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在所有学科中是最美、最有意境的一门学科,但是,要想学好这门学科,情境教学是首选方法。所谓的情境,也就是“情”与“境”的结合,换句话说就是感情与环境相结合。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教师带给他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沉闷和枯燥的,他们有权利享受开放的课堂、充满活力和对话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语文的好奇心。而这也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设计每一堂语文课,给学生创设适当的语文情境和学习环境。
联系实际,情境再现
新课标中要求,教学一定要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小学一年级课本中,有《小蝌蚪找妈妈》的文章,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笔者特意去找到几个小蝌蚪,然后拿到教室,每天让学生观察小蝌蚪的变化,并把变化记录下来,学生们每天一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观察变化,并高兴地记录到自己的小本上,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参与进了语文的学习,等到真的要讲这篇课文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发现,每个孩子都那么活跃和开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这样被激发出来,教师这时候要抓住契机,进一步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展开课堂,引入学习。这就是情境教学的真正目的,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和发现,从而进步。
多媒体、角色、音乐的运用
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特点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越是直观形象的教学,越能引起和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尽量采用一些色彩鲜艳和生动有趣的图像和影音制作课件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二年级(下册)中的《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很多孩子听过泼水节,但是对它的了解很少,所以,在课前笔者特意准备了傣族泼水节的一段视频,让学生先来观看,然后观察他们的表情,最后询问他们观看后的想法和理解,孩子们通过视频学习,了解到原来泼水节其实是对人的尊重和喜欢,是一种美好的习俗,再到学习课文时,对文章内容和句子的讲解,学生明显感兴趣,而且能很好地联想到自己观看的视频,从而进一步提升语文的学习。
为了进一步让情境教学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多时候,师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充当课文中的某一个角色,然后在角色互换,让学生可以换位思考,不仅能把教材中的内容转化成现实,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体会情境。比如,在学习《狐假虎威》这一课时,通过对教室提前的布置和对课文的相对熟悉,给学生创设一个氛围,然后教师先充当老虎,选一个学生充当狐狸,其他同学作为森林的其他动物,表演结束后,角色互换,让学生充当老虎,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体会人物语言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作者写文章的用意和目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都充满期盼和活力,可想而知,对语文课堂的投入和学习也就相对较好,自然而然,语文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也就不言而喻了。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吸收能力都是超强的,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并不比成人差,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音乐来创设一定的氛围,强化他们对文章的了解,比如在学习《小音乐家扬科》时,要让孩子门感受到小扬科对音乐的痴迷,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我们可以给他们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让学生体会“音乐天才”小扬科到底是如何喜爱音乐,同时也为下文做铺垫;而当学生读到小扬科进厨房时,教师立刻换上悲伤的音乐,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更能体会小扬科当时的担心与害怕,从而产生共鸣,为小扬科的悲惨命运报不平,也为当时的黑暗社会而感到痛恨。这样以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呼之欲出了。
生动的语言,强化情境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教学语言的能力越强,对情境的强化和渲染就会更好,从而也会使情境的展示更加地形象和鲜明,同时也能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能主动进入到所学情境中,产生进一步的体验和感受。以《穷人》为例,学生们对穷人生活的体验几乎很少,所以对文章的理解就相对要难,但是,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描述,把学生带到那个场景:当安娜听到屋外呼啸的海风时,再也坐不住了。(教师用焦急的声音读出来)她走出门,来到茫茫的大海边,希望看到丈夫的小船。(教师要读出着急而又带着一丝希望的语气)可是漆黑的大海上什么也看不到……(语气中含着失望与悲伤的感情)通过这样描述,学生的心也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从而更能深刻地体会穷人的悲惨命运与无奈了。
通过以上方法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联系实际,创设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和角色扮演来进一步强化教学情境,利用鲜明的图片、适合的音乐以及生动的影像,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最后通过教师教学语言的升华,使整堂课都能给学生一个难忘的情境。小学生处于一个思维能力较弱和对事物理解比较直观的阶段,教师若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和理解语文的能力,就需要做到给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对语言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带领他们把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情境,在身临其境中陶冶情感,感受语文带来的意境美,从而主动地参与,达到知识素养与生活素养的双重提高。
联系实际,情境再现
新课标中要求,教学一定要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小学一年级课本中,有《小蝌蚪找妈妈》的文章,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笔者特意去找到几个小蝌蚪,然后拿到教室,每天让学生观察小蝌蚪的变化,并把变化记录下来,学生们每天一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观察变化,并高兴地记录到自己的小本上,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参与进了语文的学习,等到真的要讲这篇课文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发现,每个孩子都那么活跃和开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这样被激发出来,教师这时候要抓住契机,进一步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展开课堂,引入学习。这就是情境教学的真正目的,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和发现,从而进步。
多媒体、角色、音乐的运用
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特点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越是直观形象的教学,越能引起和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尽量采用一些色彩鲜艳和生动有趣的图像和影音制作课件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二年级(下册)中的《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很多孩子听过泼水节,但是对它的了解很少,所以,在课前笔者特意准备了傣族泼水节的一段视频,让学生先来观看,然后观察他们的表情,最后询问他们观看后的想法和理解,孩子们通过视频学习,了解到原来泼水节其实是对人的尊重和喜欢,是一种美好的习俗,再到学习课文时,对文章内容和句子的讲解,学生明显感兴趣,而且能很好地联想到自己观看的视频,从而进一步提升语文的学习。
为了进一步让情境教学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多时候,师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充当课文中的某一个角色,然后在角色互换,让学生可以换位思考,不仅能把教材中的内容转化成现实,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体会情境。比如,在学习《狐假虎威》这一课时,通过对教室提前的布置和对课文的相对熟悉,给学生创设一个氛围,然后教师先充当老虎,选一个学生充当狐狸,其他同学作为森林的其他动物,表演结束后,角色互换,让学生充当老虎,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体会人物语言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作者写文章的用意和目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都充满期盼和活力,可想而知,对语文课堂的投入和学习也就相对较好,自然而然,语文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也就不言而喻了。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吸收能力都是超强的,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并不比成人差,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音乐来创设一定的氛围,强化他们对文章的了解,比如在学习《小音乐家扬科》时,要让孩子门感受到小扬科对音乐的痴迷,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我们可以给他们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让学生体会“音乐天才”小扬科到底是如何喜爱音乐,同时也为下文做铺垫;而当学生读到小扬科进厨房时,教师立刻换上悲伤的音乐,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更能体会小扬科当时的担心与害怕,从而产生共鸣,为小扬科的悲惨命运报不平,也为当时的黑暗社会而感到痛恨。这样以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呼之欲出了。
生动的语言,强化情境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教学语言的能力越强,对情境的强化和渲染就会更好,从而也会使情境的展示更加地形象和鲜明,同时也能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能主动进入到所学情境中,产生进一步的体验和感受。以《穷人》为例,学生们对穷人生活的体验几乎很少,所以对文章的理解就相对要难,但是,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描述,把学生带到那个场景:当安娜听到屋外呼啸的海风时,再也坐不住了。(教师用焦急的声音读出来)她走出门,来到茫茫的大海边,希望看到丈夫的小船。(教师要读出着急而又带着一丝希望的语气)可是漆黑的大海上什么也看不到……(语气中含着失望与悲伤的感情)通过这样描述,学生的心也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从而更能深刻地体会穷人的悲惨命运与无奈了。
通过以上方法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联系实际,创设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和角色扮演来进一步强化教学情境,利用鲜明的图片、适合的音乐以及生动的影像,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最后通过教师教学语言的升华,使整堂课都能给学生一个难忘的情境。小学生处于一个思维能力较弱和对事物理解比较直观的阶段,教师若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和理解语文的能力,就需要做到给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对语言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带领他们把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情境,在身临其境中陶冶情感,感受语文带来的意境美,从而主动地参与,达到知识素养与生活素养的双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