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姑苏城,寒山寺边上的旧式居民区依旧是老底子的样子:喧哗而夹杂着各种气味的菜市场、灰塌塌的半新不旧的筒子楼,露着钢筋条的水泥短桥、石墩子上晾晒着雪里蕻,水巷子还算清爽,青藤照例爬满了枕河人家的墙壁,依稀有些老苏州的模样了。查云雁在自家的工作室忙碌着,工作台其实就是一张普通的圆桌。家里吃饭和她平时做活计都是这张桌子。桌子上都是些琐碎物件——剪刀、各色凿子、小榔头、磨得油光铮亮的生铁墩头、雪白的银丝一卷成了大小不一的圈儿、尚未完工的红木印盒上,踏着卷云纹的螭龙呼之欲出……。
作为传统手工艺的金银丝镶嵌技艺,在查云雁家族中已历三世。金银丝镶嵌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那些装饰在贵族所用的礼器、车马具、兵器上的抽象纹饰,被称为“金银错”,最著名的是西汉末期,王莽建立新朝后,还将这种工艺运用到货币上,那是一种方孔钱币和刀币的结合体,并以黄金错镂钱币文。也称金错刀。东汉张衡有“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之句,一时佳话。明清以降,金银错工艺达到鼎盛,底材也逐渐由金属演变为木质,就是如今的金银丝漆器。当时苏州的金银丝漆器因费工费时,清雅隽永而富文人气而名动华夏,素有“南苏州”之称。细算起来,查云雁的爷爷查惠铭即是当时苏州一等一的金银丝镶嵌高手了,姑苏自古繁华而富足,诸多闲事消遣催生了对物质精细化的苛刻追求。“从前苏州有钱的‘白相人’提笼架鸟认真是件事体的,小小的鸟笼拿出去,也都是面子,不敢马虎的。我爷爷那时候就想到为这些富人做嵌金银丝的鸟笼。”连那些笼钩、跳梗、食缸架等都嵌金银丝的,灵得来!”坊间有传,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查惠铭曾为上海某富豪嵌制一套鸟笼配件,全部用金丝,制成后主人付给他50块银元作为酬谢,一时成为业内佳话。
“金银丝镶嵌绝对是门细致活儿,静得下心,做得住板凳算是最基本的要求。一块红木料子选出来,初稿早就该在脑子里画好了,做个砚屏还是做个小盒子,什么题材用什么纹饰,脑子都要清爽的。”查云雁说,“先要看料子,借着木头纹理,这里要做个假山,那里可以画仕女,做之前脑子里就要想好,然后么就是要画稿子,稿子没画好,东西肯定做不像样的,先天就不足了。做我们这个手艺的,不会画肯定不行的。”她选中了一些银丝线,张罗好了工具,准备做一件小型的仕女图臂搁。画稿就是白描的样式,流畅的线条信手拈来,画好了稿子再贴到打磨成型的红木臂搁上,然后再刻,人物身上很细的线条每一笔画都要一刀一刀刻上去,由其是面部,行里所谓“开脸”,人物类的作品,全在开脸的功夫上了,面部没刻画好,整个作品就废掉了。那些大小不一的凿子将会在红木原料上刻出一个个深浅不一的槽,这里的讲究也多,錾刻出来的浅槽,太深不行,银丝嵌进去就看不见了。太浅也不行。银丝嵌不下去,或半浮在外在,用手一抹,银丝就会脱落。至于作品中银丝镶嵌的粗细变化,也要事先对银材进行特殊的处理,看似简单的金银丝镶嵌,其实也像绘画一样,有起笔和落笔,有线条的变化,有笔墨的气韵和感染力。
查云雁17岁时跟着父亲查文玉学习这门家传的手艺,从最简单的嵌银丝的筷子学起,一步步将这门古老而优雅的手艺继承了下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年过古稀的查文玉因为视力下降,极少再去做作品了,老人常常自嘲,“看看不像样,是个雕花匠”,为手艺忙了一辈子,痴了一辈子,而手艺能够完完整整的接力下去,才是对艺人最大的褒奖吧。古老的手工艺当然也面临着机械化生产的直接威胁,电脑蚀刻工艺将大量繁琐的手工操作转变成简单的程序和数字,将原本不可能量产的高端艺术品逼到了旅游景点小商品的尴尬境地。而查云雁却并不过于担心,手工的丰富变化和细节处理,远胜于“机器活儿”的呆板和僵硬,而属于文玩圈子的传统金银丝镶嵌在自己的领域内拥有不少忠实的粉丝,“电脑工”在圈子里是完全不被认可的,正如查云雁爷爷当年,那是对生活高度艺术化、精致化追求,也是对手艺人的保护,对手工和传统的价值认同和尊重。真正让查云雁忧虑的,是她至今没有一个徒弟,年轻人静不下来,对于慢工出细活儿的传统工艺而言,心浮气躁坐不住凳子肯定出不了东西,而能不能赚到钱也是传统工艺传承接力面临的最大挑战,相对冷门的金银丝镶嵌与玉雕、核雕等从业者众的传统工艺相比,寂寥如此也是事实,或许最好的保护和传承恰恰就是一定规模的量产,这几乎是个悖论,而对于坚持在指尖上讨生活的传统工艺美术来说,几乎都会面临这样的境遇。
作为传统手工艺的金银丝镶嵌技艺,在查云雁家族中已历三世。金银丝镶嵌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那些装饰在贵族所用的礼器、车马具、兵器上的抽象纹饰,被称为“金银错”,最著名的是西汉末期,王莽建立新朝后,还将这种工艺运用到货币上,那是一种方孔钱币和刀币的结合体,并以黄金错镂钱币文。也称金错刀。东汉张衡有“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之句,一时佳话。明清以降,金银错工艺达到鼎盛,底材也逐渐由金属演变为木质,就是如今的金银丝漆器。当时苏州的金银丝漆器因费工费时,清雅隽永而富文人气而名动华夏,素有“南苏州”之称。细算起来,查云雁的爷爷查惠铭即是当时苏州一等一的金银丝镶嵌高手了,姑苏自古繁华而富足,诸多闲事消遣催生了对物质精细化的苛刻追求。“从前苏州有钱的‘白相人’提笼架鸟认真是件事体的,小小的鸟笼拿出去,也都是面子,不敢马虎的。我爷爷那时候就想到为这些富人做嵌金银丝的鸟笼。”连那些笼钩、跳梗、食缸架等都嵌金银丝的,灵得来!”坊间有传,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查惠铭曾为上海某富豪嵌制一套鸟笼配件,全部用金丝,制成后主人付给他50块银元作为酬谢,一时成为业内佳话。
“金银丝镶嵌绝对是门细致活儿,静得下心,做得住板凳算是最基本的要求。一块红木料子选出来,初稿早就该在脑子里画好了,做个砚屏还是做个小盒子,什么题材用什么纹饰,脑子都要清爽的。”查云雁说,“先要看料子,借着木头纹理,这里要做个假山,那里可以画仕女,做之前脑子里就要想好,然后么就是要画稿子,稿子没画好,东西肯定做不像样的,先天就不足了。做我们这个手艺的,不会画肯定不行的。”她选中了一些银丝线,张罗好了工具,准备做一件小型的仕女图臂搁。画稿就是白描的样式,流畅的线条信手拈来,画好了稿子再贴到打磨成型的红木臂搁上,然后再刻,人物身上很细的线条每一笔画都要一刀一刀刻上去,由其是面部,行里所谓“开脸”,人物类的作品,全在开脸的功夫上了,面部没刻画好,整个作品就废掉了。那些大小不一的凿子将会在红木原料上刻出一个个深浅不一的槽,这里的讲究也多,錾刻出来的浅槽,太深不行,银丝嵌进去就看不见了。太浅也不行。银丝嵌不下去,或半浮在外在,用手一抹,银丝就会脱落。至于作品中银丝镶嵌的粗细变化,也要事先对银材进行特殊的处理,看似简单的金银丝镶嵌,其实也像绘画一样,有起笔和落笔,有线条的变化,有笔墨的气韵和感染力。
查云雁17岁时跟着父亲查文玉学习这门家传的手艺,从最简单的嵌银丝的筷子学起,一步步将这门古老而优雅的手艺继承了下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年过古稀的查文玉因为视力下降,极少再去做作品了,老人常常自嘲,“看看不像样,是个雕花匠”,为手艺忙了一辈子,痴了一辈子,而手艺能够完完整整的接力下去,才是对艺人最大的褒奖吧。古老的手工艺当然也面临着机械化生产的直接威胁,电脑蚀刻工艺将大量繁琐的手工操作转变成简单的程序和数字,将原本不可能量产的高端艺术品逼到了旅游景点小商品的尴尬境地。而查云雁却并不过于担心,手工的丰富变化和细节处理,远胜于“机器活儿”的呆板和僵硬,而属于文玩圈子的传统金银丝镶嵌在自己的领域内拥有不少忠实的粉丝,“电脑工”在圈子里是完全不被认可的,正如查云雁爷爷当年,那是对生活高度艺术化、精致化追求,也是对手艺人的保护,对手工和传统的价值认同和尊重。真正让查云雁忧虑的,是她至今没有一个徒弟,年轻人静不下来,对于慢工出细活儿的传统工艺而言,心浮气躁坐不住凳子肯定出不了东西,而能不能赚到钱也是传统工艺传承接力面临的最大挑战,相对冷门的金银丝镶嵌与玉雕、核雕等从业者众的传统工艺相比,寂寥如此也是事实,或许最好的保护和传承恰恰就是一定规模的量产,这几乎是个悖论,而对于坚持在指尖上讨生活的传统工艺美术来说,几乎都会面临这样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