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一直沿用“以教为主、学次之”的模式,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发展,因而语文教学往往毫无生气。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落实“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创设生态语文课堂,凸显语文教学的魅力,以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深化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首要的就是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即强烈的学习欲望。兴趣永远都是学习的“催化剂”,因此,富有魅力的语文生态课堂必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而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有效方法。
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这是《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段,如果单纯地讲解,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据此,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在激昂的音乐过后,我开始提问:“在梁山的众多英雄好汉中,谁与这个歌词最相符?”以此引出课题,并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鲁提辖会这么“风风火火”,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的积极情感也被激发出来,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了情绪铺垫。
当然,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方式方法丰富多样,关键是教师要精心准备,精心设计。
二、自主感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思维替代学生的自主体验。”因此,我认为,在初中语文的生态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亲自参与知识的构建,才能充分体会文章的情感,感受语文的魅力。
例如,教学《散步》。
我将本课教学过程设计成“读—品—悟”几个环节,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阅读,在学习母亲被说服出来散步这节内容时,要求学生语气轻柔地朗读;在“我”背起“母亲”仔细地走时,要求学生品味“背”“瘦”“慢慢”等重点词语的魅力,然后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浓浓的亲情。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由品味,理解了文本内涵,触摸到作者灵魂,于是有了自己的感悟,感悟到作品蕴含的情感,感悟到作品表现出来的主题,也感受到这篇散文的魅力。
三、尊重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对待不同的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难以有好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一视同仁”,而要“因材施教”,即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教学《木兰诗》。
我在学生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文本拓展教学,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木兰归来”这节内容进行扩写,想象木兰归来以后的情境,模仿本课的写作特点,对文本进行再创作。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理解天马行空地写出了许多佳作。
不拘一格的改写、扩写、续写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在我眼中,语文课堂就应该是生本的课堂、生态化的课堂,尤其在新课程标准深入实施的今天,生本的理念更应当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切实转变观念和角色,贴合学情,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阅读鉴赏能力,使初中语文成为魅力语文。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区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杨志芳)
一、深化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首要的就是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即强烈的学习欲望。兴趣永远都是学习的“催化剂”,因此,富有魅力的语文生态课堂必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而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有效方法。
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这是《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段,如果单纯地讲解,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据此,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在激昂的音乐过后,我开始提问:“在梁山的众多英雄好汉中,谁与这个歌词最相符?”以此引出课题,并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鲁提辖会这么“风风火火”,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的积极情感也被激发出来,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了情绪铺垫。
当然,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方式方法丰富多样,关键是教师要精心准备,精心设计。
二、自主感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思维替代学生的自主体验。”因此,我认为,在初中语文的生态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亲自参与知识的构建,才能充分体会文章的情感,感受语文的魅力。
例如,教学《散步》。
我将本课教学过程设计成“读—品—悟”几个环节,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阅读,在学习母亲被说服出来散步这节内容时,要求学生语气轻柔地朗读;在“我”背起“母亲”仔细地走时,要求学生品味“背”“瘦”“慢慢”等重点词语的魅力,然后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浓浓的亲情。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由品味,理解了文本内涵,触摸到作者灵魂,于是有了自己的感悟,感悟到作品蕴含的情感,感悟到作品表现出来的主题,也感受到这篇散文的魅力。
三、尊重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对待不同的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难以有好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一视同仁”,而要“因材施教”,即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教学《木兰诗》。
我在学生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文本拓展教学,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木兰归来”这节内容进行扩写,想象木兰归来以后的情境,模仿本课的写作特点,对文本进行再创作。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理解天马行空地写出了许多佳作。
不拘一格的改写、扩写、续写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在我眼中,语文课堂就应该是生本的课堂、生态化的课堂,尤其在新课程标准深入实施的今天,生本的理念更应当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切实转变观念和角色,贴合学情,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阅读鉴赏能力,使初中语文成为魅力语文。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区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杨志芳)