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所说:“物种的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但目前人为的活动大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成为医药卫生保健、工业方面的根本危机,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可见,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
【关键词】生物教学 环境保护教育 重要性
将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之中,是生物新课程的特点之一。生物新课程构建起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课程内容新体系,把课程目标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一、以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为契机,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生物教材上,有这样两个图示,一个是南海子麋鹿园中动物灭绝的年代顺序的石碑,另一个是17世纪以来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数量统计的种类数量。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总结,让学生清楚,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重威胁,决不是危言耸听,生物的多样性在我国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我国有许多珍稀动植物也濒临灭绝的边缘,从而引导学生分析,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除了受到生物进化的原因外,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人類对自然的过渡开发,人为的偷猎,过渡开荒以及生活、工业污水的盲目排放以及引入外来物种造成的,不论那一种,都是人类活动为了眼前的利益造成的。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一旦动植物的环境被破坏,必然导致某种生物的急剧减少或灭绝,一种生物的灭绝,必然会导致另一类生物的过渡繁殖,造成生态失衡,从而给人类带来生态灾难,损失将无法补救,难以弥补,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空间,同时人为的消灭一种生物,促使某一种生物的生长繁殖,就会使该生物缺乏天敌,同样也会造成生态失去平衡,使处在此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同样受到影响。这样经过分析理解,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必须保护生物的生活环境,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重要性,保护生物生活的环境,势在必行。
二、以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作用为突破口,强化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物的多样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生物的多样性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为人们研究与利用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生物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生物基因的多样性,人们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转基因技术,已经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已经利用基因的多样性、生物转基因技术,广泛运用于农业、医药卫生保健、工业生产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就赖于一些生物优良的基因。可以说,基因的多样性,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也为医药卫生、工业生产对基因技术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美国利用我国的野生大豆,与当地的品种杂交,培育出了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挽救了美国的大豆生产,使美国从大豆进口国一跃成为最大的出口国。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新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都是生物基因多样性给人类带来的实惠。在教学中通过这些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注重保护环境,没有多样的生态系统,就不会有生物的多样性,如果没有生物的多样性,没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就没有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就没有人们选拔某种生物优良基因的可能,就不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细化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让环境保护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
三、有效开展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教师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如,进行“世界环境日”、“植树日”、“世界无烟日”“爱滋病防治”等主题的讲座,充分利用黑板报、画廊、学校广播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举办各种演讲、征文等比赛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环保意识。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开动脑筋,用生物学中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正是因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才使世界变得更加美丽,以及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社会调查不仅让学生明白,保护身边的生物,维持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就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生存空间。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环保意识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觉的把行动付诸于环保中,人类的生活环境,会在他们的不懈努力,更加精彩,更加美丽。
【关键词】生物教学 环境保护教育 重要性
将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之中,是生物新课程的特点之一。生物新课程构建起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课程内容新体系,把课程目标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一、以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为契机,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生物教材上,有这样两个图示,一个是南海子麋鹿园中动物灭绝的年代顺序的石碑,另一个是17世纪以来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数量统计的种类数量。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总结,让学生清楚,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重威胁,决不是危言耸听,生物的多样性在我国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我国有许多珍稀动植物也濒临灭绝的边缘,从而引导学生分析,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除了受到生物进化的原因外,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人類对自然的过渡开发,人为的偷猎,过渡开荒以及生活、工业污水的盲目排放以及引入外来物种造成的,不论那一种,都是人类活动为了眼前的利益造成的。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一旦动植物的环境被破坏,必然导致某种生物的急剧减少或灭绝,一种生物的灭绝,必然会导致另一类生物的过渡繁殖,造成生态失衡,从而给人类带来生态灾难,损失将无法补救,难以弥补,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空间,同时人为的消灭一种生物,促使某一种生物的生长繁殖,就会使该生物缺乏天敌,同样也会造成生态失去平衡,使处在此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同样受到影响。这样经过分析理解,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必须保护生物的生活环境,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重要性,保护生物生活的环境,势在必行。
二、以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作用为突破口,强化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物的多样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生物的多样性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为人们研究与利用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生物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生物基因的多样性,人们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转基因技术,已经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已经利用基因的多样性、生物转基因技术,广泛运用于农业、医药卫生保健、工业生产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就赖于一些生物优良的基因。可以说,基因的多样性,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也为医药卫生、工业生产对基因技术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美国利用我国的野生大豆,与当地的品种杂交,培育出了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挽救了美国的大豆生产,使美国从大豆进口国一跃成为最大的出口国。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新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都是生物基因多样性给人类带来的实惠。在教学中通过这些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注重保护环境,没有多样的生态系统,就不会有生物的多样性,如果没有生物的多样性,没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就没有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就没有人们选拔某种生物优良基因的可能,就不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细化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让环境保护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
三、有效开展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教师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如,进行“世界环境日”、“植树日”、“世界无烟日”“爱滋病防治”等主题的讲座,充分利用黑板报、画廊、学校广播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举办各种演讲、征文等比赛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环保意识。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开动脑筋,用生物学中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正是因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才使世界变得更加美丽,以及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社会调查不仅让学生明白,保护身边的生物,维持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就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生存空间。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环保意识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觉的把行动付诸于环保中,人类的生活环境,会在他们的不懈努力,更加精彩,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