校偏重于评先评优、奖助学金的评定等,忽视了对学生学业上的监督、管理和预警;很多老师课堂上只专注于传授知识,对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低头族等现象不予制止。上述问题的存在,难以提升和优化学风建设。
3.从微观学生层面看。首先,学习目标不明确。初入大学的新生,有一部分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了解、不喜欢,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感到迷茫。他们热衷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但对所学课程却兴趣不大。有些学生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熟视无睹,屡屡触碰高压线。其次,学习动力不足。大学需要学生开启自主学习模式,但面对大学学习的大课堂、科目多、内容深、难度大等现实,学生往往选择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失去努力的方向,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以至出现因课程不及格而降级、拿不到毕业证或学位证的情况。最后,学习态度不端正。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屡见无书、无本、无笔的现象,对所学课程满足于“60分万岁”,很少参加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周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二、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现实路径
1.强化引导,激发自主学习动力。要想激发自主学习一方面要以生涯规划为先导,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学校应始终贯彻“全员、全程、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调研、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个人定位和专业发展方向,明晰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另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和日常志愿服务,开展走访实训基地、参观具有高科研能力和高技术水平的高校及企业、关爱孤寡老人等活动,让学生深化理论,不断提升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本领。
2.创新模式,发挥教师导向作用。首先,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应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学风引领作用,鼓励教师参与和指导学风建设。如通过集体备课,新老教师共同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授课质量。开展教学相长会,师生平等、互动对话,反馈教学效果。其次,发挥学生辅导员的骨干作用。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辅导员应深入网络、深入内心、深入学习生活场所、深入活动和深入家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成长、学习和生活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真正成为学生习惯养成的督导员和成长成才的引导人。最后,发挥班导师的主力作用。各二级学院应选拔有爱、有德、有才的优秀教师担任学生班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学风建设工作计划、组织召开学风总结会、设定个人学业规划、帮助学生坚定专业发展的信心、增强专业学习的求知欲和刻苦学习的意志。进而助力优良学风的形成。
3.营造氛围,延伸品行科创教化。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一方面要健全完善机制建设,做实日常管理。建立以学校党政领导为核心,学风建设领导小组为指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班导师、学生骨干为主体,班导生为辅助的学风建设工作体制。创设学生自律小组,通过对早操、课堂出勤、晚自习、晚就寝、内务和安防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风建设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研究、创新创业“两提升”成才计划。开展学风建设品牌活动,如科研课题报告大赛、创新论坛大赛、创业企划大赛等,并积极促成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成果的转化,进而提高学风建设的档次和水平。
4.注重反馈,搭建多元沟通平台。多元化的沟通平台,能在学风建设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要致力个体关怀,发扬关爱亲和力。以学生为主体,新生入学后即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从平均分及排名、英语计算机等资质水平、科研创新、参与学风建设活动、评优获奖、參加就业实践等六个方面进行记录,依此绘制学业成长线,并由辅导员或班导师定期给予评价、疏导、纠正和鼓励。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善抓新兴媒介,发掘网络交互力。学校通过创建“学校—院系—年级”三级的微信平台、微信群、博客、飞信群和QQ群等学风建设新阵地,形成“生生间、班级间、师生间”网状立体沟通结构。此举做到了信息的及时反馈与共享;拓展了学风建设主体间交流的空间;增强班级横向竞争力和凝聚力;利于教师调动优秀群体的积极性、预防学业困难群体的危机状况,不断疏通学风引导渠道。
参考文献:
[1]梁玉珍,网络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4):81-82.
作者简介:李斌(1980年—),女,辽宁盘锦人,大连医科大学,讲师,辅导员,硕士研究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讯作者:许燕(1982年—),女,山东烟台人,大连医科大学,助教,辅导员,硕士研究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