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它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生活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谈点个人的体会: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学生的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不是忽视或者嘲笑,而是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我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力争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有效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觉得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2.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三、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我认为: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结合多种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就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能”。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动态思维
进行有效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45分钟的学习,如果一味地由教师讲学生听,很快学生就会形成听觉疲劳,从而降低听课效率。反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来,动手操作相互讨论,可以充分发挥本堂课的有效性。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安排了几何体与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图形或画出图形;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教学中充实学生的表象贮存,让学生动手操作:
下列平面图形沿虚线折叠可以得到什么立体图形?折叠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五、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要“师出必有名”,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即表扬确有值得表扬之处,批评也是如此;评价并不排斥适当的批评,它们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批评与赞赏应相辅相成。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更多地去总结。
作者单位:铜山县何桥镇中心中学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学生的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不是忽视或者嘲笑,而是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我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力争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有效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觉得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2.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三、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我认为: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结合多种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就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能”。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动态思维
进行有效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45分钟的学习,如果一味地由教师讲学生听,很快学生就会形成听觉疲劳,从而降低听课效率。反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来,动手操作相互讨论,可以充分发挥本堂课的有效性。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安排了几何体与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图形或画出图形;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教学中充实学生的表象贮存,让学生动手操作:
下列平面图形沿虚线折叠可以得到什么立体图形?折叠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五、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要“师出必有名”,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即表扬确有值得表扬之处,批评也是如此;评价并不排斥适当的批评,它们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批评与赞赏应相辅相成。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更多地去总结。
作者单位:铜山县何桥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