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与政府策略选择研究

来源 :商展经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y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对文化产业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可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也是提高产业链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中国其他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合理进行政府策略选择,是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本文就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与政府策略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政府策略;选择
  本文索引:王文华.<标题>[J].商展经济,2021(17):-107.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17.33
  当代文化产业融合是当前产业发展规划中的里程碑式选择,改造原则是:推进信息化管理现代化,这样不仅促进了传统制造业的更新,还优化了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在当代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下,文化市场中行为者的个体行为更加复杂[1]。政府部门相关管理办法要明确管理机制制定和运用经济发展、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办法,构建科学规范的网络舆情监督管理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融合的健康发展。
  1 产业融合:当代产业发展新趋势
  文化产业融合源于信息技术产业内部领域的交叉渗透。因为文化产业融合的标准决定了它必须在相关系数强的地区产生,而相对领先的地区必须有很强的传播性。文化产业融合是信息化管理与现代化共享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产业链方式,是不同产业链或同一产业链内不同领域之间的一种渗透和交叉。逐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全过程体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世界各国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趋势[2]。
  互联网技术与媒体行业的合作,推动了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三网融合产业的盛行,带动了产业融合和新纵横发展。
  一般文化产业融合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高新技术的推广与结合,即根据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链的传播和渗透,产生新的产业链雏形;二是全产业链加宽推动的产业融合,完成文化产业领域的互补和滞后;三是基于产业链升级和资产重组,实现各文化行业的相互沟通。根据文化生产和制造要求,必须将商品或服务项目重新安排到全新的领域,这可以使以前缺乏活力的产业链或领域重新焕发生机[3]。这种产业链构成方式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播方式上也较为典型。虽然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是各方面的,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融合发展是前提。因此,信息技术产业当之无愧的成为产业融合的标杆,而信息化管理本来就是产业融合的主导能量。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是从技术整合中催生出的组合产品,从而培育出组合销售市场,既完成了行业发展,又促进了其他相关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信息技术产业与爆发式增长势头相结合,正在迅速改变社会发展方式和经济形势,为文化产业发展与融合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文化产业融合是企业之间通过技术改造、释放管控压力、实现领域渗透、市场竞争来刺激新兴产业的全过程[4]。随着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链发展的演进,它是转型发展的催化剂,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文化产业融合导致了产业链边界的重新定义,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融合状态扩展到了大量产业链上。从技术角度看,产业整合的全过程是由于新技术应用的出现或产业链之间技术的积累和渗透,从而产生产业链之间的技术要求,而对传统制造业进行的技术升级和更替,完成产业链之间的技术整合,进一步完成基于替代或互补产品的重组和整合,使原本归属于不同销售市场的产品界限消失,新的销售市场会出现,最终将在市场需求侧创造一个组合式新兴文化经济体。这种文化产业融合与发展,整个过程都会伴随着一系列产业链的调整,出现很多机会。产业发展规划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当今社会,新兴产业已成为创新和引领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动产业布局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倡导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世界各国产业逐渐改变了自身的战略定位,通过信息化管理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迈进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以文化产业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期在文化产业层面占据未来综合实力的主战场。
  2 当代文化产业重组与融合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于很多产业及业务圈的重组与融合,特别是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链的融合,并以此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发展[5]。当前,企业的各项业务能够实现在同一流通平台上进行操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腾讯集团可以算是产业链资产重组与融合的成功案例,当前的业务流程涉及了交流软件、电子游戏、移动和电信联通增值服务、电子商务等,项目投资回收的对象不仅是投资管理公司、网络游戏公司,还包括电子商务。基于企业并购、资产重组等的全产业链垂直整合,下属的很多子公司已经成为当前文化产业的领头企业,腾讯的成功可以给很多文化产业提供经验,公司应培养组织内部的創新性与活跃性,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能力[6]。
  当前我国很多文化产业依然属于中小型企业,以文化企业兼并、跨行业、跨区域资产重组、企业并购的外延方式,才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壮大发展。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和下发相关政策,推进文化产业兼并重组。文化产业管理单位应选择一批改革创新能力强、适时成长的大中型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在服务业、游戏动漫产业、网络业、电影业、出版业等大力支持,鼓励有实力或者有未来发展潜力的公司进行企业兼并和资产重组,推动成熟的文化产业企业股权融资上市,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将自身企业发展壮大,成为文化产业中的龙头企业,起到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的市场集中度。
  3 文化产业融合助推当代文化产业新发展
  信息技术应用的特点是边际效用增长,产业融合本身可以打造“1+1>2的”实际效果,“两化”结合带来的产业融合,深刻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了产业发展规划的完成,坚持了创新驱动的发展和自主创新,极大地提高了文化生产力[8]。无论是“两化”结合,还是文化产业融合,作用都是推动产业链转型、发展和自主创新,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创业商机,为公司提供新产品、新服务项目、新销售市场的开发设计。从产业发展规划本身来看,结合能够推动产业链向优秀技术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链组织结构调整和重新合理布局,可以催生新产品、新生产逐步完善新型产业链,带动产业布局调整,实现产业发展规划的合理化,开启全产业链,为产业发展规划注入无限活力。   信息化管理和文化产业融合促进产业链转型发展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产业链向着技术精良的趋势发展,呈现出组合复合的发展趋势,促进横向技术领域的改进;二是文化产业融合就像新生的能量,推动相关领域传统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布局;三是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催生了新的业务流程、新的商业模式和新产业链的产生;四是文化产业融合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引起产业布局的重新调整,促进产业链市场竞争格局的完善;五是新的网络空间将引起整个产业链的重构和升级[9]。
  文化产业融合最终可以带动产业布局的完善和调整,促进整个产业链资产重组,完成公司转型发展,实现各行业融合。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公司将基于跨产业链经营寻找新机遇,整合大量资源。总之,文化产业融合的突破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机遇,技术融合的发展為技术传播提供了土壤,拓展了技术发展的空间,引发了一系列连锁自主创新。
  4 政府扶持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仅仅依靠文化创新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政府部门的协助和控制来提供服务和保障。政府部门的协助,可以通过正确引导、促进和保障文化产业有序高效发展来实现。其中,政府部门采取确保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包括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以及采取一些奖励措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不仅要稳步增加教育投入总量,还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收入的正确引导作用。比如可以打造文化产业园创业孵化器,升级新的文化产业项目,同时创造教育投资方式和民间资产配套设施,让大量PPP模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增加公共项目投资[10]。也可以改变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增加政府对文化产业服务业的资金投入,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此外,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既要保证公共财政收入和资金投入的持续增长,又要加大财政部在文化产业人才层面的重点扶持力度。优秀人才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优秀人才的培养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资本投资因素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根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产业的独特性,调整国家产业政策,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11]。一方面,要拓宽文化产业优秀人才供给范围,针对现有的优秀人才,建立完善的选拔晋升制度,完善和规范人才流动管理模式。对急需人才的产业,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制度,积极引进具有管理方法和艺术创造力的员工,鼓励有能力的员工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就业人员的学习和培训。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尚未成熟,就业人员的发展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创建文化产业培训中心,或利用高校的文化教育资源,可以对文化产业从业者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和培训。根据设立文化产业产品研发、文化产业运营管理等课程内容,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业务演练能力的高素养、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12]。
  5 结语
  总的来说,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文化体系的创新,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国际背景下的文化产业融合和发展,引起了全球产业布局的变化,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抓好信息化管理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强强联合,基于新一代文化技术性人才发展趋势,完善具有社会主义民主一体化的文化产业链管理体系[13]。
  参考文献
  李晶莹.乡村振兴背景下秦东地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文化产业,2021(17):151-152.
  颜宇彤,王晖.北京市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21(6):106-107.
  本刊编辑部.科技赋能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J].广东科技,2021,30(6):7.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中国文化报,2021-06-08(5).
  望庆玲,孙军,顾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J].科技和产业,2021,21(5):115-120.
  刘博.安徽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23(3):46-51.
  赵白雨.新媒体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J].汉字文化,2021(8):159-160.
  王玲玲,张雯雯.江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实证研究[J].经营与管理,2021(5):163-167.
  辛凯强.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4-16(6).
  陈振会,谭东华.县域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6(2):40-43.
  陈立旭,陈希颜.浙江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J].浙江经济,2021(3):9-11.
  雷宇霆,翁镇豪.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究[J].文化产业,2021(7):163-164.
  李向阳,方世敏,宋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问题探析[J].皖西学院学报,2021,37(1):76-80,117.
  Abstract: Nowadays, cultural industry i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leading industry and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ultural industry can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and it is also a powerful measure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In this case,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djust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los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other real economy in China, and to make a reasonable choice of government strateg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strategy.
  Keywords: cult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government strategy; choice
其他文献
摘 要:交通运输业是重要的能源消耗行业,所以交通运输产业虽然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一步步加剧,能源储备和消耗也出现了诸多现实问题。我国在经济发展工作中始终坚持“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交通运输行业也应该以低碳环保的方式来寻求发展,水路运输应运而生。因为水路运输更环保,消耗能源较少,水路运输成为未来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  关键词:低碳经济;水路运输;经济发展  本文索引:陆
期刊
摘 要:在全媒体时代下,创意宣传策划是展会的重点,也是展会成功举办的前提,更是打响展会品牌的关键。展会创意宣传策划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策划是起点,宣传是基础,创意是核心,宣传策划者必须要有独到的创意、独特的视角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如何全方位做好创意宣传策划使其有效地服务展会主题,形成自已独具特色的展会品牌,并吸引更多企业和观众前来参展、参观,已成为当今会展业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全媒体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培养更多基础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发挥出高校内部的人才培养优势和企业主体资源的协同效应,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了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渴求和校企合作模式开展的现状,针对性地研究人力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开展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索
期刊
摘 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新商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新商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基于新商科理念下,传统的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符合现实需求,制定行之有效的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在新商科理念下必不可少。本文对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进行相应的探讨,对新商科理念的内容进行相关的论述,重点从五个方面提出新商科理念下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策略方案,即:精准把握新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
期刊
摘 要:在当前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中,高速公路能够提升区域的交通发展水平,也可以增强区域的经济效益,因此高速公路本身有着较强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在运维和发展的过程中,运营手段以及人员的管理模式将对高速公路本身的经济效益有直观的影响。本文便是从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分析具体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内涵,阐述高速公路经济效益提升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综合实际的高速公路管理需求和运维需求,落实优化策
期刊
摘 要:目前在我国的专利侵权诉讼制度中,专利侵权诉讼存在被滥用的风险。滥诉方、遭受滥诉的企业、法院作为个体单元,共同构成复杂诉讼关系的连接点,三者的关系呈现为一种复合博弈结构,正是这种结构下的多重博弈关系影响着诉讼中个体的策略选择。法院对专利侵权诉讼滥用行为规制的缺失,构成了对专利侵权诉讼滥用现象的多重诱导,导致当事人双方诉讼利益的失衡,专利侵权诉讼被异化为打击竞争对手、牟取不当利益的工具。  关
期刊
摘 要: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转型升级,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精准营销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各级专业院校都必须充分地结合社会市场化发展实际以及电子商务专业精准营销人才用工需求,从宏观目标入手进行研究,在明确目标的同时,能够从措施保障的角度来实现既定的模式构建,为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支撑与帮助。  关键词:大数据;电子商务;精准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本文索引:王丹.<标题>[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逐渐深化,社会对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电子商务行业在互联网经济驱动下快速发展,各院校需结合产学研视阈实现人才培养创新。本文首先阐述了电子商务人才创新培养中产学研协同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基于产学研协同提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创新策略,旨在为相关院校及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产学研;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本文索引:薛聪.<标题>[J].商展经济,2021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再满足于利用有限的自有资金进行小规模运作,大多数企业选择合理利用财务杠杆进行适度融资,加大对企业资金流的投入,以期通过规模效益,为企业获取高额回报。融资已成为现代企业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发展潜力和竞争力,需要积极地拓宽融资渠道,获取与生产经营相匹配的资金流,同时也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资金运作管理,充分地发挥资金对企业的各种作用和功能,推动企业快
期刊
摘 要: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中,存贷款间的利差一直是银行利润收入的主要部分,基本达到商业银行总利润收入的60%~70%,中间业务一直作为银行附属业务,发展并未得到管理者的重视。从目前的国际金融大环境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之后,存贷利差减小,营业收入随之受到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金融工具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第三方支付、金融脱媒都不同程度挤占了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倒逼各商业银行进行业务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